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勞動法的案例視頻
① 有關勞動法案例2
仲裁委員會應當支持趙小姐的請求,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根據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意見的規定,除了勞動法25條規定的情形之外,勞動者在醫療、孕期、產期和哺乳期內,勞動合同期限屆滿時,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期限自動順延至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期滿為止。趙小姐正處於孕期,已經符合該規定的條件,因此單位這時中止勞動合同不僅不合情理,也是不合法的。所以應當支持趙小姐的請求,將勞動合同順延。
② 有關勞動法的案例
「案例」
嚴某是某市一家外資企業的員工,該企業經營效益一直不錯,員工的工資及獎金均是按月發放的。1998年由於該企業生產的產品出口數量劇減,企業的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員工的工資無法按月結清。於是,經過企業領導與員工協商,該企業財務部以企業的名義向嚴某等員工出具欠條。嚴某的欠條上寫著:某外資企業欠嚴某1998年4月份工資及獎金人民幣一千五百元,於明年1月還清。1998年4月至12月,嚴某共收到這樣的欠條9張。1999年1月,嚴某等拿著欠條向企業財務部領取現金,可是財務部只付給員工兩個月的工資和獎金,嚴某等人不服,拿著「工資欠條」訴諸法院,法院以勞動爭議未經仲裁為由不予受理。企業領導對嚴某等人說:「按照法律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只有60天,4至10月的工資已經超過申請仲裁的時效了,你們不要再告了,等公司經營情況好轉就把工資補發給你們。」嚴某不知該如何是好?
「評析」
這起勞動爭議並沒有超過申請仲裁的時效,嚴某等人完全可以通過申請勞動仲裁要求企業支付1998年4月到10月的工資和獎金。首先,嚴某等人與企業之間有關「工資欠條」不能兌現的糾紛屬於勞動爭議,必須先申請勞動仲裁,法院不予受理的做法是正確的。本案中嚴某等人與企業之間的糾紛雖然在形式上體現為欠條不能兌現,但嚴某與企業之間並不是一般的債權債務關系。「工資欠條」糾紛在本質上仍屬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關於拖欠工資的糾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規定發生的爭議屬於勞動爭議。
因此,嚴某必須先申請勞動仲裁,只有在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情況下,才能向法院起訴。其次,本案並未超過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5條進一步規定:「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就本案而言,嚴某的工資和獎金雖然是從1998年4月份開始無法按月領取的,但由於企業向嚴某出具了工資欠條,並承諾在1999年1月份還清。因此,在1999年1月之前嚴某並不知道自己領取工資的權利受到侵害。本案中「勞動爭議發生之日」應該指嚴某向企業要求兌現「工資欠條」但遭到拒絕之日,從這一天起的六十日內嚴某均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企業支付1998年4月至10月的工資和獎金。
③ 勞動法案例分析,圖片,視頻!
http://v.blog.sina.com.cn/b/868729-1224404722.html
一個視頻
④ 一個關於勞動法的案例
1. 該航空這么做(僅以你提問中的描述而言), 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迄今沒有任何法律法規禁止此類行為.
2. 不知你所說的"加強此類員工的保護"是指什麼, 是他們的勞動合同么?
