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調整主體平等

勞動法調整主體平等

發布時間: 2021-12-13 02:33:07

『壹』 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勞動關系

1.勞動關系的概念

廣義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主體在實現主體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勞動自身具有兩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是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它體現著勞動和自然界的關系;即勞動是人們利用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使之符合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另一方面是勞動的社會規定性,即勞動的社會性質,它體現著人們在勞動中發生的一定社會關系。依次,在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彼此之間也必然發生一定的聯系。我們把這種聯系稱為社會勞動關系。社會勞動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者在集體勞動過程中與其他勞動者或單位之間產生的關系;另一類是勞動者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與所在單位行政或業主之間發生的關系。這兩類社會勞動關系並不會全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僅限於後者,亦稱狹義的勞動關系。因此,勞動法所稱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

2.勞動關系的特徵

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相比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者是勞動力所有者,包括所有自願參加社會勞動的公民。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在我國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一定范圍中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勞動者的勞動力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完成勞動過程,是勞動關系產生的條件。如果在勞動過程中不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關系,而是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或者用人單位之間的協作關系,這就不是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同樣勞動者運用自己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進行勞動,也不產生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如農村村民的聯產承包,個體勞動者的勞動,由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在同一組織內實現的,因而不能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

(2)勞動關系與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過程是人與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過程。只有勞動者進入用人單位,接受用人單位的安排,與勞動組織內和生產資料結合,使勞動對象發生形態的變化、位置的轉移以及價值的增加,才會發生現實的勞動關系。

(3)勞動關系兼有平等性與不平等性。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通過簽訂勞動合同而建立的,並可以通過協商變更、中止、延續。這表明勞動關系首先是一種平等關系。但是,勞動關系一旦建立,勞資雙方由平等的關系轉化為事實上或者說是實質上不平等關系,即勞動關系成立後,勞動者要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用人單位可以支配勞動者的勞動力並可以管理勞動者,勞動者要受到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約束,這使得勞動關系又具有隸屬性。由於勞動關系這種雙重特性,使得勞動立法的目的是通過「傾斜立法」的原則扶弱抑強,矯正這種不平等性。

(4)勞動關系兼有對抗與非對抗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利益追求上存在張力,即勞動者追求的是工資福利的最大化,用人單位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兩者的對抗性是非常明顯的。另外,雙方之間還是一種利益夥伴關系,彼此利益處於相互依存的共生狀態,如果企業效果不好,勞動者工資獎金和福利都會受到影響;勞動者的能力,技術等也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用人單位會為勞動者出資培訓,勞動者也會為企業努力工作。因此,勞動關系呈現出對抗性與非對抗性兼有性,在勞動關系中,對抗性和非對抗性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就是要擴大勞動關系的非對抗性,縮小對抗性,使企業利益與勞動者利益達到均衡發展。

3.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

在實踐中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民法中的勞務關系與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往往容易混淆。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為需要的一方以活勞動形式提供勞務活動,而需要方應支付約定的報酬。這種關系很近似於勞動關系。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當勞務關系的平等主體是兩個,而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一自然人時,它的情形與勞動關系很相近,從現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支付勞動報酬,因此兩者很容易混淆。還有一種派遣勞務人員或借用人員的情形,致使兩個單位之間的勞務關系與派出或借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緊密地交叉在一起。在勞動關系調整工作中,時常遇到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並存的情況,弄清兩者的區別,對於做好勞動人事工作,正確適用法律,妥善處理各類糾紛,顯得尤為重要。從整體上看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此外,勞動關系中被僱傭一方一般必須是16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女55周歲以下)、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勞務關系中被僱傭主體一方比較寬泛,只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即可。

(2)主體關系不同。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平等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完,還要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等,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勞務關系的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平等的財產關系,彼此之間無從屬性,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這是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也是判斷兩者的核心標准。

(3)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勞務關系中被僱用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4)確定報酬的原則不同。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及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付勞動報酬,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務關系中勞務價格是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

(5)僱主的義務不同。勞動關系的履行貫穿著國家的干預。為了保護勞動者,《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商保險、生育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這些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得協商變更。勞務關系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

(6)合同內容的任意性程度不同。勞動關系中勞動合同主要條款由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由當事人協商,如用人單位要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用品等。但勞務關系中的毫無合同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在不違背強行法規定的情況下自由協商,任意性很強。

(7)法律調整不同。勞動關系由社會法中的勞動法律法規來規范調整。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

(8)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對於勞動關系,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用人單位的強制性義務及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等。對於勞務關系,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外,在合同內容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9)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關系糾紛發生後,應先到勞動機關的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判決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勞務關系糾紛解決方式不適用仲裁前置,當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

(二)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勞動關系是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除此之外,勞動法還調整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其他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本身不是勞動關系,但與勞動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稱為勞動關系的附屬關系。

