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訴訟法程序規則

訴訟法程序規則

發布時間: 2022-01-19 10:40:10

⑴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是程序規定還是實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是程序規定
二、《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⑵ 有沒有講民事訴訟法講得很生動的書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程序規則的書呢

中國政法大學 劉玫老師。

⑶ 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

央廣網北京6月18日消息(記者孫瑩)近年來,對於「雲庭審」「微法院」,很多老百姓並不陌生,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線訴訟大顯身手,智慧法院建設紅利充分釋放,實現了「審判執行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我們看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現代科技全方位應用於訴訟服務、訴前調解、案件審理、審判管理等各領域。全國法院普遍推行網上跨域立案、在線舉證質證、庭審語音識別、電子卷宗應用、文書電子送達等。

我們還看到,文書智能生成、類案識別推送、裁判偏差提示、區塊鏈電子存證、智能合約執行等技術日益成熟。

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到底如何認定「電子化材料」的證據效力?網上開庭如何執行「庭審紀律」?如何保證「網上存證」的安全?最高人民法院17日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這是首部全流程全領域規范在線訴訟活動的司法解釋。

這是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今年2月1日開庭審理的一起訴30多名被告「高空拋物致死民事索賠案」,法官正在宣布在線庭審紀律,案件分5批次、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雲法庭」開庭審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種庭審模式很常見。最高法副院長李少平說:「經過全國法院的不懈努力,在線訴訟適用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有序銜接的訴訟模式已初步形成。」

《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全文共三十九條,內容涵蓋了在線訴訟法律效力、基本原則、適用條件、適用范圍,以及從立案到執行等主要訴訟環節的在線程序規則,首次構建了在線訴訟規則體系,確立了在線訴訟「公正高效」「合法自願」「權利保障」「便民利民」「安全可靠」五個基本原則。李少平分析:「《規則》的制定出台,在我國互聯網司法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細化明確各類訴訟主體的權利義務,確保在線訴訟『降成本不降質量、提效率不減權利』。」

打官司打的是證據,有人擔心,在線庭審,如何確保證據的真實性?《規則》明確,法院審核通過後的電子化材料,可以直接在訴訟中使用,也就是具有「視同原件」的效力,同時明確了要求當事人提供原件、原物的情形,比如法院認為電子化材料與原件、原物不一致,或者不完整、不清晰、格式不規范,或者是卷宗、檔案管理規定要求提供原件、原物的,還是要提交原件。李少平分析:「一方面豐富和拓展當事人提交訴訟材料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嚴格規范審查電子化材料與原件的一致性,保證電子化材料形式的真實性,有效防範虛假訴訟、惡意訴訟風險,確保在線訴訟安全有序。」

在線庭審探索之初,有當事人騎摩托車參加庭審,還有人隨意離開屏幕接打電話,此次《規則》明確在線庭審紀律,除確屬網路故障、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外,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在線庭審,視為「拒不到庭」;在庭審中擅自退出,經提示、警告後仍不改正的,視為「中途退庭」。針對當事人確有困難無法同時到庭的情形,《規則》首次確認非同步審理機制的法律效力。

最高法司法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劉崢強調,根據當事人請求或案件審理需要,線上線下可以合理有序轉換。

劉崢說:「《規則》強調,在線訴訟必須堅持合法自願原則,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當事人適用在線訴訟。針對訴訟中重要的程序環節,比如在線庭審、證據交換、電子送達,以及案件非同步審理等,《規則》均要求以徵得當事人同意為基本前提,充分保障當事人對案件審理方式的選擇權和程序利益處分權。」

不可否認的是,「在線訴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司法實踐中。2020年1月1日至今年的5月31日,全國法院在線立案1219.7萬件,佔全部立案數的28.3%;在線調解總次數651.3萬次、訴前成功調解614.29萬件;在線開庭128.8萬次,在線庭審平均用時42分鍾;電子送達3383.3萬次,占總送達次數的37.97%。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500多家法院接通「中國移動微法院」在線訴訟平台,累計訪問量超過12.65億次。最高法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何帆認為,我國互聯網司法在世界范圍內已處領先水平。「從推動裁判文書全面上網,到電子卷宗同步生成、跨域立案全面推廣、移動微法院一網通辦,再到設立互聯網法院、探索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履行,人民法院推動互聯網司法在技術應用、程序規則、實體裁判等領域全方位轉型升級。現在,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中國互聯網司法的發展已經從『跟跑』走向『領跑』,實現了『彎道超車』。真正做到了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

