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學關保英

行政法學關保英

發布時間: 2022-02-27 04:28:02

1. 行政法最早是誰提出的

這個問題在中國應該沒人能回答你。行政法起源於法國,法國行政法學形成是在1870年代,回在此之前從答1810年代開始就有人在從事行政法的研究,但是行政法概念應該早於這個時期。
對這個問題,國內學者由於資料原因沒有人能夠真正解決,關保英《外國行政法編年史》也沒有解決。

2. 關保英的介紹

關保英 , 男,1961年生。1983年6月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 現為上海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法律系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華東師范大學法律顧問。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民建上海市政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行政法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上海市工商學會理事,湖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 湖北省監察學會副會長,廣州市司法行政專家咨詢員,山東工商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客座教授

3. 西北政法大學的學校領導

侯欣一: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天津市委副主委,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孫憲忠: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社科院民法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新中國首屆民法學博士
肖國興:原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能源法起草者
葛洪義: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法理學學者
周作斌:西安財經學院副院長
王允武:西南民族學院院長
施天濤: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陳忠槐:原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陝西省司法廳副廳長
楊小軍: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主任教授,行政法學者
牛建華: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
關保英:華東師范大學法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行政法專家
劉作翔: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理學研究室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小龍:原西安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陝西省教工委常務副書記
謝 暉: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
肖周錄:西北工業大學法學系主任
雷興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楊宗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院長
田龍海: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軍事法學研究所所長,軍事法學科帶頭人,曾任解放軍某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某軍事法院院長
劉丹冰: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
曾 加:西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王保民: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陳金釗: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曾月英: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石東坡: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法學院副院長
白呈明:西安財經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法學專業學科帶頭人
董和平:青島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國際憲法學協會理事
張漢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西安武警工程學院法律研究室主任
喻 中: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理學學者 魯智勇: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傳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孫衍超:寧夏寶塔石化集團管理委員會主任、總裁,銀川大學董事長兼校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劉家新:澳柯瑪集團空調器事業部總經理,曾獲得「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
郭小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總監、法務部部長、首席律師,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專家組成員,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副會長
張 軍:陝西省投資集團副總經理 田文昌:中國律師協會刑事專業委員會主任,在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設立了田文昌獎學金
崔峰:一級律師、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
王建平:一級律師、山東省十佳律師、山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
朱占平: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員、西安仲裁委員會會員
尚倫生:甘肅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東方人律師事務所律師,被譽為「甘肅刑辯第一人」 藺安穩: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高級編輯,曾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白 冰:英皇簽約藝人、演員
張 婷:江蘇衛視2007年度絕對唱響全國女生12強選手
劉汝君:天津電視台《案與法》欄目主持人
江 雪:《華商報》首席記者
郭 敏:《雲南信息報》首席記者
楊海鵬:上海《財經》雜志高級記者

4. 關保英的個人簡介

關保英 , 男,1961年生。1983年6月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 現為上海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法律系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華東師范大學法律顧問。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民建上海市政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行政法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上海市工商學會理事,湖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 湖北省監察學會副會長,廣州市司法行政專家咨詢員,山東工商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客座教授。1998年下半年作為訪問學者先後訪問了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國家的5所著名學府和海牙國際法院。1993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

5. 我急需政法或者國際政治專業的書

您好,我所在的大學便是政法類大學,本人也恰是國際政治專業的,列出的書目均為我校教授推薦,希望能夠幫到您買一份好的禮物!
【第一部分:政法類推薦給您的書目】(因為政法類涉及范圍較廣列舉較多見諒)
一、法律史類:
《帝國的縮影: 中國歷史上的衙門》郭建著 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法學的初步》劉星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法學初步》劉星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推薦理由:了解中國法律的傳統特有性格的入門讀物。有助於我們粗略的把握中國法制史的大概面貌,使我們獲得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二 法律史通論類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武樹臣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 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尋求自然秩序的和諧》梁治平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法辯: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治平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張中秋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再版
《中華帝國的法律》【美】布迪莫里斯等著 朱勇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范忠信 著 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推薦理由:增進對中國法律文化特徵了解的理論讀物,特別是有助於我們以西方法文化為參照來認識中國法律文化的特徵和缺陷。

三、憲法學類:

1、孟德斯鳩著 《論法的精神》
2 、盧 梭 著 《社會契約論》
3 、盧 梭著 《記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4、洛 克 著 《政府論》
5、約翰·密爾著 《政府》
6、佐滕功 《比較政治制度》
7、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
8、戴雪 《英憲精義》
9 、羅伯特·達爾 《記民主》
10、維爾 《憲政與分權》
11、李龍 《憲法基礎理論》
12 張伏福 《憲法學基本理論》
13 張伏福 《憲政論叢》(一)(二)
14 徐顯明 《公民權利義務通論》
15 王世傑 錢瑞升 《比較憲法》
16 周葉中 《憲法》
17 韓大元 《亞洲立憲主義研究》
18 劉茂林 《憲法學》
17 劉嗣元 《憲法監督的理論與實踐》
18 王廣輝 《比較憲法學》

