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行政法典
㈠ 中國古代法律起源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法律起源的特點:引禮入法,禮法結合;家庭本文,倫理法制;法為治世之具,緣法斷罪;無訟是求,調處息爭;法典體例上的「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與法律體繫上的「諸法並存,民刑不分」。
基本特徵:
立法主體:君主製法,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
指導原則: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法律的主要內容:諸法合體,以刑為主。法典中既包括實體法,也包括程序法;
在以刑法為主要內容的同時:也有民法、行政法、經濟法的相關規定;
司法與行政的關系:司法從屬於行政,不同等級的行政官員同時也是不同管轄范圍的司法官員。
(1)夏代的行政法典擴展閱讀
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
《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
《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㈡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如何有沒有成文的法律約束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遼代大規模地編纂法典,開始於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為由,對《重熙條制》進行刪修增補,編成《咸雍重定條例》789條,簡稱《咸雍條制》。這部法典對契丹、漢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金代初期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後來佔有遼及北宋地區後又兼用遼法和宋法。到金熙宗時,「以本朝舊制,兼采隋、唐之制,參遼、宋之法」,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統制》,這是金朝立法之始。後海陵「又多變舊制」,制定《續降制書》與《皇統制》並行。金世宗即位後曾頒行《軍前權宜條》,大定五年(1165)命有司復加刪定,與前《制書》兼行。大定十九年乃制定《大定重修條制》頒行,《大定重修條制》是對熙宗、海陵以及世宗初年所定法典的綜合整理而成,對統一法制起重要作用。到金章宗所完成的《泰和律》,標志著金朝立法的完備。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頒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內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編□,但改□為「條例」或「條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雙重特點。
明清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大誥》共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還加強了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定滿人享有各種法律特權。清朝還頒布了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歷代行政法規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主要特點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律的制定雖由朝臣具體完成,但批准權屬於皇帝,歷代帝王都凌駕於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布詔、令、格、式等。「法自君出」,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皇權。
②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准,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③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的規定;漢代有「先請」之制,對犯罪的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魏律根據《周禮》的「八辟」規定了「八議」。至隋、唐,封建特權法相因沿襲又不斷發展,《唐律》規定的「議」、「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唐之後,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肯定。
④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審判機關往往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
以上答案來自一名高校法學專業本科學生。
我是學這個的。要相信權威
㈢ 古人常說「按律當斬」,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夏代的《周禮·秋宮·司刑》。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法律制度_網路
㈣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夏代的《周禮·秋宮·司刑》。
中國古專代法律屬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法律制度_網路
㈤ 中國法制史,一般要考些什麼啊,完全不會復習
中國法制史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內容:統稱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隸制五刑制度:是通行於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刑罰體系,即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其中,前四種為肉刑,即身體刑,大辟為死刑,即生命刑。這種刑罰體系野蠻而又殘酷,一直到南北朝時方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地方法官稱「士」,基層則稱「蒙士」。他們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層的司法審判工作。
(2)夏代監獄稱之為「圜土」,中央監獄稱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規范:昏、墨、賊、殺。(也許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是商代奴隸製法的泛稱。《湯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繼承製度:
