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對精神病規定
『壹』 精神病鑒定後重新計算羈押期限法律規定
首先應該搞清楚二個不同的概念:羈押期限和辦案期限。
羈押專期限是指對犯罪嫌屬疑人限制要身自由,並進行關押的時間長度規定。辦案期限則是司法機關承辦案件所能否使用的時間長度規定,也就是辦案機關應該在多長時間內結案。
所以,不管是否委託進行了精神病鑒定,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實際羈押的,實際羈押的時間最後都可以折抵刑期。
而對於辦案機關而言,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精神病鑒定所用的時間不計算在辦案期限之內,實際上就是發生辦案期限的中止,等鑒定意見出來後,再將鑒定之前的辦案時間,加上鑒定意見出來之後的辦案時間,進行合並計算辦案期限。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七條 對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貳』 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應該依照《精神衛生法》還是《刑事訴訟法》
一、精神病人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
1、並非所有精神病人都是由強制醫療程序;
2、只有實施了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才可以適用強制醫療:
(1)被申請人實施的暴力行為只有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危害結果,才可以強制醫療;
(2)暴力行為造成輕傷以上/重大公私財產損失的危害結果才符合強制醫療的條件。
二、強制醫療的「暴力行為」達到承擔:
1、刑法規定的條件時造成「危害結果」;
2、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時「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
3、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對精神病鑒定等法醫類鑒定應當委託列入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編制的名冊中的鑒定機構及二名或二名以上無利害關系的鑒定人共同進行鑒定並作出鑒定意見。
4、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
(1)根據精神病人的病情及精神狀況進行醫學判定;
(2)依據精神病人在實施暴力行為後具體情況進行考量。
『叄』 刑事訴訟法裡面的管制包括精神病人嗎
需要管制的是犯罪時神智清楚的精神病人
『肆』 精神病《刑事訴訟法》。
我加她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是那麼回事,往往我們看內到的有些容精神病患者,他並沒有被強制送到醫療機構進行一個醫治,而是在社會上流浪,七,最大程度是拋棄在社會之中歸家庭成員所承擔最大的經濟既負擔
『伍』 精神病在法律上如何認定
從受害者的角度而言,的確如你所說。
其實客觀地來講,民法上,因為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回為能答力人,其作出任何侵權行為都有其監護人為其承擔賠償責任,因此,沒有所謂的無敵,你總能找得到賠償對象。而從刑事責任上,若精神病人因為監護人或者醫院的過失出來犯罪,有過失的醫院或者監護人也需要承擔物質損害賠償,而精神病人很有可能被強制醫療。
『陸』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除年齡上的限制外,還規定了一些特殊情況,如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有關精神病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幾種情況。《刑法》第十八條將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即完全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1、根據《刑法》規定,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因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缺乏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精神病人由於不具有辨別是非、判斷善惡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就談不上故意或過失,沒有主觀上的罪過。
同時,對犯罪人判處刑罰,也是為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造,而這對於精神病人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按照刑法規定,要確定犯罪人是不是完全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醫學鑒定確認其危害結果是在行為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發生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精神病人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並規定,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於經法定程序鑒定屬於完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刑法規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強制治療。這一規定有利於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對於實施犯罪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能因不承擔刑事責任而放任不管,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有責任加以看管或進行治療,防止其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如有的精神病人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即通常所說的「武瘋子」,其家屬或監護人確實難以管束,進行治療也缺乏經濟條件,為防止發生傷害事件,可以由政府進行強制性的治療。
2、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依照刑法的規定,在其頭腦清醒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通過精神病人的監護人來履行賠償。已經成年的精神病人,且其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及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這類精神病人,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沒有以上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如果精神病人殺了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向上述具有監護義務的個人或單位提出民事賠償要求或追加他們為民事被告。
『柒』 根據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精神病人的鑒定到一般的醫院就行吧,不用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是不是
必須由具有法醫精神或者專項精神資質的單位及鑒定人鑒定,鑒定人至少為2人,一人為主。鑒定委託由主審單位委託。
『捌』 精神病人強制醫療法律規定是如何的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由人民法院決定。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的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採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另外,對於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應當及時提出解除意見,報決定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批准。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四條規定:「對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
『玖』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司法實踐表明,精神病人的分類不同,其犯罪特點也各有不同,刑法對精神病人的處理,主要依據以下五方面來處理。
一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明顯的突發性。
此特點與精神病人所患疾病有著密切的客觀聯系,即患者犯罪並非大腦神經意識主觀上所能自控所為,可以說是因發病而犯罪。因此精神病人犯罪普遍存在極強的突發性。眾所周知,特別是與精神病患者有一般接觸史或目睹過精神病人犯罪的人,對此類犯罪的特點並不陌生,也是一種對社會難以防範而又危害極大的一種犯罪形態。所謂突然就是完全排除規律性,什麼時間、地點、犯什麼罪都是無法預測確定的,讓人所始料不及的。例如:一完全喪失辨認和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失控後跑到一酒店廚房,都認為該精神病人是要索取食物,但對拿到面前的食物不僅毫無興趣,而是雙手抓起不管什麼物件就亂砍亂舞,導致酒店員工及就餐顧客死傷多人的嚴重刑事後果。
二是精神病人犯罪對象的不確定性。
司法實務證明,正常人犯罪除過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體的特定性。但精神病人犯罪則與之相反,主要表現不是客體而是犯罪對象。在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以及間歇性精神病人類型的犯罪尤為明顯,這也是與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特點的最大區別所在。此類犯罪的對象不分人還是動物,不分私有財產還是公共財物,不分時間、地點及環境等影響,犯罪者犯罪時旁若無人般的狂妄之極,其危害後果也是嚴重的,例如發生在2004年一客車上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案例,就足以證明此類犯罪的特點。一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客車運行中發病後,突然跳起吼叫並對陌生乘客大打出手,突發事件致使客車墜入山谷,造成車毀人亡的嚴重後果。三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規律性的特點。
此類精神病人犯罪多為間歇性精神病人及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即因發病時間間隔上一般有一定周期性規律,因而如果發病後犯罪相對就有一定規律性的特點。四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正常人所不能預見的嚴重犯罪後果的特點。
精神病人犯罪,特別是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其力度強度都是驚人的,在諸多精神病人犯罪案例中,有的能掀翻一輛轎車,有的連殺數人後幾個人都控制不住,其犯罪後果就更讓人無法估量。目前大多精神病人的家屬、監護人大都採取不同方式的強制性看管或跟蹤限制其行動范圍的做法,以防精神病人傷及無辜或自殘自殺。其中相當部分並未進行長期醫治,有些用繩捆、鏈鎖、籠關等做法並不可取,但為了預防精神病人違法犯罪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總比放任不管要好得多,也有值得理解的一面。
五是因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致使無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特點。
該特點符合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及間歇性精神病人發病時犯罪的精神病人。對此目前還未引起社會認識及足夠重視,警戒度也較為低,也還有不少人誤認為一味由精神病人的家屬或監護人承擔責任,起碼這種理解與認識是不全面不正確的,因此被侵害對象的重大損失不能得以救濟和附帶民事賠償是有法律根據的,反之則尚無法律根據。相關知識延伸閱讀: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具體是指什麼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是指精神障礙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後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又對這三級刑事責任能力規定了不同的責任承擔。其中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輕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輕度精神病、精神發育不全、神經官能症及病態人格的精神障礙者。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