四、行政法學

1 方世榮主編:《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胡建淼著:《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 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新編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 應松年主編:《行政法學新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6 馬懷德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 葉必豐著:《行政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8 楊解君著:《行政法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9 楊解君主編:《行政訴訟法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10 張樹義主編:《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應松年主編:《行政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修訂第二版
12 姜明安著:《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 翁岳生編:《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 陳新民著:《中國行政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6 姜明安主編:《外國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7 王名揚著:《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8 王名揚著:《美國行政法》(上、下)中國法制出版社1987年版
19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0 楊建順著:《日本行政法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1 於安編著:《德國行政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2 [日]和田英夫著:《現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聖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
23 [日]室井力著:《日本現代行政法》,吳微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4 [日]鹽野宏著:《行政法》楊建順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行政法學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 [美]伯納德.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等譯,群眾出版社1986年版
27 [英]威廉.韋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28 應松年主編:《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 楊海坤、黃學賢著:《中國行政程序的法典化——從比較法的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 薛剛凌主編:《國家賠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1 楊解君、溫晉鋒著:《行政救濟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2 馬懷德著:《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劣》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3 王萬華著:《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4 方世榮著:《論具體行政行為》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5 方世榮著:《論行政相對人》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
36 葉必豐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 沈巋著:《平衡論——一種行政法的認知模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8 李娟著:《行政法控權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9 石佑啟著:《論公共行政與行政法學換式轉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0 關保英著:《行政法模式轉換研究》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1 宋公德著:《行政法哲學》法律出版社2000

【第二部分:國際政治專業】
參考書目
1.(美國)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2.(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為權力與和平而斗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 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 : 理論與歷史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2
5、俞正梁:《當代國際關系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6、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日本)中西治著,汪鴻祥譯:《新國際關系論》,學林出版社,2002年。
9.(美國)康威·漢得森著,金帆譯:《國際關系——世紀之交的沖突與合作》,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
10.王聖誦:《國際關系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
13.(美)斯坦利 霍夫曼 《當代國際關系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美)卡爾·多伊奇《國際關系分析》世界知識出版社
15.(美)莫頓卡普蘭《國際政治的系統和過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6.(英) 沃勒斯坦 《現代世界體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美)塞潦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
18.布熱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希望這些能夠幫助您選擇一個好的禮物!謝謝~!