(1)明確確定一夫一妻制;
(2)繼承製度:商時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且「弟及為主,子繼為輔」,亦即兄殛弟繼,無弟子繼,弟死兄子繼。直至商王武丁時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3、司法機構:
(1)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關為「司寇」,位列六卿;下設正、史等審判官,地方與基層司法審判官則稱「士」與「蒙士」。
(2)商代監獄承夏制仍稱為「圜土」,另設有專門關押要犯之獄,稱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討」、「天罰」神權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張。在法律形式上主張「禮」、「刑」並用,在這里,德等同於禮。並同時體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雛形。其禮的核心是尊尊、親親。
2、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時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禮——尊尊、親親。西周時期的「禮」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強制性。
(2)「呂刑」、「九刑」
4、刑罰:仍以墨、劓、刖、宮、大辟五刑為主,並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作為五刑的補充,這是封建制刑罰的萌芽。
5、刑法原則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2)三宥之法: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罰世輕世重」
《尚書•呂刑》:「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權」是權衡、度量。主張「刑罰世輕世重」就是說要根據時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具體政治情況、社會環境等因素來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其標準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典是指刑法、刑罰。
7、債與契約
(1)質劑:使用於買賣關系中的契約;
(2)傅別:使用於借貸關系中的契約形式。
8、婚姻制度:
(1)婚姻原則:
A、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三者為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三項實質要件。
(2)形式要件: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前四項為訂婚禮後兩項為成婚禮
(3)解除婚姻——片面離婚權,維護父權、夫權。
七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
三不去:有所娶而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9、繼承製度:宗祧繼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繼承,財產繼承是附屬於宗祧繼承的。此時,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確立,即「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
10、司法制度:
(1)司法官員:中央稱大司寇,下設小司寇、士師等司法屬吏;
(2)訴訟制度:民事為訟,刑事為訴。
(3)審理方式——五聽:審判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觀察方式。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4)讀鞫、乞鞫制度:西周審理刑事、民事案件時,將判決內容作成判決書,由審判官當眾宣讀,稱為「讀鞫」;宣讀後,若當事人認為判決不對或有冤情,可要求重審,稱為「乞鞫」。
(5)司法官的法律責任——「五過」制度
《尚書•呂刑》中記載了關於司法官法律責任的「五過」制度:「五罰不服,止於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護;惟反指利用職權私報仇嫌;惟內指內親用事,為親徇私;惟貨指貪贓受財,敲詐勒索;惟來指接受請托,枉法徇私。凡司法官員有五過之一,即要受法律懲處,懲罰原則是「其罰惟均」,即以所涉之案應處的刑罰罰之——反坐之法。
(6)西周監獄稱為「圜土」,又稱「囹圄」。
三、春秋戰國法制
1、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鄧析作「竹刑」為私人著作,後為國家認可,成為正式的法律。開始由奴隸制時的秘密法向封建製成文法轉變。
2、立法: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分為《盜》《賊》《網》《捕》《雜律》《具律》(總則性篇章)。
3、秦國法制——商鞅沿用《法經》並改法為律。第一次出現「律」
四、秦代法制
(一)法律形式
1、律:朝廷就某一專門事類正式頒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為律後,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2、法律答問: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員對律令所做的權威性解釋,與法律條文一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採用的格式是問答形式。
3、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秦代的判例法)
(二)刑罰
秦時分為八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1、城旦舂——徒刑。
2、具五刑:即「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這是磔刑的發展,後世凌遲刑的萌芽。至宋神宗時為法定死刑。
3、羞辱刑:髡、耐、完作為徒刑的附加刑。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胡須。耐/完一刑二稱,僅剔胡須和鬢毛。
4、經濟刑——秦代的經濟處罰刑主要是「貲」
貲:秦代用經濟制裁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民人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包括三種:A
貲甲、貲盾:純罰金性質。B貲戍:發邊地為戍卒。C貲徭:罰服勞役。
5、定罪量刑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秦時以身高為標准;
