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的原告

行政訴訟法的原告

發布時間: 2020-12-21 12:34:38

⑴ 行政訴訟原告的主體有哪些

原告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

1、公民。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的公民,有權依照行政訴訟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當然,這里所稱的公民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3、其他組織。例如以其家庭全部財產承擔民事責任的工商個體戶、農民承包經營戶、起字型大小的合夥組織,或者尚處於籌建階段的企業、單位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1)行政訴訟法的原告擴展閱讀:

在特殊情況下,不是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也具有原告的資格。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具有起訴資格的公民死亡;二是具有起訴資格的法人和組織終止,為新的法人和組織所代替。為了更好地保護上述兩類情況中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第24條第2、3款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最高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近親屬」主要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⑵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兩個有管轄權做人民法院,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只有十八條和十九條才會出現兩個有管轄地的法院,遇到這種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
行政訴內訟法容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十九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⑶ 請談談對我國行政訴訟法中原告資格規定的認識,謝謝

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本身就意味著一定限制性質的存在。資格首先是一種許可,是對某人作或不作某事的許可;同時也是一種限制,規定了某人作或不作某事的邊界。合理界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內涵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有必要本著反思精神,科學理解現行法律規定的原告資格標准,展望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學者關於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概念可謂見仁見智,其中尤以「條件說」和「利害關說」 影響最大。「條件說」在行政訴訟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流行范圍較廣。例如,「原告資格是個人或組織請求法院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所應具備的條件 」;「所謂原告資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具備一定條件而取得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的資格」;「 所謂原告資格, 是指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為行政訴訟原告」。在理論界莫衷一是時,我們有必要尋找權威觀點的支持,在《布萊克法律大辭典》中, 原告資格是指某人在司法性爭端中所享有的將該爭端訴諸司法程序的足夠的利益,其中心課題是確定司法爭端對起訴人的影響是否充分,從而使起訴人成為本案訴訟的正當原告[4]。在這里,筆者認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是指某人就某事而具有的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從而成為行政訴訟原告的法律能力。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關繫到什麼樣的人能夠提起行政訴訟並啟動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程序,其實質是如何正確處理行政權和公民權、行政權與審判權的關系。

一、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的歷史演變

建國以來,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法律制度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這一過程與我國行政訴訟的發展相一致,每一階段的發展狀況在大體上也是與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相適應的。

(一)「無標准」 階段(1949年-1982年)

70 年代以前, 我國實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個人的主體地位完全被抹殺,長期無民主法治可言。因此,此時我國尚沒有孕育行政訴訟制度的土壤,當然也就無所謂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後來,實行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個人利益也開始受到重視,但是控制公權、保護私權的思想和法律都還處於醞釀階段。所以,到 1982 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前的這一階段,是我國原告資格的「無標准時期」。

(二)「法律規定的標准」 階段(1982年-1990年)

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和政治民主都得到大力發展,但是行政訴訟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尚處於摸索階段。此時建立行政訴訟制度已成必然,但還無法取得獨立地位,原告資格問題也處於「摸索」狀態,只能由各個法律法規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規定。

(三)「合法權益標准」 階段(1990年-2000年)

80 年代中後期,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己取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個人的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視,建立獨立的行政訴訟制度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合法權益標准」也就順應時代的要求而得以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施行標志著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相分離,取得了獨立地位。該法第 2 條的規定在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上取消了「法律規定的標准」,代之以統一的、寬大的「合法權益標准」。與原有法律相比,《行政訴訟法》在立法的價值取向上已從保障行政權轉變為保障公民權和保障行政權並重。

(四) 「合法權益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並用」 階段( 2000年-至今)

2000 年最高院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涉及原告資格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受案范圍和訴訟參加人兩部分,「這應當視為對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認識的一個新發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具有重要的指導義。」根據第 12 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很多學者以「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標准界定原告資格,但是仍有一些學者繼續用合法權益」標准,於是出現了兩者的並用階段。

