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依申請依職權
⑴ 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的分類依據是
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的分類依據是行政行為的實施是否必須有行政相對方的申請。
依申請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只有在行政相對人申請的條件下方能作出,沒有相對人的申請,行政主體便不能主動作出行政行為。依申請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根據相對一方當事人的申請而實施的行政行為,它以相對一方當事人的申請為前提條件。
(1)行政法依申請依職權擴展閱讀:
依申請行政行為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行政許可,我國學者論述較多的還有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裁決等。當然,還有一些新型的行政管理手段也是需要相對人申請的。例如,助成性行政指導、某些行政合同的締結、行政仲裁等。
依職權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根據其職權而無需行政相對人申請就能主動實施的行政行為,也稱主動行政行為和積極行政行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不待相對一方當事人的請求而主動為之的行為。
⑵ 行政機關依申請或依職權調取的材料需要公開嗎
你好,行政執法首先是程序公開,行政機關依申請或依職權調取的材料,不涉及密碼和隱私的需要公開。
⑶ 主體依申請,也可以依職權行使中的依職權是什麼意思
⑷ 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的分類依據是什麼
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的分類依據是行政行為的實施是否必須有行政相對方的申請
一、行政行為的概念。行政行為,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二、依職權行政行為和依申請行政行為的主要區別。「依職權」是指行政主體有主動作為的義務,如行政處罰;「依申請」是指行政主體有被動作為的義務,如行政許可。
(4)行政法依申請依職權擴展閱讀:
一、依申請行政行為特徵
1、依申請行政行為是以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為前提的。
2、依申請行政行為是授益性行政行為。
3、依申請行政行為的目的在於抑制公益上的危險,抑制影響維持公共利益的因素,確保國家財政收入。
4、依申請行政行為必須依法作出。
5、依申請行政行為是要式行政行為。
二、依職權行政行為主要特徵
1、具有法定性。
2、具有強制性。
3、具有主觀能動性。
4、具有及時、迅捷性。
5、具有侵權救濟性。
依據原則
1、目的的合法性
2、行為的及時、迅捷性
3、職權的法定性
4.實施的客觀規律性
5、民主性
⑸ 行政確定是依申請還是依職權
你是說行政確認吧,不能一概而論,有的確認是依申請的,比如婚姻登記;有的確認是依職權的,比如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⑹ 行政給付是依申請還是依職權的行政行為
應該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形式主要有:發放退休金、退職金、失業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費、補助等,都需要申請的。
⑺ 依申請的行政行為與依職權的行政行為有何不同
前者是行政部門根據申請人的請求而為的行為,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後者是行政部門給予法律授予的職權和職責,主動而為的行為
⑻ 在行政行為的分類中,依職權行政行為與依申請行政行為有哪些區別求答案
「依職權」是指行政主體有主動作為的義務,如行政處罰。
「依申請」是指行政主體有被動作為的義務,如行政許可。
⑼ 民訴中哪些行為是依申請,哪些是依職權的怎麼看
您好,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證據的情形有兩種:一是當事人及版其訴訟代理人因客權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二是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前者由當事人申請而啟動,後者是法院主動依職權而進行。由於該條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規定過於寬泛,為明確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范圍,最高法院於1992年7月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稱《適用意見》)的第73條將「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證據」限定為以下3種情形:(1)人民法院需要鑒定、勘驗的;(2)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有矛盾、無法認定的;(3)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不難看出,該條第三款的規定仍很寬泛,並沒有達到限定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范圍的目的。為此,200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將《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二款,即「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明確為:(1)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除此之外,是依申請。
⑽ 行政法中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有哪些
當然需要,沒有理由、或者說理由跟你個人沒有多大關系的,那政府可以拒絕你的申請,也可以不公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