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的異同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的異同

發布時間: 2022-01-19 19:12:06

A. 行政仲裁與仲裁法中的仲裁規定有何異同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異同:

相同之處:

仲裁和民事訴訟都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當事人的地位都平等,都必須遵循公開、公正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都必須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其義務等。

兩者的不同之處:

一、適用的范圍不同

仲裁受理的案件范圍,小於民事訴訟范圍,即「平等主體的公民,法

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仲裁法》第二條)。而民事訴訟的范圍,幾乎包括了民事爭議的所有范疇。

二、案件管理的機構和性質不同。

仲裁受理案件的機構是仲裁委員會。仲裁委員會是屬於非官方的社團法人,它獨立於行政機構,與行政機關無隸屬關系,和仲裁委員會之間也無隸屬關系。

民事訴訟受理案件的機構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是國家的機構之一。各級人民法院,存在著上下級的隸屬關系。

三、案件受理的條件不同

仲裁委員會受理案件,其條件有三:一是雙方自願;二是有仲裁協議;仲裁協議可表現為事前在合同中有仲裁條款,或事後雙方就解決爭議達成的仲裁協議;三是仲裁協議中有明確的仲裁委員會。這三者必須同時具備,仲裁委員會才可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只要是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四個條件(參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且經濟糾紛案件當事人無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都可受理。

四、是否可以選擇案件管轄機構和案件審理人員不同。

仲裁案件,雙方當事人可選擇案件管轄的仲裁委員會。只要雙方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明確寫明國內的任何地區的仲裁委仲裁,都具有法律效力。同時,雙方當事人一經申請仲裁,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就有權從該仲裁委的《仲裁員》名單中選擇審理該案件的仲裁員。如果雙方難以選定,可以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這些規定都體現了仲裁非常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願,仲裁委員會對案件的受理和管轄,即是雙方當事人選擇的結果,又是雙方當事人授權的產生。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管轄是有法定的,強制性的管轄權。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案件的管轄分為:級別管轄、地域管轄,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四種,至於審判人員的組成,當事人也無權選擇。

五、終局制度不同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訴訟實行「兩審終局」制,仲裁的裁決只有一次,一經作出便是終局的裁決,便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能就已經裁決的爭議糾紛再次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訴訟實行的是兩審終局制,即第一審判決後不發生法律效力,還有一個上訴期,只有上訴期滿,當事人仍不上訴時,一審的判決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上訴,則判決就不生效,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才是終審判決,才產生法律效力。

民事訴訟的管轄權包括:地域管轄、級別管轄、移送管轄跟指定管轄、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定。

仲裁管轄:

(一)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四)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五)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六)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七)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的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B. 仲裁法的基本制度與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之間的區別

仲裁是協議制度,無協議不仲裁,而民事訴訟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訴條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終局,民訴是二審終審,
兩者是或裁或審,管轄相互排斥

C. 仲裁法中的迴避和民訴法中的迴避有何區別民事訴訟法的

1,民訴法中的迴避和仲裁法上的迴避范圍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要求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的。等等情況
2,民訴上的迴避申請一旦成立,應迴避人員迴避後,進行的訴訟繼續有效,而仲裁呢,由仲裁庭決定已經進行的仲裁是否繼續有效

D.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區別>簡單說,抓重點的講

民事來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自系的規范的總稱」,仲裁法就是「調整仲裁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啦!呵呵
民事訴訟是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啟動民事糾紛解決的一審、二審,甚至,還可以對生效判決進行申訴申請再審。

而仲裁則實行「仲裁終結制」,一次仲裁則結束。
「 1、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就是說一個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決,便進入執行程序,沒有第二次裁決,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2、仲裁裁決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經作出,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主動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E. 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一、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作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相互輔佐、交相並存,又以其各自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而相互獨立,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可供其自由選擇的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方法。

二、調解,仲裁,訴訟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調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當事人之間調停疏導,幫助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建議,促成雙方化解矛盾的活動;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訴訟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解決訟爭的活動。