1、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特徵

(1)當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勞動者或用人單位,而另一方是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者雙方均為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用人單位。所謂勞動關系的相關人,即勞動關系當事人之外與勞動關系運行相關的主體,如勞動行政部門、工會、用人單位團體、職業培訓機構、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等。

(2)它的不敵四實現勞動關系,即它是為實現勞動關系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中,它們有鞋是勞動關系發生的前提,有些是勞動關系發展、變化所產生的直接後果,有些則是隨著勞動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而附帶發生的。

2、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內容

這些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勞動行政關系、勞動服務關系、勞動團體關系、勞動爭議處理關系。

(1)勞動行政關系。主要指勞動行政部門、其他業務主管部門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工的招收、錄用、調配、培訓等方面發生的關系,如國家勞動行政部門、衛生部門等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監督、檢查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而產生的關系,以及國家社會保險機構與用人單位及職工勞動者之間因執行社會保險制度而發生的關系。

(2)勞動服務關系。如勞動服務公司、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在為勞動力的配置與流動提供服務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

(3)勞動團體關系。如用人單位團體與勞動者團體之間,勞動者天體與其成員或用人單位之間,用人單位團體與其成員或勞動者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或維護勞動關系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4)勞動爭議處理關系。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與用人單位、職工之間由於協調處理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產生的關系。

『貳』 勞動法與民法,兩者的調整的原則分別是什麼

勞動法調整的是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

『叄』 國有企業和員工之間形成的勞動合同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嗎,雖然是勞動法調整而不是民法,但理由應該

正確。
勞動法律關系兼有平等性和從屬性。
一方面合同應當是平等協商。
另一方面單位必然要有指揮管理勞動者的權力

『肆』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中的「平等」如何理解

一、公權力與私權利、公權利與私權力

法學概念中,有公私之分,還有權利權力之分。理解「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就要明白這兩組關系以及建立在兩組區分之上的部門法分工。

公,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國家行為主體,也即國家機關
私,平等地位之間的平等行為主體,也即公民與社會組織

權利,平等主體間互相擁有或絕對擁有的利益要求,與義務相對應。
權力,不平等主體間上級對下級的強制命令,與服從相對應。

注意:公私是指行為主體的性質,而權利和權力則是兩種關系,權利為平等利益關系,權力為命令服從關系。公主體對外發生的權力關系為常見,但也會發生權利關系;私主體對外發生的權利關系為常見,但也會發生權力關系。

公主體的權力關系:立法行為、行政命令、司法行為
公主體的權利關系:國家機關與公民或公司簽訂除勞動合同以外的合同
私主體的權利關系:物的所有與使用、債的形成與消滅、合同關系
私主體的權力關系:僱傭關系下的章程指令、宿管秩序中的強制規定
二、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民法調整對象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句話的意思是,民法調整平等的公私主體之間的權利,落腳點在權利,不在公私。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國家機關、公民、公司、其他組織,只要你是乾的事兒歸物權、債權一類,就歸民法管。在物權與債權角度,所有主體都是平等的。

至於題主所困惑的那部分,其實都是私權力,它們歸勞動法、公司法、金融法、高校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調整,這些法律法規已然從民法體系中逐漸獨立了出來,有些甚至已經成為規制公權力的行政法規(私權力部分法條附屬在此類法規體系中)。這一部分法律法規,在法學界剛好處於公法(規制公權力)和私法(規制權利)之間,被稱為社會法(規制私權力)。

如果要用法律語言來表達我們所見證的社會關系和思潮的巨大變革(一戰前後的社會變化),那麼可以說,由於對「社會法」的追求,公法與私法、民法與行政法、契約與法律之間的僵硬區分已越來越趨於動搖;這兩類法律逐漸不可分地滲透融合,從而由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法律領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嶄新的第三法域:經濟法和勞動法。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五章·經濟法與勞動法》
社會法的出現以及私權力的釐定,是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反映。公司制、社團制、黨團制的出現,呼應了近現代生產力飛躍後,社會組織對凝聚力與人事管理的需要,彌補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理論的不足。社會法便是在上述趨勢與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私權力法理的。

當國家不再以純私法的方式保障各種經濟力量的自由放任(指一戰及經濟危機前),而是嘗試著通過法律規范來把握社會學的運動規律時,經濟法就誕生了——法律規範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有效干預社會學運動的社會學事實。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五章·經濟法與勞動法》

拉氏將法律看做社會學現象的主張,代表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法學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的聯姻趨勢,加之應對經濟危機所採取的社會本位政策,法學思潮與社會政策疊加,在法學各部門以及法律體系中便逐漸出現了用於規制介於公私法之間第三法域的「社會法」。

三、高等院校管理性質的復雜性(包含公私法、社會法三個法域)

