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的訴訟主體地位

刑事訴訟法的訴訟主體地位

發布時間: 2021-12-14 15:47:46

① 參與人有哪些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您好,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訴訟參與人主要包括: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依據訴訟參與人同案件的利害關系不同,可以將訴訟參與人分為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兩類。
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他所以參加到訴訟中來,是因為正當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是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人。正是由於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特殊身份,刑事訴訟法為充分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賦予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以當事人地位。
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權利主要有:①控告犯罪行為;②依法申請偵查人員、檢查人員和審判人員迴避;③參加訴訟;④委託訴訟代理人;⑤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時,向人民檢察院提出請求,請求人民檢察院通知公安機關立案;⑥對於有證據證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起訴;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⑧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
自訴人,是指在自訴案件中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的人。一般情況下自訴人就是自訴案件中的被害人、被害人的近親屬或其法定代理人。自訴人是自訴案件的一方當事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在自訴案件中行使控訴職能,其訴訟行為對訴訟進程有決定性作用。因而,自訴人是自訴案件中重要的訴訟主體。法律賦予自訴人在訴訟中以廣泛的訴訟權利。
自訴人除享有訴訟參與人的共同的訴訟權利以外,法律還賦予其廣泛的訴訟權利,主要有:①提起刑事訴訟和附帶民事訴訟;②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員和翻譯人員迴避;③出席法庭審判,參加法庭調查和辨認,申請人民法院調取新的證據,傳喚證人,申請重新鑒定和勘驗;④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⑤請求法院調解或與被告人自行和解;⑥在審判前撤訴;⑦閱讀或聽取審判筆錄,有權請求補充或改正;⑧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時,有權上訴;⑨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出申請。
犯罪嫌疑人是在刑事訴訟中被指控犯罪,尚未起訴到人民法院的當事人
被告人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或被自訴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其刑事責任的當事人。
前者是指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直接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中提起民事訴訟的要求得到賠償的當事人。後者是因其犯罪行為造成物質損失而被起訴索賠的當事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

法定代理人和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是依據法律規定對被代理人負有保護責任的人。《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3項規定,「『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2] 從這一規定看,法定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的利益參加訴訟,他應當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為了便於訴訟,如果有多個法定代理人時,只能由其中的一個參加訴訟。法定代理人在訴訟中代表被代理人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但不能代替被代理人陳述案情和作證,也不能代替被代理人承擔與人身自由相關的義務。法定代理人還依法享有獨立的訴訟權利。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訴人的法定代理有申請迴避權和上訴權,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在法定期限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等。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5項的規定,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被代理人有限定性,訴訟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訴訟活動,只能在代理許可權內從事活動,進行代理活動產生的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訴訟代理可分為三類:刑事自訴案件的代理;公訴案件被害人的代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代理。訴訟代理人的訴訟權利與所代理的被代理人的訴訟權利相同,並以被代理人委託的許可權為代理活動范圍。
法定代理和訴訟代理作為完備的刑事訴訟代理制度的兩個部分,兩種代理有相同之處:(1)兩者都是代替被代理人行使一定訴訟權利的人;(2)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只能在法定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訴訟權利,在他們的代理許可權內進行訴訟活動;(3)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
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的不同點在於:(1)法定代理人的產生是自然是產生的,沒有委託關系,而訴訟代理人的產生是基於委託人的委託事實才產生的;(2)兩者的代理許可權不同,而且法定代理人也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代為參加訴訟活動;(3)法定代理關系不能解除,而訴訟代理關系被代理人可以隨時要求解除。

辯護人
辯護人是指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或法院指定,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參與人。辯護人參加訴訟是源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或法院的指定,在刑事訴訟中與控方主張相對立,依事實和法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辯護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以自己的意志開展辯護活動,為了便於更好地執行辯護職能,法律賦予了辯護人較廣泛的權利;(1)收集、調查證據;(2)參加法庭審理;(3)辯護;(4)經被告人同意享有上訴等權利。
辯護人不是基於本人利益參加訴訟的,與案件的處理結果也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這一點來看辯護人與訴訟代理人有著共同的特徵,但兩者有較大的區別:產生的根據不同;訴訟地位不同;適用范圍不同;訴訟任務不同;許可權范圍不同;權利內容不同;活動名義不同。