2、特殊性不同

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

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

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對於訴訟,平等主體當事人之間發生經濟糾紛提起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紛爭。

3、形式不同

調解主要有四種形式:訴訟調解(法院在訴訟過程中的調解)、行政調解(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調解)、仲裁調解(仲裁機關在仲裁過程中的調解)和人民調解(群眾性組織即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

人民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進行的調解;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行政調解是基層人民政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仲裁調解是在仲裁機構主持下進行的調解。在這幾種調解中,法院調解屬於訴內調解,其他都屬於訴外調解。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司法機構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F. 仲裁和民事訴訟的區別

仲裁和訴訟的本質來目的自是相同的,都是解決當事人糾紛的方式,但是卻有著諸多區別,主要的區別有以下:1、仲裁與訴訟的本質不同。訴訟是國家司法權的體現,法庭居中審判,帶有強制色彩,而仲裁則是私權利處分的體現;2、案件受理范圍不同。仲裁僅受理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范圍要比訴訟范圍狹窄;3、審級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而訴訟是兩審制終審,還可以申請再審;4、公開程度不同。

G. 經濟仲裁和經濟訴訟的異同點是什麼

一、兩者的概念 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爭議發生之前或者爭議發生之後達成協議,自願將爭議交給第三方做出裁決,爭議雙方有義務執行該裁決,從而解決爭議的法律制度。 民事訴訟,就是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二、兩者的聯系 依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有權對仲裁協議的效力進行認定、進行證據保全、財產保全並且可以執行、撤銷仲裁裁決。 三、兩者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仲裁機構是民間組織,依當事人的約定(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取得管轄權,從而行使裁決權力。法院是司法機關,依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取得管轄權,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力。 (二)管轄權的取得不同。 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只要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受理後,另一方必須應訴;而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則必須要有仲裁協議,即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或糾紛發生前、糾紛發生後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三)審理者的產生方式不同。 訴訟案件的審判庭由法院指定,不能由當事人選擇;而仲裁案件,除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選定仲裁委員會、約定仲裁庭的組成人數外,當事人有權選定仲裁員。 (四)開庭審理的原則不同。 法院開庭審理一般公開進行,只有某些涉及國家機密或個人隱私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仲裁庭審理案件一般不公開進行,以有利於保守當事人之間的商業秘密和維護其商業信譽。 (五)審理程序及當事人的能動作為不同。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應當嚴格按照訴訟法的規定進行,仲裁過程中當事人則有較大的自由度,幾乎每一步驟當事人都能主動作為,如約定由3名仲裁員還是一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是否開庭審理等等都可由當事人自由選擇,不得強迫。 (六)審限和監督程序不同。 我國法院實行兩審終審制,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確有錯誤,可適用審判監督程序。我國仲裁委員會則實行一裁終局制,並適用司法監督程序,即(1)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符合撤銷裁決條件的,可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2)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有不予執行條件的,經人民法院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 (七)費用不同。 同等案件標的,仲裁費略高於一審的訴訟費。仲裁費沒有規定可以減交、緩交、免交,法院有規定。仲裁費比訴訟費高,如二萬元的糾紛,仲裁費是1350元,訴訟費是800元。深圳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費標准為訴訟費的1.5倍。 (八)境外執行不同。 法院判決在境外執行一般需要判決地國與執行地國簽訂有司法協助條約,或者有共同確認的互惠原則;仲裁裁決在境外執行,如果是在《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締約國執行,則會比較方便。這也導致很多國際商事合同一般都協議採用仲裁的方式解決。

H. 人民調解、仲裁和民事訴訟三者間的比較

仲裁和訴訟的區別

一、如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進行訴訟,即你自己已放棄了訴訟的權利。仲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是否運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到哪家仲裁機構、由誰來主持糾紛的解決等,都可以由當事人來自主選擇,主持糾紛解決的仲裁員都是各行業的專家學者。訴訟則實行級別、地域管轄,審判庭的組成也由人民法院指定。