(2)確認主觀意識狀態,區分故意與過失;
(3)自首減免刑罰,消除犯罪後果減免刑罰;自首又叫自出
(4)誣告反坐。
6、機構設置
(1)官職:中央——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機構。
地方——郡縣制。
(2)司法機關: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地方——郡縣兩級。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行政機構兼有司法職能。
7、訴訟制度
(1)自訴案件:公室告——刑事;非公室告——民事。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2)審訊記錄:秦代司法機構的審訊記錄和在此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案情報告。在《封診式》中稱為「爰書」。爰書——秦代司法記錄
五、漢代法制
上古三代——神權法思想;春秋戰國、秦——法家思想;漢——儒家思想。
(一)法制指導思想:漢初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後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二)漢代立法——漢律六十章(名詞解釋)
1、《九章律》:是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傍章》18+《越宮律》27+《朝律》6=漢律六十篇。漢律六十篇漢代法律的核心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決事比: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刑判例。漢代廣泛採用判例斷案。屬於判例法
(三)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
2、親親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謀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是一種容隱制度,適用於以卑匿尊,體現倫理性。體現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與倫理相合的特點(可能有案例)
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
4、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貴族官僚特權。
(四)刑罰制度/民事法制
1、文景時期刑罰制度改革
五刑中肉刑的四種僅余宮刑和斬右趾,其他則更為笞刑。
2、買賣契約——漢時稱買賣契約為「券書」
其格式:買賣日期、標的物、價錢、雙方姓名、見證人
3、繼承法
(1)身份繼承:兩漢王位繼承仍為嫡長繼承製,而且強調父死子繼。「父子相傳,漢之約也」。
(2)財產繼承——諸子均分。
(3)漢代已有遺囑繼承。書面遺囑稱為「遺令」或「先令書」。漢平帝元始五年《先令券書》是一份完整的漢代遺囑實物資料。漢代也出現了收養制度。
(五)司法機關、訴訟審判制度
1、中央:廷尉——最高司法機關。
2、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於東漢章帝。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
3、春秋決獄: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法律無明文規定,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首倡者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要旨:須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論心定罪。這是漢代一項司法審判原則,是當時司法原則發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補充。考察人的主觀動機,有利於強調主客觀結合。
4.審理和判決:讀鞫和乞鞫。復審後便進行判決,然後向被告人宣讀判詞(判決書)叫「讀鞫」;假如被告人稱冤,允許本人或其親屬請求復審,即所謂「乞鞫」。
六、三國兩晉法制
(一)三國時曹魏《新律》/《魏律》
1、體例——對漢舊律進行改革
(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
(2)體例調整。《新律》將原漢《九章律》第六篇《具律》類近於現代刑法總則),改名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2、內容:確立維護貴族官員的特權制度「八議」;魏《新律》還規定了官當制度,還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與任官考績制度,這是後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八議,是官僚貴族特權法,中國古代貴族官僚的司法特權,最早見於《新律》。
八議:指對八種權貴人物,在他們犯罪後在審判上給予特殊照顧。「大者必議,小者必赦」,官府不得專斷。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二)西晉《晉律》/《泰始律》/張杜律(張斐、杜預)
1、體例。由張斐、杜預作注成律疏並行,具有法律效力。
(1)嚴格區別律令界限;
(2)體例合理。分魏律《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又增設幾篇,共二十篇。
2、內容——服制定罪
依服制定罪是《晉律》首創,亦稱五服制罪或准五服以治罪。是指親屬間的犯罪,依據五等喪服所規定的親等來定罪量刑。包括親屬相犯,親屬相盜,親屬相奸。屬於倫理法范疇。
(三)《北齊律》——水平最高
1、體例。進一步改革體例,省並篇目,定為十二篇,將《刑名》《法例》合二為一,稱《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2、內容:重罪十條。為加強鎮壓危害封建統治和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將「重罪十條」正式入律,始於北齊。實即後世法典中之「十惡」,即將直接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最嚴重的十種犯罪置於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犯此十條,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北齊律》所定「重罪十條」,是南北朝時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個方面。
(四)法律解釋
秦《法律答問》——漢《漢律章句》——晉《泰始律》——《唐律疏議》
(五)訴訟制度
1、直訴:即不依訴訟等級,直接訴於皇帝或欽差大臣,是訴訟中的特別上訴程序。其作為制度形成於西晉。
2、死刑復核制度形成於北魏,即將死刑決定權收歸中央。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
七、隋唐法制
(一)隋朝《開皇律》
