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
1. 勞動法的適用主體有哪些哪些不適用,為什麼2
對於勞動法的適用主體,《勞動法》第二條有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回境內的企業答、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而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的幹部按照或者參照公務員體制進行管理,由《公務員法》進行調整。簡單地說,工人適用《勞動法》,幹部適用《公務員法》而不適用《勞動法》。
國家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對與兩者勞動者(工人和幹部)的管理要求不同,他們得到的保障也是有區別的,分門別類進行管理,有利於維護工人身份勞動者的權益。
2. 勞動法的主體和客體以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與客體。
(一)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據勞動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僱主與雇員。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工會是團體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主體。
勞動者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謂勞動權利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勞動權利和承擔勞動義務的資格;行為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使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和消滅的資格。依據人的年齡、健康、智力和行為自由等事實要素,法律通常將自然人分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和無勞動行為能力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是指身體健康,有完全行為自由,l8周歲以上的男性勞動者。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同樣依據前述四個要素劃分,之所以限制勞動行為能力是為保護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視,更不是違反勞動平等的原則。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從事特別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工種、崗位的工作等);女性勞動者(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的工種或崗位被視為無勞動行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時期,不得安排從事某些特定的生產作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勞動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從事特定的職業或崗位、工種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為自由的人(因違反某些特定規則,被依法限制執業資格的人等)。無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經過有權的機關批准,文娛、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
各類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用工權利能力和用工行為能力。所謂用工權利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享有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所謂用工行為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包括能夠提供給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物質、技術和組織條件,其他符合國家法定最低標准以上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並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一般依存於它的民事主體資格,即必須有自己的名稱、住所、財產和組織機構。用人單位的用工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通常依據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職能部門代理行使。
3. 勞動法是如何平衡職業安定權和用工自主權的
勞動法規中的無固定期限合同就是為解決這個點問題的,既保障職業安定,同是也預留了人才合理流動的通道。
勞動法的實施對勞動者、用人單位產生的最大影響在於,加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加重了對用人單位違法成本。建議提出具體的問題,如:簽訂勞動合同應當注意的問題等,以便解答。
另外,本單位開設了專為企業提供勞動法實務操作的培訓班,有著長期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經驗,更深刻了解企業需要的是什麼,針對企業的用工管理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糾紛的環節,提供可操作性極強的應對措施和應對技巧,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勞動爭議處理不再被動。
(3)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擴展閱讀:
(1)平等就業的權利: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即勞動者擁有勞動就業權。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就業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推動了基礎。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信息等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即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4. l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
我國在憲法總綱中規定的,主要有第六條,也就是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規定的,主要有第三十五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四條、四十五條、四十六條、四十八條、五十三條等,分別對勞動就業、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工會等勞動法律制度的具體原則作了規定,這些具體原則突出地體現了「保護勞動者」的原則精神。因此,可以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概括為: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保護勞動者的原則。
(一)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是我國憲法總綱第六條規定。這一原則體現生產和分配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涵。
「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首先,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可以「盡其所能」。對於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用人單位,從而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進行具體的結合;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為本人、也為社會勞動,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其次,對用人單位來說,應該不斷改進勞動組織,調整和改善勞動者的分工和協作形式,使勞動者的「所能」盡量地發揮。最後,對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鼓勵和保障勞動者「盡其所能」。
「按勞分配」是調整分配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原則,它要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資制度的改革,將使國家從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集中化決策向分散發展。由於經營情況、設備條件、自然環境等不同,造成企業間經濟效益不同,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企業間只能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市場聯系起來。按分配只能在企業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的實現要受價值規律的制約,按勞分配的量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值規律通過商品價值與價格的波動,決定著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如果市場上供求平衡,商品價格與價值相符,按勞分配就能正常地實現;如果供求不平衡,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按勞分配就可能超額實現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實現。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能是個別勞動量,而應該是以企業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為依據,而且按勞分配是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趨勢來說的。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財產關系屬性和平等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我國的勞動關系作為一種財產關系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勞動力是勞動者賴以謀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換消費資料的財產。然而勞動力是一種蘊含在勞動者體內的非對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計量的,因此也無法直接按勞動力分配。只有「各盡所能」,讓勞動者實際發揮,作為勞動表現出來,才成為可以計算的依據。「按勞分配」正是根據勞動力實際發揮的狀況進行分配。這種以勞動力的實現程度作為分配尺度,比較好的體現了勞動關系在建立時所具有的那種平等的特徵和財產的屬性。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或等價有償原則。
(二)保護勞動者原則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一系列規定體現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中就明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保護勞動者原則」主要是通過提供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過度勞動的傷害,在勞動者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幫助來實現的。勞動立法既要維護用人單位的經營權,也要維護勞動力的所有權。而在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時,依據「保護勞動者原則」,有必要在立法時有所傾斜,把保護的重點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人身關系的屬性和隸屬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作為一種人身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兩者不可須臾分開。然而兩者又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勞動力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勞動力在不安全狀況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勞動者的生命。當著勞動力由勞動者本人來支配時,矛盾並不突出,而當著勞動力的所有和勞動力的支配在一定條件下分離之後,由於用人單位掌握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形成了帶有從屬性質的縱向關系,可能會導致權利、義務的失當,出現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從而危及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等,勞動者處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因此勞動法應將保護的重心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保護弱者原則。