證人
證人是指除當事人以外,向司法機關提供自己所了解了的案件情況的訴訟參與人。證人是由案件事實決定的特定的自然人,證人不能更換和代替,也不能任意指定。作證是貧民應盡的法律義務,一切公民只要了解案情並有作證的能力,都有作證的義務。證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證人是在訴訟活動開始前便了解案件情況的人;(2)證人必須是能夠辨別是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3)證人是自然人。證人一般應當出庭作證,在法庭上接受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的詢問、質證。證人作證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權利,此外,證人還享有查閱詢問筆錄,要求對筆錄中記載有遺漏或差錯的部分加以補充、改正,要求補償作證而受到的經濟損失,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受司法機關的保護等訴訟權利。

鑒定人
鑒定人是指接受司法機關的指派或聘請,運用自己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對案件事實的某些專門性問題提出書面鑒定意見的訴訟參與人。鑒定人的鑒定意見是一種獨立的證據。鑒定人必須是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公民個人。鑒定人如有刑事訴訟法第29、29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鑒定人有權了解與鑒定有關的案情材料,有權收取鑒定費用和相應的經濟補償,有權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足夠的鑒定材料,如果有具備作出鑒定結論的條件時,有權拒絕進行鑒定。鑒定人同時承擔不作虛假鑒定;出庭宣讀鑒定結論時,接受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以及審判人員的發問;對所知案情材料保密等訴訟義務。

翻譯人員
翻譯人員是指接受司法機關的指派或聘請,在訴訟中進行地語言、文字(包括聾啞手勢和盲文)翻譯工作的訴訟參與人。翻譯人員必須是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有刑事訴訟法第28、2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翻譯人員有權了解有關的案件情況;有權獲得相應的報酬和補償;有權查閱記載其翻譯內容的筆錄,如果認為筆當同翻譯內容不符,還有權要求修正和補充。翻譯人員應如實地進行翻譯。

② 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什麼地位

處於審判的、中立的地位。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第一百六十二條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③ 論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是怎樣的

來源:華律網整理2019-10-291052人看過

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他們涉嫌犯罪的關系,在訴訟的過程中是處於被調查、被定罪的位置,但他們也有一定的訴訟權利,並不是完全無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是怎樣的?下面華律網小編給你主要介紹相關知識。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有哪些?

犯罪嫌疑人的訴訟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對待的態度及其權利的享有狀況,是公民法律地位高低及權利實現程序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折射出一個國家民主化的程度,是一國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根據不同的訴訟階段,將被追訴人區分為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符合刑事訴訟的發展進程,與國際通常的做法是一致的,在訴訟理論與實踐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註:在我國,被追訴的公民在偵查階段、起訴階段以及審判階段的訴訟權利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區分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確立了犯罪嫌疑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但毋庸諱言,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還存在諸多缺漏。這和我國法治時間較短、訴訟民主化不足密切相關。在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刑事領域的法治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因為刑事訴訟活動涉及公民的人身、財產、生命等基本權利,其法治化水平的高低更體現了法治的水準。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表現為訴訟原則、制度、程序設計的科學性與正當性以及權利保障實質化。我國刑事審前程序屬於超職權主義模式,具有封閉性與專權性的特點,是典型的糾問式偵查體制,它使得偵、辯之間力量嚴重失衡,犯罪嫌疑人的處境很不利,主體地位尚未真正實現。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辯護人的范圍包括:

1、律師

律師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律師資格,並且經過登記注冊,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雖然取得律師資格但未登記注冊的,仍不得以律師身份接受委託擔任辯護人。

另外,律師法第13條規定:國家機關的現職工作人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律師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期間,不得執業。同時該法第36條規定:曾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後2年內,不得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辯護人。