1、體例:採用北齊十二篇結構,定名例律第一,其下為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各篇。與北齊不同的是,改北齊《禁衛律》為《衛禁》;《戶》改為《戶婚》;《捕斷》分為《捕亡》和《斷獄》把北齊《斗律》、〈〈毀損律〉〉的篇名刪除,內容為它律所吸收。自戰國、秦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修《開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最終確定。
2、刑罰。(內容特點)
(1)正式確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蠻的肉刑制度,成為封建制五刑。隋代五刑的出現標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
(2)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十惡」之罪。
(3)形成「議、請、減、贖、當」的法律特權。
3、意義:《開》是隋初統治集團總結以往立法經驗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襲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傳統,並加以調整、修定。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律法逐步法典化。
(二)唐代法制
Ⅰ《唐律疏議》共四次修定。從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礎的是《貞觀律》。
1、《貞觀律》的重大變革。共十二篇,五百條。
(1)創設加役流刑,作為減死之罰;
(2)改革「兄弟分居,連坐俱死」之法;
(3)以大法形式明確了比附類推所應遵循的法律原則。
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我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封建法典。
3、《開元律》
4、《唐六典》(玄宗時修訂)
(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體制編排,定以「周禮六官」為編修體例,規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統典」的指導原則。
(2)實現了刑律與禮制的分離,使封建行政法最終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3)其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統的行政法典,傳至後世稱為《大唐六典》。自此產生了封建刑律與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為用的兩大法典體系。
Ⅱ法律形式
1、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唐代式稱為「永式」,是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經常適用的法律規范。
唐後期:典、敕、例。
2、唐宣宗時編《大中刑律統類》,以律為統,同類法條附於其後。
Ⅲ行政機構
三省六部制——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中書省
—門下省
御史台——監察機構
Ⅳ體例。
《唐律疏議》共十二篇,將《名例》置於律文之首,起到總則性作用,包括刑罰制度與刑罰方式等內容。
1、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輕微犯罪懲戒;杖——身體刑;徒——自由刑與奴役刑結合;流——減死之罰;死——絞、斬。
2、十惡
Ⅴ內容
1、 十惡
唐律「十惡」是危及封建皇權和封建國家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即自漢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北齊、北周則匯總為「重罪十條」;隋制《開皇律》時,完備了「十惡」之目,從而奠定了唐律「十惡」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其內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把降合並於叛;增加了不睦;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謀。具體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
A、 威脅損害皇權、危及封建國家的政治性犯罪: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等;
B、 威脅封建秩序:不道;
C、 破壞封建倫常關系: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
2、 特權法
(1)八議:唐代承襲曹魏以來的「八議」之制,對八類特權人物犯罪作了減免處罰的規定。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賢,品行達到封建道德最高水準的人;能,有大才乾的人;功,功勛卓著者;貴,封建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封建國家服務的人;賓,前朝皇室後代被尊為國賓者。按照唐律規定,上述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並「議其所犯」,交皇帝裁處,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但犯有「十惡」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2)請,減,贖,官當,免官。
Ⅵ刑法適用原則
1、 累犯加重原則;
2、 老、少、廢、疾犯罪減免處罰原則;(注意案例分析)
3、 自首原則。唐律完善了自首的規定。首先,嚴格區分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其次,唐律規定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第三,唐律規定自首者雖然可發免罪,但「正贓猶征如法」,即贓物必須按法律規定如數償還,以防止自首者非法獲財。第四,對自首不徹底行為作了嚴格規定。
區分自首與自新。
自首:犯罪未被舉發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自新: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減輕刑事處罰。
4、 數罪並罰原則——吸收原則。
5、 類推原則: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6、 化外人犯罪原則:將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贖人原則)
Ⅶ唐代離婚制 唐離婚形式(制度):義絕、和離
義絕:指夫或妻殺傷對方直系尊親或旁系尊親的行為。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和離:夫妻實無感情,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Ⅷ司法制度
