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學第16章
Ⅰ 行政法學的基礎系列
書名:行政法學 21 世紀法學基礎課系列
圖書編號:315266
出版社:北大
定價:29.0
ISBN:730103401
作者:羅豪才
出版日期:2001-09-02
版次:1
開本:16開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行政法的概念
一、行政的涵義
二、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
三、行政法的概念
四、行政法的淵源
五、行政法的分類
六、行政法的特點
第二節行政法關系
一、行政法律關系
二、監督行政法律關系
第三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涵義
二、行政合法性原則
三、行政合理性原則
四、行政應急性原則
第四節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二、行政法的作用
第五節行政法學的發展及其學科體系
一、行政法與行政法學
二、國外行政法學的發展概況
三、我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概況
四、本書的體系安排
第二章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第一節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概述
一、行政主體
二、行政相對方
第二節國家行政機關
一、國家行政機關的概念、性質和特徵
二、國家行政機關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三、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國家行政機關
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被委託的組織和個人
一、行政授權和行政委託
二、行政機關以外行政主體的具體形態
三、被委託的組織和個人
第四節公務員
一、公務員的概念和范圍
二、公務員法律關系
三、公務員的權利
四、公務員的義務
五、公務員的責任
第五節行政相對方
一、實體法上的地位
二、程序法上的權利
第三章行政行為概述
第四章抽象行政行為
第五章具體行政行為
第六章行政合同
第七章行政指導
第八章行政程序法
第九章行政違法與行政責任
第十章行政賠償
第十一章行政復議
第十二章司法審查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Ⅱ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2)行政法學第16章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Ⅲ 行政法作業 求解
D
BCD
BC 如果根據最近修改的新法只能選C
DE
ABC
ABD
ABCD
BC 如果根據最近修改的新法只能選C
2
2
2
2
1
1
Ⅳ 1.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行政處罰內容。2.規章的行政處罰設定許可權。3.設定行政罰款的限額規定。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會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 人民檢議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 管 轄
第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 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 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 證 據
第三十一條 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此文章共有3頁 [1] [2] [3] [下一頁]
Ⅳ 行政法的紅皮書是哪個編寫的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及本書(第二、三版)編寫分工
(以撰寫章節先後為序)姜明安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行政法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行政法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行政執法研究》(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論文有:《論行政自由裁量權及其法律控制》(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1期)、《行政的現代化與行政程序制度》(載《中外法學》1998年第1期)、《新世紀行政法發展的走向》(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行政的「疆域」與行政法的功能》(載《求是學刊》2002年第3期)、《公眾參與與行政法治》(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2期)等。
撰寫本書第1—10章,負責全書的審稿、統稿。
葉必豐法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行政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2003年修訂版)、《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應申請行政行為判解》(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行政行為的效力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規范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論文有:《論行政行為的公定力》(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5期)、《行政行為確定力研究》(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3期)、《現代行政行為的理念》(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6期)、《行政規范法律地位的制度論證》(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5期)等。
撰寫本書第11—13章。
楊建順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198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82年赴日留學,1986年畢業於築波大學,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一橋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一橋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93年回國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主要著作有:《日本行政法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等,譯著有:《日本行政法》(南博方著,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行政法》(鹽野宏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等;主要論文有:《規制行政與行政責任》(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2期)、《論行政法的特點》(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3期)和《行政裁量的運作及其監督》(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等。
撰寫本書第14—15章。
章劍生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行政程序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行政程序法比較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行政訴訟法基本理論》(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行政監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論文有:《判決重作具體行政行為》(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行政行為說明理由》(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3期)、《有關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幾個理論問題探討》(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現代行政訴訟的成因與功能分析》(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現代行政法基本原則之重構》(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等。
撰寫本書第16—17、19—22章。
於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學教授,任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命題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協議與行政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德國行政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WTO協定國內實施讀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政府采購制度的發展與立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降低政府規制——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論文有:《WTO協定的國內實施問題》(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3期)、《WTO政府采購協定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加入世貿組織與政府職能轉變的法律問題》(載《求是》2002年第24期)、《中國對反傾銷措施的司法審查》(載《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制定緊急狀態法的基本問題》(載《法學雜志》2004年第4期)等。
