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論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論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1-12 08:16:32

A. 論述題 我國勞動法是如何體現他是勞動人民的法律這一精神實質的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勞動立法、守法和執法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和行為准則。它是我國長期勞動立法、守法和執法的經驗總結,反映了我國勞動法的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徵,對勞動立法、守法和執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在各種勞動法律規范之中,它是勞動立法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勞動法律規范,但它和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不同。首先,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具有指導性、規律性、綱領性的基本法律規范,是制定和執行各種具體勞動法律規范的法律基礎和指導思想,而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則是對其調整的勞動關系所作的具體規定,其次,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調整各種勞動關系的共同通則,而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則是調整某種勞動關系的特定準則,第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由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只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沒有變化,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不會發生較大變化,而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則應根據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作相應力修改和補充,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雖然和具體勞動法律規范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具體勞動法律規范的靈魂,而具體勞動法律規范則是實現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方式。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對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具有約束力,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不能同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抵觸,否則一律無效。

B. 結合我國國情論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基本原則是指勞動法所包括的,並在調整勞動關系以及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是整個勞動法部門的原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概括為: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保護勞動者的原則。(一)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是我國憲法總綱第六條規定。這一原則體現生產和分配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涵。「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首先,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可以「盡其所能」。對於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用人單位,從而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進行具體的結合;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為本人、也為社會勞動,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其次,對用人單位來說,應該不斷改進勞動組織,調整和改善勞動者的分工和協作形式,使勞動者的「所能」盡量地發揮。最後,對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鼓勵和保障勞動者「盡其所能」。「按勞分配」是調整分配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原則,它要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資制度的改革,將使國家從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集中化決策向分散發展。由於經營情況、設備條件、自然環境等不同,造成企業間經濟效益不同,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企業間只能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市場聯系起來。按分配只能在企業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的實現要受價值規律的制約,按勞分配的量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值規律通過商品價值與價格的波動,決定著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如果市場上供求平衡,商品價格與價值相符,按勞分配就能正常地實現;如果供求不平衡,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按勞分配就可能超額實現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實現。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能是個別勞動量,而應該是以企業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為依據,而且按勞分配是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趨勢來說的。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財產關系屬性和平等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我國的勞動關系作為一種財產關系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勞動力是勞動者賴以謀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換消費資料的財產。然而勞動力是一種蘊含在勞動者體內的非對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計量的,因此也無法直接按勞動力分配。只有「各盡所能」,讓勞動者實際發揮,作為勞動表現出來,才成為可以計算的依據。「按勞分配」正是根據勞動力實際發揮的狀況進行分配。這種以勞動力的實現程度作為分配尺度,比較好的體現了勞動關系在建立時所具有的那種平等的特徵和財產的屬性。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或等價有償原則。(二)保護勞動者原則「保護勞動者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一系列規定體現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中就明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保護勞動者原則」主要是通過提供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過度勞動的傷害,在勞動者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幫助來實現的。勞動立法既要維護用人單位的經營權,也要維護勞動力的所有權。而在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時,依據「保護勞動者原則」,有必要在立法時有所傾斜,把保護的重點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人身關系的屬性和隸屬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作為一種人身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兩者不可須臾分開。然而兩者又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勞動力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勞動力在不安全狀況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勞動者的生命。當著勞動力由勞動者本人來支配時,矛盾並不突出,而當著勞動力的所有和勞動力的支配在一定條件下分離之後,由於用人單位掌握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形成了帶有從屬性質的縱向關系,可能會導致權利、義務的失當,出現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從而危及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等,勞動者處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因此勞動法應將保護的重心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保護弱者原則。

C. 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項

關於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學界還存在爭議。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法有三個基本原則,即社會正義原則、勞動自由原則和三方合作原則。」;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勞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第三種觀點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表述為以下各項: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在此,采第三種觀點進行分析。
①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立為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②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這我國《勞動法》第1條就明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宗旨;說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是《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在我國,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應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憲法中的規定,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到全面、平等的保護。
③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勞動關系作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亦即勞動力資源配置的社會形式,說明勞動法也是勞動力資源配置法,因此,其應以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己任。

D. 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我國《勞動法》規定了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四個,即:
(1)公民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的原則。
(2)按勞分配原則。
(3)男女平等原則。
(4)勞動者民主管理原則

E. 論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及確認依據

勞動法的基復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制勞動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主導整個勞動法制定全過程,為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關系時所應體現的總的指導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准則。 [1] 與基本原則的特點相適應,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來對基本原則進行規定。憲法是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法律淵源。憲法與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勞動法也和其他部門法一樣,必須以我國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為依據。這是不應動搖的。

F.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6)論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査制度等。

G.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是

一、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二、勞動法辭退怎麼賠償
1、用人單位與你解除勞動關系,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的,你沒有《勞動合同法》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可以認定該用人單位行為屬於《勞動合同法》八十七條規定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應該支付你賠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個月的本人工資;
2、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情形與你解除勞動關系的,其中符合《勞動合同法》四十六條規定的,應該支付你經濟補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一個月本人工資;
3、你存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的情況,用人單位與你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你。
三、勞動法試用期規定
一、限定能夠約定試用期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最短期限。並且在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的基礎上,根據勞動合同期限的長短,將試用期細化。具體規定是:
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上的,可以約定試用期。也就是說,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能夠約定試用期的最低起點是三個月。
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這是針對用人單位不分情況,一律將試用期約定為六個月,勞動合同法的具體措施。

H. 我國的勞動法有哪些主要的原則是什麼

我國《勞動法》規定以下基本原則:公民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的原則;按勞分配原則;男女平等原則;勞動者民主管理原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I.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宗旨、基本原則是什麼

宗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原則:勞動權平等原則、勞動自由原則、傾斜保護原則

熱點內容
河南凌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06 13:13:50 瀏覽:871
依法治國在農村 發布:2025-09-06 12:51:15 瀏覽:948
古代妃子性刑法 發布:2025-09-06 12:41:45 瀏覽:78
英語的基本語法規則 發布:2025-09-06 12:38:40 瀏覽:135
廣州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9-06 12:36:16 瀏覽:979
樺南林區基層法院 發布:2025-09-06 12:34:33 瀏覽:45
僱工發生工傷事故僱主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9-06 12:34:26 瀏覽:838
初級經濟法票據的區分 發布:2025-09-06 12:33:37 瀏覽:79
法律援助法律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9-06 12:27:34 瀏覽:755
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國際融資法 發布:2025-09-06 12:17:0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