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土地徵收相關行政法判例
①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有哪些
根據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農村集體土地沒有專門的徵收條例,正確的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整理出以下內容,以供參考:
第二十五條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至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請見網路有詳盡的描述。
② 如何對農村集體土地徵收中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1、關於如何提起行政訴訟的形式比較簡單,准備好起訴狀,必要的證據,到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即可。自2015年開始實施新的《行政訴訟法》之後,立案比較容易。
2、鑒於上述的問題,其中的難點個人認為應當注意:
(1)、集體土地徵收,主要依據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進行,其中包含了審批,公示公告,組織聽證,調查確認,落實補償,強制執行等多個具體行政行為,所以,在實際的司法救濟操作時,需要確定要起訴的是哪個行政行為。
(2)、根據被訴的行為,確定被告,根據被告,確定法院的級別管轄。
(3)、上述情況確定後,又因為關於行政訴訟全國很多地方有實施了「異地管轄」或者「交叉集中管轄」,再確定具體的管轄法院。
(4)、在土地徵收中,有些具體行政行為,只能復議,是不可訴的,也需要注意。尤其是,復議的期限是60日,不可錯過。
③ 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一覽房屋被拆補多少
近年來,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在進行修改。那麼,在拆遷補償方面有哪些原則需要了解?補償幅度又是如何規定的?
(一)集體所有土地的建設用地類型我國土地資源全部公有,包括國家所有與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市區的土地,後者指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除外),房屋等地上物或為公有或為私有,體現了我國土地所有權與地上物所有權的分離。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宅基地上的農民自建房;二是經依法批准使用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土地的鄉鎮企業廠房等建築;三是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組織所有土地的鄉、鎮、村公共服務設施用房;四是經依法批准集約使用宅基地,農民整體搬遷上樓的本集體經濟組織自建房。
(二)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與土地徵收關系
上述四類房屋均存在被拆遷的可能,按照是否涉及征地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徵收集體土地時連同房屋等地上附著物一起徵收,由此產生土地補償及地上物的拆遷補償,房屋拆遷成為集體土地徵收的結果之一;二是不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拆遷房屋等地上附著物後騰退土地仍用於具體設施或綠化建設,如拆遷鄉鎮企業廠房建設鄉村公路,拆遷村診所建設合作醫院,拆遷農民宅基地房屋建設綠化隔離帶,拆遷鐵路沿線林木、民房,確保符合環保標准而不徵收集體土地等。
(三)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的法律適用
(1)對於第一類涉及征地的拆遷,由《土地管理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徵用土地公告辦法》等法律規范調整,通過土地補償費及青苗、房屋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來解決房屋拆遷補償問題,同時進行人員安置或發放安置補助費。具體補償分配原則是:土地補償費分給農民集體並由其統籌,安置補助費分配給需要安置的人員,青苗、房屋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分配給地上附著物的所有人。需要強調的是,農村房屋是作為集體土地上的「附著物」看待的,地上附著物的補償標准依據《土地管理法》第47條第4款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各地依據自身實際,就評估補償依據、拆遷程序、權利救濟、法律責任作出規定;實務操作中行政機關角色重疊,既決定征地拆遷,又制定補償安置方案,又裁決補償安置爭議,還是強制拆遷的申請者或執行者,制度設計的合法性很值得商榷。
(2)對於第二類不涉及征地的拆遷,由於不存在國家徵收與補償,而且目前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予以調整,對於其是否屬於徵收行為,是否需要符合公共利益,評估、補償、拆遷程序如何,權利爭議採用何種機制解決等均無統一大案。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農村集體土地徵用後地上房屋拆遷補償有關問題的答復》指出:「行政機關徵用農村集體土地之後,被徵用土地上的原農村居民對房屋仍享有所有權,房屋所在地已被納入城市規劃區的,應當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在2011年1月21日已經廢除)及有關規定,對房屋所有權人予以補償安置。事實上,它屬於集體土地徵收後納入城市規劃區發生的拆遷補償,是在國有土地而非在集體土地上進行的。相比而言,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遷有法可依,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物權法》第42條等。我們除了呼籲制定全國統一的集體地上附著物拆遷規范,或者制定城鄉統一的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或制定徵收徵用法律外,還應關注各地的相關立法等,這些法律規范總體上參照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通過用地規劃、拆遷許可、行政裁決等方式進行管理;將集體土地拆遷分區分為征地和佔地,佔地拆遷實施方案、舊村改造吸納基層意見;比照引入城市房屋拆遷評估規則,貨幣補償、房屋安置、另行審批宅基地相結合,以國有土地房屋安置的,按照市場評估價款結算差價;比照引入強制拆遷,行政、司法、仲裁途徑相結合等等,這些地方法規是目前各地拆遷集體土地房屋的直接適用依據。
綜上,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或者隨土地徵收一並被徵收,作為地上附著物得到拆遷補償;或者不經過徵收通過拆遷協議、行政裁決乃至強制方式進行拆遷,用地服務於集體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等合法目的。目前,全國尚無統一的法律規范調整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法律關系,各地關於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的規定是直接適用依據。集體土地房屋隨土地徵收一並拆遷的,還適用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
④ 現在集體土地徵收房屋拆遷有哪些相關條例
各地方還沒涉及到集體土地的拆遷,以前的都作廢了。可以把集體變更為國有土地。參考《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第590號令,樓上竟整些沒用的騙分~~~~
⑤ 國家徵收集體土地的法律依據
國家徵收集體土地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八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條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十五條徵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一)基本農田(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35公頃的(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
徵收前款規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徵收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其中,經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許可權內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准許可權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
第四十八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第四十九條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
禁止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第五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
第七十八條無權批准徵收、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十九條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四十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第一百三十二條承包地被徵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
⑥ 作為集體土地房屋徵收不服可以訴訟人民法院么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⑦ 徵收集體土地涉及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城中村」集體來土地源批准征地、房屋拆遷涉及哪些法律文書? 「城中村」集體土地房屋拆遷是否需要《房屋拆遷申請》、《房屋拆遷許可證》、《拆遷公告》? 回復:你好!徵收集體土地涉及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按照規定,徵收集體土地的,地方政府應對徵收土地方案、安置補償方案進行公告。您提到的《房屋拆遷申請》、《房屋拆遷許可證》、《拆遷公告》,在涉及集體土地徵收的相關法律中並無明確要求。具體情況請向當地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咨詢。(耕地保護司)
⑧ 如何認定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已經依法補償安置到位
先說補償。是否補償到位,就是補償的項目,種類是不是有缺失。這個按照當地出台的徵收補償條例,符合條例的補償條款都有相應的補償就可以認定補償政策執行到位。再看補償金額是否合理,根據各地房地產市場狀況,看評估機構給出的補償價格是否合適。由政府及當地評估機構協會審核。
再說安置。如果是貨幣化安置,那麼補償款的領取記錄或者銀行資金轉賬記錄可以證明。如果是產權置換。那麼被徵收人選擇的徵收安置房建成,並符合交房標准。且該房屋並未被出售給其他人,符合辦理產權證的條件,就可以視為安置完成。被徵收人應該按時接收房屋。如果被徵收人因自身原因不接收房屋的,產生的後果由被徵收人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