撰寫本書第18章。
王寶明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教授,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憲法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斯拉丘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行政程序與行政訴訟》(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行政法學論綱》(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讀本》(合著,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等;主要論文有:《行政立法評述》(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美國行政機關與美國憲法實施的監督》(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行政程序立法論綱》(載《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公務員立法的合理取向》(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行政許可法的實施與政府的因應》(載《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等。
撰寫本書第23、28、31—32章。
江必新法學博士,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行政訴訟法疑難問題探討》(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國家賠償法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之發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WTO與行政法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WTO與司法審查》(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論文有:《論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變更權》(載《法學研究》1988年第6期)、《國家賠償法價值論》(載《法學雜志》1994年第4期)、《司法解釋對行政法學理論的發展》(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4期)、《先地方後中央:中國行政程序立法的一種思路》(載《現代法學》2003年第2期)、《緊急狀態與行政法治》(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等。
撰寫本書第24、30章。
劉恆經濟學博士,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行政法學研究會總幹事。主要著作有:《公安行政復議導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行政救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外資並購行為與政府規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行為法律適用判解》(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論文有:《試論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權》(載《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論行政立法權》(載《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行政訴權面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載《學術研究》1997年第1期)、《略論外資並購中國企業的法律規制途徑》(載《現代法學》1998年第2期)、《政府信息公開立法問題探析》(載《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等。
撰寫本書第25—27、29章。
湛中樂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主要著作有:《環境行政法》(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公安行政法》(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1994年版)、《高等教育與行政訴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法治國家與行政法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論文有:《論行政法規、行政規章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載《中國法學》1992年第2期)、《論完善我國的行政立法程序》(載《中國法學》1994年第3期)、《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及其司法運用》(載《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5期)、《中國加入WTO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載《中外法學》2003年第2期)、《行政過程論》(載《行政法論叢》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
撰寫本書第33、37—38章。
薛剛凌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專家組委員、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國家賠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行政訴權研究》(華文出版社1999年版)、《變遷時代的行政法思考》(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組織法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論文有:《行政主體之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行政訴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等。
撰寫本書第34—36章。
Ⅵ 國務院發布和批准發布的地礦行政法規
根據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或者授權,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有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勘查區塊登記辦法、開采登記辦法、兩權轉讓辦法、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補償費徵收規定等;經國務院批准由主管部門發布的有資料匯交辦法等。由於大部分行政法規所確立的法律制度在第三篇有關章節中將分別闡述,本節重點介紹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的有關內容。
(一)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發布的意義和作用
根據礦產資源法第48條的授權,國務院於1994年3月26日以第152號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同日施行。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是在總結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幾年經驗的基礎上,經過7年的反復研究論證而制定出的行政法規,它對礦產資源法的一些原則規定作了補充和具體化,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對改革開放出現的新的社會經濟關系迫切需要立法的新情況,增加了必要的條款,完善了立法,彌補了礦產資源法的不足。它的發布,既是改革實踐與立法、執法實踐的總結,也是國家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的重大舉措,為進一步完善地礦行政法規體系奠定了基礎。
(二)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的基本內容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共7章46條,章節結構與礦產資源法基本一致。各章節的內容:
第一章總則,共8條。主要規定了立法依據、調整的自然客體、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和所有權的管理、實施細則的適用范圍、許可證制度、外商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基本原則、監督管理機關及其職責等。
第二章礦產資源勘查的登記和開採的審批,共6條。主要是規定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申請、審批和登記的依據、條件和要求。
第三章礦產資源的勘查,共9條。主要是關於礦產資源勘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勘查計劃的編制、組織編制部門與批准部門;探礦權人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邊探邊採的要求;礦產資源勘查報告的審批;勘查成果的有償使用;勘查過程中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害的補償和不予補償的原則,以及探礦權人之間對勘查范圍發生爭議時的協商程序與裁決機關的規定等。
