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交通行政法規的淵源

交通行政法規的淵源

發布時間: 2021-12-14 23:39:31

『壹』 "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主要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這句話是對的嗎理由謝謝

不全面。來
當代中國法的淵自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文件、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規章等。
我國目前法的淵源一般有實質意義法的淵源和形式意義法的淵源。在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形式意義法的淵源,即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而由於社會制度、國家管理形式和結構形式的不同及受政治思想、道德、歷史與文化傳統、宗教、科技發展水平、國際交往等的影響,在不同國家或不同歷史時期,有各種各樣的法的淵源。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主要以憲法為核心的各種制定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刊:、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規章、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另外國家政策也是當代我國法的非正式淵源之一。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因此國家政策也是當代中國法的淵源之一。

『貳』 行政規章的淵源

行政規章在我國屬於法的淵源之一,這是勿庸置疑的。它的理由:
①行政規章對於一般行政相對人來說,是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的規范。它不同於一般的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號召等,後者行政相對人只是可以接受其影響,而並不是必須予以服從。
②行政規章靠國家權力的強制力保證其實施。如對於違反行政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法義務的當事人,有關的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實行行政強制執行。
③行政規章雖不是由國家權力機關直接制定的,但是,制定行政規章的主體,都是經過我國憲法、組織法明文授權的准立法機關。行政規章在當今各國已被公認為委任立法的產物。
④按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既須依據法律法規,同時又要參照行政規章。將規章法定為行政審判的參考遵照,這也意味著,在我國行政規章實際上具有「參照法」的性質。
行政規章畢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它只屬於「准法」的范疇。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我國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可見行政規章本身並不是法律,只是法律的下位的規范性文件。行政規章與法律及具有法律性質的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有一系列重要的區別。

『叄』 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淵源之一對嗎

是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內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在我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僅次於憲法,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行容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肆』 (急!高分求助)以鐵路交通為例,說明交通運輸法規的法律淵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2003年10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 2003年10月28日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車輛和駕駛人 第一節 機動車、非機動車 第二節 機動車駕駛人 第三章 道路通行條件 第四章 道路通行規定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機動車通行規定 第三節 非機動車通行規定 第四節 行人和乘車人通行規定 第五節 高速公路的特別規定 第五章 交通事故處理 第六章 執法監督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車輛駕駛人、行人、乘車人以及與道路交通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本法。 第三條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眾的原則,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適應道路交通發展的需要,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 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經常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並模範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 機關、部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納入法制教育的內容。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有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義務。 第七條 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應當加強科學研究,推廣、使用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設備。 第二章 車輛和駕駛人 第一節 機動車、非機動車 第八條 國家對機動車實行登記制度。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後,方可上道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需要臨時上道路行駛的,應當取得臨時通行牌證。 第九條 申請機動車登記,應當提交以下證明、憑證: (一)機動車所有人的身份證明; (二)機動車來歷證明; (三)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明或者進口機動車進口憑證; (四)車輛購置稅的完稅證明或者免稅憑證;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在機動車登記時提交的其他證明、憑證。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完成機動車登記審查工作,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應當發放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和行駛證;對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應當向申請人說明不予登記的理由。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發放機動車號牌或者要求機動車懸掛其他號牌,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的式樣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並監制。 第十條 准予登記的機動車應當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申請機動車登記時,應當接受對該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檢驗。但是,經國家機動車產品主管部門依據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認定的企業生產的機動車型,該車型的新車在出廠時經檢驗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獲得檢驗合格證的,免予安全技術檢驗。 第十一條 駕駛機動車上道路行駛,應當懸掛機動車號牌,放置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並隨車攜帶機動車行駛證。 機動車號牌應當按照規定懸掛並保持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擋、污損。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繳、扣留機動車號牌。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辦理相應的登記: (一)機動車所有權發生轉移的; (二)機動車登記內容變更的; (三)機動車用作抵押的; (四)機動車報廢的。 第十三條 對登記後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根據車輛用途、載客載貨數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況,定期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對提供機動車行駛證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單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應當予以檢驗,任何單位不得附加其他條件。對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準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發給檢驗合格標志。 對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檢驗實行社會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實行社會化的地方,任何單位不得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進行檢驗。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不得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進行維修、保養。 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對機動車檢驗收取費用,應當嚴格執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核定的收費標准。 第十四條 國家實行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根據機動車的安全技術狀況和不同用途,規定不同的報廢標准。 應當報廢的機動車必須及時辦理注銷登記。 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不得上道路行駛。報廢的大型客、貨車及其他營運車輛應當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監督下解體。 第十五條 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應當按照規定噴塗標志圖案,安裝警報器、標志燈具。其他機動車不得噴塗、安裝、使用上述車輛專用的或者與其相類似的標志圖案、警報器或者標志燈具。 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用途和條件使用。 公路監督檢查的專用車輛,應當依照公路法的規定,設置統一的標志和示警燈。 第十六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徵; (二)改變機動車型號、發動機號、車架號或者車輛識別代號; (三)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 (四)使用其他機動車的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 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八條 依法應當登記的非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後,方可上道路行駛。 依法應當登記的非機動車的種類,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規定。 非機動車的外形尺寸、質量、制動器、車鈴和夜間反光裝置,應當符合非機動車安全技術標准。 第二節 機動車駕駛人 第十九條 駕駛機動車,應當依法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申請機動車駕駛證,應當符合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的駕駛許可條件;經考試合格後,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給相應類別的機動車駕駛證。 持有境外機動車駕駛證的人,符合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的駕駛許可條件,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考核合格的,可以發給中國的機動車駕駛證。 駕駛人應當按照駕駛證載明的准駕車型駕駛機動車;駕駛機動車時,應當隨身攜帶機動車駕駛證。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收繳、扣留機動車駕駛證。 第二十條 機動車的駕駛培訓實行社會化,由交通主管部門對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實行資格管理,其中專門的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由農業(農業機械)主管部門實行資格管理。 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學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駕駛技能的培訓,確保培訓質量。 任何國家機關以及駕駛培訓和考試主管部門不得舉辦或者參與舉辦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

