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賠償金稅前
㈠ 請問勞動法上對解聘員工的N+1賠償是稅前還是稅後
你好,不論稅前稅後,與你解聘之前領取的薪金是相同的
㈡ 因未簽勞動法,公司賠償給職工的補償金可以稅前扣除嗎會計分錄怎麼做
【補償收入 征免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第一條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三險一金 免徵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第二條規定:個人領取一次性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在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安置費 免徵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第三條規定: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宣告破產,企業職工從該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費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
㈢ 經濟補償金基數,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經濟補償金基數,是稅前工資。本機的社會保障,住房公積金應根據法律規定,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按照法律規定,住房公積金由僱主和工人支付。僱主部分是一體人的勞動人員的一部分,進入工人的個人社會保障或公積金賬戶,這是個人貨幣收入,這是薪水的一部分。因此,個人手柄和支付部分應包括在經濟補償計算的基礎中。
根據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勞動合同中勞動勞工的平均工資或在終止前12個月低於本地最低工資標准。工作人員工作不到12個月,按照實際工作數量計算平均工資。基於薪資或貨幣調試的經濟補償嗎。應支付,包括應支付的社會保障。計算經濟補償需要達到少數勞動力糾紛,總收入為12個月,計算平均月薪。對於每月支付工資,不應根據付款的申請來考慮個人所得稅或其他扣除。相關法律規定,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方法將被終止或終止。
㈣ 公司裁員,合同簽的是稅後工資,那麼賠償金是按照稅後還是稅前賠償,請說下法律依據,勞動法哪天有說,謝
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平均應得工資計算。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期12個月平均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各種補貼和津貼、加班工資、獎金和特殊情形下支付的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按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計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
應得工資是尚未扣除由個人承擔的社會保險費、個稅、公積金等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之前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㈤ 公司倒閉賠償金是稅前還是稅後
稅前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㈥ 公司辭退員工的補償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稅前。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專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屬規定:對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這個要算上稅的,就是5500。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演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6)勞動法賠償金稅前擴展閱讀:
公司方面解除了勞動合同,所以應該獲得N+1的賠償,如果提前一個月通知就只能獲得N的賠償。
N的意思是在本公司每工作一年賠償一個月工資,不足一年的,6個月以內按0.5個月工資,超過6個月的視作一年。比如,工作了2年8個月,那麼也能賠償到3個月的工資。
賠償金額是按稅前工資,並且是按上一年度的稅前平均工資來計算的。
所以如果經濟補償金按稅後給予的話就構成重復征稅了,所以經濟補償金是稅前的。
㈦ 資譴(辭退)的員工賠償金是應發的工資還是稅前的工資
包括辭退前12個月加班費之外的月平均應得工資。
法律依據
國務院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法律適用問答(2013年第1期)》
五、關於勞動爭議案件中確定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是否需要將加班工資包括在內的問題
有的法院反映,一些用人單位加班已成為常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由最低工資和加班費組成,如在確定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不將加班費計算在內,則可能導致用人單位支付的經濟補償金過低的問題。我們認為,第一、經濟補償從性質上看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後,為彌補勞動者損失或基於用人單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給予勞動者的補償,故經濟補償金應以勞動者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為計算基數。第二,加班工資系勞動者提供額外勞動所獲得的報酬,不屬於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勞動報酬。第三,從原勞動部《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5條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來看,也應認為經濟補償金不包含加班費。綜上,我們認為在計算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不應將加班工資包括在內。
如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惡意將本應計入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項目計入加班工資,以達到減少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和經濟補償金計算標準的,則應將該部分「加班工資」計入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基數。
㈧ 勞動法離職前一個月工資和賠償金
1、績效工資是公司內部擬定的,公司可以根據員工周期工作表現決定發放的績效獎金比回例。
2、離職經濟補答償按勞動者在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月工資為離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
3、如果單位沒有提前30天書面形式通知你們就告知你們將被解僱,公司需要額外支付你們一個月工資方可解除勞動合同。
㈨ 公司倒閉賠償是按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公司倒閉賠償是稅後工資。公司破產後,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不必申報,由管理人調查後列出清單並予以公示。
公示期滿後可以直接管理人索要。職工對清單記載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職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9)勞動法賠償金稅前擴展閱讀
稅後工資中的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2018年8月31日,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通過,起征點每月5000元。
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最新起征點和稅率。五險一金則是指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的幾種保障性待遇的合稱,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