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中舉報人的原告資格
①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中原告資格的轉移與承受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在一般意義上是不能轉移的,因為它是法律賦予的特定人的資格。但是,在法律所承認的特定情況下,原告資格就可能轉移,這種轉移就承受方來說就是承受資格。
一、原告資格的轉移
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資格轉移,是指有權起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死亡或終止,他的原告資格依法自然轉移給有利害關系的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首先是轉移的條件:1、有原告資格的主體在法律上已不復存在。這是前提,否則斷無轉移一事發生。就自然人而言就是死亡,或者經人民法院法定程序宣告死亡。就法人而言就是該法人組織在法律上被終止,如撤銷、兼並、解散或破產等。2、有原告資格的人死亡或終止時,未逾訴訟保護期限,即仍在法定的起訴期限以內,否則,仍不能發生轉移,而是起訴權消滅。這是個消極條件。3、原告資格轉移發生於與原告有特定利害關系的主體之間,沒有這種關系也不發生資格轉移。這個特定利害關系,對自然人來說就是彼此間存在近親屬法律關系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關系;對法人組織來說就是權利承受關系,即被轉移主體與承受者之間在實體權利義務上存在著承受與被承受關系。除上述近親屬的權利承受關系以外,立法不承認其他任何關系作為原告資格轉移的條件。其次是轉移的內容:很明確,所轉移的內容就是作為訴訟原告的一種資格,而不是其他。這種資格既然發生了轉移,當然就不復存在於死亡公民或終止法人組織身上,如果有的公民「死而復生」,如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則撤銷其宣告並回歸其原告資格。法律上既然採用了資格轉移制度,就不允許兩個主體均有原告資格,應當是非此即彼。
行政訴訟法為什麼要規定原告資格轉移呢?作為一種制度,究竟是保護已死亡或終止人的權益呢還是為了維護承受方的權益呢?筆者認為:主要還是為了保護承受資格一方的權益。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類具體行政行為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死亡公民或終止組織的財產權,或者行政行為雖然並不涉及到他們的財產內容,如僅涉及人身權等,但訴訟引起的法律責任往往是要通過財產來實現或賠償的。作為死亡公民的近親屬或終止組織的權利承受者,當然就是這些財產權的新的享有人,是有此利害關系的。所以,法律上關於原告資格轉移,是考慮到承受者要憑借訴訟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原告資格的承受
原告資格發生轉移,由新的特定主體來充任原告。這種由於發生轉移而獲得原告資格的過程,就是原告資格的承受。承受原告資格的主體,就公民而言是已死亡公民的近親屬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即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而就法人或組織而言,其承受者就是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組織。只有這些主體能夠作為原告資格的承受者。另外,轉移與承受的內容均是原告資格。作為承受者既然承受的是一種資格,那麼,他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被承受者的意志行事。他可以提起訴訟,當然也可以不提起訴訟,還可以撤回起訴即申請撤訴。他不是必須行使這種起訴的權利。當然,如果以前已經進行了訴訟,前原告的行為對承受人是有拘束力的。此外,我們知道,原告資格的轉移與承受都是法律規定的,只要法定條件發生,轉移與承受均自然發生,它不是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受原主體與新承受人意志的支配。
在實踐中,如果承受資格要行使其作原告的權利,向法院起訴或參加訴訟,他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其近親屬的證明或者作為被終止的組織的權利承受者的證明文件,以及提供作為原告起訴或參加訴訟的必要證據材料。關於期限,在下列情況出現時法院要中止訴訟;原告死亡,需要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作為原告的法人、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中止訴訟期限滿3個月以後,如仍無人要求或繼續訴訟的,法院要依法終結訴訟。
② 行政訴訟法原告資格轉移的條件
F2130
在行政訴訟中,原告資格的轉移,是指有權起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失去其訴訟能力的情況下,其原告資格轉移給他人的法律制度。
原告資格轉移的情形如下:
(1)在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時,其近親屬有權以自己的名義,作為原告而非訴訟代理人的身份,提起行政訴訟;
(2)公民在被限制人身自由故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照其口頭或者書面委託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其近親屬起訴時如果無法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取得聯系,近親屬可以先行起訴,並且在訴訟中補充提交委託證明;
(3)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情形下,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起訴。承受原告資格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向法院提交其近親屬的證明或者作為被終止組織的權利承受人的證明文件。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十四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託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近親屬起訴時無法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取得聯系,近親屬可以先行起訴,並在訴訟中補充提交委託證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③ 行政訴訟的原告可以是什麼人
行政訴訟原告是指對行政主體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說,行政訴訟原告大多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相對方。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第七十條,原告主要包括:
1、公民。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的公民,有權依照行政訴訟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當然,這里所稱的公民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根據《民法通則》第三十七條規定,法人應具備下列四條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法人作為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時,由其法定代表人出庭應訴。
3、其他組織。除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外,在我國,還有一大批不具備法人資格,沒有取得法人資格的社會組合體。例如以其家庭全部財產承擔民事責任的工商個體戶、農民承包經營戶、起字型大小的合夥組織,或者尚處於籌建階段的企業、單位等。它們的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而向法院提起訴訟時,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作法定代表人,沒有主要負責人時,可由實際上的負責人作法定代表人。
4、在中國境內提起行政訴訟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組織在我國境內進行活動,必須遵守我國憲法和法律,接受中國行政機關管理,因而在行政管理活動的某些方面,都有可能同我國的行政機關發生行政爭議。在《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等法律法規中,都有類似規定。《行政訴訟法》第71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不是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也具有原告的資格。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具有起訴資格的公民死亡;二是具有起訴資格的法人和組織終止,為新的法人和組織所代替。為了更好地保護上述兩類情況中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法》第24條第2、3款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根據最高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近親屬」主要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④ 於韜文:舉報人是否具有行政訴訟原告主體資格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內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容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舉報人就舉報處理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必須與該行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對「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作了列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一)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在行政復議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涉及其合法權益的;
(五)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投訴,具有處理投訴職責的行政機關作出或者未作出處理的;
(六)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情形。
⑤ 本案投訴人是否享有行政訴訟原告主體資格
本案投訴人享有行政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具體介紹如下:
行政訴訟原專告資格的明文規定見諸於《行屬政訴訟法》第2條,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按照該規定,是否認為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的侵犯,是認定是否具有原告資格的條件或標准。但這種標准具有極大的主觀性,難以確定其界限。所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借用行政訴訟法第27條界定第三人所使用的「利害關系人」一詞,對原告資格的界定標准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因此,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成為審查原告資格的標准。
⑥ 行政訴訟幾種特殊情況的原告資格認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是原告。根據這一實質性規定來看,所謂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指對行政機關或授權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根據這一定義,原告具有以下特徵:1、原告須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原告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3、原告須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合法權益的人。下面將對幾種特殊情況下的原告資格進行闡述。 一、關於受害人能否作為原告的問題。 此處所說的受害人,就是受到其他主體違法行為侵害的人。加害人由於受到行政機關處罰也稱為受罰人。在發生侵害時可以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行政機關不予受理,這里沒有受罰人;二是行政機關進行了處理,處罰了加害人,但受害人仍然不服。這都涉及到受害人是否有原告資格的問題。筆者認為,受害人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都有原告的資格,只要其他條件具備,就有權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其理由是:1、有的法律已明確規定受害人有權起訴,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明確規定了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2、行政訴訟法承認權利主體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向主管行政機關的要求保護是一種合法權利,即受保護權。