哪些案件不能在互聯網上公開呢?《規則》明確,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庭審過程不得在互聯網上公開;對涉及未成年人、商業秘密、離婚等民事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在線庭審過程可以不在互聯網上公開;未經人民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違法違規錄制、截取、傳播涉及在線庭審過程的音頻視頻、圖文資料。

⑷ 程序規則政策各找兩個例子

摘要 技大學認為田永已被按退學處理,沒有了學籍。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的權利中,第(四)項明文規定:「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由此可見學籍管理也是學校依法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一項特殊的行政管理。因而,審查田永是否具有學籍,是本案的關鍵。 原告田永經考試合格,由被告北京科技大學錄取後,即享有該校的學籍,取得了在該校學習的資格,同時也應當接受該校的管理。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管理中,雖然有相應的教育自主權,但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田永在補考時雖然攜帶寫有與考試有關內容的紙條,但是沒有證據證明其偷看過紙條,其行為尚未達到考試作弊的程度,應屬於違反考場紀律。北京科技大學可以根據本校的規定對田永違反考場紀律的行為進行處理,但是這種處理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精神,至少不得重於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國家教育委員會1990年1月20日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十二條規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試作弊者,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計,不準正常補考,如確實有悔改表現的,經教務部門批准,在畢業前可給一次補考機會。考試作弊的,應予以紀律處分。」第二十九條規定應予退學的十種情形中,沒有不遵守考場紀律或者考試作弊應予退學的規定。北京科技大學的「068號通知」,不僅擴大了認定「考試作弊」的范圍,而且對「考試作弊」的處理方法明顯重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也與第二十九條規定的退學條件相抵觸,應屬無效。另一方面,按退學處理,涉及到被處理者的受教育權利,從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原則出發,作出處理決定的單位應當將該處理決定直接向被處理者本人宣布、送達,允許被處理者本人提出申辯意見。北京科技大學沒有照此原則辦理,忽視當事人的申辯權利,這樣的行政管理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北京科技大學實際上從未給田永辦理過注銷學籍,遷移戶籍、檔案等手續。特別是田永丟失學生證以後,該校又在1996年9月為其補辦了學生證並注冊,這一事實應視為該校自動撤銷了原對田永作出的按退學處理的決定。此後發生的田永在該校修滿四年學業,還參加了該校安排的考核、實習、畢業設施,其論文答辯也獲得通過等事實,均證明按退學處理的決定在法律上從未發生過應有的效力,田永仍具有北京科技大學的學籍。北京科技大學辯稱,田永能夠繼續在校學習,是校內某些部門及部分教師的行為,不能代表本校意志。鑒於這些部

⑸ 刑事訴訟法第二審程序規則是什麼

第二審程序又叫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上訴可以上訴狀提出,也可以口頭提出。

⑹ 三大訴訟法關於證據程序規則的比較

在我國,有三大程序法。分別是關於民事,刑事,行政的。他們的名稱一般也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對於我國的訴訟程序與廣大的中外訴訟程序基本套路都相差無幾,僅僅是在一些地方為了適合本國的國情,而約有一些差異。
請看鏈接

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包括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包括以下六種:

1、選民資格案件;內

2、宣告失蹤或容者宣告死亡案件;

3、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4、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5、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6、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拓展資料:

特別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某些非民事權益糾紛案件所適用的特殊程序,與此對應的是概念是通常訴訟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民事審判程序的一種,與普通程序相對。

普通程序即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通常適用的程序,一般包括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特別程序即民事訴訟法對法院審理某些類型案件另行規定的程序,案件類型不同,審理的程序也不相同。

⑻ 「實體規則」&「程序規則」有什麼區別,具體是什麼

實體規則是講的實體法,程序規則是講的程序法!!!
比如越權代理裡面責任是越權代理的代理人,
程序裡面就要把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列為共同被告!!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探親假規定 發布:2025-08-31 01:44:23 瀏覽:116
2019社會與法欄目劇 發布:2025-08-31 01:44:17 瀏覽:837
法社會學比較法律方法 發布:2025-08-31 01:28:53 瀏覽:739
建築新型法規 發布:2025-08-31 01:24:38 瀏覽:387
法律法規培訓效果 發布:2025-08-31 01:20:16 瀏覽:941
設立公司法律意見書範本 發布:2025-08-31 01:02:57 瀏覽:217
2019年考點法律顧問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31 00:57:55 瀏覽:290
美國有婚姻法嗎 發布:2025-08-31 00:42:31 瀏覽:738
和解達成的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是正確的 發布:2025-08-31 00:41:53 瀏覽:300
中國出口法規 發布:2025-08-31 00:37:20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