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股份制企業
⑴ 如何完善行政訴訟法
第一,修正行政訴訟法之理念。行政訴訟法應充分體現人權保障理念,將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作為行政訴訟的主要目的更為適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證行政訴訟定糾止紛作用的發揮。現行行政訴訟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范圍過窄,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二是對原告資格規定過於嚴格,一般只限於具體行政行為直接指向的相對人,不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三是對相對人的訴權保護不夠,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條件。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將公民一方擁有的訴權,特別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的訴權解釋為基本人權,把保護人權作為主要訴訟目的,從法治角度強調訴訟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從程序上為保護人權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和制度保障,從而使行政訴訟真正成為保障人權和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第二,拓寬對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渠道。一是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二是延長原告起訴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審判方式。一是引入調解機制。確立被訴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即起訴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全面確立司法最終救濟原則。
第五,建立公益訴訟等特別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審判環境。行政訴訟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應該在行政訴訟制度領域,因為,行政訴訟制度,最急需獨立審判,同時也最容易形成獨立審判的格局。而且,我國憲法和組織法留了一個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設立特別法院,像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運輸法院等特別的法院系統。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國外的經驗可循,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都設有行政法院。當然,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有較大障礙的話,至少應該明確規定以一級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應當提級審判。
⑵ 公司行政訴訟中股東代表能否提起訴訟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三款規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款把派生訴訟的被告范圍擴展到公司以外的領域,但這里的他人具體指的是什麼人?如何界定其范圍?在當前大部分關於公司派生訴訟主體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從民法和商法的視角,把在市場中與公司同為市場主體的市場競爭對手作為公司外對公司權益造成侵害的主體,忽視了作為市場管理者的行政機關也是可能對公司權益造成侵害的主要對象,作為行使市場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作為被管理者的公司的利益發生碰撞,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種碰撞對公司利益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行政處罰行為和行政許可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作為法人的公司放棄訴權,其結果不僅是公司的利益受損,同時也必然會波及作為公司利益最終承受者的股東的利益,這種情形與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是相符的,或者說在這種情形下的公司股東符合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條件。筆者在此略抒己見。 首先,傳統意義上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將公司股東列為行政訴訟原告的范疇,主要是因為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施行以前,由於受相對人理論的影響,司法實踐中對原告資格實際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即只有行政管理相對人才能提起訴訟。而公司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對外是以法人的名義出現的,其法人資格是法律賦予的,傳統法學理論認為只有公司法人才是行政法律法規的調整對象,才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作為公司內部成員的股東無權就侵害公司權益的行為以自己或公司的名義進行訴訟。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司法實踐的積累和理論界研究的不斷深入,原有法律規范關於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範疇的規定已逐漸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隨著股份制企業和公司的大量出現,如何協調企業法人和股東之間的相互利益,如何保護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等問題日益成為立法上的迫切需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關於聯營企業、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企業的聯營、合資、合作各方,認為聯營、合資、合作企業權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權益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的規定,就是適應這種需要應運而生的,從該規定可以看出,實務界已經注意到在行政訴訟中對股東權利進行保護。筆者認為,隨著新公司法的出台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確立,股東作為行政訴訟原告的主體地位也應該在法律上得到確認。 其次,股東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符合行政訴訟原告的特徵。我國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的界定採取的是法律上利害關系說,即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至於如何界定某一主體是否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在立法上還沒有明確的表述,學界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現行行政訴訟法並沒有要求原告要與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換句話說,只要某一主體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或訴訟結果與其自身有利害關系,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就具有原告資格。而公司股東作為公司利益的最終承受者,作為市場管理者的行政機關對公司所作出的每一涉及公司利益的行政行為應該說均與其自身利益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公司的利益受到損害必然會對股東的自身利益造成影響,從這一點來看,由於股東在公司中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其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在作為法人的公司不願行使訴權時,股東為維護公司的利益代表公司行使訴權應該說是符合行政訴訟原告的資格條件的。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人民法院 盧政峰
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於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⑷ 全民股份制企業不給村民看帳就把廠賣出去合適嗎
摘要 您好
⑸ 行政訴訟中幾種具體情形下原告資格的確定