1、唐代中央司法機構: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審:唐代中央或地方如發生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加以審理。至後世,此制逐漸變為「三法司」聯合審判制。明清時稱為「三司會審」。
2、唐代嚴格規定了法官責任。
(1)出、入人罪。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論」;故意從輕入重的,或從重入輕的,以所增減的刑罰論罪;因過失而出入人罪的,「失於入者,各減三等,失於出者,各減五等。
(2)換鞫。《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3、死刑復核程序。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
八、宋代法制
《宋刑統》是綜合性法典,第一部刻板發行的法典。是宋代系統制訂的基本的刑事法典。
九、明代法制
(一)體例
1、《大明律》
(1)篇目條文,共七篇。《名例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洪武三十年律的刊布,標志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後定型。《大明律》的產生,不僅標志明代立法成就,而且影響了清代立法的格局。
(2)《明大誥》是朱元璋親自編纂的一部特別刑法(刑事特別法),重典治吏,具有殘酷性。
十、清代法制——清末、半殖半封
(一)預備立憲的主要活動:
1、《欽定憲法大綱》(仿日本的實君制君主立憲制)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頒布《欽》,成為中國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是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用資級憲法形式為君主專制制度披上合法外衣,使清末立憲成為中華法系解體的開端。君權憲法化。採用實君共和的君主立憲制。
2、《十九信條》1911年
(1)虛君共和的責任內閣制;
(2)形式上限制皇權,擴大國會權力;
(3)屬臨時憲法,具有憲法性質。
3、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二)行律的修訂:
1、《大清現行刑律》
(1)性質:過渡性法典。
(2)體例內容:
①改律名為《刑律》;
②改原體例,更為自名例至河防三十門,新舊體例折衷所致;
③改革刑罰,廢酷刑,以罰金、徒、流、遣、死五刑取代封建制五刑;
④廢除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
2、《大清新刑律》由沈家本、岡田朝太郎編,但未能施行。
(1)結構:
①仿資產階級刑法體例;
A將非科刑定罪內容刪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專門刑法典;
B確定新的刑法體系,定近代刑法總則與分則體例;
②採取資產階級國家刑罰體系,近代五刑。主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將身體刑排除在刑罰體系之外。
(2)內容
①吸收資產階級刑法制度——罪刑法定;
②對封建刑法制度大量刪削,等級特權法等,確定了平等地位;
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仿效資產階級刑法原則、體例制定的法典,影響著我國半殖半封的刑事立法。
(三)名詞解釋:禮法之爭:在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以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與修定法律大臣沈家本為代表的修定而產生的理論爭執。
(四)民律草案的修訂:
《大清民律草案》沈家本、松岡義正
(1)民法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由修定法律館主持,聘外國人修定,汲取西方近代民法內容;
(2)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宗,由清廷禮學館主持起草,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不是成熟的法律草案,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北京政府民法草案第二次修訂時的基礎。
(五)司法制度
1、領事裁判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不論發生任何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民訴/刑訴當事人時,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領事等人員或設於中國的司法機構據本國法律裁判。
2、會審制度:1864年,清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廨。
3、司法機構改革 開始追求司法獨立
中央
(1)刑部改為法部專任司法行政。
(2)大理事改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正式廢除三法司制,確立近代中央司法機關制度。
(3)設總檢察廳,將總檢察廳改設於大理院。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審檢合署——地方檢察機構位於同級地方審判機構之內。
地方
(1)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四級三審制推向全國。
(2)地方各級審判廳內設檢察廳。
《大理院審判編製法》引入資產階級「司法獨立」原則,確立四級三審制,審檢合署、審判合議制度,是模仿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的我國第一個單行法院組織法規。
4、訴訟制度改革
(1)確定司法獨立原則;
(2)區別刑事、民事訴訟;
(3)審判權、檢察權分立;
(4)承認辯護制度。此後,中國始有律師制度。
十一、民國法制
(一)五權憲法。1906年,孫中山首次提出「五權分立」的共和制度: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外,還有考選權、糾察權的五權分立的共和政治。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內容:
(1)確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內容和性質;
(2)確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多民族國家;
(3)確定民國國家機構採取「三權分立」原則;
(4)確定人民民主權利和義務;
(5)確認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6)確定《臨時約法》的最高效率和修改程序。
題例:
1.刑罰衍變(P49)
主刑: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