例如,《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5項就規定,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如果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申請人有權向法院起訴。這樣的規定實際上就是全面承認受害人原告資格而不是僅限於個別領域。 二、對民事糾紛進行行政處理後的行政訴訟原告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已經對這類問題分別作了解釋與區分,《若干問題的解釋》雖然只規定了「調解行為」和「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沒有區分強制與否等,但是,筆者認為,對民事糾紛進行行政「裁決」、「強制性決定」、「處理決定」不服的糾紛當事人,均可以原告資格提起行政訴訟,而對民事糾紛進行「調解」、「仲裁」不服的糾紛當事人,則只能以民事訴訟原告資格向法院起訴。由此可見,在對民事糾紛進行行政裁決、決定時,是具體行政行為,原民事糾紛雙方主體如有不服,均有資格作為原告而起訴。當然在一個案件中可考慮一方作原告,另一方為訴訟第三人。 三、關於企業投資人的原告資格的問題。 在有兩個以上投資人組成的各式各樣的企業中,投資各方的權益與所投資組成的企業的權益,一般情況下都是混同的、一致的,但是,在個別情況下二者的權益也可以不一致。這就有必要探討作為投資者的企業內部權利人的原告資格。《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規定:一是規定聯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的聯營、合營、合作各方,認為聯營、合資、合作企業權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均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二是規定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從以上兩個方面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司法解釋對於聯營、合資、合作企業內部的權利人賦予了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承認無論是企業權益受損還是內部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受損,該內部權利人均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充當原告,而且都可以以內部權利人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而對於股份制企業則有所不同,由於在股份制企業中,股東的權益被認為是被企業完全吸收,所以,涉及企業權益的時候,它的利害關系人就成為了企業而不包含企業的投資人。至於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是作為企業的權力機構代表企業權益的,他們以企業名義起訴仍然是企業的原告資格問題。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等,一方面是企業的內部權利人,另一方面,它也是投資人即股東行使權利的組織形式。 所以,筆者認為,司法解釋的這條規定,同樣可以推導出投資人也是利害關系人的結論。只不過在股份制企業中,投資人行使其權利仍然要通過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等形式。另外,這裡面也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股東的權益是否完全被企業吸收?股東的權益與股東大會等所代表的權益是否完全是同一權益?大股東的權益在行政決定中如果被保護了,而成千上萬小股東的權益在行政決定中則被侵害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投資人的原告資格能否也適用於股份制企業,目前的司法解釋並未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投資人的權益應當得到全面承認與訴訟保護,而不能以企業權益或企業權力機構來抹殺投資人的獨立權益與主體地位,也不應當人為地以企業性質來限制投資人的原告資格。 四、關於企業被終止或改變形態與隸屬關系情況下的原告資格問題。 《若干問題的解釋》沒有規定國有企業被具體行政行為終止或改變形態與隸屬關系的,國有企業是否具有原告資格。這是不是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不具有原告資格呢?筆者認為不是的。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有一定程度的 企業權益,行政訴訟法也明確承認具體行政行為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案件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所以,國有企業被侵犯經營自主權的,該國有企業或者其法定代表人是可以以原告資格提起行政訴訟的。只不過在實踐中,改變國有企業形態與隸屬關系的行為往往是由該企業國有資產代表人作出的,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與非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應當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來具體處理其原告資格問題。 對於非國有企業,《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則更明確、統一,凡行政機關注銷、撤銷、合並、強令兼並、出售、分立或者改變企業隸屬關系的,該企業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以原告身份提起行政訴訟。所以,1、行政機關的注銷、撤銷、合並、強令兼並、出售、分立、改變隸屬關系這些行為形式,只是示範性質的列舉規定,不是也不應該是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全部形式或限定范圍;2、涉及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行政行為,企業本身自然具有原告資格。雖然企業可能已經被行政機關注銷,但必須賦予其司法救濟的權利與資格,原企業與注銷行為有利害關系,具有起訴的原告資格,能夠代表企業提起訴訟的既有企業的權力機構,也有法定代表人。(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人民法院)
⑦ 行政訴訟法中」原告訴訟主體資格「是什麼意思
簡單理解就是,一個人能不能做原告,符合資格的才可以當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