(1)相鄰權人的原告資格:相鄰權是指不動產佔有人在行使其物權時,對與其相鄰的他人不動產所享有特定支配權,主要包括:通行權、排水權、通風權、採光權以及截水權等。(2)公平競爭權人的原告資格:對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權的侵害有時來自於行政機關。公平競爭權人受具體行政行為效力的影響,他們唯有提起行政訴訟方能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需要賦予公平競爭權人原告資格。(3)受害人的原告資格:受害人對於行政機關拒絕追究行為,不予答復行為以及處罰過輕的行為均有權提起行政訴訟。(4)與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原告資格:撤銷或變更行為往往會侵犯到以下兩種人的權益:一是合法權益的保護依賴於被撤銷或變更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二是具體行政行為的信賴人。(5)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人的原告資格:農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權人對行政機關處分其使用的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行為不服,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6)聯營、合資、合作方的原告資格:聯營、合資、合作企業的各方並不因企業成立而喪失自身的獨立主體地位,它依舊有自己獨立的利益,因此,在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具有原告資格。(7)非國有企業的原告資格:非國有企業的成立須經過有關行政機關的許可,一經許可成立,非國有企業即具有獨立的權利主體地位。因此,非國有企業被行政機關注銷、撤銷、合並、強行兼並、出售、分立或者改變企業隸屬關系的,該企業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訴訟。(8)合夥或其他非法人組織的原告資格:合夥或者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雖然不具有法人的地位,但卻有獨立的權利主體地位,具有原告資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合夥企業以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原告。(9)股份制企業的原告資格:當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到其合法權益時,企業本身自然具有原告資格,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企業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同時,依《若干解釋》的規定,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到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需要注意,他們並不享有原告資格,原告資格的享有者是股份制企業本身,他們只是被法律允許代為行使企業的起訴權而已。
⑹ 法律免費咨詢
樓上的建議聘請刑事律師,可以覺得不需要,只是物品被扣,跟樓主的關系不大。
1、等公安機關解封之後;
2、看公安機關是否有合法的手續,如果是依法辦事,就是破門而入,也是沒有問題的;
3、這個決定權在於公安機關,不在於你,建議你咨詢具體的負責人;
4、這個決定權還在於公安機關,不在於你,建議你咨詢具體的負責人;
5、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公安機關存在過錯,則可以要求公安機關賠償。
需要的法律太多,較分散,散見於《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國家賠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復議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治安管理處罰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憲法》
⑺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09年7月自考習題答案去哪下
網上不可能有答案,這是違反安全法則的
⑻ 公司行政訴訟中股東代表能否提起訴訟<盧政峰>
公司行政訴訟中股東代表能否提起訴訟盧政峰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三款規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款把派生訴訟的被告范圍擴展到公司以外的領域,但這里的「他人」具體指的是什麼人?如何界定其范圍?在當前大部分關於公司派生訴訟主體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從民法和商法的視角,把在市場中與公司同為市場主體的市場競爭對手作為公司外對公司權益造成侵害的主體,忽視了作為市場管理者的行政機關也是可能對公司權益造成侵害的主要對象,作為行使市場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作為被管理者的公司的利益發生碰撞,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種碰撞對公司利益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行政處罰行為和行政許可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作為法人的公司放棄訴權,其結果不僅是公司的利益受損,同時也必然會波及作為公司利益最終承受者的股東的利益,這種情形與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是相符的,或者說在這種情形下的公司股東符合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條件。筆者在此略抒己見。 首先,傳統意義上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將公司股東列為行政訴訟原告的范疇,主要是因為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施行以前,由於受「相對人」理論的影響,司法實踐中對原告資格實際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即只有行政管理相對人才能提起訴訟。而公司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對外是以法人的名義出現的,其法人資格是法律賦予的,傳統法學理論認為只有公司法人才是行政法律法規的調整對象,才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作為公司內部成員的股東無權就侵害公司權益的行為以自己或公司的名義進行訴訟。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司法實踐的積累和理論界研究的不斷深入,原有法律規范關於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範疇的規定已逐漸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隨著股份制企業和公司的大量出現,如何協調企業法人和股東之間的相互利益,如何保護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等問題日益成為立法上的迫切需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關於「聯營企業、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企業的聯營、合資、合作各方,認為聯營、合資、合作企業權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權益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的規定,就是適應這種需要應運而生的,從該規定可以看出,實務界已經注意到在行政訴訟中對股東權利進行保護。筆者認為,隨著新公司法的出台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確立,股東作為行政訴訟原告的主體地位也應該在法律上得到確認。 其次,股東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符合行政訴訟原告的特徵。我國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的界定採取的是「法律上利害關系」說,即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至於如何界定某一主體是否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在立法上還沒有明確的表述,學界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現行行政訴訟法並沒有要求原告要與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換句話說,只要某一主體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或訴訟結果與其自身有利害關系,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就具有原告資格。而公司股東作為公司利益的最終承受者,作為市場管理者的行政機關對公司所作出的每一涉及公司利益的行政行為應該說均與其自身利益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公司的利益受到損害必然會對股東的自身利益造成影響,從這一點來看,由於股東在公司中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其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在作為法人的公司不願行使訴權時,股東為維護公司的利益代表公司行使訴權應該說是符合行政訴訟原告的資格條件的。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