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訴訟法中法官消極中立
『壹』 刑事訴訟法的三類模式
一、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
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又稱對抗制審判模式、抗辯式審判模式,是指法官(陪審團)居於中立且被動的裁判者地位,法庭審判的進行由控方的舉證和辯方的反駁共同推動和控制的一種審判模式。當事人的積極性和法官的消極性是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最重要的特徵。二、職權主義審判模式
職權主義審判模式,又稱「審問式」審判模式,是指法官在審判程序中居於主導和控制地位,而限制控辯雙方積極性的審判模式。與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不同,法官的中心地位和在事實和證據調查中的積極作用,是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的主要特點。
三、混合式審判模式
當事人主義實行控辯雙方當事人主導推進庭審進程之制,賦予被告人與檢控方進行平等對抗的權利,具有鮮明的訴訟民主與程序公正的特點。但是,法官的過分消極被動和控辯雙方對審判程序的控制權,又易造成審判效率和發現案件實體真實方面效率的降低,而且訴訟成本高昂。職權主義庭審模式因強調庭審法官的職權作用從而突出了國家的審判職能,固然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以及發現事實真相,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檢控方與辯護方參與訴訟的積極性,程序的正義性略顯不足。正是由於這兩種審判模式都有優點和缺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互相借鑒吸收的改革趨勢。英美法系國家開始強化法官對審判程序的控製作用,不再完全放任控辯雙方對審判程序的主導;大陸法系國家則通過立法加強了訴訟程序中被告人的人權保障,允許庭審中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等。如今,純粹的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或純粹的職權主義審判模式已經不復存在。
一方面,由於一國的審判模式受其歷史傳統和法律文化的影響很大,因而盡管兩種審判模式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但當事人審判模式和職權主義審判模式依然保持了自己最主要的程序特徵。另一方面,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種混合式審判模式。這種審判模式是指吸收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和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的長處,使兩種審判模式融合的一種審判模式。即使在這樣一種混合的審判模式中,還是可以看出其中更多地體現了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或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的一些程序特徵。
『貳』 刑事訴訟法第234條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
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
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2)在刑事訴訟法中法官消極中立擴展閱讀:
案例:北京晨報:超額退贓怎麼辦
據日前一則新聞報道,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李某涉嫌受賄案時,發現檢方指控其受賄人民幣143萬元、港幣145萬元,不過他此前卻在紀委退贓了人民幣480多萬元、港幣202萬元,李某當庭供認不諱,但其多退了合計人民幣300多萬元。
當法官問「那你退了這么多贓款,怎麼處理你有什麼意見」時,李某表示「最好還是別全部收了」。
在司法實踐中,當某一涉賄案件被立案偵查後,偵查機關會不遺餘力地去追贓,對涉案當事人所擁有的財物進行扣押凍結,那是名正言順,但這些當事人自己名下的財物往往有限,達不到偵查機關的追贓要求,於是偵查機關會動員涉案當事人的親友代為退贓。
這是偵查機關的職責所在,當一個大案被拿下又全額退贓,這對偵查人員來說是打了一個漂亮仗,好多人會因此邀功請賞。還有,當事人及其親友配合退贓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事人是認罪的,這個手段也可用來鉗制當事人在法庭上翻供。
而一個刑事案件,除了偵查外,還要經過公訴部門的審查起訴,法院審理兩個程序,這相當於對偵查機關的初步結論進行層層把關,防止出錯。
案件經歷審查起訴或法院審理後,往往部分否決了偵查機關確定的涉案數額,導致某些指控不能被認定為犯罪,這樣一來,就存在如前面所提多退贓的現象。
涉案贓款、贓物應製作清單,隨案移送,最後由法院判決認定如何處理,《刑事訴訟法》第234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筆者代理過的原國家葯監局醫療器械司司長郝某受賄案時,二審法院對於辯方提出沒收過多的問題,判決決定「酌予採納」,並認定「一審法院對部分扣押款物予以沒收缺乏法律依據」,「予以糾正」。如此看,前面所提李某案多退的贓款應該判決發還。
『叄』 中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的弊端有哪些
在貫徹新刑事訴訟法的過程中,法官不能很快領悟新刑事訴訟法的精髓,而只是機械地按照新的操作程序,雖然形式是新的,而實質仍是舊的觀念,造成了控、辯式審判流於形式,由過去的法官出示宣讀證據,變成了現在的證據由公訴人出示或宣讀,實際的效果是換湯不換葯,庭審就象在演戲,成了「審判長坐著喊,公訴人忙得歡,法警團團轉(傳遞證據材料),審判員(陪審員)坐著看」。這種情況有可能喪失審判方式改革的應有功能和預期目標。所以,解決這種立法超前觀念滯後的矛盾,必須改革訴訟觀念和我們法官的審判意識,使新刑事訴訟法的精髓真正貫徹到審判之中去,這樣,才能保證審判方式改革的順利進行。
『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155條,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
