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休假補償
Ⅰ 公司不給年休假如何補償
公司不給年休假,應當按照職工工資的百分之三百進行補償。具體規定如下:
年休假天數規定:根據我國勞動法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年限已滿一年不滿十年的,年休假為五天;累計工作年限已滿十年不滿二十年的,年休假為十天;累計工作年限已滿二十年的,年休假為十五天。
補償標准:對於職工應休而未休的年休假,用人單位應當在本年度內,按照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300%的報酬中,已經包含了用人單位支付職工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
法律依據:上述規定依據的是《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經職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職工年休假天數少於應休年休假天數的,應當按照上述標准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
因此,如果公司不給職工年休假,職工有權要求公司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補償。
Ⅱ 年假補償是2倍還是3倍
年假補償是指員工在未休年假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的補償金。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員工在滿足一定工作年限後,享有帶薪年休假的權利。如果因工作需要未能安排員工休假,用人單位需按照職工日工資收入的 300% 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
一、《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五條明確規定,單位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職工休年休假的,經職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 300% 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這體現了對勞動者休息休假權利的充分保障,因為年假是勞動者應享有的法定福利,用人單位未予安排,需以較高的補償標准來彌補勞動者的損失。
二、關於年假補償的倍數,存在一些常見的誤解。一些人可能會認為未休年假的補償是工資的三倍,但實際上,這個「三倍」包括了員工正常工作期間已經支付的工資,所以實際上用人單位只需額外支付兩倍的工資作為補償。這意味著,如果員工在正常工作期間已經獲得了相應的工資,那麼未休年假的補償應當是日工資的兩倍。
一、年假補償的計算方式是:未休年假天數乘以員工日工資收入的三倍。這里的「三倍」包括了員工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因此,用人單位在實際操作中只需支付剩餘的兩倍日工資作為補償。
二、補償的計算基數:《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計算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的日工資收入按照職工本人的月工資除以月計薪天數(21.75 天)進行折算,月工資是指職工在用人單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前 12 個月剔除加班工資後的月平均工資 。在本用人單位工作時間不滿 12 個月的,按實際月份計算月平均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二條規定:單位應當保證職工享受年休假。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的假期。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三條規定:職工連續工作滿 12 個月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經職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職工年休假天數少於應休年休假天數,應當在本年度內對職工應休未休年休假天數,按照其日工資收入的 300% 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其中包含用人單位支付職工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計算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的日工資收入按照職工本人的月工資除以月計薪天數(21.75 天)進行折算。前款所稱月工資是指職工在用人單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前 12 個月剔除加班工資後的月平均工資。在本用人單位工作時間不滿 12 個月的,按實際月份計算月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