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公物
A. 許金桂講的行政法中三大類八小類是指什麼
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大類:
行政組織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行為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法中八小類是指:
第一類為調整行政組織和職能的狹義行政組織法;
第二類為調整行政機構編制的行政編製法;
第三類為調整行政工作人員任用和管理的公務員法;
第四類為調整行政設施、國有資產等公物的公物法。
第五類為行政復議法。
第六類為行政賠償法。
第七類為行政申訴、控告、檢舉法。
第八類為行政監察法。
B. 對破壞公物的學生加倍處罰是否違法
學校不能加倍處罰和罰款,應讓監護人履行職責,修復公物。
C.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二章的知識點有哪些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二章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行政組織法基本原理、行政主體理論、行政組織的設置與編制、公務員制度、公物法。
D. 行政法中三大類八小類是指什麼
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大類:
行政組織法的規范和制度。版
行政權行為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法中八小類是指:
第一類為調整行政組織和職能的狹義行政組織法;
第二類為調整行政機構編制的行政編製法;
第三類為調整行政工作人員任用和管理的公務員法;
第四類為調整行政設施、國有資產等公物的公物法。
第五類為行政復議法。
第六類為行政賠償法。
第七類為行政申訴、控告、檢舉法。
第八類為行政監察法。
E.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5)行政法公物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F. 秦朝的民事法律規范有哪些
在出土的秦簡上看,雖然絕大部分是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和經濟法方面的內容,但也有若干民事立法,調整當時的民事法律關系。
當然,在秦律中沒有現代的民法,甚至單行的民事法規也不曾見到,僅有若干民事法律規范混雜在刑法和其他的單行法規中,或者僅僅作為慣例混雜在《法律答問》中。民事立法在秦朝如此不發達,可能與當時尚沒有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有關系。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掘出我國早期的民事立法和民法思想。
(一)名籍和住所
在秦律有一系列的關於人及其身份的規定,實際上就是有關民事主體的規定。《商君書·境內》:「四海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在秦管制下的居民,不論是男是女,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權把自己的名字登記到官府的簿籍上,取得名籍,即具有了權利能力。
在封建社會,人們習慣把出生地稱為原籍或籍貫。因此,在那時,人們的住所往往同籍貫是一致的。在處理法律的問題時,秦律特別重視人們的住所。秦簡中提到發生法律關系的人時,總是明確寫明「某里士伍甲」、「某里公士乙」,或「居某縣某里」。因贖而獲得自由的錄臣,要「復數其縣」,即送回原籍居住。欠債於官府的百姓,「居他縣,輒移居縣責之」,在所居住的縣履行債務義務。住所發生變化,必須報官轉移名籍,即所謂「更籍」。這些在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
(二)所有權
在所有權的起源問題上,秦律的制定者認為所有權不是從來就有的。是聖王根據社會安定的需要確定的。
秦朝承認先佔取得和孳息取得的原則,同時在傳來取得問題上,因賞賜、交易、繼承而取得的所有權也被法律承認。即使是盜竊犯的贓物,經過交易而取得的所有權,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秦簡中記載的一個案例,查獲盜竊的衣服,卻不把衣服歸還原主,而把賣衣所獲買的布歸還原主。在所有權的消滅問題上,秦律承認因所有物的滅失、轉讓使之消滅。
秦律屬於封建法律發展的早期階段,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刑民不分。因此,在所有權遭受不法侵害時,主要利用刑罰的手段加以保護,甚至對於一般的民事糾紛,也使用刑罰手段。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秦律還是用民法手段去解決民事糾紛。如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執,並向官府提出控告時。官府的責任就是確認所有權,以幫助所有人得以實現其佔有、使用和處分該物的權利。據《爭牛·愛書》的記載,某里公土甲和士伍一起帶來一頭黑色母牛,都說是自己的,請求公斷。當時縣令就讓令史檢驗牛的年齡,為確認所有權作準備。
(三)債權
從秦律上看,秦朝的債權主要有契約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損壞公物之債等形式。
《法律答問》有這樣的記載:「何謂『亡券而害』?亡校券右為害」。問什麼叫丟失契約的危害,回答說,丟失了作為憑證的右券就造成危害。「右券」是秦時債權人所持有,丟失了右券就意味著喪失了權利。在秦簡中出現很多關於借貸契約的規定。
在秦律中,也有因非法侵犯而發生的債的關系問題。但是秦律是站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上,把盜竊、搶劫、傷害、誹謗這類不法行為,首先看成是侵犯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因此必須用刑罰手段加以解決,而把被害人請求返回和損害賠償的權利,當做附帶的問題來加以解決。
關於不當得利。秦朝規定,不當得利就要返回,這樣就在不當得利與利益所有人之間發生了債權關系。例如,《除吏律》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訓練御手的法律規定,學習和受御手訓練四年之久,本人還不能駕車,因本人不努力或根本沒有學會駕車的條件,卻四年不出搖役和四年不戍邊任務,而令其補上四年應出的搖役和戍邊任務,以履行由不當得利而發生的債務義務。還有領取口糧的官吏因公外出,又在驛站獲得了口糧供應,從而獲得了不當得利,應負有償還的義務。
另外,秦律中關於債務的擔保、債務的變更、履行和消滅,也有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
G. 行政違法包括破壞公物 擾亂社會秩序嗎
是的,屬於違反治安管理法的行為。
H. 城管執法范圍包括哪些
根據《城市管理執法辦法》
第八條城市管理執法的行政處罰權范圍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包括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以及環境保護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務管理、食品葯品監管方面與城市管理相關部分的行政處罰權。
執法范圍:
1、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全部行政處罰權。
2、環境保護管理方面社會生活雜訊污染、建築施工雜訊污染、建築施工揚塵污染、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露天燒烤污染的行政處罰權。
3、環境保護管理方面城市焚燒瀝青塑料垃圾等煙塵和惡臭污染、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煙塵污染、燃放煙花爆竹污染等的行政處罰權。
