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俄羅斯聯邦勞動法

俄羅斯聯邦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2-06 04:26:36

❶ 俄羅斯的國慶日是

6月12日是俄羅斯國慶日,正式的稱謂是「俄羅斯日」。這是俄羅斯官方規定的全國性節日。

「俄羅斯日」的起源要追溯到1990年6月12日,當天俄羅斯聯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發表《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獨立。一年後,葉利欽當選首任俄聯邦總統,將6月12日定為非工作日。1992年,6月12日被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國家主❤權宣言日」。1994年,葉利欽頒布總統令賦予其國家法定節日地位,更名為「獨立日」,它與1992年12月12日「俄聯邦憲法日」一起,被並列為俄羅斯國慶日。2002年2月1日,修訂後的《俄聯邦勞動法》生效,6月12日被更名為「俄羅斯日」,並作為國家法定節日——國慶日,由俄聯邦中央和各地官方共同慶祝。

❷ 哪個國家最先實行勞動法求大神幫助

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於19世紀,與產業革命的出現及工人運動的聲勢日益壯大密切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到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1901年英國制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制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德國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制定了工廠法,1841年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制定了《勞工法》。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勞動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漲,西方國家陸續制定了不少勞動法。德國1918年頒布《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制。 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勞動立法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不僅把已經頒布實施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法令一一廢除,而且把勞動立法作為實現法西斯專政、進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它們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工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英國於1932~1938年間,先後頒布了縮短女工和青工勞動時間,實行保留工資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衛生條件的幾項法律。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僱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准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准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在1918年頒布了第一部《勞動法典》,1922年又重新頒布了更完備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體現了工人階級地位的轉變和國家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態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了民法的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勞動立法 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一批現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鎮壓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待遇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勞動方面種族歧視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准法》,還制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後,蘇聯的勞動立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70年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其後,各加盟共和國又根據這一立法綱要頒布了自己的勞動法典。東歐國家在50年代先後頒布了勞動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國家如保加利亞,對他們的勞動法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外,大部分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波蘭、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頒布了勞動法典。經過近2個世紀的歷程,勞動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已經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勞動立法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②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
麻煩採納,謝謝!

❸ 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論文

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功能分析
摘要: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就勞動條件與勞動力的相互給付為內容的合意,其特點在於勞資雙方的允諾無法
依靠合同的允諾規則獲得強制執行的正當性,這決定了勞動合同的法律構造與合同有本質區別,就其功能而言,
勞動合同不過是合同的「鏡像」,並不具備通過勞資個體自由合意達致勞動關系穩定運行的制度功能。
關鍵詞: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合意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的路徑
勞動合同長久以來在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中被奉為圭
臬①。在過去上百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相關研究汗牛充棟
並已延伸到勞動關系的各個領域②。這些研究雖然分析了
勞動合同各項具體制度和理念特色,但卻忽略了對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與功能等本質問題的深入探求。這種研究缺陷
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合同法研究路徑的依賴。合同法的理論
研究是以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合意所達成的允諾必須信守
為基礎,而相關制度建設也是以自由合意為基本範式。但
是勞動關系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財產交換關系,上述相
關學術研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且也都竭力地區分
勞動合同與一般合同以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性。然而,這
樣的研究將陷入一種困境:如果強調勞動合同的「特殊
性」,那就意味著勞動合同首先是合同,即前者屬於後者,
這就要求勞動合同與合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特殊性僅
體現為制度規則上的調整。但是,勞動合同所規范的勞動
關系與一般商品交易關系沒有本質的區別嗎?如果答案是
否定的,那麼上述路徑就會將勞動合同研究引向歧途。而
這就體現出相關研究的第二個缺憾即對勞動合同的法律構
造缺乏審慎的思考。勞動合同的合意是在怎樣的主體地位
關系中形成的?它的客體與標的到底是什麼?等等諸如此
類的問題,如果不詳加探討,就難以客觀認識勞動合同。認
識尚且模糊,徨論制度建設?
為了突破勞動合同研究的困境,本文將致力於勞動合
同法律構造的研究,從探討勞動合同的客體指向入手,分析
主體雙方的允諾內容,結合主體雙方的交易地位差異,詳細
分析勞動合同的合意過程,形成對勞動合同法律構造的實
質判斷,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勞動合同對勞動關系運行的可
能影響。
二、勞動合同法律構造分析
(一)勞動合同合意基礎的再認識———以勞動合同的
定義分析為路徑
勞動合同的定義在各國立法文件中表述各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6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
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日
本《勞動基準法》第9條規定:勞動契約具有設定勞動者與
使用者之間法律關系以及形成以勞動條件為基本內容的權
利義務之機能[1]。《埃及勞動法》第29條規定:個人僱傭
合同是用於工人為了得到任何形式的工資保證在僱主的管
理和監督下進行工作所簽訂的任何合同。《比利時僱傭合
同法》第2條:僱傭合同是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在一個雇
主的管理,指揮和監督下,從事一項工作而簽訂的合同。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勞動法》第26條:勞動合同是勞動
者和用工者之間有關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各方權利和義
務的協議[2]。《俄羅斯聯邦勞動法案(2001年1月31日修
正案)》第56條:勞動合同是僱主與勞動者之間達成的有
關下列問題的協議,即僱主有義務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向
勞動者提供某種工作以實現本法案和其他法律、法規、集體
合同、協議、以及地方性勞動法規所規定的按時足額支付給
勞動者工資等(勞動條件),而勞動者也有義務履行該勞動
合同和僱主內部勞動規則所確定的工作職能[3]。從上述
勞動合同的定義可以看出:勞動合同首先是勞動者與僱主
之間的合意。「合意」在合同法中的含義是當事人就合同
的成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等相關事項意思表示一致的過
程。上述外國勞動立法對勞動合同的定義明確了勞動合同
是以僱主提供並實現勞動條件而勞動者給付勞動為內容的
合意。如果以合同法的規則來考量,交易客體必須具備財
產價值的同質性,那麼,勞動條件與勞動之間是否具備同質
性?換言之,勞動合同的客體與合同的客體是否具有相同
的性質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所謂勞動條件是指維持與
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相關條件。作為與之交易的對
象———勞動力的交易和使用條件都不同於一般商品。就價
格而言,一般商品之價格所涉及之利益僅為當事人之經濟
利益,而勞動條件對於勞動者而言,其首要的意義是維持生

