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規定
❶ 法律問題
法院的調解書和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果對方不履行義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調解書和其他應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❷ 中止執行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2)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規定擴展閱讀:
民事抗訴案件不宜一概中止原生效裁判的執行程序
執行中止是指在已經開始的案件執行中,由於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某種特定事由,需要暫時停止執行程序,待該事由消除後再恢復執行的一種案件臨時處理方式。
盡管執行中止並非對案件作出的最終處理結論,但它是法定暫停案件執行的一種形式,直接關繫到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因此對其適用必須慎重和符合法理。
實踐中,中止民事執行的直接法律依據主要是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而其他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在這個問題上的規定均系由該條文衍生而來;
尤以該條第一款第(五)項即「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為基礎。
然而,應該看到,中止執行的程序設計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發揮減少和避免執行回轉困難,防止司法資源浪費之功效的同時,也有可能給申請執行人帶來無可挽回的財產損失,不利於維護生效裁判的權威性。
❸ 個人是否能刊登判決書討債
個人是不能通過刊登法院判決書的方式追討債務的,如果債務人不執行法院判決書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❹ 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解釋法院調解後沒有能力兌現承諾怎麼辦
機構不會再二次協商。會申請財產保全。
如名下無任何財產,導致強制執行不到位,會納入失信名單,限制高消費。
對方一年可以申請兩次強制執行,有被刑拘可能性。
望知悉並採納。
❺ 民事訴訟法236條勞動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❻ 如何申請民事法院執行
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後,由於債務人不履行或拒絕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當事人在法定的執行時效內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啟動執行程序的叫申請執行。
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申請強制性執行需要提供生效法律文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六十三條規定,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權利義務主體明確;
(二)給付內容明確。
法律文書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應當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
可以代理,代理需要委託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 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❼ 生效判決必須履行是民訴法第幾條個
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
附民事訴訟法條文:
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❽ 民事糾紛法院判決完以後可以不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不可以,此案不屬於詐騙。法院已經確認事實,應以法院判決為准。你可向法院執行庭申請執行,而不能再依此為詐騙案件,向公安報案,也不會立案!
如果你依法向法院起訴後,法院已經做出判決,要求被告返還櫃台租金,你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不申請是不會自動返還的。
《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法院強制執行的方式:
1、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民事糾紛法院判決完以後,如果對方涉嫌犯罪的,仍可以向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以追究其刑事責任。法院對民事糾紛進行判決的,法院只是就雙方的民事責任進行了處理,但並不能因此而免除對方應負的刑事責任。如果對方的行為確實構成犯罪的,仍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8)民事訴訟法第236條規定擴展閱讀
民事案件結案方式有很多種,具體如下:
1、判決,法院依法作出裁判,一方不服可以提起上訴;
2、調解,原、被告雙方經法院調解後,由法院出具調解書,該調解書同樣具備執行效力;
3、撤訴,原告依法撤回起訴。但是撤訴由有幾種分類,如原告未繳納訴訟費、未到庭參加訴訟,視為原告撤回起訴;原、被告達成庭外和解後,原告撤訴等。
民事訴訟當事人主義的強化及受害人防範意識差。刑事訴訟是一種「公權訴訟」,其目的在於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往往與國家的憲政秩序相關聯,而民事訴訟是一種維護民事主體私益的「私權訴訟」,雖然其與「規則之治」也有映射,但主要目的系在於解決糾紛。
現階段民事訴訟當事人主義的強化,倡導意思自治之處分原則,於公共利益及善良風俗無害之情形,法院不主動干預當事人雙方無異議的民事行為,強調民事訴訟的訴判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