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自認

民事訴訟法自認

發布時間: 2021-12-20 02:18:37

❶ 簡述自認的構成要件為了卻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1)民事訴訟法自認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❷ 限制自認的效力應如何認定

附限制條件的自認又稱限制自認。訴訟中的自認可分為完全自認與限制自認。完全自認是指對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全部自認,又稱無條件自認。而限制自認是一種附條件的自認,是指當事人作出自認表示時,附加了限制條件。限制自認一般有兩種情形:其一,當事人一方對於他方所主張的事實,承認其中一部分而否認其他部分,又稱部分自認。其二,自認時附加獨立的攻擊或防禦方法,又稱為自認附加。

最高院《證據規定》對自認並未區分完全自認與限制自認,對限制自認的效力亦未作規定,給實踐操作帶來了難度。各國立法對限制自認亦有不同規定,如《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289條規定:對於審判上的自認,附加有包含獨立的攻擊或防禦方法的陳述者,並不影響自認的效力。按此種規定,當事人的限制自認亦構成自認,從而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當事人應對所附的限制條件舉證。而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2項規定:當事人於自認有所附加或限制者,應否視為自認,由法院斟酌情形斷定之。依此條規定,限制自認並不一定產生自認的效力,應由法官綜合判斷之。

由於自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對於限制自認的效力,在目前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應結合全案證據,考慮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及當事人距離證據的遠近等因素綜合進行判斷。

❸ 當事人在訴訟中自認的案件事實不屬於免徵事實對嗎

當事人在訴訟中自認的案件事實,就屬於免證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❹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4)民事訴訟法自認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❺ 訴訟上的自認名詞解釋

自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對不利於已的案件事實的承認,可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

❻ 民事訴訟法中自認與認諾的區別是什麼

自認是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具體事實,通過訴訟承認或通過調解放棄爭議.
認諾是指以訴訟請求為對象的認諾.是當事人基於訴訟中的處分原則實施的關於民事案件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主張.

熱點內容
教育機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發布:2025-09-14 20:31:08 瀏覽:766
行政訴訟法獨立 發布:2025-09-14 20:29:20 瀏覽:444
村法治宣傳欄內容 發布:2025-09-14 20:29:11 瀏覽:131
法律援助窗口服務職能 發布:2025-09-14 20:28:24 瀏覽:358
行政法學熱門冷門 發布:2025-09-14 20:11:32 瀏覽:398
欠薪按勞動法處罰程序 發布:2025-09-14 20:10:39 瀏覽:961
訴訟法一百五十六 發布:2025-09-14 20:09:37 瀏覽:175
蘇州吳江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14 19:55:41 瀏覽:869
中國刑法起源 發布:2025-09-14 19:28:36 瀏覽:660
我自願遵守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19:05:50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