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機關負責出庭制度
①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新行政訴訟法第復三條第三款規定,行政制機關的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因特殊情況不能應訴的,也應當指派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這里的負責人指正職和副職,這里的指派實質應當出具書面的授權委託書,也就是說,在以後的行政訴訟中不得出現只有代理律師的情況。
②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什麼出庭應訴
1、行政訴訟俗稱民抄告官,被訴行襲政機關負責人應在開庭審理案件時出庭應訴。
2、「民告官」近年來一直是熱詞,但「民告官」案件庭審中卻「難見官「,鮮有被告單位負責人出庭應訴。在過去的幾年中,隨著新的《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對於被告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是否應當出庭,在老版的《行政訴訟法》中並無規定,而新的《行政訴訟法》是鼓勵性和倡導性為主,並不作硬性要求。
3、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行政訴訟法》進行了修訂,在第三條新增如下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對於行政機關負責人,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是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分管業務的副職。
4、要求負責人出庭應訴,首先體現對法律的尊重,對法院的尊重;體現對當事人的尊重,即對以前所謂的「告官不見官」現象的糾偏;對於行政首長來說,通過行政訴訟,讓其真正了解本單位依法行政的狀況,發現不足,及時糾正,同時提高其法律意識;還有利於直接化解糾紛。因為有些事情需要當庭表態,做決策。
③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可不可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出庭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依法應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出庭應當說明理由。
(3)行政訴訟法機關負責出庭制度擴展閱讀:
相關案件:
2018年10月29日上午,副市長田揚暢代表市政府,就寧國市曾某等三原告訴宣城市人民政府《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書》一案,在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出庭應訴。寧國市政府負責人及承擔具體組織實施征地工作的國土部門相關人員參加庭審旁聽。
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在合議庭的主持下,依據各自掌握的證據,展開了激烈的舉證、質證和辯論。市政府法制辦主要負責人作為該案中市政府的代理人充分詮釋了市政府作為復議機關當初作出不予受理行政復議決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依據,並就雙方爭議的核心焦點從案涉行政復議決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多角度作了補充說明。
對原告方依法尋求法律救濟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徑予以了明確的引導。
田揚暢代表市政府綜合闡述了意見。他指出,一直以來,宣城市政府高度重視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工作,市政府負責人依法出庭應訴,定期對各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實施督查考核問責,並將督查情況作為依法行政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據。
他表示,對原告方通過復議、訴訟等法律途徑尋求權利救濟,完全理解並積極支持,同時也真誠地歡迎社會各界對我市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工作持續予以關注和監督。他指出,就本案而言,我們認為原告方提起的行政復議申請確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宣城市政府依法受理的范圍。
原告方已經就征地批復不服向省政府提起行政復議申請,同時,原告方若對寧國市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後續征地實施行為不服,仍然可以繼續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渠道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庭審結束後,田揚暢帶領寧國市政府負責人與原告方及其委託代理人進行了深入溝通,寧國市政府負責人進一步了解了原告方的案件訴求和要求,表明了進一步溝通協商、協調處理的明確態度,對原告方提出的正當訴求寧國市政府高度重視並將在後續工作中認真研究、妥善處理。
市政府負責人此次出庭應訴,在全市行政機關中形成了領導幹部帶頭出庭應訴,依法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的典型示範作用,營造了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濃厚氛圍。
參考資料:人民網-
宣城:市政府負責人積極出庭應訴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法律
參考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④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應注意什麼
任何一種制度的出台,都會有很多種結果。行政訴訟法提出行政機關負責熱出庭應訴,是從保護行政執法相對人合法權益,約束行政機關執法行為的目的出發的。基於此,結合你的疑問,我認為:一是不可能造成濫訴,理越辯越明,就怕沒有辯理的地方,老百姓也是明事理的;二是有助於普法,只有通過切身參與,才能對普通老百姓、各級領導進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三是有助於強化行政監督,這是很有效的方法。
⑤ 行政機關作為被告時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嗎
根據《行政訴訟來法》第三條 人民法自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應當出庭,不出庭應當說明理由。
⑥ 行政訴訟法關於被告負責人不出庭是否可拘傳
行政訴訟法關於被告負責人不出庭不能拘傳。
因為行政訴訟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法院版不能違法辦案。
《行政訴權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⑦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施行:行政機關如何出庭應訴
一、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消極對待行政應訴、干預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應訴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還較為突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於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記立案,積極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不得借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名義,以開協調會、發文件或者口頭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對依法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行政案件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被訴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要提高答辯舉證工作質量,做到答辯形式規范、說理充分,提供證據全面、准確、及時,不得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遲延答辯舉證。
四、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要帶頭履行行政應訴職責,積極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不得僅委託律師出庭。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委託的工作人員不得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被訴行政機關出庭應訴人員要熟悉法律規定、了解案件事實和證據,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促進案結事了,不得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要嚴格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六、積極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訴行政機關要依法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和調解書
⑧ 行政訴訟法2015 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嗎
你好,中國快律為您解答。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專,應當委託行屬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一般情況下,是應當出庭的,除非有特殊原因,但是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所以一般是必須出庭的。這是新《行政訴訟法》很大的一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