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對監護人的規定
㈠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民法總則》
第三十四條 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產生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在作出與被監護人利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根據被監護人的年齡和智力狀況,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應當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保障並協助被監護人實施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監護人有能力獨立處理的事務,監護人不得干涉。
㈡ 民法總則規定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如何處理
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㈢ 監護人的條件
監護人作為一個法律術語,是相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的。對於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植物人」來說,就存在監護人的問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仍然享有法律規定的民事權利。但這些權力的主張卻必須通過他們的監護人去行使。比如「植物人」主張繼承遺產問題。對此,《民事訴訟法》第57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由於監護人具有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的責任,包括管理、使用,甚至於處分,因此監護人的確定往往還會產生紛爭。我國《民法通則》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監護人進行了規定,但對其他原因造成了公民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比如「植物人」,他們的監護人的選任或確定卻沒有明確規定。但我們認為可以依據《民法通則》對精神病人所規定的監護問題進行適用。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的,一般是其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兄弟姐妹等,也包括其他親屬和朋友。如果以上人員都沒有,則由單位或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監護人的選任一般依照法律規定的順序進行確定。《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的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這里所表示的(一)、(二)、(三)、(四)等都是一個擔任或確定監護人的順序問題。如果大家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則由單位或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不服該指定的,可由人民法院裁決。
㈣ 民法總則規定監護人應當按什麼標准
您好,根據最新出台的《民法總則》,關於監護人的規定有:第二十六條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第二十七條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第二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第二十九條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第三十條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第三十一條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於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㈤ 中國法律對監護人有哪些規定
在我國對於監護人有:
1、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是父母,父母死亡或沒有監護能力的依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2、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是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親屬;
3、其他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或村委會、民政部門同意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第二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㈥ 民訴法關於近親屬的范圍是怎麼規定的
生活當中大家在提到近親屬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近親屬就是自己的經常走動的這些親戚都可以稱之為近親屬。但如果具體要上升到法律階段上來說,近親屬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受到限制,因此必須通過法律的規范對近親屬的范圍作出統一的要求。下面我們要了解的內容是,民事訴訟法近親屬的范圍是怎麼規定的?一、民事訴訟法近親屬的范圍是怎麼規定的?《民法典》關於監護人的規定條文中出現了:「近親屬」一詞,為了明確「近親屬」的范圍,《民法典》規定:第一千零四十五條 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二、近親屬的范圍影響到民事訴訟中訴訟代理人的確認《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由於《意見》中已界定了「近親屬」的范圍,因此,這就意味著在民事訴訟中,能夠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介紹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近親屬的范圍就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孫子女等這些,因為民事訴訟法當中規定訴訟過程當中,近親屬可以被指定為代理人的。超出民事訴訟法當中的這些規定的人員都不能夠成為訴訟當中的代理人,在民訴法當中至少不屬於近親屬。
㈦ 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監護人的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則》的規定,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一)保護被版監護人的人身權益權。即監護人應當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益不受侵犯,對未成年的被監護人進行管教。(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對被監護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妥善保管,對被監護人的合法收入依法加以保護。非為被監護人的利益,監護人不得利用或處分其財產。(三)代理被監護人參加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監護人是被監護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監護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當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監護人有權代理被監護人提起緝單光竿叱放癸虱含僵民事訴訟。當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的監護權受法律保護。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犯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