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關於公證的規定
❶ 公證處公證有法律依據嗎
呵呵,有點像賭錢哎~~
如果你堅持,可以這樣:你們和對方簽訂一個合同,叫《歷史糾紛共同調查協議》,約定:雙方共同出力,將一件特定歷史事件調查清楚,以查明真相。雙方各自出1萬元作為補償基金,補償給受蒙冤的人。
❷ 公證的法律效力
公證處公證後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一、公證處公證後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到公證處對協議進行公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因協議產生糾紛時,公證協議就是最好的證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九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二、公證書的效力有哪些
公證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證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對公證的法律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暫行條例》均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法定證據效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明確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強制執行效力
是指對公證機構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如債務人不履行,債權人可持公證書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而不再經過訴訟程序。對公證的這一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八條作了明確規定。
3、法律行為成立要件
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某些法律行為必須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公證即成為相應的法律行為設立、變更、終止的必備要件。另外,如果按照國際慣例或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某些法律行為設立、變更或終止必須辦理公證,則公證也成為其成立的要件。
❸ 民事訴訟中提交給公證處的證據是否不能公開
可以的。但應當符合以下法律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中,
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的第四十一條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作了詳細解釋: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此外,《民事證據若干規定》還對你這種情況的舉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列舉如下:
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❹ 有關公證的法律法規
公證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證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對公證的法律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暫行條例》均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有關於證明標準的規定嗎
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考試題是這樣解釋:勞動報酬、合回同、合格產品答,其中「合格產品」上都有電子手錶,就是時間。一個「合格產品」是這樣被「科學與法律」定義:
1.自然科學領域。
2.法律體系領域。
3.工業標准領域。
4.生產生活領域。
5.勞動生產工具領域。
{法律就是法律!}
{遵守所有適用的版權法是用戶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❻ 除《民事訴訟法》264條的規定之外,還有哪些法定公證的事項
答:除了《 刑訴法》,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定公證的的事項還有《合同法》第186條、第188條、《繼承法》第17條、《收養法》第15條、《擔保法》第43條、《招標投標法》第36條、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司法部、建設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強公證聯合通知》涉及到了公證事項。
1.《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2.《繼承法》第十七條: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
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註明年、月、日。
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註明年、月、日,並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
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繼承法》第二十條: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
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
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
3.《收養法》第十五條: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系自登記之日起成立。
收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的,辦理登記的民政部門應當在登記前予以公告。
收養關系當事人願意訂立收養協議的,可以訂立收養協議。
收養關系當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辦理收養公證。
4.《擔保法》第四十三條: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
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辦理抵押物登記的,登記部門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證部門。
5.《招標投標法》第三十六條:開標時,由投標人或者其推選的代表檢查投標文件的密封情況,也可以由招標人委託的公證機構檢查並公證;經確認無誤後,由工作人員當眾拆封,宣讀投標人名稱、投標價格和投標文件的其他主要內容。
招標人在招標文件要求提交投標文件的截止時間前收到的所有投標文件,開標時都應當當眾予以拆封、宣讀。
開標過程應當記錄,並存檔備查。
6.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7.司法部、建設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強公證聯合通知》中規定,為充分運用這一法律手段加強房地產登記管理工作,進一步協調公證機關和房地產管理機關的相互配合,根據有關法律、政策和幾年來的實踐,特作如下規定:
一、繼承房產,應當持公證機關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書」和房產所有權證、契證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二、遺囑人為處分房產而設立的遺囑,應當辦理公證,遺囑人死亡後,遺囑受益人須持公證機關出具的「遺囑公證書」和「遺囑繼承權公證書」或「接受遺贈公證」,以及房產所有權證、契證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處分房產的遺囑未經公證,在遺囑生效後其法定繼承人或遺囑受益人可根據遺囑內容協商簽定遺產分割協議,經公證證明後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對遺囑內容有爭議,經協商不能達成遺產分割協議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房地產管理機關根據判決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三、接受贈與房產的受贈人,應當持房產所有人的「贈與公證書」和「本人接受贈與公證書」,或持雙方共同辦理的「贈與合同公證書」,以及房產所有權證、契證,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四、有關房產所有權轉移的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法律行為,必須辦理公證證明,然後由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房產登記等行政事宜。
五、辦理房產公證事項,除證明遺囑、贈與書或委託書等單方法律行為,可以在遺囑人、贈與人或委託住所地公證機關申請辦理外,其他應在房產所在地公證機關申請辦理。
六、經公證證明後需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變更登記手續的,應當在出具公證書之日起二個月內,到房地產管理機關申請。逾期提出申請者,應向房地產管理機關說明理由,房地產管理機關視情況予以辦理。
七、公證機關辦理房產公證事項,應當先與房產所在地的房地產管理機關聯系,了解當地房產管理的具體規定和公證事項涉及的房產情況,根據有關法律和當地房產政策出具公證書。房地產管理機關應當積極向公證機關介紹情況,給予支持和配合。
八、各地房地產管理機關與司法公證機關,可根據本地情況,以必要、便民為原則,制定本地其他房產事項必須公證的規定。
❼ 准備起訴公證處,請問可以依據哪些法律條款
關於對於公證處的法律責任,起訴的相關依據,詳見的見下面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法釋〔2014〕6號,2014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4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已於2014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6月6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5月16日
為正確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依照公證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民事賠償的,應當以公證機構為被告,人民法院應作為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受理。
第二條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起訴請求變更、撤銷公證書或者確認公證書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依照公證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可以向出具公證書的公證機構提出復查。
第三條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所公證的民事權利義務有爭議的,可以依照公證法第四十條規定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民事權利義務有爭議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但是,公證債權文書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的除外。
第四條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提供證據證明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公證機構有過錯:
(一)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的;
(二)毀損、篡改公證書或者公證檔案的;
(三)泄露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四)違反公證程序、辦證規則以及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的行業規范出具公證書的;
(五)公證機構在公證過程中未盡到充分的審查、核實義務,致使公證書錯誤或者不真實的;
(六)對存在錯誤的公證書,經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申請仍不予糾正或者補正的;
(七)其他違反法律、法規、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強制性規定的情形。
第五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公證致使公證書錯誤造成他人損失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證機構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明知公證證明的材料虛假或者與當事人惡意串通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六條 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明知公證機構所出具的公證書不真實、不合法而仍然使用造成自己損失,請求公證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七條 本規定施行後,涉及公證活動的民事案件尚未終審的,適用本規定;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規定。
❽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8)民事訴訟法關於公證的規定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❾ 「公證送達」的法律依據,請明確XXX法XXXX,XXXX條XXXX
《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六條:「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專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屬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採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公證法》第十一條 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
❿ 哪些情形下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
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自2015年2月4日起內施行)
第四百八十條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
(一)公證債權文書屬於不得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
(二)被執行人一方未親自或者未委託代理人到場公證等嚴重違反法律規定的公證程序的;
(三)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與事實不符或者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
(四)公證債權文書未載明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時同意接受強制執行的。
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公證債權文書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被裁定不予執行後,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就債權爭議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