現役軍人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可以聘請軍隊中的或者地方的律師作為辯護人。

外國人、無國籍的犯罪嫌疑人委託律師辯護的,只能委託中國律師作為辯護人。

2、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鑒於我國當前的律師隊伍尚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要,為了有效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工會、婦聯、共青團、學聯等群眾性團體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可以推薦公民擔任刑事案件辯護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作他的辯護人。

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實際上擴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的選擇范圍,因為除了監護人不再限定近親屬,而是親戚朋友都可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託擔任辯護人。這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及時委託到辯護人,解決請律師難的問題和及時有效地維護其合法權益是十分有利的。

律師、人民團體、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被委託為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核實其身份證明和辯護委託書。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有哪些?犯罪嫌疑人的被告也是可以找律師來幫助自己辯護,通過律師的辯護可以獲得減輕處罰等等的可能。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爭取到哪些權利,可以來華律網找律師進行咨詢。

聲明:該作品系作者結合法律法規、政府官網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投訴通道】

  • 延伸閱讀:

  • 被告人上訴是否可以加重對被告人的刑罰

  • 死刑復核程序中被告人的律師辯護權

  • 被告人的沉默權

④ 刑事訴訟法在法律知識中的的地位

刑事訴訟法在法律知識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說明在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刑法典的程回序法,比如立答案、偵查、起訴、審判、申訴、審判監督等的條件和程序都作了具體的要求,對訴訟時效、迴避、裁定等也作了詳細說明。內容相當多,無法一一列舉。簡單而言,沒有刑事訴訟法,刑法就如一紙空文,無法具體實施運用。

⑤ 刑事訴訟主體誰更重要

在刑事訴訟中,保護合法懲處違法是最重要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同時,在訴訟過程中,沒有重要與否。適用法律人人平等。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⑥ 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犯罪嫌疑人的訴訟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對待的態度及其權利的享有狀況,是公民法律地位高低及權利實現程序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折射出一個國家民主化的程度,是一國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根據不同的訴訟階段,將被追訴人區分為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符合刑事訴訟的發展進程,與國際通常的做法是一致的,在訴訟理論與實踐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註:在我國,被追訴的公民在偵查階段、起訴階段以及審判階段的訴訟權利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區分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確立了犯罪嫌疑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但毋庸諱言,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還存在諸多缺漏。這和我國法治時間較短、訴訟民主化不足密切相關。在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刑事領域的法治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因為刑事訴訟活動涉及公民的人身、財產、生命等基本權利,其法治化水平的高低更體現了法治的水準。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表現為訴訟原則、制度、程序設計的科學性與正當性以及權利保障實質化。我國刑事審前程序屬於超職權主義模式,具有封閉性與專權性的特點,是典型的糾問式偵查體制,它使得偵、辯之間力量嚴重失衡,犯罪嫌疑人的處境很不利,主體地位尚未真正實現。

⑦ 簡要陳述刑事訴訟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刑事訴訟法是現代國家法治發展的標志,也是現代訴訟文明的重要體現。由專於刑事訴訟法擔負著懲罰屬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兩大功能,內容又多與人的基本權利緊密相關,因此,其在不少國家又被稱為小憲法。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其應用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相對突出。刑事訴訟法的執行情況也是衡量司法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⑧ 刑事訴訟主體有哪些

中國刑事訴訟的主體是指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以及自訴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8)刑事訴訟法的訴訟主體地位擴展閱讀:

訴訟參與人

一、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與案件事實和處理結果有切身利害關系的訴訟參與人。具體包括:

1、被害人。是特指在公訴案件中,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自訴案件的被害人稱之為自訴人。

2、自訴人。是指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尚未被提起公訴的人。

4、被告人。是指被指控犯有某種罪行並被起訴到人民法院的當事人。包括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和公訴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被提起公訴之日起稱為被告人。

5、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指向司法機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對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做出物質賠償的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是指對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物質賠償責任的人。

二、其他訴訟參與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以及訴訟代理人。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