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機關與行政法組織
① 行政法的主體都是行政機關嗎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所以不都是
② 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的區別
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的區別:
1、所屬關系,即范圍不同
行政機構是行政機關的內部組成部分,一般表現為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辦公機構和辦事機構,一般不具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除非獲得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特別授權,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不然只能以其所帶代表的機關名義進行行政行為。
而行政機關是一定行政機構的整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獨立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行政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
2、概念不同
行政機關是指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行政職能的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即狹義的「政府」。它是國家按照憲法和相關組織法規定設立的,依法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
3、按照管轄范圍不同
行政機關分為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地方行政機關又可分為若干層次。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等,指導所屬各部門、下級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行政活動。
國家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與集體領導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國家行政機關的管轄權和活動地域,國家行政機關又分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
(2)行政機關與行政法組織擴展閱讀:
行政機關是按照國家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而設立的,代表國家依法行使行政權,組織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也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機關資格的取得,應具備下列條件:
1、其成立獲法定機關批准;
2、已由組織法確定了職責許可權;
3、有法定行政編制並按編制配備了人員;
4、有獨立的行政經費;
5、有辦公地點和必要的辦公條件;
6、通過公開的方式宣告成立。
行政機關要獲得行政執法權,還必須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具體規定。
行政機關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1、按照行政機關所轄的區域范圍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
2、按照行政機關的工作許可權不同,可分為一般許可權機關和專門許可權機關。
3、按照行政管理活動的環節劃分,可分為決策機關、執行機關、輔助機關、咨詢機關與監督機關等。
4、按照行業和產品不同,可分為各種不同的專門行政機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行政機關
網路_國家行政管理機關
③ 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的區別 急問
雖然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有關聯,但二者存在著本質區別。這些區別右以概括為三個「並非所有」:
第一,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能成為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行政主體。某個組織可能是行政機關,但它並不一定就是行政主體。
行政機關中的辦公廳、研究室、機關事務管理局之類的內設機構,雖然是行政機關,但僅負責管理、協調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並不對外行使職權,因此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而本題B項和C項之類的內設機構也屬於行政機關,可以對外實施行政行為,但它們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而是以所隸屬行政機關的名義,所以,也不是行政主體。
第二,並非行政機關在所有場合都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出現。這也是歷年考試命題熱點之一。把握這一特徵關鍵在於分清行政機關的行為的性質。見例題:
行政機關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雙重身份。它既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從事行政活動,如制定法規、做出處罰等;也可以是民事主體的身份從事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機關在從事民事活動的過程中,也右能因為其行為違法而受到另一行政機關處罰,在此其法律地位不是行政主體而是行政管理相對人。如行政機關在不同的活動早,具有不同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不同的行為規則。而行政法所關注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主體身份及其在行政活動中的規則。
第三,並不是所有成為行政主體的組織都是行政機關。先看例題:
非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也可以享有行政職權,成為行政主體。
行政法上的行政主體,是以行政權力的享有者身份出現的,所以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但行政權力並非為行政機關所獨占,國家也將一部分行政職權授予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也會因法律、法規的授權而取得行政法上的行政主體地位。
對於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的以上三點區別,也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句話: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的行政機關才能成為行政主體;只有在行使權力。進行行政管理時的行政機關才能成為行政主體;有些組織並非行政機關也右因法定授權而成為行政主體。此三點區別實質上為人們甄別行政機關和行政主體提供了三條標准。
④ 行政法主體和行政主體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主體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
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行政主體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行政可能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存在,但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它只是關系的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共同構成相應關系的雙方。
人們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概念。實際上,這是兩個有著相互聯系,但又有重要區別的概念。
行政主體雖然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但它是行政法主體中最重要的一種。首先,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個行政法律關系中又佔有主導地位。
其次,行政主體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均可構成一方主體,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只可能在一種或兩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
此外,行政主體,特別是行政機關,作為行政法主體具有相對恆定性。盡管行政機關有時也會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和場合,
行政機關均是以行政法主體的身份參與行政法律關系;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則常常以民法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或以其他身份參與其他社會關系和其他法律關系。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行政法學研究行政法主體,往往將行政主體的研究置於最重要的位置。