❹ 什麼是勞動法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版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權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❺ 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是對工人勞動的報酬。

錯誤的。

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工資,不是工人勞動的報酬。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有兩部分:一部分由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發給工人,它僅僅是工人勞動創造的一小部分,用以維持工人及其家屬的必要生活,即勞動力的再生產;

另一部分,被資本家無償佔有,是資本家發家致富的源泉。如果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是工人所有勞動的報酬,那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就不會存在剝削關系,資本家和工人之間也就不會存在貧富差距,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發給工人,並聲稱這是工人所有勞動的報酬,其目的是為了掩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5)俄羅斯聯邦勞動法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按工作時間或產品數量以貨幣形式支付報酬,實際上,工人得到的工資僅僅是勞動力的價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取得的工資,已不再是勞動力的價值,而是根據其所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應取得的報酬。

蘇聯在十月革命後,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勞動是全體公民的義務,提出「不勞動者不得食」,把勞動權和按勞動的數量與質量取得報酬的權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同年及其後1922年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法規,如1972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勞動法典》、1976年南斯拉夫的《聯合勞動法》、197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勞動法》,等等,都確定了勞動的有償原則。

❻ 俄羅斯加班工資怎麼發

俄聯邦勞動法規定:加班按小時計算工資。加班頭兩個小時是平常工資的1.5倍,後兩個小時是平時工資的兩倍,每天加班不能超過四個小時。

❼ 勞動法是那一年實行的

勞動法是1995年1月1日
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

❽ 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規定的勞動者有哪些

概述勞動法(labourlaw),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專律規范總稱。這些屬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我國的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

❾ 俄語的二格問題

不要為這個問題煩惱,因為學俄語很忌諱的一點是仔細摳細節,一些東西是不能太認真的,而且俄語本身語序不是太嚴格,一般是受強調的部分在前,這個問題你要記住一個法則就是:形容詞修飾名詞的時候順序無所謂,當名詞修飾名詞的時候就用2格,而當一個句子有名詞和形容詞而且不止一個的話,就要弄清楚"誰修飾誰"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還有學俄語的時候要用俄語的思維來思考,最好不要老是翻譯成漢語,在這個問題上廢腦筋,如果非要翻譯,要變成漢語的順序,就要按照漢語的習慣.而且還要根據上下文,這樣斷章取義是說不清楚的.
最後再說你同學翻譯的многие аспекты родового уклада(許多氏族結構方面),個人認為欠妥當,應該按照你的方法翻譯成"氏族結構的許多方面",因為這裡面的修飾關系首先是2格,翻譯的時候應該把родового уклада提前,而被修飾的中心是 аспекты,многие只是第二層對аспекты的修飾形容詞,修飾范圍要比родового уклада的修飾范圍小.
最後就是順序"312"

熱點內容
福清老法院 發布:2025-08-22 17:02:45 瀏覽:696
違反大氣法等相關法律責任有 發布:2025-08-22 16:52:35 瀏覽:35
運動會法學院口號 發布:2025-08-22 16:44:38 瀏覽:767
踐行井岡山精神譜寫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2 16:44:29 瀏覽:9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工作條例 發布:2025-08-22 16:44:28 瀏覽:493
上饒市物業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2 16:31:06 瀏覽:292
擎雨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22 16:19:49 瀏覽:444
地方規章的上位法 發布:2025-08-22 16:12:32 瀏覽:241
論平台在行政法上的主體地位 發布:2025-08-22 16:12:29 瀏覽:853
公民法律知識體系簡讀 發布:2025-08-22 15:54:37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