6. 為什麼我國行政法壟斷是無效的

一 我國行政法淵源的主流觀點:
形成過程、社會原因及最近修正
二 反思法律淵源的性質
(一)作為依據的法律淵源?
(二)作為論據的法律淵源
三 行政法淵源重述
(一)成文法源
(二)不成文法源
四 各種法律淵源間的「優先性規則」
我國行政法淵源理論在20年間幾經變遷。目前對行政法淵源的理解,大體定位在法律、法規規章和法律解釋等制定法層面上。這一主流觀點體現了我國學者在特定情境中,面對國家治理難題,構建行政法治的一種努力。鑒於主流觀點所面臨的困境,一些學者試圖對它加以修正,但法律淵源作為法律存在形式和執法依據這一基本命題還沒有根本動搖。
本文將反思我國行政法淵源的性質,並把法律淵源理解為一種法律論據,即闡述一種法律制度或者爭辯一條法律規范時,可以使用的形式多樣、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並闡述法律淵源應當包括一般法律原則、民間習慣、行政慣例和司法判例、法律學說、比較法等非制定法因素;在權威機關制定和認可的淵源中,本文還討論了憲法、國際條約的司法適用效力,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規定)。最後,本文探討如何整合各種法律淵源,以及各種法律淵源之間是否存在、在什麼意義上存在優先關系。
一 我國行政法淵源的主流觀點
主流的法學理論認為,法律淵源是一國法律的存在方式,或者說表現方式。我國法律存在於(表現為)特定級別的國家機關依照特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具體地說,我國的法律淵源包括:憲法,法律,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法規),規章(包括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等。[1]
(一)行政法淵源主流觀點的形成
當我們回溯20年來中國法學中各種法律淵源理論,我們發現,當前流行的法律淵源理論是一系列法律實踐和理論變遷的產物。它有著兩個明顯不同的理論淵源。在正式法律文本中,法最初被看作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此後立法權不斷分化,及於法規、規章和法律解釋。在法學理論中,法一開始就被定義為各級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隨後,范圍不斷收縮,止於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兩個源流基本殊途同歸,匯流成今天流行的法概念。
先說法律文本意義上法律淵源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並制定憲法後,依照新的國家學說和政制理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為最高權威,一切權力由它而生,法律自它而出。這種理念在「54憲法」中得到鮮明的體現。它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不單國務院和地方沒有被賦予立法權,連全國人大常委會都沒有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法律),可謂「法不二出」。但「54憲法」剛出,立法權旋即發生了分化,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最高法院審判委員會分別被授予制定法律和就法律具體應用進行解釋的權力;70年代末以後,國務院、省級地方人大、省級地方政府、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國務院部委、省會城市和一些較大市的人大和政府相繼取得了規則制定的權力。這些被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法律解釋文件,人們都從觀念上承認它們屬於法的范疇。經過這些連續的授權,法律淵源在80年代中期基本成型,在2000年的《立法法》最後鞏固。從此,憲法、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構成了法律文本意義上的法。
在法學理論中,法律淵源則呈現從彌散到集中的相反趨勢。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雖然開始強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法學理論對法並沒有更多的形式上的要求:只要是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無論哪個機關制定,也無論以什麼方式制定,都是法。[2]在行政法著作出現前,權威的法學辭書在介紹行政法時,用的是與法理學相同的口氣。[3]萌發於80年代初期的中國行政法學,在行政法的概念上基本照搬了法理學的定義。第一本全國行政法學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在論述行政法的淵源時稱,「行政法是由各種含有行政法規范性質和內容的法律文件和法規所組成的」。[4]直到80年代中後期,行政法的概念和法源被重新討論。多數作者把行政法淵源限定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行政規章范圍,反對把行政規章「排除在行政法之外」,也反對把行政法的范圍擴大到鄉或者縣一級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從一些專著、論文和教科書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場重述行政法淵源的努力。[5]1989年出版的第二本全國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學》,可以視為這種重述在行政法學獲得正統性。[6]此後,這種觀點在行政法學界一統天下。
(二)主流觀點的社會背景
