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在訴訟法中的價值
❶ 刑事訴訟法中「期間」的意義
所謂刑事訴訟的期間,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完成某項刑事訴訟行為回必須遵守的法定期限。答刑事訴訟期間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兩種。所謂法定期間,是指由法律明確規定的期間;所謂指定期間,是指由公安司法機關指定的期間。
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將訴訟文件送交訴訟參與人、有關機關和單位的訴訟活動。送達一方面是告知,一方面產生期間的計算,以至於有些文書送達後即生效。
(具體請參照《刑事訴訟法》條文)
❷ 簡述訴訟法的地位作用和價值
訴訟法的來地位是指訴訟源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訴訟法是關於訴訟程序的法律規范,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即國家司法機關或有關的行政機關在訴訟中與訴訟參與人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因此訴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制定的,與憲法的關系是「子法」與「母法」的關系,因此,訴訟法是維系國家政權和社會秩序的基本法之一。
作用
第一,訴訟法在法的意義上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權利義務的實現。
第二,訴訟法獨立系統的完備和科學運行,直接決定著人們對行為的預測能力。
第三,訴訟法的作用還表現在它是社會得以有序,以及使這種有序得以最終成立、得以保障的前提。
❸ 民事訴訟法的價值關系
我國民事訴訟價值取向變化趨勢是:秩序價值的地位在逐步下降,而公正價值、效益價值的地位在逐漸上升。民事訴訟價值取向的這種變化趨勢是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的民事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公正價值與效益價值之間的沖突與處理
公正價值包含程序公正價值和實體公正,它與效益價值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公正的實現是以效益為基礎的。其次,效益是公正的效益,是以公正為條件的。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公正是人們永遠追求的價值,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效益才有其意義。
民事訴訟的公正價值和效益價值可以共存,但又經常處於緊張關系之中。一方面。對於公正價值無限度的追求必然帶來效益的降低;另一方面,對效益的過度注重,限制了公正地實現。
在我國民事司法改革中,效益不應當居於訴訟價值體系的最高地位,躍居於訴訟的公正價值之上,使訴訟的公正價值屈從與效益價值。首先,程序公正是整個現代訴訟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其次,當前我國的司法現狀決定了我國在訴訟中不能倡導效率優先。再者,效率價值優先不符合我國社會公眾對訴訟的價值選擇要求。因此,應將公正作為民事訴訟中優先選擇和實現的價值,只有在公正價值得到確立和實現的前提下,才能確立和實現效益價值,效益價值的追求和實現,不能限制和阻礙訴訟公正價值的實現。
二、程序公正價值與實體公正價值之間的沖突與處理
程序公正價值和實體公正價值分別屬於目的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二者之間既具有一致性也有相沖突的一面。首先,程序公正價值與實體公正價值之間存在一致性。公正的程序有利於保障實體公正,實體公正的實現依賴於認定事實的准確和適用法律的正確。其次,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存在著相互沖突的一面。第一,程序公正是裁判的前提,但是公正的程序並不必然帶來公正的實體結果,不公正的程序也可能產生公正的結果。第二,程序公正具有獨立於實體的自身評價標准。
我國法律傳統上一直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中,存在著許多否定程序公正價值的法律規定。在公證程序與公證的結果無法同時兼顧時,為了維護人們對訴訟程序的信賴以及考慮到程序正義價值的獨立意義,應當堅持程序正義優先,在訴訟中通過不公正的程序所得到的裁決結果即使是正確的,也應當對作出這一裁決的民事訴訟程序作出否定性評價。
❹ 證據在訴訟法中的價值
(一) 客觀性:是指作為案件證據的客觀物質痕跡和主觀知覺痕跡,都是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的客觀反映,不是主觀想像、猜測和捏造的事物。
(二) 相關性:又稱為關聯性,是指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有實質性聯系,從而對案件事實有證明作用。
(三) 合法性:是指證據的形式、收集、出示、和查證,都由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采證標准,為法律所容許。
❺ 論述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內外價值是什麼
一、民事訴訟價值的分類
對於民事訴訟價值的基本分類,國內多數學者主張根據「目的」和「手段」,把民事訴訟價值劃分為目的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兩大類型。
