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可以審查行政法規嗎

行政訴訟可以審查行政法規嗎

發布時間: 2021-12-20 00:44:14

Ⅰ 行政復議可以對規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為一並提出審查,行政訴訟可以嗎

(一)從抽象行政行為的性質來說,由於它是針對非特定對象作出的,具有層次多、范圍廣、反復性等特徵,所以抽象行政行為產生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具體行政行為。一旦違法,將會給眾多人造成損失。但是,現行行政復議制度規定的申請復議的范圍是具體行政行為,明確排除了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復議審查,公民權益受到損害,不能通過行政復議獲得救濟。而根據行政訴訟法法院也無權審查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只能對其進行一定的監督。因此,對抽象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從相對人這一方沒有一個啟動的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范圍是必要的。(二)社會現狀來看,目前抽象行政行為在實踐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損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影響了法制的權威和統一。如規范性文件之間發生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部門、地方受利益驅動,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搶權力,爭利益,亂發文件,違法規定審批、發證、罰款、徵收、攤派、收費、處罰、以權謀私等侵犯公民利益的問題非常嚴重,導致管理失控,群眾反映強烈。公民的合法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既然抽象行政行為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那就應當給公民一個權利救濟的途徑,即將抽象性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范圍是必要的。(三)從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關系來說,也應將抽象性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二者作為對行政救濟的途徑,在宗旨和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為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但是,它們不是同一制度的重復,二者有個分工和協作問題。行政訴訟作為司法權對行政權的一種監督形式,它受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法律傳統和法制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行政法規和規章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人民法院沒有撤消行政法規、規章的權力,司法權監督行政權的廣度和深度都受限制。行政復議作為一種行政上的救濟制度,它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夠彌補司法救濟的不足。因此,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法的范圍是很有必要的。

Ⅱ 行政訴訟的審判依據(法律依據)

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其他規范性文件為依據時,不應一概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任何依據

社會的急劇轉型和我國立法工作的相對滯後,及政府的積極行政理念,在客觀上使有些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沒有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規章,有時也沒有可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行政規章,而是直接依據行政主體自身制定的多數表現為「紅頭文件」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機關依據其他規范性文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一旦被訴至法院,行政機關在提交證據和依據時,又往往將這些以「紅頭文件」表現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事實證據而不是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提交。實踐中,如果法院直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39]第一條第一款的規定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認為被告沒有提交法律依據,從而認定被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判決行政機關承擔敗訴責任的話,其結果必然是行政機關敗訴率很高。即使有些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實體處理是正確的,行政機關也很可能承擔敗訴責任。這種情形,既不能有效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也不利於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脫離了我國社會轉型和立法相對滯後的現狀。根據最高法院《紀要》的要求,對待此種情況,法院除了應盡釋明義務外,不應不經審查就直接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依據。因此,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其他規范性文件」為依據時,不應一概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任何依據,而應在對其他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基礎上,再作定奪。

Ⅲ 行政訴訟只針對起訴內容進行審查嗎

審查的內容主要是起訴的一般條件,時間條件和程序條件除此之外人民法院還要查明下列情況:

1、被告人是否重復起訴。重復起訴的情形一是起訴人已經撤訴或者經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但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再次向法院起訴;二是起訴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受理後起訴人又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訴。重復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訴訟的標的是否為生效裁判效力所羈束。即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已經再其他生效的行政判決中被確認,如果被確認,當事人再對此起訴的人民法院不應受理。

3、起訴狀是否符合形式要求。行政訴訟起訴書應以書面形式,起訴狀應載明起訴人、被告的有關情況,訴訟請求、起訴事由等內容。

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原則:

首先,從合法性審查原則的適用主體上說,其主體是人民法院,具體由內設的行政審判庭承辦。行政審判的組織形式無獨任制,只有合議制一種形式。

其次,從審查的方式來看,人民法院應適用開庭審理的方式,這里的開庭與書面審理相對應。開庭可以是公開的開庭,也可以是依法不公開的開庭審理。

第三,從審查的范圍和廣度上看,法院只能審查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不包括與之對應的抽象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權對抽象行政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予以立案和撤銷。

第四,從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深度或程度上說,是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與否的問題,不審查具體行政行這的合理與否的問題。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與合理性劃分的基礎是法律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時提出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即根據行政行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所作的劃分。基本內容為:具體行政行為既要在符合法律的規定、不違背法律的精神的前提下,又要公正、適當、合乎情理。這兩者的關系為,合法性是合理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行政行為若已不合法,合理性就被其所吸收,只有在行政行為合法的大前提下,才會存在合理性的問題。一般而言,行政行為的合理性產生於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場合,即法律往往只規定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幅度,此時,行政機關在此范圍內自主決定輕重而實施行政行為不存在合法與否的問題,只產生合理、公正與否的問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是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不能對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的行政行為(合理性)進行干預,不能代替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以保障行政機關依法有效地進行管理。