在前面關於行政法淵源的變遷中,不管各種觀點變化有多大,在這一點上卻是完全地一致:法律都是國家機關「制定」出來的白紙黑字的文本。我們不承認自然法,基本上也排除習慣、判例、學說等不成文法律淵源。不但如此,按照主流的法律淵源理論,法的制定機關限於特定的高層機關,法的生產是高層級機關壟斷的事業。除了制定機關級別的要求外,主流理論對行政法淵源還有一個形式要求:我們承認國務院及其部委、省級政府和較大市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是法,但同時把他們以「通知」等形式下發的規范性文件排除在法的家族之外。
上述觀點可能令一些人感到費解:為什麼法律必須是制定的?為什麼我國行政法不包括法律原則、判例等其它淵源?為什麼只有特定機關、以特定形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才演算法?兩個同樣大小的城市,為什麼一個有權立法,另一個卻不行?
要回答上述問題,不僅要注意我國的成文法傳統和現行憲政體制,更要追問它背後的社會原因。本文認為,我國行政法淵源的主流觀點,體現了中國當代行政法學者面對國家治理難題,建構行政法治的初步努力,具有歷史的合理性。
雖然我國傳統上被認為是成文法國家,但如果仔細觀察,非成文因素在我國古代法律實踐中曾廣泛存在[7],現代法學理論在討論法律淵源時,對非成文因素也都予以肯定[8].主流法律理論排斥不成文法,與其說是由於法學傳統斷裂而導致的遺忘,或者出於防止行政專制、保護公民自由的考慮[9],不如說是出於特定時期國家治理需要的一種選擇。50年代以來,乃至80年代以來中國法治的成長時期,正是社會變革時期。制定法和各種政策性文件因其能最明快地體現政府的意志,最迅速地統一各方認識,成為政府推行變革的有效工具。而各種不成文淵源,要麼還沒有生成,要麼對秩序統一有害無益。以習慣為例,社會變革意味著舊的習慣可能恰恰是變革對象,新的習慣又難以生成。再說司法先例,當前社會面對的諸多矛盾使得高層機關也常常不得不出於各種現實考慮而無法遵循法律。我們也許能夠容忍對法律條文的一時違背,但不能容忍因遵循先例而一錯到底。說到法理,當初我們的法學本身還比較幼稚,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傳統和相對獨立的規范體系。更重要的是,把法理引入法律淵源,意味著法律學者在正式立法程序之外直接分享了法律的制定權,意味著一般民眾也可以對法律問題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爭辯。在法律共同體還沒有成長,法律議論的理性空間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承認非成文因素,法律問題就可能異說紛呈,產生「無窮之辭」[10].只有斷然擯棄可能產生各種異說的法理、原則、道德,把各方思路統一到制定法條文中,才能避免紛爭。
在排除不成文法源後,從理論上把法的制定者限於高層級機關,表明了對法的合法性問題的關注,對「法出多門」的憂慮和抗拒。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里,完全依靠中央立法來提供規則顯然應付不了各地非常迥異的情況;但由於司法審查制度和其他法律監督制度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建立或者有效運作,對統合層次繁復、形式多樣的法律規范還缺乏有效機制。「一放就亂,一統就死」,是考慮如何分配立法權時反復出現的一個雙重難題。面對行政部門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我們不能允許立法權過度分化,不得不通過法律淵源的層級限制來防止低層級機關濫用權力。[11]立法權適度分化又相對集中,止於國務院部委和較大城市的政府,是中央與地方博弈的暫時均衡,反映了在現有憲政結構下中央控制地方的限度。
至於把國務院「通知」等規范性文件被排除在法的家族之外,既不是因為它們天然「不姓法」[12],也不是因為它們不直接設定權利義務關系,因而無關緊要。真正原因恐怕是兩者在制定程序和形式上的區別,以及對這種區別意義的認識。雖然暫時還承認命令、決定、指示的實際約束力,但無法消除對領導個人意志和紅頭文件不確定性、易變性的憂慮。對法律淵源范圍的限定,反映了學者們對依靠明確、穩定的規則治理的企求,應當「以法治理」,即通過特定程序和特定形式的文件來治理,而不是用「紅頭文件」所體現的政策來治理。[13]
(三)對主流觀點的若干修正
在我國行政法淵源主流觀點確立後不久,大約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行政法學界即開始對其提出輕微的質疑,或局部的修正。
首先,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外數量龐大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不管是否承認它們是法的淵源,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實際效力被認為應當予以尊重。一些學者認為,它們在行政審判中也具有「參照」適用的地位,或者換一個說法――「參考」。[14]
其次,憲法的作用開始被重新審視。雖然教科書中大都把憲法列為行政法淵源的一種,但長期以來,援引憲法判案卻是法律實踐當中的禁忌。但近年,「憲法司法化」,更准確地說是「憲法的司法適用」,呼聲日高。最高法院在「齊玉苓案件」中,明確表達了這種意圖。[15]
第三,行政法一般原則等不成文淵源被廣泛討論。開始,一些學者小心翼翼地提出,要考慮和重視非成文淵源,或者提醒人們不要忽視對它的研究。[16]之後,在一部分學者中逐漸形成共識,行政法的淵源不應限於制定法,還要包括非成文因素。羅豪才教授提出,行政法「不僅包括一系列行政法規范,而且理應包括一些重要的行政法原則,它們同樣具有法的效力」。[17]大量的論文在比較法研究的基礎上,闡述了行政法諸原則,並強調其在實踐中的應用。[18]司法判例和行政慣例、習慣對法院審判的效力也被不斷地提出。[19]關保英教授以發展市場經濟為背景,主張承認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20]孫笑俠教授在一本著作中把政策、法理和判例列為我國行政法的非正式淵源。[21]姜明安教授也指出,「在實際的司法和行政執法中,法理和判例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權威法學家的著作也具有「准法源」的作用。[22]朱新力教授主編的一本教材批評大陸學者概括法源類型時「遺忘」了非制定法。該書列舉了習慣、判例和法的一般原則等幾種外國法中認可的不成文法源,呼籲我國權力機關對這些非正式淵源予以「明確承認」,使之具有司法的統一適用性。[23]雖然上述觀點迄今仍是一種比較前衛的觀點,還沒有進入法學院學生的必讀教材,但主流理論開始面臨動搖,新的共識正在形成。