1、內在價值,是指民事訴訟程序滿足價值主體需要所形成的價值,又被稱為「目的性價值」,目的性價值是「被客體化和法律化的主體的最終價值或主體之目的追求。」它包括程序公正和效益等具體類型。
2、外在價值,就是指民事訴訟程序滿足主體某些需要所形成的內在價值。也被稱為「工具性價值」。換句話,工具性價值應當是指滿足那種以更高理由的需要所形成的價值,也就是以實現其他價值目標為歸宿的價值。
雖然在局部看來是主體訴訟活動的內在目的本身,然而從更大范圍內來看,它是為其他價值的實現而服務的,是用以實現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因而工具性價值又被稱為「外在價值」,它包括實體公正、秩序等具體形態。
二、民事訴訟的內在價值
(一)程序公正價值
公正價值作為民事訴訟的重要價值,包括程序公正價值和實體公正價值兩層含義,前者指訴訟活動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合理性,後者則指通過訴訟活動實現法律對人們實體權利義務的合理分配。
程序的公正是正確選擇和適用法律的根本保障,公正的訴訟程序具有一整套保障法律適用的措施和手段,能夠形成保障法律准確適用的常規機制,可以排除法官在選擇和適用法律過程中的恣意與不當偏向。程序公正不僅具有上訴保障價值,還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
首先,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他們不僅希望得到公正的裁判結果,還要求所參與的訴訟程序是公正的。訴訟程序公正可以疏導、甚至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和緊張關系,從而使當事人握手言和,出現調解結案和撤訴的結果,這足以體現程序公正的價值。
其次,民事訴訟程序作為法律程序中非常典型的程序,對其他非訴訟程序的設計和運行具有示範作用,例如訴訟程序公正本身對於仲裁程序公正、非司法組織調解爭議的程序公正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民事訴訟這種程序公正的價值的獨立的。
(二)效益價值
效益是表徵成本與收入之間關系的范疇,訴訟效益也是如此。訴訟效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經濟成本與經濟收益。經濟成本是指訴訟主體在進行訴訟活動中所耗費的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等司法資源的總和;對於司法機關而言,經濟收益是指其收取的訴訟費用的數額;對於當事人而言,則是指其利益的實現或預期不利益的避免。對勝訴一方當事人來說,如果他通過勝訴判決獲得的收益大於他付出的訴訟成本,那麼訴訟效益為正值,反之則為負值;對於敗訴方來說,盡管敗訴判決造成其一定的經濟支出,但是如果他通過訴訟而避免的其他經濟損失多與訴訟給她帶來的總的經濟損耗,那麼訴訟效益對他而言就是正直,反之則為負值;此外,對國家而言,如果其在訴訟方面支出的立法、司法成本多餘其預期的收益,那麼訴訟效益對他而言就是負值,反之則為正值。
三、民事訴訟的外在價值
(一)秩序價值
秩序是指人們社會生活中相互作用、相對穩定有序的結構、過程或模式。它在某種程度上能保持社會生活的穩定形式。
在民事訴訟中,審判機關通過行使司法權對社會正常秩序的維護表現在:
(1)對嚴重的社會違規行為進行矯治;
(2)在社會財富的生產、分工、分配中扮演著裁判的角色;
(3)確保小至衣食住行,大至物質財富的所有和流轉這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二)實體公正價值
實體公正就是通常所說的裁判結果公正,公正的裁判結果是審判機關通過整個民事訴訟過程要達到的一種理想結果。實體公正可以從兩種意義上理解:
一是指立法者對人們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公正分配,這是實體一般公正;
二是指司法人員根據實體一般公正的要求,通過在民事訴訟程序中行使自由裁量權而達到公正的裁判結果,這是實體個別公正。
實體一般公正屬於實體法研究的范圍,訴訟法上的實體公正通常指實體個別公正,即裁判結果對於實體一般公正的追求和趨近。實體個別公正必須是法官經由民事訴訟程序作出裁判而達成的,因而表現為裁判結果的公正,即通常所講的「結果公正」。
❻ 刑事訴訟法的價值
刑事來訴訟法的價值保證刑法的正確自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
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6)期間在訴訟法中的價值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❼ 民事訴訟的價值是什麼
民事訴訟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❽ 民事訴訟法中期間的概念
期間是指法院或訴訟參與人進行或完成某種訴訟行為的期限和日期。狹義的期間指的是期版限,廣義的期權間包括期限和期日。
期限通常是指法院或訴訟參與人單獨完成或進行某種訴訟行為的一段時間。比如,法律規定,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為15天。
期日是指法院與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會合在一起進行一定訴訟活動的日期。比如,法院通知雙方當事人某年某月某日開庭
❾ 刑事訴訟法中的「期間」如何理解
不論刑事、民事,都不包括在途期間,即不應將在旅途中所消耗的時間計入法定或內指定期限之內。在期容滿前將訴訟文書交郵的,不算過期。中國《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期間屆滿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