『伍』 為什麼行政法規可以成為民法的淵源而不能成為刑法的淵源

,如果但從法理學這個角度來看,你說的那兩個是法的淵源,但民法書上為什麼沒寫呢?原因是這樣的,在法的淵源學說中,一些學者把法的淵源和法的形式混了,而且在一般非法理學書中,都是把法的形式當成法的淵源.其實這是不對的,北大周旺生在高教版法理書中有一個簡單的論證,你有時間可以去看看,所以我們在學習部門法的,比如民法,你就要區別了,知道他所說的法的淵源,其實就是法的形式,而法的形式,就沒有你說的那兩個,就是這樣

『陸』 我國交通運輸的法律淵源有幾種形式分別是那些

運輸習慣
規章、制度等

『柒』 行政規章是否屬於法的淵源,為什麼存在爭議

因為來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審源理要「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參照」行政規章。也就是說,規章不是審判的依據,法院可以適用,在發現規章違反上位法時也可以不適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規章就不是法的淵源,因為法院不是強制性的要適用它。
但是,不論怎麼說,規章在行政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於其規定很細、很地方化,大多具體行政行為其實依據的就是規章,法院在進行審判的時候不能避免對規章合法性的判斷和適用。所以,如果否認規章法的淵源的地位,那麼行政訴訟中審查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就缺失了很大一部分依據。
所以,規章是否屬於法的正式淵源,是有爭論的。大致上是這樣,你明白了嗎?~

『捌』 中國道交法屬於哪一種法律淵源

法律淵源是指法的源泉、來源、源頭。作為法學的一個基本范疇,法律的淵源是一個比喻性並且極端模糊不清的說法,不同法系、地域、國家對其均有不同的表述。法學家奧斯汀將法律的淵源理解為法律規范的效力來源;克拉克則認為法律的淵源則指法的形式。同樣,在我國法理學界,學者們也曾在多種含義上使用過法律的淵源這一概念: 有的學者將其理解為歷史淵源,即引起特定法律、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法律規范產生的歷史事件和行為。 有的學者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的本質淵源,即 法的根本性質,法律現象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還有學者從其它的角度理解這一概念,比如法律的思想理論淵源,即對一國法律制度、法律規范起指導作用的理論原則和思想體系;載入,法律的文件淵源,即對法律規范的權威性解釋和記載的文件。目前,在我國法理學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律的效力來源,包括法的創制方式和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其意義在於說明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何種方式產生,並且具有何種外部表現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才具有法律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的規范性依據。在 此問題上,有的學者將這種效力上的淵源分為兩類:

『玖』 行政法淵源有哪些行政法淵源之間的基本效力關系是什麼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發生沖突,以基本法律為准;法律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以法律為准;行政法規和規章發生沖突,以行政法規為准;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發生沖突,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應當適用行政法規,則以行政法規為准;特別行政區方面,變通規定優於法律;最難區分的可能就是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了。這個先由國務院來裁決,如果裁決為部門規章,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最終裁決。

行政法規范沖突實際上就是法律規范沖突具體到行政法規范領域的特殊表現類型。因此,明確行政法規范沖突的內涵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確行政法規范的含義。廣義的行政法規范,是民事法規范、刑事法規范的對應概念,指的是一切行政法淵源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以及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等。而基於論證重點的選擇,本文所指的行政法規范則主要採用較為純粹的狹義理解,即主要涉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其他的國務院規范性文件。
行政法淵源有單一式和混合式兩種。所謂單一式就是一個規范主要是某一部門法的內容,那麼我們說這個規范就是這一部門法的單一式淵源,如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混合式是指一部法律內容涉及多個部門法。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