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 第155條第二款規定之理解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上述規定,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給出了一個可予支持的范圍。
從其羅列的各種項目看,參照民法通則(1986年)第119條、侵權責任法(2009年)第1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第17條等法條的表述形式與順序看,該款規定徹底排除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撫養人生活費(「三項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辦理案件時也是明確告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與被告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法院不會判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與刑事案件一並判決時不會判,單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也不會判」。按照上述規定,辦案法官這種告知是正確的。
三、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值得商榷
從立法目的、法律體系、價值取向、社會效果上看,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均屬於最高法有意放棄「三項賠償」形成的「盲區」,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遺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這與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與任務,與立法者於立法當時確立的價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會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對於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可以請求「三項賠償」並能獲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中卻無權請求「三項賠償」,即使提出請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這不僅凸現了公民生命健康權在不同形式的侵權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顯露了我國刑事法律體系的缺陷。如果對「三項賠償」不依法予以支持,則會對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傷害」。
事實上,對於法律適用產生的社會效果,既需要從當事人利益紛爭的平衡與妥當方面去考量,更需要從個案裁判結果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去考量,如果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價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當的裁判;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和消極的影響,就是不公正的判決。
從任何方面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不應當排除「三項賠償」。因為,我國尚無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如果不能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處獲得賠償,無異於 「死了白死」、「傷了白傷」。
所以,建議立法機關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刑事犯罪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釋。
將「三項賠償」納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犯罪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釋前,最高法院可以對刑訴法解釋第155條進行修改,將「三項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和判決支持的范圍。
(4)在刑事訴訟法中法官消極中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秘密偵查的適用原則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技術偵查措施取得證據的適用原則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第一百五十三條 通緝的條件及程序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第一百五十四條 一般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特殊偵查羈押期限
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第一百五十六條 重大復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條 重刑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伍』 刑事訴訟法——名詞辨析題
1刑事訴訟http://ke..com/view/424857.html?wtp=tt
刑事訴訟法http://ke..com/view/32303.html
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訴訟法就是關於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規定