二 作為論據的法律淵源
對主流理論的前述改良,在思想淵源上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尤其是大陸法國家)已經定型的法律理論。如果我國也確立這樣的理論,我們與西方國家教科書上的說法就非常接近了。但這種形式上的接軌並不意味著法律淵源理論的成熟和思考的終結,反而包藏著一個更大的理論危機。一旦我們為把上述成文和非成文因素都添加到法律淵源家族中,我們原先對法律淵源性質的理解,即把法律淵源定義為「法律的存在方式」,並奉為「有約束力的法律依據」,是否還能成立?如果不能成立,我們又當如何去理解法律淵源本身的性質?
(一)法律淵源作為「依據」的缺陷
迄今為止,不管對我國行政法淵源的類型看法多麼不同,對於法律淵源性質的理解仍然沒有擺脫主流法理學的觀點:法律淵源是法律規范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是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
這一論斷表明或暗示:
1、法律淵源和法律規范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就象通常所理解的語詞與其所指稱的對象一一對應一樣,每一條法律淵源都包含固定內容的法律規范(至少其核心的意義是確定的)。如果說法律條文的含義還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隻是一個解釋的問題。解釋法律的過程,就是正確地認識和闡述法律條文本來就有的含義,就好比從工具箱里找出預先擺放在那裡的合適工具。在這樣的意義上,法律淵源和法律規范沒有實質區別。
2、法律淵源的范圍由一個權威機構選定,因此是有限的、固定的幾種。最高法院專門規定法律文書的援引范圍,以及學者主張全國人大對不成文法源予以「明確承認」,都顯示這一觀念被廣泛接受。
3、法律淵源具有約束力,是法院和其它執法機關必須遵循的「依據」。反過來,只有具有這個特徵才能被承認為法律淵源。從規章和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是否法律的爭論,到主張或者反對我國建立判例制度,都能看到同樣立場。
這幾條相互聯系:既是權威機關選定,就不容不服從;既然具有約束力,就不能人人得而主張。上述論斷表達了一種自上而下進行國家治理的理想:權威機關提供法律,然後要求行政機關和法院必須服從法律,而且只能考慮法律。「有法必依,唯法是從」,就這個信條的簡單表達。
但這幾點都有相當問題的。
首先,當代法律解釋學指出,法律條文本身並不包含固定的含義。這種不確定首先來自語言本身含義的不確定。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通過對日常語言的精細分析指出,語言沒有本質,沒有統一性,它是在不同語境中針對不同對象、按照不同方式使用的;只有在多種多樣的實際用法中,才能把握語言的含義。[24]同樣道理,法律文本的含義不是不可以界定,但也只有在千變萬化的特定情境中才有可能得到界定。泛泛地敘述法律文本的含義(就象法律教科書一樣)不是沒有意義,但不能代替對錯綜復雜案件的具體思考。法律文本的不確定性,還因為法律解釋是帶有價值判斷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事實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正當性的問題。由於法律涉及利益,當事人爭奪法律文本的含義,就是為了爭奪切身利益。這里存在的問題不是語詞本身具有什麼含義,而是我們希望它具有什麼含義。也就是說,法律文本的「歧義」可能是當事人為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論據而人為製造出來的。[25]有時作者(立法者)的原意是清楚的,但拘泥原意可能導致不利的或不合理的結果,當事人甚至法官可能舍棄立法原意而代之以其它。
其次,在司法和行政活動中,作出法律決定的實際考慮也不象主流觀點所要求的那樣,局限於指定的幾種法律淵源。這一點不但被西方的法律現實主義和法律解釋學所揭示,也被中國當代的司法活動所印證。西方法律現實主義揭示了司法活動中法官實際思維的復雜性,當代的法律解釋學則論證和闡明法律解釋方法的多樣性。[26]雖然法律解釋學並不著眼於法律淵源,但法律解釋的多樣性已經暗示了法律淵源的復雜多樣。如果不拘泥於理論,而注意一下我國當前的法律現實,我們將同樣看到多種多樣的材料和理由被當事人用以爭辯自己的主張。其它規范性文件雖不認為是法律,但大量地被當成一種行為規范,甚至在司法中廣為「參照」。甚至不成文法的因素,例如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學說、外國法等等,都被拿到法庭上使用。前述一些學者考慮到制定法的不足,把習慣、學說、原則等列為「非正式淵源」,作為正式淵源的可能的補充。[何海波2] 非正式淵源區別於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正式淵源」,並維護了法律淵源有限的觀點。可是,一旦承認「非正式淵源」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作出法律決定的理由,那麼,它與「正式淵源」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區別。