第四章礦產資源的開采,共13條。主要規定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礦產資源行業開發規劃、地區開發規劃的內涵,編製程序、組織編制部門與審批部門;設立、變更或者撤銷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以及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程序;開采礦產資源的基本要求;采礦權人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礦山企業關閉礦山的基本要求和程序;避免壓覆重要礦床的規定;以及采礦權人之間對礦區范圍發生爭議時的協商程序與處理或者裁決機關的規定等。
第五章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共5條。主要規定了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的方針和政策、可以開採的范圍、協調采礦權屬糾紛的原則、合理利用資源的技術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職責等。
第六章法律責任,共2條。主要規定了礦產資源法的法律責任一章中有關罰款的具體內容和違反本實施細則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共3條。主要規定了地下水資源的法律適用、本實施細則的解釋部門和生效時間。
(三)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1)明確了礦產資源的法律概念、礦種和分類細目。礦產資源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法。」但是,該法未明確礦產資源的法律概念及法律調整的自然客體的范圍。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分散,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活動由多部門進行的情況下,對某些礦種的執法管理時常引起行政爭議、行政訴訟。為此,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2條規定,「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氣態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的礦種和分類附有細目。我國礦產資源法調整的自然客體包括了呈固態、液態、氣態的全部礦種,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四類,共168個礦種。在附則中規定,「地下水資源具有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雙重屬性。地下水的勘查,適用礦產資源法和本細則;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適用水法和有關的行政法規。」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統一作出規定後,避免了違法的解釋或其他理解;並使行政爭議、行政訴訟案件調處時有了法律依據。
(2)重申憲法、礦產資源法關於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的原則。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3條第2款規定,「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國務院授權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全國礦產資源分配實施統一管理。」這一規定明確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唯一主體是國務院,同時表明了全國礦產資源的規劃分配權在中央。這就保證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礦產資源的最終處置權。
(3)進一步明確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實行許可證制度。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5條第2款規定,「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區范圍和開采礦區范圍,以經緯度劃分的區塊為基本單位」。這是吸收了有些國家探礦權和采礦權管理的經驗,有利於規范化、現代化管理。
(4)明確了外商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活動以及私營礦山企業的法律地位。我國礦產資源法公布時,處於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對礦產資源開發實施封閉式的管理,所以,沒有規定允許外商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條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基礎產業吸引外商投資的項目越來越多,然而法律環境滯後。所以,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7條作了補充規定,「國家允許外國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法規定了國有礦山企業、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的法律地位。在20多萬個集體、個體采礦中,按照國家現行政策法規規定,大量的是私營企業,有的名為集體實為私營,有的個體采礦者超過了個體的生產規模。因此,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明確了私營礦山企業的法律地位,規范其行為,有利於對私營礦山企業依法行政管理,促進其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5)進一步明確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礦產資源的部門的職責。礦產資源管理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執法管理行政行為,是一項社會管理職能。我國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往往在邊遠山區,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質量,大量的監督管理工作應當由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來進行。所以,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8條第3款規定,「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自治州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礦產資源的部門,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批准開辦的國有礦山企業和本行政區域內的集體所有制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個體采礦者以及在本行政區域內從事勘查施工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監督管理,依法保護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6)對申請開辦各類礦山企業應當具備的條件作了較詳細的規定。其中突出強調申請開辦礦山企業必須有確定的礦區范圍,是經過批准無爭議的開采范圍,必須是排他性的。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重視礦山環境的管理,規定申請開辦礦山企業,國有礦山企業要有礦山環境影響報告;集體、私營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礦長要具有礦山安全生產管理和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有必要的安全生產條件和環境保護措施。
(7)對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權利、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者投資勘查礦產資源的目的是為了采礦,探礦權人要求保障從探礦過渡到采礦權益的連貫性。為了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地礦政管理的改革,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16條規定了探礦權人有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新發現礦種的探礦權和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重要進展。
(8)對探礦權人取得臨時使用土地權後,在勘查過程中給他人財產造成損害的,給予補償或不予補償作出明確規定。這是對礦產資源勘查活動涉及到礦產資源法與相關法律的銜接規定,它既保證勘查活動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又保障受損害者應依法獲得補償,同時,也有利於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9)對礦山企業停辦、關閉的法律程序作出明確規定。礦山企業停辦或關閉,涉及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是礦產資源監督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礦產資源尚未采完的情況下,停辦礦山企業有兩種情況:一是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采礦權人不打算延續開採的;二是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由於各種原因采礦權人自動放棄采礦權的。發生上述兩種情況都需要注銷采礦許可證。采礦權人在申請停辦時仍保有一定礦產儲量,存在著將來恢復生產的可能,為了減少礦山(井)暫時停產造成的經濟損失、節約恢復生產的費用,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32條規定,「停辦礦山而礦產資源尚未采完的,必須採取措施將資源保持在能夠繼續開採的狀態。」
