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在我國的貫徹
❶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是
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主要包括下面幾點:
第一,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別的法律法規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她不僅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還是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刑事訴訟法的修訂,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不能違法憲法的規定;
第二,法律。包括刑事訴訟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刑事訴訟法典指的是在1979年7月1日通過的,並在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其他相關法律指的是在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的規定;比如刑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國家賠償法、監獄法等;
第三,法律解釋。與刑事訴訟法有關的法律解釋也屬於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比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
第四,有關行政法規、規定。比如國務院制定的看守所條例等;
第五,有關國際條約。比如當前我國加入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
❷ )為什麼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很好地貫徹了尊重和保障人權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為刑事訴訟法進一步適應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和法治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做出了積極努力。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任務,體現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是從《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後,又一部法律規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權,標志著我國人權保障的顯著進步。
2012年新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不僅僅是將尊重與保障人權寫入了刑訴法總則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從證據制度、強制措施制度、辯護制度、偵查程序、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各個方面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相比舊刑訴法,新的刑訴法更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刑事和解、違法所得沒收、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等特別程序,都彰顯了我國著力加強人權保障的立法宗旨,體現了建設平安法治中國中追求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相平衡的價值取向,雖然新的刑訴法在一些原則或者制度上還有一些欠缺之處,如無罪推定、司法審查、辯護制度等,都有需要或者可以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怎樣,新的刑訴法給了法律人太多的期待,相比舊的刑訴法,新刑訴法還是有很多的進步,也標志著我國在保障人權方面所做的努力,體現了我國法治朝著民主法治中國方向發展邁出了一個大的台階。
1、總則上,新刑訴法將尊重與保障人權寫入了刑訴法總則的第二條,彰顯了我國刑事制度中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法律地位。尊重與保障人權原則是一項從憲法中移植過來的基本法律原則,將該原則寫入刑訴法總則部分,不僅充分體現了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原則,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在保障人權上的顯著進步。不論是公安機關還是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都必須嚴格遵循和貫徹執行這一憲法原則。為每個公民在刑事活動中提供了基本的人權保障,為法治中國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2、辯護制度上,將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的權利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規定了辯護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實現了與新《律師法》的基本銜接。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外,律師憑借律師證、所函、委託書即可在偵查階段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需偵查機關批准,並會見過程不被監聽,完善了律師閱卷制度,將法律援助的范圍從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擴大到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件。新刑訴法無論是從被告的辯護保障,還是律師的執業保障,還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擴充,都進行了完善。不僅保證了控辯雙方的平衡,也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為尊重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辯護制度上的保障。