(4)行政機關與行政法組織擴展閱讀: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行政主體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是指能以自己名義行使國家行政職權,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在行政訴訟中能作為被告應訴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特徵
行政主體具有下列三個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也是—個組織成為行政主體的必備條件。
在中國,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確立意義
編輯
依法行政的需要
行政管理活動是行使國家行政權的活動,這種活動必然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行政管理部門在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管理時,有可能損害相對方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行使行政權,而且還要求其必須承擔因其行為所引起的相應法律後果。承擔法律後果就必須明確主體。主體不明確,必然許可權不清、職責不明,
因而也無法承擔責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對復雜多樣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行政主體資格的確定。
確定行政行為效力的需要
如果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則其行為便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也不能引起所希望的法律後果的產生,並且可能導致該行為無效或被撤銷的後果。
因此,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的行為是否是行政行為,是否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標准之一就是確立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是否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和組織的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
確定行政訴訟被告的需要
行政訴訟是以具體行政行為為訴訟標的的訴訟活動。
保證行政管理活動連續性、統一性的需要
行政活動是由公務員具體實施的,但公務員並不直接承擔其行政職務的履行所引起的法律後果。因為公務員與國家之間存在著行政職務關系,其履行職務所引發的法律後果應歸屬於他所代表的國家。
依法行政的原則要求有行政主體存在,由行政主體把眾多的先後不一的公務員的行為統一、連續起來,並承擔由各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⑤ 簡述行政法主體與行政主體,行政機關的區別
行政法主體是抄行政法上襲享有權利(權力)義務(職責)的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行政主體是行政法主體的一個部分,是與行政相對人相對應的概念,包括行政機關和其他行使行政權力的機關,如某些有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
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者之間的外延是不一樣的,行政法主體范圍最廣,包含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又包含了行政機關,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層次關系。
⑥ 行政法的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同一概念,行政主體是不同概念。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是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組成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國家機關授權的組織
2、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
3、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
4、行政法律關系具有強制性
5、行政法律關系的程序性
四、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五、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
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 (權力活動與非權力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即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之間的行政法的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而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綜上,行政法律關系和行政主體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行政主體雖然主要是行政單位,但除了行政單位之外,行政單位下屬的一些機構也是具有行政管理權的。關於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和普通民眾相比,當然行政機關佔有絕對的優勢,行政法律關系的實施,基礎還是在反腐倡廉和立法監督上。
⑦ 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與相對人、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之間等概念的關系
通俗理解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就是行政訴訟的雙方,幾個關系互相聯系,缺一不專可,都屬在微妙變化。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主體,或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另一種認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
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
行政機關,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的行政組織,包括政府以及有關功能部門。
最後就是,在行政機關依法成立時就擁有相應行政職權並同時獲得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組織的職權行政主體不同。
⑧ 行政組織法和行政機關組織法是一個概念嗎
1、行政組織法
2、行政救濟法3、
行政行為法
是從理論上對行政法的一種理性分類。行政組織法是對行政組織內部機構的設置以及內部組織權力的規定。
行政救濟法則是對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產生的對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的救濟(復議和訴訟)。
行政行為法則是度行政組織的行為的規定(可以分為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
三者的邏輯關心是:
權能的設置--權能的運用--權能違法的救濟。
當前我國在行政組織法方面還很欠缺
導致行政機關的職權不明確
問題很大。
所以說
行政組織法的核心應該是
關於行政機關的職權。。。。
⑨ 行政法能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主要有哪些
中國,行政主體包括來國家行政機關和源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具體說來,那些行政機關、機構、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我們把它分為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與個人三類來分析:
1. 中央機關與機構主要有六類:
a.國務院;
b.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部委行署;
c.國務院直屬單位和特設機構
d.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機構
e.授權的內設機構,原則上內設機構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些內設機構經過法律法規特別授權而享有了一定的行政職權,考試中常見的有專利評審委員會,它是知識產權局的內設機構,商標評審委員會是工商局的內設機構,公安部下屬的公安消防局,公安交管局以及公安邊防局是公安部的內設機構。
f.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
⑩ 行政機關、行政主體、行政法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
他們之間的關系簡單概括: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