對於高校管理,題主其實沒有區分清楚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三個不同性質的部分:

①錄取、學制、學歷等屬於作為事業單位的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行政法(公法)關系(公權力關系);
②宿舍管理、後勤管理、圖書館管理屬於高校各部門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法(組織章程)關系(私權力);
③高校各部門與高校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合同、侵權、侵害則屬於相應主體與學生之間的私法關系(權利關系)。
我國的高等院校,屬於事業單位(公法性質的來源),並非單純的社會組織,高等院校在錄取、學制、學歷、學位等方面與學生發生的關系,屬於國家教育機關與學位授予機關與學生之間的行政關系,當然不平等咯,行政法關系得按行政訴訟起訴,你按照民事訴訟起訴行政法關系當然要被駁回。如果高校部門或工作人員對你侵權或侵害,那麼就要由民法刑法出場咯。

總結:民法只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它是私法之母,它是權利之典,它和它的子嗣一般只管權利關系。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它主管公權力。社會法是補充公私法的,主管私權力。
憲法是萬法之根源、是起點,刑法是最後紅線、是終點,介於憲、刑二者之間的是與日常生活相伴的公法、私法、社會法,它萌分工合作,各管一方,並且偶爾在法條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題主要注意用三分(公、私、社)甚至五分(憲、公、私、社、刑)的思路看待法律哦,二分思路(公、私)已經過時一個多世紀了哦

『伍』 請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算平等主體嗎合同法可以調整勞動關系嗎謝謝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應該算平等主題

『陸』 勞動法為什麼不受合同法調整加急件啊,謝謝幫助。

(1)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合同法是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合同法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可能都是是公民、法人,或一方為公民另一方為法人,其主體地位平等。

(3)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兩者各有獨特的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而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為平等、公平、自願、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為原則。

(4)違法後,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所不同。勞動法中的民事責任要求採用某些特殊的責任形式,而合同法中的無此要求。

『柒』 勞動法的調整方法與民法的調整方法有什麼不同

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者的調整版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權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民法是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民事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可能都是是公民、法人,或一方為公民另一方為法人,其主體地位平等。
(3)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兩者各有獨特的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而民法的基本原則為平等、公平、自願、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為原則。
(4)違法後,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所不同。勞動法中的民事責任要求採用某些特殊的責任形式,而民法中的無此要求。

『捌』 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的范圍

一、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指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之間的社會勞動關系。對勞動關系應理解為:人們勞動過程中,不僅與自然發生關系,而同時也發生在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非常廣泛,並不是所有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均有勞動法調整,有些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由其他法調整,如民法中的承攬關系等等。由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和勞動有著直接關系,勞動是這種關系的基礎和實質。二.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有何特點因此勞動法調整的是狹義上的勞動關系。主要特徵表現如下:1、勞動關系是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勞動者提供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勞動能力和智力勞動能力,勞動使用者提供勞動過程所需要的勞動條件和工作條件,雙方在直接的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2、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勞動使用者(或用人單位)。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各自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勞動者提供勞動能力,要求獲得相應的報酬和工作條件;經營者為獲得經濟利益,將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經濟利益。3、勞動關系雙方在維護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在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即勞動關系建立後,勞動者依法服從經營者的管理,遵守規章、制度。這種雙方之間的隸屬關系是勞動關系的特點。

『玖』 勞動法 平等權的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勞動自由原則、勞動保障原則、勞動平等原則
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勞動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十四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社會保險是國家為了保障勞動者在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時的基本生活而依法強制實行的一項物質幫助制度。
勞動法
第七十條國家發展社會保險,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第七十一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
第七十二條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七十三條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
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法律、法規規定。
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平等就業原則
勞動法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拾』 民法是否調整勞資糾紛勞資是否屬平等主體

民法調整平等民事關系。
勞資糾紛屬於勞動法調整范疇,不在民法通則調整范圍內。
勞動關系裡沒有財產關系,但可以涉及到金錢。

熱點內容
法治面前 發布:2025-09-16 02:25:46 瀏覽:99
勞動法懷孕女性 發布:2025-09-16 02:22:02 瀏覽:119
刑法第一百六十一 發布:2025-09-16 02:15:29 瀏覽:901
2015二建建設工程法規 發布:2025-09-16 02:15:28 瀏覽:588
溧水老法院 發布:2025-09-16 02:11:37 瀏覽:830
民法典利好 發布:2025-09-16 02:07:30 瀏覽:689
上海市盲道法規 發布:2025-09-16 02:06:57 瀏覽:165
馬懷德2017命題行政法 發布:2025-09-16 01:42:36 瀏覽:27
瑞金二路社區法律服務中心 發布:2025-09-16 01:35:31 瀏覽:484
公安部的通知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01:35:20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