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21條

行政訴訟法21條

發布時間: 2022-01-14 18:18:48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二)項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二)項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內律、法規錯容誤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9年4月4日通過,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1)行政訴訟法21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詳細內容為: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6、明顯不當的。

Ⅱ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一條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基層鄉鎮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有

1、對於鄉鎮政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強制執行,由人民法院進行執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7條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賦予行政機關強制執行權,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定既可以由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

Ⅲ 行政訴訟法,太偏向行政機關了

的確如此,偏袒行政機關欺負原告老百姓,這樣的法律條文就是扯淡,最後還是老百姓倒霉無果的局面。行政訴訟法應該徹底推翻重來過別再在原文上擺文字的游戲了。果斷頂你。

Ⅳ 第21條規定的登記機關的責任是民事責任,還是行政責

要看腦出血是自身原因造成還是工作原因造成。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在上班時間因工作原因受傷才構成工傷。在上班時間突發疾病48小時內死亡構成工亡。在上班時間突發疾病導致傷殘,不能構成工傷。不過可以從未交社保和未簽訂勞動合同起訴賠償: 1、向單位要求賠償因單位沒為你父親交納社保導致不能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的損失。《勞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沒有繳納、沒有足額繳納、沒有按時繳納社會保險費,所應承擔的責任包括: (一)賠償勞動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業保險金損失。 (二)承擔應當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職工生育保險待遇費用。 (三)承擔工傷保險費有關的罰款、滯納金等費用。 (四)承擔基本養老保險有關的罰款等費用。 (五)賠償給勞動者造成的其它費用。 2、因為單位的未簽訂勞動合同等違法行為,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最多11個月)等。《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 (4)行政訴訟法21條擴展閱讀:工傷認定的性質特點: 1、屬於具體行政行為; 2、屬於行政確認行為。確認的結果有四種:是工傷,非工傷,視同工傷,不視同工傷; 3、屬於須申請的行政行為。「不申請,不認定」是工傷認定程序的特點; 4、單位、職工或其近親屬一方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選擇申請行政復議或者進行行政訴訟。

Ⅳ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兩個有管轄權做人民法院,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只有十八條和十九條才會出現兩個有管轄地的法院,遇到這種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
行政訴內訟法容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十九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Ⅵ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只有一款,沒有項。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內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Ⅶ :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

可以裁定。

管轄權的轉移一般有三種情況:(1)上級人民法院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版一審行政案件權。主要原因有:有管轄權的下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確有困難的;或者在處理案件時可能有失公正或產生不良影響的;或者案情重大、復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有困難等。(2)上級人民法院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3)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下級人民法院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審判的案件,需經院長批准後報送。

Ⅷ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一條,怎麼理解

本條是關於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力與行政復議關系的規定。

行政復議申請一經提出,首先意味著行政機關的某項具體行政行為受到了懷疑,就其合法與否、合理與否已經產生了爭議;同時,行政復議程序即告正式開始。那麼,復議申請的提出,能否產生停止執行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一般情況下,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行政復議申請的提出而停止執行。

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這一原則,是基於行政機關依其職權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代表國家作出的,行政復議開始後,行政機關為實現行政目的,是否執行具體行政行為是屬於行政機關的許可權范圍和職責范圍。其強制力和執行力表現為,在違法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被撤銷或變更以前,並不因管理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而影響其執行。因此,管理相對人在申請行政復議的同時,還要繼續執行行政機關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有基於國家機關的決定、或者說是國家意志的明確表示才能停止執行。這是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保障行政管理的效能、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利益、維護國家行政權應有的尊嚴所必需的。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具體行政行為所指向的客體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如果因管理相對人提出復議申請便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就有可能對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造成更大的影響,無益於保護公共利益。例如,衛生防疫機關對某管理相對人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有權作出沒收或者銷毀的處理決定,提出復議申請後,就停止執行有關的處理決定,那麼可能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就會繼續出售,繼續危害社會。我國有關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有行政復議條款的法律、法規,「都對於行政復議申請不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了明文規定。例如,《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或者扣繳義務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依照規定納稅,然後可在收到稅務機關填發的納稅憑證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海關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納稅義務人同海關發生納稅爭議時,應當先繳納稅款,然後自海關填發稅款繳納證之日起三十日內,向海關書面申請復議。「