二、國外有關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確定標准

西方法治國家普遍經歷了一個放鬆原告資格嚴格限制的過程。以英美為例:美國司法審查訴訟中的原告資格標准實際上經歷了從「權利侵害」標准到「法定損害」標准,再到「雙層結構」標准,最後是「事實不利影響」標準的演變過程。美國40年代以前,規定當事人只能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而現在,當事人所主張的利益,只要有可能處於法律所調整或保護的利益范圍以內,就有起訴資格。在英國,1978年以前的原告資格因救濟手段不同而有所區別。當事人申請私法上的救濟手段時,只能在個人權利受到公共機構的違法決定侵害時才能起訴。而申請公法上的救濟手段由於以英王的名義提起,起訴資格的限制較寬,只要當事人的直接利益因公共機構的違法決定受到侵害,就有資格向法院起訴。另外,在公法上的救濟手段中,對申請強制令的資格比申請調卷令與禁令的資格的限制更嚴,這種復雜的起訴資格對公民起訴很不方便。1978年最高法院新規則統一了申請公法上的救濟手段和申請私法上的救濟手段所適用的原告資格,方便了當事人的起訴。

三、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在立法、理論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我國及英美兩國關於行政訴訟原告資格規定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行政訴訟原告資格認定標准模糊。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條件眾說紛紜。但是,不管各學說存在什麼樣的分歧,自從「法律上利害關系」這一概念明白引入原告資格的規則之後,它已經成為理論與實務共同的聚焦點,甚至成為考慮原告資格的核心。但是我國現行法律未能對「法律上利害關系」從司法審判的操作層面進行界定,按照通常觀點,利害關系有直接與間接之分,也有切身利害關系與非切身利害關系之分。每一種解釋都可能導致訴訟范圍的伸縮,從而影響到公民權益的保障程度。

(二)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合法權益」范圍狹窄行

政訴訟法第2條使用的概念是「合法權益」,但是11條又規定「認為侵犯其他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事實上第11條是對第2條作了限制性的規定。因此學界和實務界存在

爭議,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行政訴訟對原告資格上限於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爭議,即除了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外,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行政訴訟,而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合法權益,如憲法規定的平等權利、政治權利、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等則不受行政訴訟的救濟和保障。

(三)原告只能以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為前提提起行政訴訟

在我國根據目前法律的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只有其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才具有原告資格,不能以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受侵犯為由提起行政訴訟。實踐中還有大量的為維護公益而提起的行政訴訟被法院以「無利害關系」為由拒之門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權對社會生活的介入越來越廣泛,違法行政行為不公是對相對人利益的侵犯,也是對公共利益的侵犯,依法行政本身就是公共利益的要求,而且有時行政行為直接針對公共利益而無特定相對人,國外多數國家均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以行政行為侵犯公共利益為由提起行政訴訟。

四、完善與發展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具體對策

借鑒英美逐漸放寬對原告資格限制的發展規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對於完善與發展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立法上明確闡述「法律上利害關系」標准起訴人是否具備原告資格

從根本上說應當看起訴人與被訴行為或爭議的法律關系是否具有利害關系。為了給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留有餘地,為行政管理相對人提供更充分的救濟機會,至少在理念上對「利害關系」不宜作過於嚴格的限制,既不要將其限定在法定權利的范圍,也不要將其限定在直接利害關系的范圍,只要起訴人在案件中具有一定的訴訟利益就應當認定為有利害關系。確定原告資格時,既不能僅憑起訴人的主觀認識(否則原告資格就會形同虛設),也不能要求起訴人的權益必須受到現實的損害(否則就會出現在立案時就必須對案件的實體問題作出裁判的不合邏輯和正當程序的現象),但原告資格所要求的「利害關系」必須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即起訴人應當證明其在該案件中具有客觀的訴訟利益存在。這種利害關系應當限於「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不能泛指一切利害關系,即由於某一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使原告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受到了影響;這種法律上的影響是由於行政機關行使職權、作出某一特定的具體行政行為所導致的,是行政權動作的結果。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原告應享有的合法權利的影響是必然性,而不是可能性。「法律上利害關系」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的合法權益與行政行為之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因此可以從合法權益、行政行為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角度來界定「法律上利害關系」。

(二)擴大「合法權益」保護范圍

在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沒有明確界定「合法權益」是「法律上保護的利益」還是「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合法權益」作「法律上保護的利益」的界說,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應以「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為標准,而無論這種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只要公權力主體的行為對相對人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造成了不利影響,而法院能提供有效救濟的則該相對人就應該享有原告資格。我國行政訴訟法關於「合法權益」的外延規定有限,僅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范圍過於狹窄。在實踐中,往往出現行政機關侵犯公民受教育權、公平競爭權等情況,卻無法得到行政訴訟法的保護。所以,應擴展行政訴訟法中「合法權益」的外延,更好的保護公民在憲法和其他法律中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更好的監督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實現我國行政訴訟法的宗旨。