第三,即使某個法律文本的含義可以被確定,它的有效性也不是絕對的。在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效力上,主流觀點就遇到了首尾不能相顧的難題。規章作為行政法淵源基本上沒有爭議[27],但我國《行政訴訟法》含蓄地承認法院對規章效力的保留態度。這對法律淵源理論產生了沖擊:有一種法不是法院必須遵循的,或者說有一種不是法的規定卻是法院必須考慮的。如果說一個措辭含混的「參照」暫時解決了規章地位給法律淵源理論帶來的尷尬,那麼把這一點推演開,「參照」就不僅僅是行政規章。《行政訴訟法》把法律、法規列為法律審理案件必須遵循的「依據」,按通常見解,就是它怎麼規定法院就怎麼判決,不能違背。但依照《憲法》、《立法法》等確立的我國法律監督體制,法院對於法律、法規也不是必然無條件地適用。雖然通常認為法院無權徑自決定不適用或者宣告其無效,但如果法院認為其違法,可以提請法定監督機關予以撤銷或改變。這種程序設置賦予法院對法律、法規含蓄的保留。法律、法規實際上是否也只是一種「參照」?至於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主流觀點認為根本算不得法律,然而它仍對法院具有一定的約束。如果我們承認規章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應被視若無物,完全不加考慮,那麼它們是否也獲得「參照」的地位?最後,也更為復雜的是,假如我們把法律原則、習慣、判例、學說等非成文因素也引進到法律淵源中來,我們更無法把它當作必須遵循的規定來對待。主流觀點從法律效力角度理解和限定法律淵源,本身不能自圓其說。
(二)作為論據的法律淵源
把法律淵源看成對行政執法和法院判決有約束力的「法律依據」,導致理論與事實的脫節。那些被奉為法律淵源的制定法條文,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約束力;而那些沒有被承認為法律淵源的材料,對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有著實際的影響力。在許多情況下,後者比依循有約束力但沒有說服力的法律更有實效,甚至取代有約束力的法律而成為判案根據。主流的法律淵源理論不能解釋這些現象,反而令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為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法律淵源,為它確立一個統一的邏輯基礎。
美國法學家格雷(John C. Grey)提出,區別使用「法律」和「法律淵源」這一組概念。格雷認為,制定法和判例白紙黑字的東西,以及道德、政策、法律原則、習慣、法律專家的意見,都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的淵源。法律適用者結合這些淵源和案件事實得出的適用於具體案件的規則,才是真正的法律。[28]格雷對法律淵源和規范的區分是一個重要觀點,也是本文探討法律淵源的邏輯起點。我國的法學教科書一般也提到法律與法律淵源的區分,並往往用專門章節闡述我國的法律淵源。但是,法律和法律淵源的區分在不斷的轉述過程中變得模糊,乃至被忽略。在主流的行政法學中,那些本來被作為法律淵源的法律、法規文本似乎成了法律本身。「法律」這個術語,既指法律淵源(法律文本),也指法律規范。[29]
在格雷區別法律與法律淵源後,英國法學家哈特(H. L. A. Hart)提出,哪些屬於法律淵源,可以根據一套「承認規則」,即指明哪些形式具有「法的資格」的權威性標准,來加以確認。[30]承認規則很少明文制定出來,而是「通過法院或者其他官員、私人或者私人顧問確認的方式顯示出來」。哈特的理論,從邏輯上區分了法律規則的不同層次,為理解法律淵源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視角。但它仍具有某些缺陷。首先,哈特把法律規則視為由某個「承認規則」所確立或者引入的,他暗示了一種本體意義上的法律規則固定地存在於某種形式的法律淵源中,只是需要予以「引入」而已。其次,盡管哈特強調在現代社會里確認法的標準的多樣性,但在他的敘述中,法的淵源仍是有限的。比較典型的是,他幾乎沒有提到法律原則這一重要的法律淵源。正是基於「承認規則」的復雜性,德沃金批評道,在美國和英國這樣有著復雜法律制度的國家中,不存在哈特所說的辨識哪些是法律規則、哪些不是法律規則的基本檢驗標准。[31]
如果想讓法律淵源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現實,必須改弦易轍,放棄法律淵源效力上的決定性和種類上的固定性,採取一種更開放、更靈活的態度。本文將基於區分法律規范和法律淵源的立場,把法律淵源理解為敘述法律或者爭辯法律時所使用的論據。
當我們敘述某個法律是什麼,或爭辯某個事件應當適用的法律是什麼時,我們必須使用某些論據來論證;就如當我們爭辯某個案件事實時,必須使用一定證據來證明。當一位法學家向人們介紹某個國家特定領域的法律制度(例如行政許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時,他是從一個觀察者的視角,把法律作為一種有關行為規范的確定的知識加以敘述。它可能援引制定法條文,也可能根據某些司法判例、行政習慣,作為敘述的根據。在法庭上,當事人爭辯案件應當適用的法律時,他是從一個參與者的視角,把法律作為一個有待確定的、可爭辯的命題。例如,當一個學生認為校方對他的開除處分沒有事先聽取他的意見,因而違背正當的法律程序,構成違法,他實際上爭辯的是:存在這樣一條法律規范,它要求校方在作出開除處分決定之前,應當聽取學生的申辯。在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要證明其實施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原告常常要駁斥其合法性,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同樣要向當事人、上級法院乃至社會公眾證明其裁判依據的合法性。他們可能援引制定法條文,也可能根據上級法院的某個先例,某本權威教科書,某個被廣泛認可的法律原則,甚至外國法的經驗。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論據是有說服力的。這些有說服力的論據就是本文所說的法律淵源。
一旦接受這種立場,可用來論證的法律淵源就不再局限於立法機關事先提供的法律條文,而容納了法律原則、學說、先例等等廣泛的因素;它們的效力也不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於具體情境的對話和論證。採取這一態度,先前遇到的種種矛盾正好得到理論上的統一,困擾我們的很多問題也可以消散。