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指法院主要在合法性層次上審查、監督行政行為,即便是偏輕偏重,也要予以維持,不得判決變更。如對某公民訴請法院減少行政罰款,法院首先要用合法與否的五個標准審查,都符合時才審查適當性,除非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畸輕畸重外應以維持。論及此問題時有人總將「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作為審查合理性的依據,但實則不然,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也是可以撤銷的,這足以說明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已經達到違法的程度。相反,支持不審查合理性的立法例倒很充分,《行訴法解釋》第56條第(二)項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意即只要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即便有不合理之處法院也無權審查,而只能採用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的作法。

最後,審查的標准問題是合法性審查原則的核心問題。具體行政行為為合法、違法的標准,是《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一、二項確立的。五項標准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即為合法,法院應予判決維持。五項標准中只要有其中之一不符合即為違法,法院就可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這五項標準是:一是主要證據是否確鑿、充分;二是適用法律、法規是否錯誤;三是否違反法定程序;四是否超越職權;五是否濫用職權;六是行政處罰是否顯失公正。其中第二、三、四項需要法官適用單行實體法律、法規來加以審查判斷。而第一項對主要證據不足的具體行政行為即為違法的認定標準是《行政訴訟法》本身確立的,第五項的濫用職權也是《行政訴訟法》把原屬合理性層次的問題提升到合法性的高度加以規定的。所以,合法性審查的「法」,首先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行政訴訟法》,其次指若干單行行政性法律、法規和參照的規章及司法解釋。應該指出的是,上述五項標準是衡量行政機關積極的、作為的行政行為的標准。對行政機關消極不作為認定違法的標準是,行政機關對法定職責該履行而不履行或拖延履行。

Ⅳ 關於行政訴訟法中關於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

1、C公安部門關於採取限制人生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有關規章 ,不能作為版依據,只能作為參考,
2、行政訴權訟法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3、本題依據D項,參考C項。

Ⅳ 行政訴訟可以附帶審查法律嗎

只能附帶審查規范性文件,比如政府文件,通知之類的!!。。詳情進法律/群:#4捌捌#6柒零#4貳柒(不要#)

Ⅵ 困惑:行政訴訟法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但卻沒有「違法」這一種判決,為什麼

行政行為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前者是各級政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制度、條例、文件等,後者是指行政機關具體執行的活動。對於抽象行政行為法院無權審查,行政訴訟的對象只能是具體行政行為,(例如某工商局對某單位做出的罰款2千元的具體決定),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因此,抽象行政行為本身就是「立法」,不可能「違法」。您所指的行政行為「違法」,只能是行政執法機關執法不當,或者有違相關規章制度,行政機關內部有行政隸屬關系,上下級之間可以通過復議等途徑審查其合乎規定性,但法院、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不能直接判決具體行政行為「違法」。

Ⅶ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Ⅷ 行政訴訟的主要審查對象是

行政訴訟的主要審查對象是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是指人民法院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的內容主要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是適當性。具體含義是: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審查的對象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及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命令、決定等抽象行政行為。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對行政主體運用自由裁量權過程中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與適當,原則上不予審查。 (3)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標准,主要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即主要證據是否充分、適用法律和法規是否錯誤,是否違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是否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 (4)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並參照行政規章。

Ⅸ 新行政訴訟法第53條,為什麼訴訟過程中對規范性文件的審查不包含規章

你理解的很對,我國行政訴訟法沒有賦予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查規章的權利。由於國版務院各部、委的規章,行政效權力及於全國范圍。地方人民政府的規章,行政效力只及於其所轄的地域。實踐中,法院在審理案件中,所參照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章不一致的或者國務院各部、委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時候,應當中止訴訟的進行,逐級上報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國務院作出的解釋或者裁決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法院應當作為審判的依據。

熱點內容
教育機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發布:2025-09-14 20:31:08 瀏覽:766
行政訴訟法獨立 發布:2025-09-14 20:29:20 瀏覽:444
村法治宣傳欄內容 發布:2025-09-14 20:29:11 瀏覽:131
法律援助窗口服務職能 發布:2025-09-14 20:28:24 瀏覽:358
行政法學熱門冷門 發布:2025-09-14 20:11:32 瀏覽:398
欠薪按勞動法處罰程序 發布:2025-09-14 20:10:39 瀏覽:961
訴訟法一百五十六 發布:2025-09-14 20:09:37 瀏覽:175
蘇州吳江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14 19:55:41 瀏覽:869
中國刑法起源 發布:2025-09-14 19:28:36 瀏覽:660
我自願遵守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19:05:50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