5.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及具體內容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包涵在整個勞動法體系之中,集體體現勞動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貫穿於勞動法的立法、執法、司法的全過程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准則。它是勞動法的核心和靈魂。(一)勞動權利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勞動是公民的權利,即我國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權利。這對公民、用工單位和國家都有特定的法律意義。對公民來說,意味著享有包括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對用人單位來說,意味著必須盡可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平等地錄用符合錄用條件的職工,履行提供社會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應盡職責,並且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礙公民勞動權的實現。對國家來說,意味著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保障。 勞動也是公民的義務,這是憲法的規定,也是從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的現實和社會制度的要求出發提出的。對公民來說,勞動的義務意味著必須以勞動作為謀生手段,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的同時,努力通過自謀職業、自願組織就業等方式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並在勞動崗位上履行各項義務。對用人單位來說,意味著有權組織職工參加勞動,並要求職工遵守勞動紀律和完成勞動任務。對政府來說,意味著應當採取各種措施,促使公民以勞動作為其獲取生活主要來源的基本手段;禁止或制裁非法的不勞而獲行為。 (二)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 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歷來是各國勞動法所奉行的主旨。勞動者權利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勞動權、獲取勞動報酬權、勞動保護權、休息休假權、職業培訓權、物質幫助權、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權等。勞動法應當以具體落實憲法中關於勞動者權益的規定為己任,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應當是偏重保護、平等保護、全面保護和最基本的保護。 所謂偏重保護,即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處於相對弱者地位的勞動者。這就要求,在勞動法應當以保護勞動者權利為立法本位,更多地體現勞動者權利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把保護勞動者作為首要任務。 所謂平等保護,即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其涵義和要求包括兩個層次:(1)各種勞動者的平等保護。對於不同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職務以及在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單位工作或用工形式等不同的各種勞動者來說,在勞動法上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勞動者在勞動方面的歧視。(2)對特殊勞動者群體進行特殊保護。例如,婦女勞動者、未成年勞動者、殘疾勞動者、少數民族勞動者、退役軍人勞動者等。特殊勞動者群體除了受到勞動法給予的各種一般保護外,其特殊利益還受到勞動法的特殊保護。這種特殊保護是對一般性平等保護的必要補充,旨在使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利益與一般勞動者的共有利益一樣受到平等保護,因而並不違背平等保護的精神。當然,關於特殊勞動者群體及其特殊利益的界定,關於特殊保護的措施和限度的確定,必須以法律為依據。 所謂全面保護,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是財產權益還是人身權益,無論是法定權益還是約定權益,無論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哪個方面,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締結以前、締結以後或終止以後,都要置於勞動法的保護范圍之內。 所謂最基本保護,即是對勞動節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利益的保護。在勞動者的利益結構中,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人身安全及健康、基本生活需要等利益屬於基本利益,對勞動者的意義最重要,保護勞動者首先就是要保護勞動者的基本利益。 (三)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 勞動法主體主要包括國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就是要求盡量實現這三方利益的平衡。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實現勞動法主體三方權益的平衡,勞動法的具體條文應在充分考慮、衡量了三方主體利益之後確定
6. 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項
關於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學界還存在爭議。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法有三個基本原則,即社會正義原則、勞動自由原則和三方合作原則。」;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勞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第三種觀點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表述為以下各項: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在此,采第三種觀點進行分析。
①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立為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②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這我國《勞動法》第1條就明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宗旨;說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是《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在我國,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應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憲法中的規定,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護。
③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勞動關系作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亦即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社會形式,說明勞動法也是勞動力資源配置法,因此,其應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己任。
7.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關於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學界還存在爭議。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法有三個基本原則,即社會正義原則、勞動自由原則和三方合作原則。;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勞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第三種觀點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表述為以下各項: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在此,采第三種觀點進行分析。
①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立為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②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這我國《勞動法》第1條就明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宗旨;說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是《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在我國,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應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憲法中的規定,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護。
③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勞動關系作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亦即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社會形式,說明勞動法也是勞動力資源配置法,因此,其應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己任。
8. 利益均衡原則在公司法中是如何體現的
利益均衡原則是指公司制度的安排及實現,是基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影響公司及社會發展的多種利益關系進行分析、均衡的結果。利益均衡意味著對某一利益過度保護的否定。堅持利益均衡原則,就要較好研究圍繞公司所形成的各種利益關系,及諸多關系可能對公司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並進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確定各種利益的地位。通過制度化的安排,使
公司這一企業法律形態發揮出較佳的社會效益,抑制其負面作用。利益均衡原則是從利益(經濟)基礎層面決定的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是公司法的首要原則。公司法所設定的制度安排,是以對股東、債權人、職工和其它社會公眾的利益進行均衡的結果。公司制度的變化、發展也是圍繞著各種利益關系進行妥協、平衡的結果,最終通過公司法的變化、發展表現出來。
圍繞公司這一市場經濟主體,存在著股東、債權人、職工以及其它社會公眾的利益之分和不同的利益主體。在公司演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股東作為公司的締造者、出資人,其利益從公司制度層面得到了逐漸完備的保護,社會的發展因此而大為改觀。公司的債權人是股東外化投資風險的承擔者,其利益的保護因交易安全、社會經濟秩序而受到重視, 並逐漸得到較強的保護。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企業財富的真正創造者,職工是公司的原動力。職工利益實現與否和公司存在與否的緊密關聯程度,決定了職工利益保護的重要性逐漸為人們所認識,職工利益的保護也由勞動法逐漸發展到公司法。其它社會公眾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為立法者所關注。
9. 勞動法基本原則有什麼作用
(1)勞動法基本原則指抄導著各項勞動法襲律法規的立、改、廢,有助於勞動法制的統一、協調和穩定。
(2)勞動法基本原則有助於理解和解釋勞動法律法規,解決各具體勞動法律制度之間的矛盾。
(3)勞動法基本原則可以彌補勞動立法具體規定的不足,用於解決某些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