3、證據上,對證據的內涵、證據的種類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增加了辨認筆錄、偵查實驗筆錄、電子數據等新的證據形式,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報告」,不僅是證據概念更加科學,而且也更加豐富了證據的種類,有助於查明案件事實,為保障人權提供了證據制度上的基礎保障。舉證責任上明確了控方的舉證責任,對「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進行了完善與細化,並引入了發達國家「排除合理懷疑」經驗。與此同時,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共同建造了防範刑訊逼供的一道屏障。完善了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與證人保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證人出庭作證、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的難題。新刑訴法在證據制度規定的顯著進步,為被告人的人權增添了新的保障。
4、在強制措施上,強化了取保候審措施的監管與執行,細化了保證金制度,強化公安機關執行力度與責任;完善了監視居住措施,賦予其不同於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強化了審查批捕程序,規定了審查批捕的詢問犯罪嫌疑人程序和聽取辯護人意見程序以及檢察機關對於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程序,細化了逮捕條件,對「發生社會危險,而有逮捕必要」情形進行了明確的列舉,為逮捕的實際適用提供了明確具體細化的依據;對拘留、逮捕的羈押場所,新的刑訴法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些都是圍繞著尊重與保護人權而展開修改的,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在拘留、逮捕等偵查措施上了提供了人權保障。
5、在偵查程序上,完善了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規定了訊問時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嚴格規定了訊問的時間、地點以及羈押的場所,規定了偵查結束前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制度,強化了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賦予了利害關系人對於違法偵查行為的申訴、控告的權利,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偵查制度上的保障。
6、在審判程序上,新增加了開庭前的准備程序,聽取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與審判有關活動的意見;規定了訴訟中止制度;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限制了二審發回重審的次數,避免多次發回重審,影響訴訟效率;規定了死刑復核程序中訊問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內容。審判程序的改革,特別是限制二審發回重審的次數以及死刑復核中聽取辯護意見,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審判程序上的相應保障,也標志人權保障在訴訟中朝著訴訟化的方向發展。
7、在執行程序上,增加了社區矯正的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增加社區矯正規定是新的刑訴法最大的亮點之一,對罪犯進行社區矯正,讓罪犯能充分的改過自新,很快的重新融入社會,不再犯罪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是尊重和保障罪犯人權的充分體現。
8、在特別程序上,新的刑訴法專門單設一篇,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反所得的沒收程序,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四種特別程序,特別是未成年犯罪的檔案封存制度,都體現了新刑訴法在對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提供了特別的保障。
新的刑事訴訟法雖然對訴訟程序等進行大量的修改,規定了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擴大了辯護權的范圍,強化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但同時也規定了指定地點監視居住,賦予了偵查人員法定的技術偵查、秘密偵查手段以及相關措施缺乏救濟等富有爭議性的規定,這也顯示了我國法律制度在犯罪控制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平衡,不可否認,新的刑訴法雖有不足,但從尊重和保障人權上看,新刑訴法具有非常大的進步,為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進一步朝著文明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前進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❸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不享有什麼權利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不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犯罪嫌疑人要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犯罪嫌疑人不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第一百二十條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後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
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
(3)刑事訴訟法在我國的貫徹擴展閱讀
沉默權不屬於公民權:
沉默權是人權的組成部分,而並不屬於公民權。沉默權作為人的自然權利是先於法律而存在的,沉默權並不因為法律的認可而成立,同樣,沉默權也不能因為法律的設定而喪失。
司法權順利實施的重要性也許是無論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的,但是司法權不能損害人權。當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應當也必須有所限制。
❹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詳細內容可查看http://www.gov.cn/flfg/2012-03/17/content_2094354.htm
❺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效力是哪些
效力范圍有三個方面:
1.地域效力:在我國領域范圍(包括:我國駐外大使館,公使館等)內犯罪的,除特別規定外都適用本法,
2.對人的效力:我國公民在我國或者境外犯我國規定之罪的,外國公民在我國犯罪除特別規定適用我國刑法,外國公民在境外對我國公民犯罪並在當地認為是犯罪時,適用我國刑法,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3.時間效力:當未審理或者未判決的案件跨越了兩套刑法時,採取從舊從輕的原則處理.