礦山關閉不僅是停止礦山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還涉及到國家所有的資源性資產的注銷、資源保護、處理安全隱患、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土地復墾、景觀恢復等一系列對周圍和對未來有著重要影響的工作。因此,礦業界對關閉礦山一向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要履行嚴格的審批程序。未經依法審查批准而擅自關閉礦山是違法行為,因違法行為而造成社會的、經濟的、安全的不良後果,直接責任者要負法律責任。
(10)對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可以開採的礦產資源范圍作出規定。礦產資源法公布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相繼依法制定了開辦鄉鎮集體礦山企業的審查批准、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辦法和個體采礦的管理辦法,對依法治理整頓鄉鎮礦業,促其健康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鄉鎮礦業在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法律關系有待理順。國務院為了從宏觀上加強對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的管理,促其依法辦礦,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在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5章中規定了這些采礦權人可以開采資源的范圍。
(11)規定了行政處罰中罰款的幅度。礦產資源法有關處罰條款只規定了罰款的行政處罰形式,對如何實施罰款、罰款額度如何確定沒有具體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實踐中自由裁量權太大,既影響了執法的嚴肅性,又難以使罰款達到應有效果,所以,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在法律責任一章中作了明確規定。
(12)對行政執法機關和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規定了監督管理和處罰條款。如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8條第4款規定,上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對下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違法的或者不適當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管理行政行為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第23條規定了探礦權人之間對勘查范圍發生爭議時的裁決條款;第36條規定了采礦權人之間對礦區范圍發生爭議時的裁決條款;第43條規定違反本細則規定,批准不符合辦礦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開辦礦山的、對未經依法批準的礦山企業或者個人頒發采礦許可證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些規定,一方面是為了強化行政執法管理的力度,加強行政監督管理;另一方面表明法律、法規不僅制約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同樣對行政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也有所制約,對違法行政者要追究法律責任。
Ⅶ 法院認定的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確權,行政確權案件政府受理怎麼辦
土管確權案件由政府調查處理是法定設置程序,可以依據法院的裁定,向政府申請調查處理。對調查處理結果不服的再行向法院提起訴訟。
關於土地權屬爭議,本條規定了三種解決的辦法:
1.爭議發生後先由當事人之間協商解決。所謂協商,就是指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之間在權屬發生爭議後,各方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依照法律的規定,直接進行磋商,自行解決爭議。如果爭議各方達成一致意見則協商成功。如果協商不成或者協商達成了協議而另一方又反悔,不履行協議,他方可以依照本條的規定提請人民政府處理。
2.當事人協商不成時由人民政府處理。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處理。人民政府收到爭議案件後,一般是對當事人先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進行行政裁決。其中人民政府的調解是依據事實和法律對當事人進行調停,促使爭議各方當事人進行和解。如果調解不成或者當事人不願意進行調解,人民政府則依法進行裁決。一般來講,具體工作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承辦,但作出處理決定須以人民政府的名義並出具處理決定書。該決定書須加蓋人民政府處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的專用章。處理決定書:一般列明各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申請理由、爭議事實和雙方的要求;處理決定所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處理決定;不服處理決定的期限。
3.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里包含兩類訴訟: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6月11日《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意見(試行)》中受案范圍第七條關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門有關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處理決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的規定,本條所講的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於需要人民政府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的糾紛(即司法實踐中所講的確權糾紛),應理解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必須在本條所規定的法定時間即三十日內進行,如果超過本條所規定的時間,該決定即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履行處理決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7月24日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應以民事侵權向法院起訴的批復」,行政機關對土地爭議的處理決定生效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不應以民事侵權案向法院起訴,可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執行,該行政機關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註:第六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時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強制執行。
(2)除了上述所講的需要人民政府進一步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的土地爭議以外。其他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比如土地權屬已經明確的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等糾紛則應以侵權之訴提起民事訴訟。也就是說,有關當事人對於人民政府對這類土地糾紛的調解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以爭議中的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此外,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條規定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的三種辦法中,如果有關當事人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需要先由有關人民政府確認的,人民政府的處理是本條所講提起有關訴訟的前置必經程序.如果沒有經過這個程序。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過程中,當事人必須遵守本條第四款的規定,即「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同時,有關人民政府也應注意,對存在土地爭議的土地,在爭議沒有解決前,不應進行土地登記。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Ⅷ 比較行政法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法律的傳統、法系和比較研究
第一節 法律的傳統和法系 1
第二節 羅馬日耳曼法系3
一、羅馬法的復興3
二、羅馬日耳曼法系的主要特點8
第三節 普通法法系 11
一、普通法的起源11
二、衡平法的成長13
三、普通法法系的主要特點16
第四節 比較研究20
一、比較研究的范圍和方法20
二、比較研究的效用22
三、行政法的比較研究24
第二章 行政法和行政法學
第一節 行政法的意義和主要特點 27
一、法國行政法的意義和主要特點27
二、英國行政法的意義和主要特點31
三、美國行政法的意義和主要特點 33
第二節 行政法的淵源 39
一、法國行政法的淵源 40
二、英國行政法的淵源 41
三、美國行政法的淵源43
第三節 行政法的基本觀念和原則46
一、法國行政法的基本觀念和原則46
二、英國行政法的基本觀念和原則53
三、美國行政法的基本觀念和原則57
第四節 行政法學75
一、法國的行政法學 75
二、英國的行政法學 77
三、美國的行政法學 79
第三章 行政組織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公共行政的主體:公法人83
一、行政主體的意義和存在的理由 83
二、行政主體的性質84
三、行政主體和行政法上的主體的區別86
四、行政主體的種類86
第二節 國家的形式和政府的形式94
一、國家的形式94
二、政府的形式95
第三節 分權原則99
第四節 中央集權、權力下放和地方分權104