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清末《現刑律》——罰金、徒、流、遣、死;
《新刑律》——罰金、拘役、有期、無期、死。
附加刑: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贖刑、流刑;
秦——笞、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
漢——廢肉刑代以笞刑;斬右趾刑改為棄市,以輕改重;後肉刑四種又改為宮刑和斬右趾刑兩種。
明——五刑、充軍刑、枷號刑、廷杖制度。
2.貴族官僚特權法——同罪異罰
(1)周: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僚觸犯普通罪名時,是否予以處罰,給予何種處罰,非嚴格依法,而是由上層貴族或周王據不同情況作出判斷。
(2)漢: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西漢時,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享受有罪先請特權,凡經上請,一般可減刑或免刑。
(3)曹魏《新律》首次提出「八議」制度。八議入律。
(4)《陳律》正式使用「官當」一詞,以官抵罪。
(5)唐: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官。以此將貴族官員的特權法律化,用以維護封建官僚體制,鞏固專制統治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
(6)清末《大清新刑律》刪除等級特權法,確定法律上平等地位。
3.篇章體例的衍變
(1)戰國《法經》六篇,設《具律》為總則性篇章;
(2)秦改法為律,作六法;
(3)漢律六十章。《九章律》在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合為九章。
(4)三國兩晉
魏《新律》增至十八篇,改《具律》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晉律》增至二十篇。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北齊律》省並為十二篇。將《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5)隋《開皇律》十二篇結構。改《禁衛》為《衛禁》;《戶律》為《戶婚》;《捕斷》改為《捕亡》和《斷獄》。封建刑律十二篇體例最終確立,沿用至明朝。
(6)明《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標志明代基本法典最後定型,影響清代立法格局。
(7)清
《大清現行刑律》改律名為《刑律》,自名例分為30門(過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4、法律儒家化。
(1)夏——有不孝罪;
(2)周——禮—尊尊親親;老幼減免刑罰;
罪名: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弒其君,殺越人於貸。
(3)漢——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中心為德主刑輔。
罪名:親親得相首匿——具有倫理性。
(4)南北朝——重罪十條,始於北齊,為後世所承襲。
罪名:服制定罪《晉律》首創;留養制度。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
(5)隋——「十惡罪」
(6)唐——十惡重懲。老少廢疾犯罪減免刑罰;
(7)清末刪除以家天下和宗法制為據的十惡、存留養親等封建法律內容。
㈥ 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的特徵是_
夏商西周,奴隸制時代,其中西周為奴隸制鼎盛時期,春秋戰國是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時期
㈦ 記載各朝官職的書籍
二十四史裡面多有《百官志》研究古人官職、官制多由此起步。
你多少歲了?
上中學讀的跟成年之後讀的不盡相同。
如果未成年的,就不要去過分下功夫讀二十四史這類書,盡管是很經典,但是太費神了。
二十四史加資治通鑒和清史稿,僅僅通讀一遍就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這還是什麼事兒都不管,只讀書的狀態下才做得到。要知道讀史書不同於讀小說,很耗人精力的,一個讀書的學生很難有這么多精力耗進去。
若有意見,就繼續追加提問好了。
㈧ 總結高中歷史中的中國古代歷代法律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元《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頒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內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編□,但改□為「條例」或「條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雙重特點。 明清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大誥》共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還加強了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定滿人享有各種法律特權。清朝還頒布了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歷代行政法規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主要特點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律的制定雖由朝臣具體完成,但批准權屬於皇帝,歷代帝王都凌駕於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布詔、令、格、式等。「法自君出」,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皇權。 ②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准,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③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的規定;漢代有「先請」之制,對犯罪的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魏律根據《周禮》的「八辟」規定了「八議」。至隋、唐,封建特權法相因沿襲又不斷發展,《唐律》規定的「議」、「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唐之後,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肯定。 ④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審判機關往往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