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
A. 刑事訴訟法考試
此題目的重點是考核「上訴不加刑」原則。在沒有檢察院抗訴的情況,二審法院不得加重處罰。
相關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近親屬上訴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實,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的以外,原審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自訴人提出上訴的,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B. 省高院一審敗訴再上訴的過程
第二審程序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它是刑事訴訟中一個獨立的訴訟階段。
第二審程序[1]
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它是刑事訴訟中一個獨立的訴訟階段。[1]上訴方式
上訴可以上訴狀提出,也可以口頭提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4條規定,上訴人上訴可以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提出。
抗訴方式
《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即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而決定抗訴時,必須製作抗訴書。抗訴書應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交,同時還應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原審法院接到抗訴書後,應將抗訴書連同案卷、證據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並將抗訴書副本送交當事人。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真審核後決定是否應當抗訴。
2審理方式
編輯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全面審理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
第二審程序
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二審處理原則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至191條的規定,第二審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應按先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1、原判決認定事實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第二審法院應當撤銷原判,重新判決,並在判決中闡明改判的根據和理由。3、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由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4、發現一審法院有下列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1)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2)違反迴避制度的。(3)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5)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C. 如何在刑事訴訟中貫徹直接原則
淺談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也稱為口證原則,是指法官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本文中的證人,采廣義含義,包括鑒定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當庭口頭陳述和法庭辯論,從而形成對案件事實真實性的內心確信,並據以對案件作出裁判。作為一項基本訴訟原則,直接言詞原則的訴訟價值在於保障控辯雙方訴訟地位平等及平等武裝,確保審判的程序公正,進而實現實體公正,保護案件當事人,特別是在刑事訴訟中處於天然弱者地位的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具體而言,直接言詞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法官的親歷性。法官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各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審查、判斷證據,直接聽取法庭辯論,形成內心確信並親自作出裁判,不得中途更換。
2、案件審理的言詞性。案件審理以言詞陳述方式進行,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必須在法庭上親自就案件情況作出口頭陳述,非具有法定情形,任何庭外陳述不得作為定案根據。
3、案件審理堅持不間斷原則。案件審理必須集中進行,連續開庭,以確保法官對案件所形成的內心確信的正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完善,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直接言詞原則,但在完善及落實上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我國刑事訴訟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之現狀
我國的刑事法律對直接言詞原則的規定主要散見於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的相關規定中。主要體現在:1、建立了初步的交叉詢問規則: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並經過查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2、確立了以開庭審理為主的審理方式,特別是規定二審案件原則上開庭審理。雖如此,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直接言詞原則還很不完善,現有的規定也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存在的種種問題對刑事訴訟法確立的交叉詢問規則乃至對抗性程序的成功運作十分不利,從而可能使審判方式改革失去實際效果和意義:
1、證人、被害人極少出庭作證,也沒有設立傳聞證據規則。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均是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據,但由於缺乏一整套證人、被害人出庭的保障性措施體系,加之當事人對證人做工作、被害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等原因,造成證人、被害人不出庭或作虛假陳述現象的大量存在。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貫徹直接言詞原則,讓證人、被害人必須出庭接受當事人和法庭的詢問。但刑事訴訟法及《解釋》卻未有相關規定,只規定對未出庭證人的相關筆錄,當庭宣讀並經「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依據。對被害人出庭作證更缺乏具體規定。這樣,問題沒有解決,證人、被害人仍極少出庭作證,當事人無法對之交叉詢問,對相關證據無法進行有效質證。此外,一些司法人員懶惰、怕麻煩,如何及是否「查證屬實」也都很值得懷疑。
2、刑事訴訟法為充分保護被告人的權利,規定二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只在事實清楚的情況下才可以不開庭審理。但在司法實踐中恰恰與之相反,二審案件通常都進行書面審理,往往只在可能改判的情況下才開庭審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實際貫徹中本末倒置,使直接言詞原則在二審中形同虛設。
3、中途更換審判人員的現象仍有發生。刑事訴訟法對審判人員的更換沒有規定,《解釋》第99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在刑事部分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同一審判組織的成員確實無法參加的,可以更換審判組織成員」,該規定明顯違背直接言詞原則,而有的法院隨意中途更換合議庭成員就更違背了該原則。
4、審委會、院、庭長定案和司法實踐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定後審現象。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9條規定,審委會討論案件的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合議庭是庭審的親歷者,而審委會委員並沒有參加庭審並聽取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陳述,「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不符合司法權的親歷性要求。
二、對我國刑事訴訟中徹底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之管見
如前所論,我國刑事訴訟中並未真正建立直接言詞原則。究其原因,一是立法缺陷: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證人包括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缺乏完善的保障和約束機制,不能有效約束上述人員的作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其不出庭作證,也助長了司法機關的懶惰思想。二是社會傳統、文化等深層次原因。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就有厭訟的思想,人們一般不想捲入是非之中,加上現實存在的害怕被打擊報復等具體原因,不願作證也就不難理解。三是司法思想、觀念的落後。司法部門深受過去審判習慣的影響,對新的審判方式不適應,怕出錯而不敢用,怕麻煩而不願用。上述種種問題,已經危及刑事訴訟法確立的交叉詢問規則乃至對抗性程序的真正實現,並可能使審判方式改革失去實際效果和意義。要解決上述問題,實現控辯式庭審及控辯雙方的平等武裝、對抗,就必須徹底貫徹直接言詞原則。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結合司法實踐,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立法及相關規定:
1、明確規定證人、被害人必須出庭以口頭陳述方式作證並接受當事人的交叉詢問和法庭的詢問,其庭外陳述原則上不具有可采性。鑒於目前證人不出庭作證相當普遍,立法應規定拒不出庭作證的法律後果,如罰款、拘留、強制到庭作證乃至以妨礙司法追究刑事責任等,並切實保護證人的合法權益,包括人身安全及因出庭作證而造成的誤工費、交通費等經濟損失,以鼓勵其積極作證。當然,在特殊情況下,證人也可以不出庭,但其范圍應嚴格限制。筆者認為,借鑒國外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其明確為下列情形:A、證人已死亡或在國外;B、控辯雙方同意將其書面陳述作為證據;C、該庭外陳述被用來質疑其庭上陳述的可信性。D、該證人證言已在其它訴訟程序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對被害人,則應規定其如不出庭作證,則由其承擔由此帶來案件處理上的不利後果。
2、以被告人供述為定案根據時,被告人庭外供述與當庭供述不一致的,以經查證屬實的當庭供述為准。被告人供述必須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
3、建立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在對某些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方面,偵查人員與一般證人無異,必須出庭接受質證,如證實物證、被告人供述取得的方法、過程等。
4、進一步明確二審案件必須開庭審理,對書面審理的條件作出明確限制,以防止普遍成為例外,例外成為普遍。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7條、191條、第189條第(二)、(三)項及《解釋》第253條的規定,結合司法實踐,目前可將書面審理的條件限定為下列情形:A具有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的情形之一或一審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需要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B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原判認定事實和證據沒有提出異議,僅對適用法律及定罪量刑不服提出上訴,二審經審查未發現事實方面存在問題的。
5、強化合議庭和獨任法官的職責,賦予其真正獨立的裁判權。凡合議庭、獨任法官開庭審理的案件,除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以外,均由合議庭或獨任法官定案。明確規定審委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僅限於法律適用問題,直至最終取消審委會討論具體案件的職責。