7. 請問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教材 哪本好啊

姜明安的教材不錯,各個學校都在用。不過幾個大家主編的教材各有特點,如應松年、胡建淼、馬懷德、姜明安、關保英等等。選教材關鍵要看作者是些什麼人。

8.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教育學研究生考試參考書目有哪些,方便的話發到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參考書目
院系(所)代碼
院系(所)
參考書目
039 對外漢語學院
文學基礎:《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錢理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游國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外國文學史》鄭克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語言基礎:《現代漢語通論》邵敬敏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基礎:《現代漢語通論》邵敬敏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大學出版社

041 商學院
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第2版)葉德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宏觀經濟學》葉德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宏觀經濟學》吳信如,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管理學:《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三版)周三多,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管理學》(第十一版)孔茲,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信息技術與應用:《計算機應用基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045 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
政治學原理:《政治學導論》吳志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政治學導論》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三版)馮特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03)。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蔣雲根,東華大學出版社(2005.08);《公共管理學》陳振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04)。管理學:《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四版)周三多,復旦大學出版社。

046 社會學系
社會學原理:《社會學》[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社會學概論新修》鄭杭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美]艾爾.巴比著,華夏出版社;《現代社會調查方法》風笑天,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047 計算中心
見計算機系

048 學前教育系
教育學:《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新編教育學教程》葉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學前教育學》黃人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吳慶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教育心理學》邵瑞珍、皮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兒童發展心理學》劉金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兒童心理學》王振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049 特殊教育系
教育學:《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新編教育學教程》葉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特殊教育學》方俊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特殊教育概論》湯盛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第三版)皮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吳慶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桑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兒童發展心理學》劉金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人體解剖生理學:《人體解剖生理學》(聽覺、發音、中樞神經系統),高等學校教材,北京師范大學等四校聯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人體生理學》(聽覺、發音、中樞神經系統),徐豐彥、張靜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050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教育學:《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周美珍,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生物學:《普通生物學》陳閱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潘瑞熾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植物學:《植物學》上冊,陸時萬等,下冊,吳國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礎生物化學、生物化學:《普通生物化學》(第三版)鄭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翟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動物學:《普通動物學》(第三版)劉凌雲、鄭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理學:《生理學》(第三、四版)張鏡如等,衛生出版社。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原理》孫儒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第二版,韓貽仁,科學出版社(2001)。神經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第二版,許紹芬主編,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神經科學原理》第三版,Erik R.Kandel等著。基因組學:《基因組學》(第一版)T.A.布朗著,袁建剛等主譯,科學出版社(2002);《基因組學》(第一版)楊金水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C++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教程》H.M.Deitel,PJ.Deitel,清華大學出版社;數理統計:《數理統計》趙選民、徐偉等編,科學出版社;生物物理學:《生物物理學》趙南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051 體育與健康學院
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理學》鄧樹勛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體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祝蓓里、季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52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育學:《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教育學基礎》全國12院校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分支學科叢書)吳慶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認知教學心理學》吳慶麟,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054 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學:《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教育學基礎》全國12院校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分支學科叢書)吳慶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認知教學心理學》吳慶麟,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056 法律系
行政法學:《行政法的私權文化與潛能》關保英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關保英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憲法學:《憲法運作的實證分析》張淑芳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057 教育科學學院
教育學:《當代教育學》(修訂版)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教育學基礎》全國12院校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外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程》吳式穎,人民教育出版社。領導學:《領導學:理論、實踐與方法》王樂夫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領導學基礎》李成言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領導學:理論與實踐》彼德.諾思豪斯著,吳榮先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058 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
政治學原理:《政治學導論》吳志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政治學導論》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三版)馮特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03)。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史》劉德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3)

059 傳播學院
傳播學基礎:《傳播學原理》張國良,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新聞傳播精品導讀·廣播電視卷》嚴三九,復旦大學出版社;《廣告學概論》星亮,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學》張天定、郭奇,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仲富蘭,浙江人民出版社。廣播電視藝術:《中國電影史綱》王曉玉,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界電影史綱》黃文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視批評》陳衛平,上海古籍出版社;《電視藝術概論》高鑫、周文,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中國電視史》郭鎮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060 藝術學院
音樂學專業:中外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簡編》沈旋等,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中國古代音樂史》夏野著。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曹理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美術學專業:方向04:《外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藝術概論》孫美蘭,高等教育出版社。方向05:《美術教育展望》徐建榮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美)艾略特.W.艾斯納 著,張丹等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中國大學出版社(1994);《美術概論》王宏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061 城市與區域經濟系
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李小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社會學原理:見社會學系。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馬家善,上海立新會計出版社(1997)。人口學:《人口理論問題》劉崢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王恩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37 大學社會科學教學部
政治學原理:《政治學導論》吳志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政治學導論》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三版)馮特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03)。