一、中央集權制 105
二、權力下放制 112
三、地方分權制 114
第四章 中央政府
第一節 法國的國家行政組織118
一、1958年的憲法 118
二、總統 120
三、總理 123
四、總統和總理的關系 126
五、部長 129
六、重要的咨詢機構 133
七、中央政府與地方國家行政機關的關系 135
第二節 英國的中央政府141
一、英國憲法的特點 141
二、英王和樞密院147
三、內閣和首相151
四、部長和部 156
五、咨詢機構 160
第三節 美國聯邦政府 161
一、聯邦憲法 161
二、總統171
三、總統的執行機構184
四、內閣190
五、部194
六、獨立規制委員會197
七、政府公司211
Ⅸ 行政刑法製造犯罪
有一定道理,也不全面
它將某些行為規定為犯罪這一點戲虐為製造犯罪也不為過
但有這樣的規定後還有人選擇去這么干,是自己把自己變成犯罪分子怪不得法律。
自然犯里也有類似情況,有的父打死子不是犯罪,後來也要認定為犯罪,是不是製造犯罪呢
同態復仇曾不認為是犯罪,後來也被刑法規制了。
Ⅹ 2015新的行政訴訟法全文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發文單位:國務院
文 號:國務院令第321號
發布日期:2001-11-16
執行日期:2002-1-1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立項
第三章 起草
第四章 審查
第五章 決定與公布
第六章 行政法規解釋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 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 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 例。
第二條 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 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立 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和法律的 規定。
第四條 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 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 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 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 規章不得稱「條例」。
第五條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 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 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 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 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 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 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第二章 立項
第六條 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 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第七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 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 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 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 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 問題、依據的方針政策和擬確立的主要制 度。
第八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 家總體工作部署對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 項申請匯總研究,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 審批。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 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 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 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 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 項。
第九條 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 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 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 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第三章 起草
第十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 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 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 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 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第十一條 起草行政法規,除應當遵 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並符合憲法和 法律的規定外,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 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 理、公共服務轉變;
(二)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 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 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三)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 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 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 利實現的途徑;
(四)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 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 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 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第十二條 起草行政法規,應當深入 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 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 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 形式。
第十三條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 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其他部 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有關部門協商一 致;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 應當在上報行政法規草案送審稿(以下簡 稱行政法規送審稿)時說明情況和理由。
第十四條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 應當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 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五條 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 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 責人簽署。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 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 同簽署。
第十六條 起草部門將行政法規送審 稿報送國務院審查時,應當一並報送行政 法規送審稿的說明和有關材料。
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立法的 必要性,確立的主要制度,各方面對送審 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徵求有關機關、 組織和公民意見的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 材料主要包括國內外的有關立法資料、調 研報告、考察報告等。
第四章 審查
第十七條 報送國務院的行政法規送 審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行 政法規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和 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是否符合本條例第十一條的規 定;
(三)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 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 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