6、案件審理必須集中進行,連續開庭,以確保法官對案件形成的內心確信的連續性和正確性。合議庭成員也不得中途更換,確因死亡、調任等不可避免的原因需更換的,應重新審理。
D. 證人拒絕出庭作證的,何種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拘留
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處罰人對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4)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擴展閱讀:
案例:
證人推翻證詞拒不出庭 被蘇州法院拘留5日
2017年10月27日07:14 來源:現代快報
當庭翻供且拒不出庭,近日,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法院依法對這樣的一名證人作出了司法拘留5日的決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是蘇州法院系統內首次對證人進行拘留,對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證人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有力彰顯了司法權威。
在相城法院審理的杜某故意傷害案中,沈某作為證人,在公安偵查階段作出了看到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詞。然而,在法院第一次庭審後,沈某卻向相城法院及蘇州中院書面反映,稱其在公安機關所作的證詞不屬實,當時沒有看清,不清楚造成被害人受傷的全部過程。
鑒於該份證言與之前的證言存在矛盾,相城法院發函建議檢察院對該事項進行核實、補偵,後公安機關出具情況說明稱,沈某仍表示沒有看到案發全部情況,不願解釋證言矛盾問題,不願再作證。
法院為查明事實,組織了第二次開庭。庭前,承辦人多次撥打沈某電話無人接聽。8月8日,法院以郵寄方式向沈某送達出庭作證通知書,沈某本人於8月21日簽收了信件。但8月28日開庭時,沈某仍未到庭。
合議庭認為,沈某以書面形式否認在公安機關所作證言,後經法院通知又拒不出庭作證,導致法院對其證言的真實性無法核實,無法使用。因此,證人沈某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情節嚴重,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報請院長審批後,依法作出了上述拘留決定。
E. 刑事訴訟與監察調查銜接,有什麼問題要明確
刑事訴訟與監察調查銜接,需要明確的問題:
一、監察材料是否可以全部作為刑事證據?
證據資格方面,《監察法》第33條第一款規定:「監察機關依照本法規定收集的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調查人供述和辯解、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明確了監察委收集的證據可以在刑訴中直接作為證據。但該款並沒有明確:一是監察委收集的證據材料是指立案調查後依法收集的證據材料,還是也包括立案調查前收集的證據材料。從《監察法》的規定看,第38條賦予了監察委對監察對象的問題線索,可以採取初步核實的方式進行處置。第39條規定:「經過初步核實,對監察對象涉嫌職務違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監察機關應當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立案手續。」也就是說,監察委對監察問題的處理實際可以包括立案前的「核實」與立案後的「調查」兩個階段。
嚴格意義上,立案前的「核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立案後的「調查」,「核實」針對的是「監察對象」,調查針對的是「被調查人」,在「監察對象」身份下,因核實形成的材料不符合「證人證言」、「被調查人供述和辯解」的法定證據形式要求,當然不應當作為刑事證據使用;二是《監察法》第四章所規定的「監察許可權」中,還涉及第19條規定:「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可以直接或者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那麼,「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所形成的材料,特別是「委託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所形成的記錄、材料等,是否可以作為刑事證據移送,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刑事訴訟中是否具有排除非法證據的可能?
《監察法》第33條第二款規定:「監察機關在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時,應當與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相一致。」明確了刑事訴訟中對監察委收集的證據應當以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進行考量。從正面理解,「與刑事審判關於證據的要求和標准相一致」當然也包括非法證據排除。
但是,這裡面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監察法》第33第三款規定「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只是明確了「不得作為案件處置的依據」。此處的「案件處置」只是監察委的處置,並未涉及刑事訴訟;二是理論上非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當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前提是要查明調查取證活動是否違法,或者說證明調查活動合法的責任在控方。但作為控方的檢察機關沒有對監察調查監督的權力,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也沒有涉及現行《刑事訴訟法》第55條、第168條和第171條,即未賦予對監察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調查核實的權力,也未對「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時候,必須查明」的內容中,查明「偵查活動是否合法」(第(五)項查明事項)進行修改, 檢察機關也就難以查明監察調查取證活動是否合法;對「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也沒有明確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其(監察機關)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的權力。由此,刑事訴訟中排除非法證據,其基礎條件似乎並不充分。
三、法庭審理時監察人員是否可能出庭作證?