❻ 刑事訴訟法,問題
無罪推定,簡單地說是指任何人在未經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因此,無罪推定所強調的是對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須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如果審判中不能證明其有罪,就應推定其無罪。應該說這一原則對於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訴訟地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其作為一條重要的法治原則規定於憲法中,如《美國聯邦憲法》第5條、《加拿大憲法》第11條以及《俄羅斯聯邦憲法》第2 章第40條等。
無罪推定原則,是以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利為目的的,而與之相適應的審判方式也必然是強調控辯平等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主要是體現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注意訴訟程序的正當,相對加重國家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保護。無罪推定原本是西方資本主義興盛時期的產物。在無罪推定原則演變過程中,西方國家個體利益高於整體利益的歷史文化傳統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他們認為,被告人是個體利益的代表,檢察官是整體利益的代表,被告人往往處於劣勢和不利的地位,刑事訴訟中必須特別強調保護被告人權益。否則,就不能保持這兩種利益沖突中的平衡,就難以實現司法公正。無罪推定在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這一兩難選擇了對個體利益的保護,這便意味著它必須要付出一個不愉快的代價-----不能更有效地減少犯罪,國家也必然要用更大的投入來維護社會安全和法律秩序。
我國是一個發展經歷不同於別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對待西方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接收。在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我國不採用無罪推定或有罪推定原則,而採取「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1997年10月1日實施的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中增加了類似於無罪推定原則的表述:「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憲法原則。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有罪前,既不認為被告人是罪犯,也不認為被告人沒有犯罪嫌疑,而是實事求是,進行調查,客觀地收集有罪、無罪、罪輕、罪重的,根據事實來確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中並沒有完全照搬或抄襲西方國家的無罪推定原則,而只是一種批判地吸收,體現了它的一些基本精神。
❼ 如何在刑事訴訟中貫徹直接原則
淺談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也稱為口證原則,是指法官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本文中的證人,采廣義含義,包括鑒定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當庭口頭陳述和法庭辯論,從而形成對案件事實真實性的內心確信,並據以對案件作出裁判。作為一項基本訴訟原則,直接言詞原則的訴訟價值在於保障控辯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及平等武裝,確保審判的程序公正,進而實現實體公正,保護案件當事人,特別是在刑事訴訟中處於天然弱者地位的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具體而言,直接言詞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法官的親歷性。法官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各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審查、判斷證據,直接聽取法庭辯論,形成內心確信並親自作出裁判,不得中途更換。
2、案件審理的言詞性。案件審理以言詞陳述方式進行,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必須在法庭上親自就案件情況作出口頭陳述,非具有法定情形,任何庭外陳述不得作為定案根據。
3、案件審理堅持不間斷原則。案件審理必須集中進行,連續開庭,以確保法官對案件所形成的內心確信的正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完善,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直接言詞原則,但在完善及落實上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我國刑事訴訟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之現狀
我國的刑事法律對直接言詞原則的規定主要散見於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的相關規定中。主要體現在:1、建立了初步的交叉詢問規則: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並經過查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2、確立了以開庭審理為主的審理方式,特別是規定二審案件原則上開庭審理。雖如此,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直接言詞原則還很不完善,現有的規定也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存在的種種問題對刑事訴訟法確立的交叉詢問規則乃至對抗性程序的成功運作十分不利,從而可能使審判方式改革失去實際效果和意義:
1、證人、被害人極少出庭作證,也沒有設立傳聞證據規則。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均是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據,但由於缺乏一整套證人、被害人出庭的保障性措施體系,加之當事人對證人做工作、被害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等原因,造成證人、被害人不出庭或作虛假陳述現象的大量存在。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貫徹直接言詞原則,讓證人、被害人必須出庭接受當事人和法庭的詢問。但刑事訴訟法及《解釋》卻未有相關規定,只規定對未出庭證人的相關筆錄,當庭宣讀並經「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依據。對被害人出庭作證更缺乏具體規定。這樣,問題沒有解決,證人、被害人仍極少出庭作證,當事人無法對之交叉詢問,對相關證據無法進行有效質證。此外,一些司法人員懶惰、怕麻煩,如何及是否「查證屬實」也都很值得懷疑。