9. 關保英的個人經歷

長期以來,從事行政法的教學和研究,對行政法基礎理論和行政法治實踐有深入研究。近年來出版的個人專著 6部、編著或主編規劃教材4部。其中1997年出版的《行政法的價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諧》一書是全國行 政法學界第一部收入「中青年法學文庫」的著作,該書曾獲司法部科研成果二等獎,武漢市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 果二等獎,武漢市法學會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得到學術界同行的高度評價。該書側重於行政法基礎理論 的研究,針對行政法學界重實在研究,厭理性思考的現實,提出了行政法學必須首先解決價值定位問題,認為 該問題的解決是解決其它後續問題的關鍵。進而提出了行政法包括效率價值和程序價值兩個方面,並批評了理論界對行政法乃至整個法學的一個誤解,即「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認為中國行政法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 並不是「重實體輕程序」,而是過多地被繁瑣的程序規則所束縛才導致了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行政不力等弊端。大膽地提出在效率和程序的關系中效率為正、程序為偏等全新觀點。該理論觀點既有深刻的理論構造,又不乏實踐意義。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依法行政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2000年7月出版的另一部著作 《行政法模式轉換研究》是司法部確定的重點課題,它對傳統行政法模式提出質疑,構想了適應市場經濟的 全新行政法模式,具有深刻的獨創性;2002年7月出版學術著作《行政法服務論的邏輯結構》;2003年5月出版個人專著《行政法的私權文化與潛能》;2004年出版個人專著《執法與處罰的行政權重構》等。1999年受司法部教材編輯委員會指定,編著了《行政法案例教程》,2003年主編司法部統編教材《法學概論》,2004年主編司法部統編教材《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教程》。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包括《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國家一級刊物),總字數已超過200餘萬字。對「依法行政」和「行政法 治」有獨到見解,在全國各類報刊上對行政法治中的熱點問題經常接受采訪和發表評論。先後承擔了6項國家 級、省部級以上課題,如「行政綜合執法與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研究」、「行政法的本土化問題研究」、「行政法 模式的轉換研究」、「行政文明執法研究」、「行政執法方式研究」等。
自1991年起擔任中南政法學院行政法教研室主任,1995年5月被任命為中南政法學院公安與行政法系副主任兼 行政法教研室主任。1999年9月被任命為中南政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正處級)。先後主管過教 學、科研,有著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管理經驗;1991年晉升中級職稱,1994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7年破格晉 升教授。1995年5月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指導過8屆近40名碩士研究生,2004年起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講過《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公務員法學》、《行政監察制度》、《部門行政法學》等課程, 在教學、科研和教書育人等環節上都在一定范圍內起到了表率作用。由於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以及教學管理方面 成績突出,先後多次被評為中南政法學院院級優秀教師和華東師范大學優秀教師。1999年被評為中南政法學 院十大學術骨幹。1998年被評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9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
非常重視行政法的科研與中國行政法治實踐的結合。積極參與行政法的普及和社會化工作, 曾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幹部培訓班多次主講過行政監察原理,為「美國福特基金法官班」主講過四屆行政法原理。 多次承擔司法部、監察部的調研課題。為湖北省廳局級以上的行政執法人員多次主講過行政法原理、 依法行政的理論和實踐、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等專題。對湖北省、武漢市、廣州市、 上海市等的行政執法問題有深入研究,既撰寫了大量相關論文又作了大量的行政法治宣傳工作。尤 其在地方行政法治建設方面有一定的學術專長,撰寫的有關地方立法和執法的論文有20餘篇。參與了 諸多湖北省、武漢市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制定,其中一些重要見解被地方立法直接採納。尤其擔任湖 北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期間,對湖北省的每一個地方性法規都提出了相應的修改和完善意見。 在地方立法和地方行政法治方面的成就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先後受到武漢市政府、湖北省監察廳、 廣州市政府法制局等政府機關的獎勵。

熱點內容
奶粉銷售法規 發布:2025-08-18 08:27:13 瀏覽:841
政策的法律效力期限 發布:2025-08-18 08:14:52 瀏覽:546
決策法官 發布:2025-08-18 07:54:23 瀏覽:115
山東省勞動法 發布:2025-08-18 07:54:14 瀏覽:91
武漢佘法院 發布:2025-08-18 07:36:55 瀏覽:222
司法領帶 發布:2025-08-18 07:36:54 瀏覽:1
城東區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5-08-18 07:31:21 瀏覽:437
司法鑒定所簡介 發布:2025-08-18 07:23:23 瀏覽:228
道德講堂三字經 發布:2025-08-18 07:23:18 瀏覽:491
法治萬載 發布:2025-08-18 07:22:06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