《刑事訴訟法》第57條第一款規定:「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如前所述,在檢察機關既無對監察調查監督權,刑事訴訟法修改也沒有涉及對監察調查活動「查明」權的情況下,法庭審理時對證據合法性的調查則可能會適用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即「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在目前的討論中,有的建議應對《刑事訴訟法》第57條進行修改,即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將監察人員(或調查人員)也納入必要時可以通知出庭說明情況的人員范疇。基於監察委對職務犯罪調查權實質類同於偵查權,但調查權又不等於偵查權的前提,將監察人員納入《刑事訴訟法》第57條第二款中,確有必要。另一方面,在已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並未對此涉及的情況下,該條款中的「其他人員」其實也可以將監察人員包含其中。因為,按照「出庭說明情況」及《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二款:「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適用前款規定。」的內涵,監察人員的出庭更主要是證人而非監察人員的身份。
四、是否有權要求監察委提供或調取其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17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第39條規定:「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法院調取。」也就是說,對於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有權要求其提供證據,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辯護人申請調取其證據材料。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無論是依職權還是依申請,檢察機關或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情況也為數不少。目前的《監察法》中,第40條規定了「監察機關對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進行調查,收集被調查人有無違法犯罪以及情節輕重的證據,查明違法犯罪事實,形成相互印證、完整穩定的證據鏈。」雖然第45條第(四)項也要求「對涉嫌職務犯罪的,監察機關經調查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製作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提起公訴」,但基於現實的考量,未完全移送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材料的情況完全有可能發生。在刑事訴訟法修改沒有涉及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的「要求提供」和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都可能會遭遇法律上的障礙。
與調取證據材料相關的是同步錄音錄像問題。《監察法》第41條第二款規定了「調查人員進行訊問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證工作,應當對全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留存備查。」即《監察法》對監察委形成的錄音錄像規定了,一是留存(——不移送);二是備查。此處的關鍵在於「備查」二字,包括是否屬於可以調取的證據材料,以及公訴人是否可以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定(試行)》第446條和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1條規定,要求法庭播放訊問錄音、錄像等,有待實踐中進一步細化。
五、補充調查期間辯護人是否擁有完整辯護權?
刑事訴訟中,特別是審查起訴開始,辯護人擁有三項基礎權利,即閱卷權、會見權和調查取證權。這三項權利的核心都和證據相關。從《監察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看,職務犯罪在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後,律師即可以辯護人的身份全面介入,並行使各項辯護權利,這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監察法》第47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調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補充調查完畢。補充調查以二次為限。」目前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也對檢察機關審查職務犯罪案件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的原則進行了強調。從過去職務犯罪的訴訟進程看,補充偵查幾乎就是一個常態,加之監察機關在職務犯罪調查方面知識、技能的欠缺,可以預測今後一段時間內,職務犯罪的退回補充調查比例不小。這就涉及到辯護人權利如何行使的問題。
已經十分明確的是,監察委調查期間,律師不得以辯護人的身份介入。那麼,補充調查也是一種特殊狀態下的監察委調查,已經參與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階段的辯護人,能否全面行使《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權利——比如根據第37條的規定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核實有關證據?特別是在補充調查針對漏罪或發現新罪的情況下,此罪的辯護權能否及於漏罪、新罪?另一方面,因為補充調查是職務犯罪案件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後的一種特定程序,審查的主體,尤其是對犯罪嫌疑人決定適用逮捕措施的主體都是檢察機關,在此期間限制辯護權利實質是剝奪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必然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產生沖突,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困惑與疑問。
F. 法律案例分析,50積分
首先,二審法院對抗訴案件不開庭審理是不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抗訴案件二審一律開庭審理。
其次,有被告人上訴也有檢察院抗訴的,可以加刑。
再次,檢察院抗訴,經第二審法院審查後,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法院核准。所以,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做法是錯誤的。
最後,死刑執行機關和期限是:
a.最高法院和高級法院的執行死刑命令(由法院院長簽發),均由高級法院交付原審法院執行。
b.原審法院接到執行死刑命令後,應當在7日以內執行。
所以,由省高級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做法是錯誤的。
G. 刑事訴訟中一審和二審的區別有哪些,如啟動程序,裁判結果等
一審和二審的區別
1、性質不同。
歸根到底,由於審判依據和審判任務的不同,兩者在性質上有區別:人民法院第一審程序的審判依據是對行政案件的一審管轄權,其性質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人民法院第二審程序的審判依據是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下一級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權,其性質是對第一審裁判合法性的審查,是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方的特定爭議最終予以解決。
2、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原因不同。