2審查起訴http://ke..com/view/591244.htm
提起公訴http://ke..com/view/244674.htm
審查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起訴的案件和自行偵查終結的案件進行審查,依法決定是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訴訟活動。
提起公訴,作為起訴的一種類型,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起訴的案件,進行全面審查,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的一項訴訟活動。
3彈劾式訴訟http://ke..com/view/377432.htm
糾問式訴訟http://ke..com/view/377431.htm
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主要實行於奴隸制民主共和國和封建制初期一些國家的一種訴訟形式。
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發端於羅馬帝國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時期和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
『陸』 刑事訴訟法
全國2008年4月歷年自考真題刑法學試題
課程代碼:0024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我們可以將刑法的任務概括為()
A.打擊敵人 B.懲罰犯罪
C.保護法益 D.保護人民
2.我國刑法的體系是指刑法典的()
A.組成 B.結構
C.內容 D.組成和結構
3.在刑法溯及力問題上,從刑法理論上看比較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是()
A.從舊原則 B.從新原則
C.從新兼從輕原則 D.從舊兼從輕原則
4.在犯罪的理論分類中,與法定犯相對應的是()
A.自然犯 B.行政犯
C.基本犯 D.國事犯
5.認定犯罪的具體法律標準是()
A.犯罪概念 B.犯罪構成
C.犯罪的主觀要件 D.犯罪的客觀要件
6.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針對該犯罪的()
A.實行犯而言的 B.教唆犯而言的
C.幫助犯而言的 D.脅從犯而言的
7.下列關於緊急避險問題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A.避險行為損害的利益可以大於所避免的危險可能造成的損害
B.實行避險行為對行為主體沒有任何限制
C.危險的來源中不包括人的不法侵害
D.避險必須是出於不得已而採取的行為
8.我國刑罰的目的是()
A.懲罰犯罪 B.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
C.預防犯罪 D.打擊敵人與保護人民
9.以刑法有無明文規定為標准,可以將量刑情節分為()
A.應當情節與可以情節 B.法定情節與酌定情節
C.從寬情節與從嚴情節 D.案中情節與案外情節
10.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可以適用假釋的是()
A.被判處管制的 B.被判處罰金的
C.被判處拘役的 D.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的
11.參加恐怖組織後又殺人的,應定()
A.參加恐怖組織罪 B.故意殺人罪
C.參加恐怖組織罪與故意殺人罪中的重罪 D.參加恐怖組織罪和故意殺人罪
12.丟失槍支不報罪的主觀方面()
A.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 B.只能是直接故意
C.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D.是疏忽大意的過失
13.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假葯」不包括()
A.超過有效期的葯 B.變質的葯
C.被污染的葯 D.未取得批准文號的葯
14.金融憑證詐騙罪中的「金融憑證」不包括()
A.支票 B.銀行存單
C.委託收款憑證 D.匯款憑證
15.行為人為索取賭債而扣押、拘禁他人的,構成()
A.綁架罪 B.敲詐勒索罪
C.非法拘禁罪 D.賭博罪
16.關於侮辱罪和誹謗罪,正確的說法是()
A.都可以採用暴力手段 B.都必須捏造事實
C.都要求情節特別嚴重 D.都是針對特定的人
17.關於遺棄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遺棄的對象必須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B.遺棄行為情節惡劣的,才構成犯罪
C.遺棄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過失
D.遺棄罪的行為人必須是對被遺棄者負有扶養義務的人
18.關於偽證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只能發生在刑事訴訟中
B.可以由證人構成
C.作偽證的目的是干擾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
D.可以由鑒定人構成
19.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屬於()
A.危害國家安全罪 B.軍人違反職責罪
C.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D.危害國防利益罪
20.招搖撞騙罪中的「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包括冒充()
A.警察 B.軍人
C.稅務機關工作人員 D.法官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
A.刑罰與罪質相適應 B.刑罰與犯罪情節相適應
C.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D.刑罰與形勢相適應
E.刑罰與民憤相適應
22.與自然人犯罪相比,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的特點是()
A.整體性 B.雙重性
C.全面性 D.局限
......
......