行政復議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是行政復議制度的一項原則。但是在某些具體情況下,不停止執行也可能給行政復議申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實際損害,待行政復議機關撤銷或變更了違法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後再予以補救,就顯得十分被動,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的行政賠償制度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為了體現行政復議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在以下幾種情形下,申請行政復議期間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也是必要的。

一、被申請人或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這主要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在對各種情況作出判斷,如果認為停止執行並不損害社會公益,而不停止執行有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或者是基於其他特殊原因,可以作出停止執行的決定。

二、行政復議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裁定停止執行某具體行政行為的。例如,某城建部門,認為某單位的房屋是違章建築,要求該單位予以拆除。該單位不服城建部門的處罰,而申請行政復議,並申請停止執行拆除房屋的處罰決定。行政復議機關經審查認為,如果拆除房屋將會給該單位造成很大的損失,暫不拆除房屋尚不影響周圍居民或者正常的交通、環境等,因而裁定暫停執行城建部門的處罰決定。

三、法律規定可以停止執行的。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條規定:「對治安管理處罰提出申訴或者提起訴訟的,在申訴和訴訟期間原裁決繼續執行。被裁決拘留的人或者他的家屬能夠找到擔保人或者按照規定交納保證金的,在申請和訴訟期間,原裁決暫緩執行。裁決被撤銷或者開始執行時,依照規定退還保證金。」根據這一規定,只要被裁決的人提供了擔保,公安部門就不能在判決前對被裁決人實行拘留。

從行政復議法的規定看,對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的停止執行把握了一個從嚴原則。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的停止執行是由行政機關啟動或者由行政機關決定的。從規定的條件看,要同時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和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這兩個條件,才能批准申請人停止執行的請求。

總的來說,以行政復議申請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為原則,同時兼以附條件的停止執行,在維護國家行政權的尊嚴和兼顧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方面,是一種可行而且合理的選擇。

具體行政行為具有行政約束力和執行力,不因原告提起行政訴訟而失效,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也不因原告提起行政訴訟而中斷,只有按照法律規定,才能停止執行。《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對此也作了規定:「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1)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2)原告要求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3)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也就是說,在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是原則,停止執行是例外。

Ⅸ 有朋友幫助我解釋一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嗎

你好,個人認為你對此理解有誤,首先最高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1條,這一規定的目的在於通過庭前雙方 .....已提供的...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的爭議點,方便後來的庭審,提高訴訟效率(簡單理解庭審前就是開個小會,確定一下雙方的主要爭議點),而依據第一條,如果被告沒有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相應的證據和規范性文件,就視為沒有證據,法院在被告沒有證據提供的前提,就不會進行庭前的證據交換,而且庭前的證據交換實在案情復雜或者證據多才可以進行,不是隨便一個行政案件,都要進行庭前證據交換........

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請幫忙解釋一下。

比如行政機關出台一項規定電動車必須上牌照,一個城市的電動車不計專其數,不能確定對多少人屬有約束力,這就是抽象行政行為。反之,如果你超速被罰款了,這一行政行為只對你一個人產生了影響力,即行政行為的對象是特定,這就是具體行政行為。
利害關系人是指受到行政行為直接、現實影響的當事人(所謂當事人就是身當其事嗎),不包括間接的、精神損失等

熱點內容
施工員被別人簽字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02 19:51:21 瀏覽:281
關於網路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2 19:51:13 瀏覽:697
青年法治講堂 發布:2025-09-02 19:25:35 瀏覽:910
南陽宛城區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5-09-02 19:25:28 瀏覽:916
濱州法院小區 發布:2025-09-02 19:24:50 瀏覽:352
立法的科學原則含義 發布:2025-09-02 19:22:05 瀏覽:701
叫女方墮胎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02 19:21:55 瀏覽:479
法治熱報網 發布:2025-09-02 19:21:55 瀏覽:230
南京綠化法規 發布:2025-09-02 19:07:45 瀏覽:469
佛佛法治怒 發布:2025-09-02 18:54:08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