第二審程序基於當事人行使上訴權而發生,而第一審程序是基於原告行使起訴權而發生。
3、審查對象和范圍不同。
一審法院審查的對象是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僅對所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和相關的行政法律關系進行審查;而二審法院審查的范圍除此以外,其直接審查對象還包括一審裁判是否正確,即二審程序中的審查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和一審裁判的雙重性審查。
4、引起審理程序發生的訴訟主體不同。
一審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資格限制,提起訴訟並引起第一審程序的原告,即是行政對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二審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並不固定,沒有資格限制,原審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當上訴人、也可以充當被上訴人。
5、審理方式不同。
一審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一律實行開庭審理,包括公開和不公開開庭審理;二審中,人民法院除應採取開庭審理方式外,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6、裁判方式不同。
一審判決針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質量,可以作出維持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撤銷判決、確認判決、限期履行法定職責和變更判決等;二審判決則限於維持原判、依法改判兩種,並可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7、審理期限不同。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這就是說,二審的審理期限比一審期限少1個月。
(7)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全面審理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二審處理原則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至191條的規定,第二審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應按先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
1、原判決認定事實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
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第二審法院應當撤銷原判,重新判決,並在判決中闡明改判的根據和理由。
3、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由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
4、發現一審法院有下列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1)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
(2)違反迴避制度的。
(3)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
(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
(5)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H. 二審會不會加刑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全面審理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第二審程序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二審處理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至191條的規定,第二審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應按先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1、原判決認定事實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第二審法院應當撤銷原判,重新判決,並在判決中闡明改判的根據和理由。3、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由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4、發現一審法院有下列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1)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2)違反迴避制度的。(3)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5)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I. 開庭流程 刑事案件
您好,刑事案件開庭流程:
一、庭審准備階段
1、查明當事人身份:姓名;曾用名;出生年月;民族;籍貫;文化程度;職業;戶口所在地;家庭住址;是否受到過刑事處分或行政處罰;何時被羈押;何時被取保候審;何時收到檢察院起訴書副本;
法庭核對被告人年齡、身份、有無前科劣跡等情況有誤,可能影響案件審理結果的,律師應認真記錄,在法庭調查時予以澄清;
2、宣布被告人涉嫌罪名;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及其他訴訟參加人(公訴人,辯護人)的名單;告知並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3、告知當事人和辯護人享有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92條的規定,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告人除享有上述權利外,還有自行辯護的權利和最後陳述的權利。
二、法庭調查階段
1、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審判人員詢問被告人宣讀內容是否與收到的一致;
2、(審判人員令其他被告人退庭候審)審判人員詢問被告人甲:「起訴書中指控事實是否存在?指控罪名是否成立?是否自願認罪?」被告人對起訴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
3、公訴人對被告人甲進行訊問;
在法庭調查過程中,律師應該認真聽取對被告人的訊問、發問,做好發問准備。
公訴人向被告人提出威逼性、誘導性或與本案無關問題的,辯護律師有權提出反對意見。法庭駁回反對意見的,應尊重法庭決定。
4、辯護人對被告人甲發問;
5、被告人甲退庭候審,傳被告人乙到庭進行同樣程序,逐個進行完畢後傳所有被告人到庭。
三、舉證、質證階段
1、公訴人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向法庭提供證據;
2、被告人談質證意見;
3、辯護人談質證意見;
對控訴方的出庭證人,應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質證:
(一)證人與案件事實的關系;
(二)證人與被告人、被害人的關系;
(三)證言與其他證據的關系;
(四)證言的內容及其來源;
(五)證人感知案件事實時的環境、條件和精神狀態;
(六)證人的感知力、記憶力和表達力;
(七)證人作證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擾或影響;
(八)證人的年齡以及生理上、精神上是否有缺陷;
(九)證言前後是否矛盾。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本條旨在保護法益是親屬之間的倫理關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