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中外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對比

中外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對比

發布時間: 2022-01-05 21:30:36

①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1、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原則;
2、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3、公檢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原則
5、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則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②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屬於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法律規范],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體現刑事訴訟活動基本規律,公/檢/法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一、共有[一般]原則[7項]: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1)公檢法機關負有保障義務:

A.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B.只規定為其翻譯/未規定必須為其聘請翻譯。

(2)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當地通用語言文字指在當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時正式使用語言文字。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本法另有規定」是指:

(1)[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3)[刑事訴訟法第274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A.兩類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

B.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開審判的核心在於是否允許公民旁聽/是否允許媒體報道。

【提示2】原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根據新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定:

①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均不公開審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但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A.經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9項]:

1.職權原則(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基礎],互相配合[關鍵],互相制約原則[目的]原則: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第7條]。

3.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刑法第11條/《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4條/《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4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320條-3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3條-224條/《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A.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B.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8.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3條、第239-350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舊)第437-460條/《高法解釋》第325-326條]。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

A.我國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

B.我國人民檢察院以和外國檢察機關;

C.我國公安機關和外國警察機關。

(2)刑事司法協助的依據[3個]:

A.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協定[雙邊協議];

B.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

C.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是指與審判有關的刑事司法協助[代為送達司法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廣義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我國刑事司法協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認與執行。

三、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1.兩審終審制:

(1)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刑事訴訟法第10條];

(2)兩審終審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審員制: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78條/第208條]。‍

③ 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1.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現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法律准則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例如,審判公開原則要求法院的審判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應當向社會公開,使得審判活動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這是審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證,也是司法審判活動的基本要求。
2.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的法律原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那些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政治或理論原則,只要沒有由《刑事訴訟法》作出明確規定,就不屬於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刑事訴訟和其他性質的訴訟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等等,我們稱之為一般原則。另一類是刑事訴訟所獨有的基本原則,如: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即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3.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一般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適用於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不僅國家專門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而且各訴訟參與人也應當遵守。一些具體的制度或原則,由於只適用於刑事訴訟的某一階段或僅對某一專門機關或訴訟參與人有約束力,只解決具體的訴訟問題,因此不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如:兩審終審、上訴不加刑等。
4.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法律約束力。基本原則雖然較為抽象和概括,但各項具體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都必須與之相符合。各項具體制度、程序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如果違背了這些制度和程序,就違反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④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規范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版民法院進行刑權事訴訟活動以及訴訟參與人參加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

①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③依靠群眾。

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⑤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互相監督。

⑦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⑧各民族公民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⑩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追究在中國境內犯罪的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

刑事司法協助。

⑤ 國際通行的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國家追訴原則、來控審源分離原則、無罪推定原則、公正審判原則、禁止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禁止雙重危險原則。 1.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出公訴,要求法院通過審判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2.檢察官是否提起公訴,不以被害人的意志為轉移。 1.刑事追訴權和裁判權分別由警察、檢察機關和法院各自獨立行使。
2.法院的審判必須在檢察機關提出合法起訴的前提下才能啟動,即不告不理。
3.法院審理和裁判的對象及范圍必須受檢察官起訴對象和范圍的限制,不得審理未經起訴的被告人和行為。 1.任何提供言詞證據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證人),對於那些可能使本人陷入不利境地的問題,都有拒絕回答的權利。
2.提供言詞證據的人在自願情況下作出的不利於己的證言,可以採納為證據。
3.為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受強迫的情況下作出有罪供述,法律必須賦予其一系列的權利。 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為而受到兩次以上的刑事訴訟、審判和科刑。

⑥ 我國刑訴法的基本原則和國際上的原則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公、檢、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在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學中,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往往被稱為「刑事訴訟之主義」。民國時期學者也有類似用法。

⑦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九條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一條 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辯護原則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四條 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六條 依法不追訴原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八條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⑧ 外國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

一、無罪推定原則。
又可稱為無罪類推(與有罪類推相對應),簡單地說是指任何人在未經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無罪推定所強調的是對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須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如果審判中不能證明其有罪,就應推定其無罪。

二、正當程序原則
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程序的正當性包含的價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參與、自治、及時終結和公開;通過正當程序達到憲法的至信、至尊、至上從而實現憲法權威。

三、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
是指不得強迫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做出不利於自己的陳述或強迫其承認有罪。這直接針對和反對的是刑訊逼供以及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

四、審判公開原則
包括公開審理和公開宣判兩個方面內容(但合議庭評議,審判委員會討論不公開) 部分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應公開宣判) 公開審判的案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不公開審理的,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一審法院違反公開審判原則的,二審法院撤銷原判發回重申。
但是下列情況不公開審判:1.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案件,一律不公開。2.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一律不公開;16歲以上未滿18歲的,一般也不公開。3.離婚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4.當事人提出申請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五、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是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合稱。直接原則是指判決只能由直接參加法庭調查、聽取法庭辯論的審判人員親自作出。言詞原則是指在庭審過程中,當事人、法院的訴訟行為特別是質證、辯論、證據調查都要求的言詞方式進行。

六、自由心證原則
一切訴訟證據的取捨和證明力的大小,法律預先不作規定,而由法官、陪審官根據內心確信進行自由判斷。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審查判斷所形成的內心確信,稱為心證。心證如果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即謂之「確信」,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由心證又稱「內心確信」。法官審判案件只根據他自己的心證來認定案件事實。 自由心證制度要求法官依據「良心」和「理性」,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審判經驗,合理判斷證據的證明價值。

七、一事不再理原則
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法院對於任何已經生效裁判加以處理的案件不得再行審判;對於所有已經被生效裁判確定為有罪或無罪的被告人,法院不得再予以審判或科刑。

⑨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與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異同

這個問題很大,簡單說,二者都是訴訟法,都是程序法,不同就是前者是負責刑事訴訟,原告與被告是不平等的;後者是民事訴訟,原告與被告是平等的。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一審事實不清 發布:2025-09-11 11:05:00 瀏覽:40
民事訴訟法第64和144條 發布:2025-09-11 11:03:44 瀏覽:885
勞動法規定加班時間不能多久 發布:2025-09-11 10:52:3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法261 發布:2025-09-11 10:40:11 瀏覽:253
法律法規效力級別 發布:2025-09-11 10:34:38 瀏覽:91
法院辦公系統 發布:2025-09-11 10:33:50 瀏覽:616
法律知識比賽團隊展示 發布:2025-09-11 10:29:15 瀏覽:853
免費的醫療事故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1 10:29:12 瀏覽:94
句容法院淘寶網 發布:2025-09-11 10:23:55 瀏覽:714
初一初二政治法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9-11 10:21:49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