二、機構不同,仲裁委是由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法制局)和商會統一組建,其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法院的機構是國家法律的審判機構。簡單地說,仲裁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就約定以後出現糾紛時叫某仲裁機構做「娘舅」,一旦裁定對雙方都有法律效力。

三、受案范圍不同,仲裁只能受理民事糾紛,而法院是可以受理刑事、行政訴訟的案件。

四、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的,申請撤銷時法院不會從實體處理中審查,如程序中有明顯錯誤時可以撤銷。訴訟如對一審不服還可以上訴,二審不服可在二年內申請再審,法院有相關的法定監督機構和救濟程序。

五、 仲裁庭審理案件具有「保密性」,案情不公開,裁決不公開。人民法院實行案件公開審理原則,但依法不應公開審理的除外。

六、收費不同,仲裁費沒有規定可以減交、緩交、免交,法院有規定。 仲裁和訴訟的聯系:
1.階級屬性相同。仲裁法和訴訟法都是由法定的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立法機關在制定仲裁規范和訴訟規范時,必須遵循相同的立法原則和法定的程序,必須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必須從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的現狀出發,因此可以說,現階段我們的仲裁規范和訴訟規范,由同一階級制定,反映同一階級的願望和要求,其階級屬性是一致的。

2.均屬程序性法律規范。相對於實體法而言,仲裁和訴訟均為程序性的法律制度,都是為解決具體的爭議和糾紛而設置的程序性規則。因此,為程序性規則確定的各有關制度在仲裁和訴訟中均有體現。比如,為實現公平、公正原則而設定的迴避制度,為當事人及時主張權利而設定的時效制度,為確認事實而設定的證據保全制度,為權利人利益得以實現而設定的財產保全制度等。

3.主體之間均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參與仲裁或民事訴訟活動,當事人之間在同一法律關系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我國《仲裁法》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是由於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其他權屬關系糾紛而請求人民法院給予裁決的平等的民事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因此,無論是仲裁活動的各方當事人之間,還是民事訴訟活動的各方當事人之間,法律賦予了他們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享有相應的法定權利,又要履行相應的法定義務。

4.仲裁和訴訟活動均獨立進行。《仲裁法》第八條規定:「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可見,法律同時賦予了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的獨立的裁決權,不受干涉。

I.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如下:
1.民事訴訟是保證仲裁裁決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撤銷仲裁裁決制度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與民事訴訟在法律淵源上具有聯系性。反映了兩種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執行程序來實現。
4.仲裁程序中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J.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屬於民法嗎

民法作為實體來法,內容包自括民法總論、物權、債與合同、知識產權、婚姻家庭繼承、人格權和侵權行為等內容。民訴和仲裁製度不屬於民法范疇,它們是程序法。
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它不僅包括以民法典、民法通則、民法命名的法律規范,還包括民事單行法(如《合同法》),民事特別法(如《公司法》),以及散見於憲法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的民法規范。
2)狹義上的民法是指以民法典、民法通則、民法命名的法律。我國民法通則歸入狹義民法范疇。
注意:上一條回答的後半部分是錯誤的。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絕對不包括在民法范疇內,作為程序法,它們調整的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而非民事法律關系。

熱點內容
公司司法干預 發布:2025-08-30 18:33:10 瀏覽:804
北京市工程質量條例 發布:2025-08-30 18:31:44 瀏覽:237
道德經趙妙果 發布:2025-08-30 18:24:42 瀏覽:359
用故事記住訴訟法 發布:2025-08-30 18:18:43 瀏覽:489
社會與法卧底上 發布:2025-08-30 18:16:19 瀏覽:722
網約車的行政法思考 發布:2025-08-30 18:14:48 瀏覽:584
16歲我的法律責任論文600字 發布:2025-08-30 18:09:14 瀏覽:654
迷失訴訟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30 18:00:00 瀏覽:95
塘沽法院崔 發布:2025-08-30 17:54:50 瀏覽:485
十八歲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30 17:54:16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