2、刑事訴訟法為充分保護被告人的權利,規定二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只在事實清楚的情況下才可以不開庭審理。但在司法實踐中恰恰與之相反,二審案件通常都進行書面審理,往往只在可能改判的情況下才開庭審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實際貫徹中本末倒置,使直接言詞原則在二審中形同虛設。
3、中途更換審判人員的現象仍有發生。刑事訴訟法對審判人員的更換沒有規定,《解釋》第99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在刑事部分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同一審判組織的成員確實無法參加的,可以更換審判組織成員」,該規定明顯違背直接言詞原則,而有的法院隨意中途更換合議庭成員就更違背了該原則。
4、審委會、院、庭長定案和司法實踐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定後審現象。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9條規定,審委會討論案件的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合議庭是庭審的親歷者,而審委會委員並沒有參加庭審並聽取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不符合司法權的親歷性要求。
二、對我國刑事訴訟中徹底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之管見
如前所論,我國刑事訴訟中並未真正建立直接言詞原則。究其原因,一是立法缺陷: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證人包括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缺乏完善的保障和約束機制,不能有效約束上述人員的作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其不出庭作證,也助長了司法機關的懶惰思想。二是社會傳統、文化等深層次原因。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就有厭訟的思想,人們一般不想捲入是非之中,加上現實存在的害怕被打擊報復等具體原因,不願作證也就不難理解。三是司法思想、觀念的落後。司法部門深受過去審判習慣的影響,對新的審判方式不適應,怕出錯而不敢用,怕麻煩而不願用。上述種種問題,已經危及刑事訴訟法確立的交叉詢問規則乃至對抗性程序的真正實現,並可能使審判方式改革失去實際效果和意義。要解決上述問題,實現控辯式庭審及控辯雙方的平等武裝、對抗,就必須徹底貫徹直接言詞原則。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結合司法實踐,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立法及相關規定:
1、明確規定證人、被害人必須出庭以口頭陳述方式作證並接受當事人的交叉詢問和法庭的詢問,其庭外陳述原則上不具有可采性。鑒於目前證人不出庭作證相當普遍,立法應規定拒不出庭作證的法律後果,如罰款、拘留、強制到庭作證乃至以妨礙司法追究刑事責任等,並切實保護證人的合法權益,包括人身安全及因出庭作證而造成的誤工費、交通費等經濟損失,以鼓勵其積極作證。當然,在特殊情況下,證人也可以不出庭,但其范圍應嚴格限制。筆者認為,借鑒國外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其明確為下列情形:A、證人已死亡或在國外;B、控辯雙方同意將其書面陳述作為證據;C、該庭外陳述被用來質疑其庭上陳述的可信性。D、該證人證言已在其它訴訟程序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對被害人,則應規定其如不出庭作證,則由其承擔由此帶來案件處理上的不利後果。
2、以被告人供述為定案根據時,被告人庭外供述與當庭供述不一致的,以經查證屬實的當庭供述為准。被告人供述必須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
3、建立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在對某些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方面,偵查人員與一般證人無異,必須出庭接受質證,如證實物證、被告人供述取得的方法、過程等。
4、進一步明確二審案件必須開庭審理,對書面審理的條件作出明確限制,以防止普遍成為例外,例外成為普遍。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7條、191條、第189條第(二)、(三)項及《解釋》第253條的規定,結合司法實踐,目前可將書面審理的條件限定為下列情形:A具有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的情形之一或一審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需要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B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原判認定事實和證據沒有提出異議,僅對適用法律及定罪量刑不服提出上訴,二審經審查未發現事實方面存在問題的。
5、強化合議庭和獨任法官的職責,賦予其真正獨立的裁判權。凡合議庭、獨任法官開庭審理的案件,除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以外,均由合議庭或獨任法官定案。明確規定審委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僅限於法律適用問題,直至最終取消審委會討論具體案件的職責。
6、案件審理必須集中進行,連續開庭,以確保法官對案件形成的內心確信的連續性和正確性。合議庭成員也不得中途更換,確因死亡、調任等不可避免的原因需更換的,應重新審理。
❽ 如何認識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第12條的規定的
刑事訴訟法第12 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 對任何人不得確認有罪」之規定體現了無罪推定的精神,無罪推定原則作為刑事訴訟法的一條基本原則, 是對個人權益的保障。但在我國,無罪推定原則一直是法律界的爭點。
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無罪推定是一種相對的無罪推定,既不能認為受控者有罪, 也不能認為其無罪, 而是將其訴訟地位置於一種不確定的中間狀態.
❾ 談談如何切實貫徹執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實現《刑事訴訟法》所增加規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權」。
是。
下面的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二十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的法專院:
(一)反革命屬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
(B)有可能被判處終身監禁或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C)犯下的罪行的外國人的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