(三)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所謂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當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行為對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時,法律允許無直接利害關系人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制度。如何確定行政公益訴訟主體問題,如果根據先行行政訴訟法規定,那麼就無法確定適格原告,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也就無從談起。實際上,保護好我們公民生存、生活環境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如果行政主體對破壞生態、破壞自然環境等現象不聞不問,從公民作為環境權所有者角度上講,公民就與行政主體產生了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而具有了行政訴訟的訴權,也就可以對行政主體相應不作為行為提起行政訴訟了。隨著民主、法治和人權的發展,許多國家不僅賦予法定權利受到行政行為直接或間接侵害的個人、組織以行政訴訟原告資格,而且在法治較發達國家如美國,還賦予公民個人或組織據此可以以納稅人、競爭人、消費者和環境消費者等身份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有些國家甚至建立起民眾訴訟制度。而在我國,雖然公民(非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尚可通過其他途徑(如向監察機關或人大、政府反映等)尋求處理,但司法途徑往往是最公開、公正和最迅捷、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為了加強對公民個人權益保護和對社會公益維護的雙重目的,我們有必要拓寬原告資格,同時賦予公民以維護自身權益和社會公益的訴權。

⑷ 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有哪些條件如何認定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是指行政訴訟的身份條件,在本質上是指起訴人與行政主體的行為或不作為或所爭議的行政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我國法律、司法解釋有關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規定主要有兩條,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稱《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是《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若干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根據上述規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三個:一是「認為「;二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三是「合法權益」,而司法實踐中的分歧主要體現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上。
「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起訴人與被訴行為之間存在直接利益關系,這種直接利益關系是基於具體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可見,利害關系的前提是有具體的法律關系。
「無利益則無訴權」是行政訴訟法的重要理念。對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能孤立地理解。《若干解釋》第一條將「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排除在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之外,意味著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必定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從產生實際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解釋為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這種實際影響,應當包括積極(不利)影響和消極(有利)影響兩種情況。也就是說,如果行政主體的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不利影響,原告資格方可具備。
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和《若干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起訴人必須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行政法上的利害關系,否則不具備原告主體資格。同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有事實根據」的要求不同,法院必須首先對起訴人有無主體資格予以嚴格審查。「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是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可見,這種利害關系必須是一種已經或者必將形成的關系,不能僅是事實上、不確實的,而必須是法律上、已經確定或者必將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⑸ 行政訴訟法中」原告訴訟主體資格「是什麼意思

簡單理解就是,一個人能不能做原告,符合資格的才可以當原告。

⑹ 行政訴訟法中原告的訴訟請求可以是哪些情形呢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受理范圍,即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有:撤銷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賠償之訴、履行之訴等。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6)行政訴訟法的原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⑺ 根據《行政訴訟法》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原告在一審程序中應當何時提供證據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內日提供容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法條鏈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1、第七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2、第八條 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

⑻ 試述行政訴訟中原告起訴的法定條件。

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和第三條之規定可以看出:只要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在行政訴訟中只要行政機關及其行政機關工作人民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便可提起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⑼ 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原告特有的訴訟權利是什麼

原告才享有撤訴權。

⑽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原告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個月提出,但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原告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專之日起(3)個月屬提出,但法律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該條主要規定的是行政訴訟的一般起訴期限,其中的三個月是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熱點內容
勞動法之農民工工資多少 發布:2025-05-10 21:49:22 瀏覽:367
刑事訴訟法二百一九 發布:2025-05-10 21:46:40 瀏覽:855
古代刑法老鼠鑽洞視頻 發布:2025-05-10 21:46:31 瀏覽:892
周口沈丘法院 發布:2025-05-10 21:38:14 瀏覽:991
合同法司法解釋三解讀 發布:2025-05-10 21:35:58 瀏覽:169
廣西民族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5-10 21:25:16 瀏覽:336
余凌雲行政法講義下載 發布:2025-05-10 21:10:07 瀏覽:382
法律講堂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0 21:04:59 瀏覽:498
證券法和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5-05-10 20:59:08 瀏覽:632
業務員飛單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0:59:03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