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疑罪從無民事訴訟法

疑罪從無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2-06 03:54:07

㈠ 什麼是疑罪從無原則

疑罪從無是指刑事訴訟中,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確實、充分,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1)疑罪從無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一百七十九條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公安機關。公安機關認為不起訴的決定有錯誤的時候,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㈡ 疑罪從無原則是什麼

疑罪從無原則是現代刑法有利於被告人人權保障理念的具體體現,所規定無罪推定原則的派生標准。疑罪從無在審判階段要求,既不足以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應推定其無罪。確立和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彰顯了現代刑事司法的文明與進步,能夠有效減少和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在我國人權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
第四百零一條
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發現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事實並非犯罪嫌疑人所為,需要重新偵查的,應當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後書面說明理由,將案卷材料退回公安機關並建議公安機關重新偵查。

㈢ 新刑事訴訟法中哪些法條體現了疑罪從無原則

審判階段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是對疑罪從無原則的典型概括。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裁定駁回。」這也是在審判階段貫徹疑罪從無原則的表現。「從無」即是無罪。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人民法院對成立犯罪具有專屬的認定權,反之,認定無罪也是人民法院應當享有的權利(但並非是專屬權利,檢察機關也享有無罪認定權)。疑罪從無原則在審判階段得到徹底地貫徹毫無疑問。
審查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四款規定,「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檢察機關享有的不起訴權即是無罪認定權,行使這項權利即是適用疑罪從無原則。須注意的是,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這里使用的是「應當」而不是「可以」,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法律發展對疑罪從無的原則的進一步肯定。
偵查階段
偵查機關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法律依據是相對模糊的: (1)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2)第七十四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3)第一百三十條規定「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 (4)第五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對於發現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上述眾多條文雖然沒有明確賦予偵查機關對證據不足的疑罪案件可以直接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權利,但也未明文否定。從條文的相互關系中,我們是可以推理出適用疑罪從無原則的可行性的: 偵查機關終結案件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若證據不足則不得終結,不得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由於不能啟動下一訴訟程序,則事實上是適用了疑罪從無原則。偵查機關撤銷案件的理由是「發現對犯罪嫌疑人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不應追究刑事責任」是指查明案件不存在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②] 「不存在犯罪事實」應是指有確鑿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沒有觸犯刑法的規定,不應包括缺少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情況。故從嚴格意義上講,「證據不足」不屬「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也就是說,對證據不足的案件偵查機關一般不得直接撤銷案件,而應在偵查羈押期限屆滿後改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待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期限屆滿按自動撤銷案件處理。最終結果是,證據不足的疑罪案件還是在偵查機關就已經終止。上述推理說明的是,疑罪從無原則在偵查階段是可以適用的。但由於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適用疑罪從無原則完全依賴於偵查或羈押的期限,故這種適用僅僅是被動適用,偵查機關不具有適用該原則的主動權。

望採納,謝謝!

㈣ 法律對於「疑罪從無」是如何具體規定的

先說下具體的含義吧,疑罪從無原則又稱「有利被告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的一個派生標專准。由於現有證據屬既不能證明被追訴的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訴被告人實施了被追訴犯罪行為的嫌疑,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從訴訟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訴被告人無罪,從而終結訴訟的行為的法律原則。

至於法律規定,既然是從無罪推定原則推導出來的,當然不會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寫明「疑罪從無」這四個字,1996年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如第162條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主要表現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

在審查起訴階段,經過兩次補充偵查,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對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㈤ 民事訴訟中為什麼不疑罪從無

刑事案件由於關涉人的自由和生命,證明標准要求比較嚴格。而民事案件牽涉的利益相對刑事案件較輕,因此證明標准也要松一點。另外,刑事案件一般有司法機關藉助國家權力收集證據,民事案件一般都是當事人自己收集證據,因此民事案件採取優勢證據證明標准

㈥ 疑罪從無的國內規定

古代刑法對疑罪普遍採取從輕、從赦的處理方法。在夏代,立法者就對疑罪提出了「從輕、從無」的主張。古代典籍最早記載疑罪問題的是《夏書》。周代法律對疑罪實行從赦原則;到唐代,刑事疑罪的處理原則已被制度化、規范化。《唐律》中規定疑罪可以財贖刑。宋代沿用此項規定。《大通元律》規定「諸疑獄在禁五年以下不決者,遇赦釋免。」對犯有疑罪的人拘押5年以下,未處決的應當無罪釋放。明律取消唐代的相關規定,重新確定疑獄必須逐級上報,由皇帝裁決。清代沿用明制,凡疑罪應再三復審核實,報皇帝裁定,被秋審、朝審判為可疑的罪犯,發回原審機關重審。黃遵憲在其《日本國志·刑法志》中首次提到「疑罪從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前對疑罪處理的嘗試包括1979年刑事訴訟法第108條「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經審查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退回補充偵查;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11月4日在《關於一審判決宣告無罪的公訴案件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中規定,「對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經多次退查檢察院仍未查清起訴書指控的被告人犯罪事實並提供足夠證據,法院調查也無法查證清楚,不能認定有罪的被告人,在判決書說明情況後,直接宣告無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989年12月13日在《關於辦理流竄犯罪案件一些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規定,「抓獲的罪犯,如有個別犯罪事實難以查清的,暫不認定,就已經查證核實的事實,依法及時作出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中規定人民法院對「案件的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充分,而又確實無法查證清楚、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的,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1996年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如第162條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主要表現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審判階段。在審查起訴階段,經過兩次補充偵查,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對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㈦ 疑罪從無適用於民事訴訟么

民事訴訟是雙方看誰更可能,所以民事經常有推定的情形。而刑事不允許推定,所以才有疑罪從無。

㈧ 疑罪從無在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1996年新修正的《刑訴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162條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㈨ 疑罪從無原則的法條

法律分析:疑罪從無不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而是在刑事訴訟法里確立了疑罪從無的原則。根據該規定,如果證明被告人構成犯罪的證據沒有達到確實充分的要求,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熱點內容
福清老法院 發布:2025-08-22 17:02:45 瀏覽:696
違反大氣法等相關法律責任有 發布:2025-08-22 16:52:35 瀏覽:35
運動會法學院口號 發布:2025-08-22 16:44:38 瀏覽:767
踐行井岡山精神譜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2 16:44:29 瀏覽:9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工作條例 發布:2025-08-22 16:44:28 瀏覽:493
上饒市物業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2 16:31:06 瀏覽:292
擎雨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22 16:19:49 瀏覽:444
地方規章的上位法 發布:2025-08-22 16:12:32 瀏覽:241
論平台在行政法上的主體地位 發布:2025-08-22 16:12:29 瀏覽:853
公民法律知識體系簡讀 發布:2025-08-22 15:54:37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