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10年工齡補貼

勞動法10年工齡補貼

發布時間: 2021-12-14 18:02:05

A. 新勞動法如何規定十年以上工齡終止合同的補償

經濟補償按工作年數計算。 如果工資在每一年工作後支付一個月,並且在六個月或更長時間內不到一年,則按一年計算; 少於六個月,按半月工資計算。

如果合同到期後合同沒有續簽,工人可以獲得經濟補償。

法律基礎:「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費: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終止勞動合同;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建議終止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終止勞動合同;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終止勞動合同;

(五)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終止定期勞動合同的,但用人單位維持或者增加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合同續簽條件的除外;


(1)勞動法10年工齡補貼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B. 工齡十年,要辭職,有什麼補貼不

用人單位沒有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主動辭職是沒有經濟補償的,與工齡無關。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有經濟補償。

如果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後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是用人單位有《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定的情形時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可以得到經濟補償。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2)勞動法10年工齡補貼擴展閱讀:

一、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故應當是應發工資

勞動者的以下勞動收入不列入經濟補償金基數的范圍:

(1)勞動保護費用,如工作服、解毒劑、清涼飲料費用等;

(2)按規定未列入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及其他勞動收入,如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及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

二、經濟補償金計算標准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的計算】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C. 文下最近勞動法問題/ 10年工齡的補償

針對我國目前工傷糾紛訴訟程序繁雜,官司打贏不易獲賠更難,受害者或其家屬的維權意願,被遙遙無期的訴訟一點點消磨,最終選擇了妥協,拿到部分賠償金即匆匆了事的現狀,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秀梅建議:「圍繞勞動爭議案件的制度設計,應當符合及時處理的原則。」她介紹,在一些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勞動法院,這是一種比較經濟、也比較符合「及時處理」原則的方式。(4月24日《人民日報》)

長期以來,工傷官司「打得贏卻拖不起」一直為老百姓所詬病。由於我國目前施行的是「一裁兩審」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即先到勞動部門進行勞動仲裁,如果對仲裁結果不服,再進入法院進行民事訴訟程序。其中的勞動仲裁是必須程序,否則法院不予受理。由於程序繁瑣,更由於勞動仲裁的權威性不強,絕大部分案件最終都走向了法院,因此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工傷官司,如果按照目前的制度設計,從最先的確認勞動關繫到最後的執行,進入賠償程序,至少要過11道關口,需時大約47個月,將近4年之久,有的甚至拖五六年或者上十年,不僅耗時耗力,還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往往一場官司打下來,即使不傾家盪產,也要脫一層皮。

毫無疑問,這種馬拉松式的維權官司,既延長了勞動爭議處理的時間,也增大了勞動者維權的成本,不僅容易耽誤工傷者的最佳救治時間,有時甚至讓他們因此丟掉性命,同時也給一些想逃避責任的不良企業或老闆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往往採取惡意訴訟的方式,想方設法拉長訴訟時間,以「時間」換「空間」,迫使那些拖不起、等不及的人接受遠低於國家標準的賠償,自願「私了」,這無疑也極不利於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而在國外一些國家,例如德國和法國,他們都設立了專門的勞動法院,配備專業化的勞動審判法官,勞動者打起維權官司來既經濟、也比較符合「及時處理」的原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改革目前的勞動仲裁體制,將現有的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的勞動審判庭合二為一,建立勞動法院,簡化相關程序,專門為勞動者提供高效及時的維權服務。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包括工傷在內的各種勞動糾紛必然大大增加。作為專門為勞動者提供維權服務的機構,不僅要嚴格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身體力行「三個代表」,確保執法公正,還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盡可能地簡化程序,使打官司的成本從時間上縮短,從費用上降低。這不僅是節約司法資源,降低訴訟成本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訴訟效率,保證訴訟結果公正的需要。只有讓勞動者感覺到這官司「打得起」,還很方便,才能讓他看得到法律的巨大作用,自覺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捍衛自已的合法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效便民的「勞動法院」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D. 按照勞動法工齡十年以上有什麼待遇

按《勞動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在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可以與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另:在帶薪休假上為十天,比不夠十年的多五天。

E. 新勞動法工作滿十年辭工是否有工齡補償

如果工作滿十年,按照規定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你個人要求辭工不會有經濟補償。如果是單位不與你簽訂勞動合同,應當按照規定給予經濟補償金。

F. 新勞動法有規定 老員工(10年了)自己辭工 有什麼補助金什麼的么

一、如果是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那麼用人單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按每一年支付一個月本人月工資。因為你已經工作10年,08年《勞動合同法》生效之前你已經在該單位,但是94年的《勞動法》也規定了此種情況的經濟補償,所以不受影響還是10年。

二、如果是今年勞動合同到期,不再續簽勞動合同,你也沒有提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工作滿10年則有這個權利),那麼經濟補償的年限就是從08年新勞動法實施之後起算你的經濟補償年限,只有3年。這是因為在94年的《勞動法》裡面,勞動合同期限屆滿,自然終止的,並沒有經濟補償,而是08年之後才有規定。

三、如果你在合同到期之前,主動提出辭職,而且用人單位沒有任何過錯(指《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的法定情形,如剋扣工資、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等),那麼解除勞動關系是不能夠要求經濟補償的。

根據你的說明,用人單位不大可能會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其無非是想讓你主動辭職,好免去經濟補償。建議:可以和用人單位協商,並「威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樣迫使其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最大限度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然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在期滿後不再續簽,也有3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所幫助。

G. 勞動法是否有規定工齡滿10年就該享有職工待遇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就視為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就是說如果單位無故與你中止勞動關系的話,你就可以上當地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獲得相關賠償。

H. 勞動法滿十年工齡病故補償

因病故的話,按所在地區的職工非因工或患病死亡的相關規定享受相應的撫恤金和喪葬費等。詳細的可以問一下當地勞動部門的。

I. 新勞動法十年工齡是怎麼計算的

新勞動法計算工齡有三種方法:

1、連續計演算法

也叫工齡連續計算,如果職工被錯誤處理,後經專復查、平反屬,其受錯誤處理的時間可與錯誤處理前連續計算工齡的時間和平反後的工作時間,連續計算為連續工齡。

2、合並計演算法

也叫合並計算連續工齡,是指職工的工作經歷中,一般非本人主觀原因間斷了一段時間,把這段間斷的時間扣除,間斷前後兩段工作時間合並計算。

3、工齡折演算法

從事特殊工種和特殊工作環境工作的工人,連續工齡可進行折算。

(9)勞動法10年工齡補貼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連續工作滿10年的起始時間,應當自用人單位用工之日起計算,包括勞動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一般工齡是指勞動者從一開始參加工作就計算的工作年限,而本企業工齡則就是指在一個單位實際工作的年限。

一般在涉及到計算經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的時候,往往就會根據勞動者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來計算,而在工齡越長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勞動者能夠享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是比較高的。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