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委託
Ⅰ 委託執法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八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受委託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1)行政法委託擴展閱讀:
委託執法在現實中早有先例。
如在2014年,頤和園、天壇等11家北京市市屬公園獲得北京市園林綠化執法部門的委託執法,執法人員不必等公安協助,可直接開出最低5元,最高500元的罰款。
委託執法可以增強行政執法的靈活性和應對能力,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各地應積極探索實施,使之成為遏制不文明行為和違法行為的利器,有效破解「只能勸不能罰」的尷尬。
Ⅱ 行政法上行政委託與民法上授權委託的區別
(1)授權是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職能專以自己名義對外屬承擔法律責任。
(2)委託是行政機關以自己名義委託其他組織行使自己權利的行為,受託組織不可以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能,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名義行使行政職能,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Ⅲ 行政執法,可以委託嗎
可以依法委託。
行政執法委託書(樣本)
委託機關:
受託機關:
一、委託事項(許可權)
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給付、行政收費、行政強制、行政監督檢查等行政執法許可權。委託事項必須明確具體,切忌籠統的描述。
例如一城區衛生局對鎮衛生院的委託事項(許可權):
1、負責本地衛生法制宣傳;
2、協助城區衛生監督所開展食品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經營性監督檢查及組織從業人員的體檢、培訓;
3、協助城區衛生監督所開展醫療服務、血液安全和傳染病防治的監督檢查;
4、協助城區衛生監督員對衛生違法案件進行調查取證,對危害或可能危害人群健康的行為、物品或場所採取臨時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城區衛生監督所。
……
二、委託機關職權依據
委託行政執法許可權的,委託機關應提供其職權來源依據;需委託行政處罰權的,還須提供法律、法規和規章依據。
三、委託期限
一般不超過5年。
四、委託許可權的管轄范圍
不能超過受託機關所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
五、受委託方的義務
受委託單位應當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在委託許可權范圍內辦理委託事項,定期向委託機關報告上述事項的辦理情況,並接受委託機關的監督。受委託單位不得將委託事項轉委託第三者。委託權僅在委託期內有效。
六、法律責任
1、委託方對受委託方在委託范圍內的行政執法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2、受委託方承擔超越許可權范圍的行政執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後果。
七、本委託書經委託雙方簽字蓋章生效。
八、本委託書一式三份,委託機關、受託機關各執一份,由委託機關報本級法制機構備案一份。
委託機關(印章): 受委託機關(印章):
法定代表人簽字: 法定代表人簽字:
Ⅳ 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被委託組織的范圍,特徵及其法律地位如何
行政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版、企事業單位、其權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行政委託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委託的委託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其他非行政機關的委託不能稱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中的委託事項必須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
3.行政委託中被委託的對象可以是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也可以是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行政委託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委託的事項是有關群眾性、社會性的行政管理事務;
2.行政機關行使該項行政管理職權確實有困難,難以負擔;
3.委託的職權與職責影響較小或影響程度較輕;
4.被委託組織具備一定的條件。
被委託組織的法律地位
被委託的組織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的委託代為行使該行政機關某項行政職能的行政機關、企事 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被委託的組織必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在委託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後果(包括賠償和應訴)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因此,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Ⅳ 什麼是行政法中的被委託組織
行政復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制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行政委託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委託的委託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其他非行政機關的委託不能稱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中的委託事項必須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 3.行政委託中被委託的對象可以是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也可以是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行政委託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委託的事項是有關群眾性、社會性的行政管理事務; 2.行政機關行使該項行政管理職權確實有困難,難以負擔; 3.委託的職權與職責影響較小或影響程度較輕; 4.被委託組織具備一定的條件。 被委託組織的法律地位 被委託的組織是指受國家行政機關的委託代為行使該行政機關某項行政職能的行政機關、企事 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 被委託的組織必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在委託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後果(包括賠償和應訴)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因此,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Ⅵ 行政法中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是法律法規授權,委託是政府等行政機關委託: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回是非政府組織,以自己名義答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系統內委託),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系統外委託),沒有法律授權,以委託方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另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Ⅶ 什麼是行政授權什麼是行政委託它們的概念
什麼是行政授權?
我國通常意義上的行政授權概念有其獨特的內涵,系指法律、法規將某項或某一方
面的行政職權的一部分或全部,通過法定方式授予某個組織的法律行為。
這一概念幾成
我國行政法學界的通說,相關研究大都以此為基礎展開。事實上,我國行政法上行政授
權概念的產生在某種意義上是以迎合行政訴訟被告的確定為目的的。由此,行政授權作
為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納入了學者的視野。我國行政授權的概念實際
上涵蓋了法律、法規對行政權的設定與分配,而非行政權的轉讓,這與行政授權的本意
不合。行政權的設定或可稱為授權行政,與行政授權有本質的不同,以此概念為藍本與
行政委託作比較,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將立法機關基於立法權而行使的立法行為
作為行政權轉讓的行政行為,而將真正的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授權視為行政委託,最終
忽視了行政授權的研究。作為行政行為的行政授權,必須依據法律中明確的可以授權的
規定,且應客觀擁有所授職權,並嚴格依照授權程序進行。以不同於我國傳統意義上的
行政授權概念審視曾經與其密切聯系的一系列問題,將有助於相關理論的檢討與重構。
什麼是行政委託?
參考資料:
http://define.cnki.net/define_result.aspx?searchword=%E8%A1%8C%E6%94%BF%E5%A7%94%E6%89%98
Ⅷ 行政法中的(委託與受權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的異同(一)共同點:
1、都是非政府組織,是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2、都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
例1:國家圖書館對讀者有公共管理的職能。
例2:學校對於家屬區的管理和大的學校里的紅綠燈等的管理,應該給學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
(二)區別點:
1.法定依據
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2.法定方式
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一是直接授權;二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3.法律後果
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
Ⅸ 行政法中強制執行可否委託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對不履行行政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回強制履行義務的行為。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決定的,有行政強制執行權的,可以自己實施強制執行。沒有行政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除以下情形外,行政強制執行不能委託:行政機關依法作出要求當事人履行排除妨礙、恢復原狀等義務的行政決定,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答經催告仍不履行,其後果已經或者將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環境污染或者破壞自然資源的,行政機關可以代履行,或者委託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行政強制委託在一定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夠委託的,而在某些狀況下是可以委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