『柒』 刑事訴訟法多選題幫忙解答一下
1,C
2.C
檢察院是公訴案件舉證責任主體,公安機關不是,法院不是,被告不是
3,ACD,證明客觀上有犯罪事實發生即可,其他都是偵查階段任務
『捌』 法學 刑事訴訟法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二)你的用詞不準確。是訴訟參與人。當事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
當事人就是當事人,是指在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范圍是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當事人有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有對審判檢查人員控告的權利。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申請復議的權利。有參加庭審的權利。有申訴的權利。
其他訴訟參與人還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以及近親屬。
算了,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話我也沒啥好說的了。看看法條吧。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這些都是當事人
(三)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四)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審判管轄是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職權分工。審判管轄包括普通管轄和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簡單地說,立案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機關管的,審判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級別或哪個地方的法院管。
法院享有立案管轄權的案件有: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我國刑法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案,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必須是輕微的刑事案件;(2)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六機關《規定》,這類案件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這類自訴案件有下列限制性條件:(1)被害人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2)對被告人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以刑事實體法對被告人行為衡量的結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3)被告人的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4)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
(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以及司法解釋,逮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1第2款是什麼意思
訴抄訟法51條只有一款,其內容為公檢法應該依法辦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拾』 談談德國刑事訴訟法對你的啟示
你是法學院08即刑事班的吧!可以談其中之一的法官查證責任。
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我國經過1997刑事訴訟法修改後,強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有所改善,但由於我國法院的組織體系,法官不能介入偵查,不能對偵查過程中使用的偵查手段進行事先的預防,而只能進行事後監督。所以我國刑事訴訟中既不存在像德國偵查法官,也沒有英美法系中的治安法官的設置,法官只充當一個中立的裁判者的角色。與德國相比,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法官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在庭前沒有偵查法官的設置,只有檢察機關將案件起訴到人民法院後,法官才能介入訴訟。偵查法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查明案情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功能主要是為了維護被告人權利,相比之下,我國的偵查機關具有相當大的偵查權利,偵查手段廣泛多樣,並且很少受到限制,除了逮捕犯罪嫌疑人需要由檢察機關批准外,偵查機關有權自行決定其他一切偵查手段的行使。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負責案件偵查和起訴,呈現出流水作業的模式,從而對偵查手段的監督難以發揮實質成效。
英美法系對被告人偵查階段的保護比較充分,作為大陸法系代表的德國在刑事訴訟中表現出職權主義,但在偵查階段也有偵查法官對被告人的權利進行保護。所以對於我國現階段被告人權益保護比較薄弱的情形下,德國的做法值得我國借鑒。
其次,我國法官也可以進行審前閱卷,經過96年刑事訴訟法改革後,取消了全案移送制度,目的是防止法官在庭前形成預斷。檢察機關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將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照片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法律並沒有規定哪些證據是主要證據,因此由人民檢察院決定,對於防止法官形成審前預斷的作用有所削弱。而且,德國刑事訴訟法中的法官庭前閱卷權利是讓法官對案件有大致的了解,從而在庭審中更好的主導證據調查,完成法官的查證責任。在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以後,法官也不再像德國刑事訴訟法中法官那樣,像一個積極的探尋者,努力發現案件真實情況。那麼這里就存在一個疑問,即這種庭前閱卷的權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或者,誰來決定什麼是主要證據才能真正防止法官在庭前形成預斷?我國沒有英美法系那麼完善的配套制度或者制度環境可以保障法官在消極中立的情形下,保障被告人權利和發現案件真實,不能做到完全的消極,所以,應當對移送法院的證據材料進行技術理性規定,使法官對案情有所了解而又不先入為主,形成預斷。
最後,在庭審中,法官不負有查證責任,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強化了控辯雙方的舉證和辯論,但仍然保留了審判人員在法庭上的主導地位,賦予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調查權。人民法院調查核實證據,可以進行勘驗、檢查、扣押、鑒定和查詢、凍結。法庭可以採取法律規定的措施,行使調查權,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的證據。
另外,控辯雙方仍然可以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通知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法官的證據調查許可權定對雙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有疑問時,為了弄清該證據而進行調查,法官不能因為某項證據可能對查清案件事實有幫助,在雙方當事人沒有申請的情況下,進行主動調查。在德國,被告人、證人的訊問原則上由審判長為之,法官如果認為某項證據對查明案件事實有積極意義,可以主動進行調查。我國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由檢察機關承擔,被告人只有在某幾種特殊罪名情況下承擔舉證責任,在公訴機關提出的證據達不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情況下,法院將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法院並不承擔證明責任。庭審後全案移送制度,也使我國法庭審理難以徹底走出庭審走過場的泥潭。
在被告人權益得不到保障,偵查手段缺乏監督,法官庭前全案閱卷到庭後閱卷作為判決基礎的情況下,加強法官對偵查手段的監督,對偵查行為進行司法審查,對維護被告人權利、查明案件真實情況有重要意義。雖然為了擺脫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使法官不再積極查明案件事實,但在相關配套制度沒有建立的情況下,過分削弱法官的職權,被告人沒有足夠的實力與檢察機關對抗,最後庭審仍然避免不了走過場,被告人權利仍然得不到保障,只是由法官超職權主義變成了偵查機關的超職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