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42條
『壹』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1條和第42條的問題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1條和第42條如下:
(1)第四十一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版行政行為時,未告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第四十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貳』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二條 是什麼意思本人不太了解
這一條包含了兩段規則:
1、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從知道時起計算時效,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很多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都是不知道……的,從知道時起算。就像民法規定2年的訴訟時效就是從「知道」時起算。這是為了保障未被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相對人的訴權的行使,就不多解釋了。
2、關於不動產的,從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起20年,一般的從作出起5年,為最長訴訟時效,類似民法中從法律行為成立起20年的最長時效。給權利界定一個最長期限,過了這個期限法院就不保護了,一是促使相對人趕快行使權利,二是一旦拖延時間過長,事實不易認定了,或者認定與否意義已經不大了。
也就是說,訴訟時效是從知道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但是如果你知道內容的時候已經超過最長時效了,那麼也喪失了勝訴權。如果知道的太晚,比如關於一個不動產的行政行為,第19年11月才知道它的內容,那麼訴訟時效也就只有最後1個月了。
另外,本條和第41條也有一定的關聯。訴權和起訴期限是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和實體上的勝訴權不一樣,所以規則也不同,不要記混了。前者的起算也是從「知道」時算,這是共同的規則。但它帶來的最長時效只有2年,而且是從實體權利的形成即得知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可見程序權利是依附於實體權利的。而前面那一段涉及到的最長時效從作出行政行為時起算,可以看作是實體權利依附於基礎事實的發生。
以上不是非常正規的表述,而是比較通俗的分析,希望對你的理解有用。
『叄』 行政訴訟法41條42條怎樣理解
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專政行為侵犯其合法屬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起訴的主體要有關、被告要明確、管轄要正確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法院7日內給消息,可以上訴
這不就是字面意思嗎,有啥理解的??
『肆』 《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2條與第41條相沖突
沒有沖突。41條規定的是當事人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行政行為之後的起訴期限;42條規定的是當事人不知道行政行為情況之下的最長起訴期限,如果當事人在5年或20年內不知道行政行為的,則無論在此期限之後其是否知道了行政行為都沒有訴權。
『伍』 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2條規定的時間 5年和20年是否除斥期間
錯,法條用的是起訴期限,不能隨便套用民法。
但具體來說類似訴訟時效,不是除斥期,非因單方意思表示即發生法律效力
『陸』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中的第40條、41條、42條,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和聯系
區別是:
40條規定的是起訴時間延長 的法定情形;
41條規定的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版立案條件和要求權;
42條規定的是對人民法院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的救濟手段。
聯系是:
盡量在40條規定的時間內到法院起訴,起訴的實質條件符合41條之規定,法院才會受理。如果法院做出不予受理裁定,原告可以通過上訴進行救濟。
『柒』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1條42條怎麼理解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總共才27條……
『捌』 行訴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二條的釋義
你好,根據大律師網 裡面的法律知識內容有關行政訴訟法第42條的內容解專釋如下:
第四屬十二條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釋義:本條是對人民法院審查起訴的決定以及原告對不予受理的裁定可以上訴的規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後,應根據本法關於受案范圍、起訴條件、起訴期間等規定進行審查,凡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如果基本符合受理條件,只是某個項目不清楚、不符合要求或者有其他欠缺的,應當告知原告予以補正。如果原告能夠在指定期限內補正,法院應當立案受理。如果不符合受理條件,原告逾期又不補正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不予受理。這樣規定與民事訴訟法(試行)的規定有點不同:民事訴訟中原告起訴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法院適用。
『玖』 行政訴訟法的第四十二條申請保全證據是什麼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二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就是申請保全證據以免證據被毀滅失等情況
參考資料:
訴訟證據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後,對於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證據,根據訴訟參加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採取的調查收集和固定保護等措施。證據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處理案件的關鍵。對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證據進行固定和保管,既是保障當事人提供證據的一種補充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取得證據的一種必要方式,目的在於確保案件事實得以澄清,保證人民法院在證據充分的基礎上作出公正裁判。
證據保全具有以下特徵:
(1)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證據保全的申請應當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7條規定,申請保全證據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以書面形式提出。
(2)採取證據保全措施的只能是人民法院。這和行政程序中的證據保全不同。如行政處罰法第37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採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在訴訟過程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實施證據保全。
(3)目的在於防止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這和財產保全不同,財產保全目的是保證將來生效判決能夠得到執行而採取的強制保全措施。證據滅失是指證據不復存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證人因年邁或者疾病可能去世的,對其證言進行保全;二是案件涉及某些鮮活或者容易變質的食品或者其他物品,對這些物證進行保全。證據以後難以取得是指,證據雖然不至於滅失,但失去時機,將會導致證據的狀態發生改變或者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取得。如證人即將長期居留國外或者對污染水的水質必須馬上取樣等。
(4)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應當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證據保全包括依申請的證據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職權的證據保全兩種。
(1)依申請的證據保全。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訴訟參加人包括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們的訴訟代理人等。需要注意的是,被告雖然不能自行收集證據,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訴訟當事人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在有的情況下,證據保全會給被保全人帶來一定的影響或者損失,所謂提供相應的擔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斷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種擔保時要考慮證據的實際價值、存在狀況、保全難度、滅失風險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進行確定。例如,如果申請保全的證據屬於書證、證人證言等,無須提供相應的擔保;如果保全的證據涉及他人的重大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合法權益的,如珠寶、字畫等,則須當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2)依職權的證據保全。這是指無須經訴訟參加人的申請,人民法院即可主動採取保全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人民法院保全證據的,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時,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