4、工商管理方面戶外公共場所無照經營、違規設置戶外廣告的行政處罰權。
5、交通管理方面在城市道路上違法停放機動車輛的行政處罰權。
6、水務管理方面向城市河道傾倒廢棄物和垃圾、違規取土、城市河道違法建築物拆除等的行政處罰權。
7、食品葯品監管方面戶外公共場所的食品銷售和餐飲攤點無證經營、違法回收販賣葯品等的行政處罰權。
(8)行政法公物擴展閱讀
根據《城市管理執法辦法》
第九條需要集中行使的城市管理執法事項,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與城市管理密切相關;
(二)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多頭執法擾民問題突出;
(三)執法頻率高、專業技術要求適宜;
(四)確實需要集中行使的。
第二十七條城市管理執法人員開展執法活動,可以依法採取以下措施:
(一)以勘驗、拍照、錄音、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取證;
(二)在現場設置警示標志;
(三)詢問案件當事人、證人等;
(四)查閱、調取、復制有關文件資料等;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I. 誰有2012年4月份自考公共政策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資料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行政
一、行政的概念
(一)概念:指各種組織的執行、管理職能。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國家行政,指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的活動。行政的內容包括計劃、指揮、組織、處理、監督等基本要素。
(二)行政的分類考察
1、公行政與國家行政:公行政的范圍比國家行政的范圍大。
2、靜態行政和動態行政
3、形式行政與實質行政:形以主體分類或以管理為分類。
二、行政與行政國:行政法是隨著行政國的產生而產生。**西方的歷史文化有關。亞當-斯密,諾齊克最小國家。
三、行政與法治國:政府要服從法律,依法律規定而行。**公民,則法律無規定都可以做。
第二節 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涵義
1、含義:指調整行政關系,規范和控制行政權的法律規范系統。
2、行政關系:指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因行使行政職權或接受法制監督而與外部國家機關、組織,個人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關系。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指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外部關系。
3、行政權:指憲法和行政組織法授予行政主體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的國家權力。
4、行政關系的基本內容:
<1>行政管理關系
<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重要規定對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行為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3>行政救濟關系
<4>內部行政關系:主要規定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二、行政法與行政權
1、保證行政主體有效地對社會實施管理,保證國家法律、政策確立的管理目標的實現,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控制和規范行政權力,,防止行政主體濫用職權,維護國家、社會公益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三、行政法的形式
行政法的特徵:行政法在整體上沒有統一、系統的法典,由大量的各種分散的法律、法規、規章構成。
第三節 行政法學
一、行政法學的涵義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現象為研究對象的法律分支學科。
二、行政法學的主要內容
1、行政法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
2、行政法的價值與功能
3、行政法的內容與形式
4、行政法律關系
5、行政法的理論基礎
行政法包括三大類規范和制度:
1、行政組織法的規范和制度 2、行政行為法的規范和制度
3、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法的規范和制度
行政組織法的規范、制度四小類:
1、調整行政組織和職能的狹義行政組織法。 2、調整行政機構和編制的行政編製法 。
3、調整行政工作人員任用和管理的公務員法。4、調整行政設施、國有資產等公務的公物法。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法的規范制度五小類:
1、行政訴訟法 2、行政復議法 3、行政賠償法
4、行政申訴、控告、檢舉法 5、行政監察法
J. 公物的具體范圍包括哪些
人們對公物的理解仍停留在直觀的印象上,如道路、河流、綠化場地、體育設施、學校、醫院、花園等。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過去未能納入公物范圍的私物、曾經不具有財產價值的有體物以及人們沒有意識到的無體物,都可能逐步納入到公物法調整的范圍。以下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描述公物的具體范圍: 一是作為傳統公物的有體物,包括動產與不動產。在法國與日本的傳統行政法上,公物是指國家或公共團體直接為了公共目的而提供使用的有體物6.因此,傳統公物的范圍一直只是限於有體物,如上面所提到的街道、道路、廣場、河流、綠化設施、體育設施、學校、醫院、鐵路、有軌電車、電信設施、郵政設施、廣播設施、行政大樓、港口、公園、堤壩、劇院、寺廟、圖書館、博物館等,而不包括無體物,如無線電波、空氣等。 二是隨著現代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需要納入公物范疇的新型公物,如行政信息、無線電波、網際網路上資源、環境等。是否將無體物作為公物,取決於歸類的意義,如果無體物具有公物的本質特徵,那麼就應將其歸入公物的范疇。事實上,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認為公物只能是有體物的傳統觀念已被打破。如德國行政法理論和實務上就普遍放棄了《德國民法典》第90條所要求的實體特徵,把領空、開放型海洋(在海岸線范圍內)以及電流等認定為公物。同時,德國的其他一些法律規定也顯示出,即使是非實體性的物也應納入到公物的范圍中,如根據《德國長途公路法》第1條第4款的規定,公路上方的空間也屬於交通道路的組成部分,因而被置於公共用途之下。 三是因擴張傳統的財產概念而相應予以擴張的公物,如全民所有的知識產權、經營許可證、公共職位、國家科研項目等具有財產價值的公權利。將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視同財產,以獲得憲法和法律的保護,是德國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一種新現象。以德國為例,德國基本法所保護的財產權的范圍是逐步擴張的。如果按照歷史發展階段來對德國基本法所保陳的財產權加以分類,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傳統的防禦性權利,主要是防止國家對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的侵犯;第二代是20世紀以來出現的勞工福利以及集體談判權;第三代則是當代出現的分享權,即公正分享自然資源、國民產值,並在健康的環境下和平生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