至少從現有的信息看來, 該公司並沒有侵害"此類員工"的任何權利, 自然也無從談起什麼"保護"
⑤ 關於勞動法方面的案例
你這樣的勞動糾紛首先要到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只有對仲裁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訴。回
你與該單位是否有簽答訂勞動合同? 如果沒有的話,你可以以你上說的證據證明你與該單位有事實勞動關系。在仲裁的時候,你可以申請調取錄像,以及當時發放工資的你有簽名的資料,以及凡是單位持有的對你有利的證據。
依據勞動合同法,你可以主張 未簽訂合同的 雙倍工資,和辭退的經濟補償金。
只要當地司法環境還可以,勝訴很大。
⑥ 有關勞動法的案例分析,請高手幫忙
【案例】小李托親戚找朋友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當時沒有簽合專同,進去後乾的屬活很雜,工作崗位不固定,每個月領的工資也不一樣。一年後,他多次與公司協商簽訂勞動合同,想把工作崗位、內容、工資等各方面固定下來,可公司總是以「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幹雜活的人」,「公司效益不固定工資也不能固定」,「如果不想干就另謀高就」等各種理由予以推託。結果,他幹了一年多,合同也沒簽成。後來公司換了個老闆,一上任就把他辭退了。
【解析】《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但未規定法律責任方面的保障條款。為此,《勞動合同法》在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小李的要求是合法合理的,而公司辭退他是違法的,因為公司實際上與他已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⑦ 《勞動法》案例
第一 【案例】小李托親戚找朋友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當時沒有簽合同,進去後乾的活很雜,工作崗位不固定,每個月領的工資也不一樣。一年後,他多次與公司協商簽訂勞動合同,想把工作崗位、內容、工資等各方面固定下來,可公司總是以「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幹雜活的人」,「公司效益不固定工資也不能固定」,「如果不想干就另謀高就」等各種理由予以推託。結果,他幹了一年多,合同也沒簽成。後來公司換了個老闆,一上任就把他辭退了。
【解析】《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但未規定法律責任方面的保障條款。為此,《勞動合同法》在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小李的要求是合法合理的,而公司辭退他是違法的,因為公司實際上與他已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般情況下勞動者跳槽無須支付違約金
第二 【案例】小劉是某建築公司的農民工,與建築公司簽訂了為期10年的合同,合同雖然僅幾十條,卻規定了10多項違約金條款,有一項是如果小劉跳槽,需一次性支付10萬元違約金。工作半年後,小劉發現了另一家建築公司招人,開出的條件和待遇都比現在的單位好很多。他想跳槽,但面對巨額違約金,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解析】《勞動法》對於勞動合同違約金的問題基本上沒有涉及,而是交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解決。為防止勞動者跳槽,不少用人單位都規定了高額違約金。為此,《勞動合同法》對違約金進行了規范,規定只有在兩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才可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第一種情況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後,如果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第二種情況是用人單位與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條款後,如果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由此可見,除上述兩種情況外,其餘一切情況包括勞動者跳槽都不再需要向用人單位支付高額違約金了。不過,勞動者跳槽仍需支付一定代價,因為《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該建築公司約定的高額跳槽違約金是無效的,小劉只要在賠償對該公司造成的損失後就可跳槽去另一家建築公司。
派遣服務時意外受傷,兩家單位負連帶責任
第三 【案例】蘇阿姨是某家政公司的員工,受公司指派到某私營企業做保潔服務。在擦窗戶玻璃時,她一不小心從辦公室的窗檯上跌倒在地板上,導致手部骨折。該企業老闆及時將她送到醫院治療,但拒絕支付醫療費。蘇阿姨找家政公司要醫療費,不料公司老闆卻說:「你是為那家企業打掃衛生時受的傷,可以找他們索賠。」而該企業老闆卻認為自己已經支付了保潔費,且已及時將蘇阿姨送到了醫院,「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兩單位對於醫療費互相踢皮球,都表示不予支付。
【解析】在《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前,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蘇阿姨是受家政公司的指派從事保潔工作的,是為家政公司履行義務。她受傷也是在為家政公司履行義務過程中發生的,因此責任應由家政公司來承擔。
但是《勞動合同法》對此有了新規定,第九十二條規定,在勞務派遣單位派遣過程中,如果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蘇阿姨的醫療費既可以向家政公司要,也可以向私營企業要,兩家單位都有賠付的義務。
⑧ 法律講堂有關勞動法的案例介紹
簡單的說,勞動方面「我不要保險」是無效的約定,如果被有關部門查到了,最後雙方都必須補齊社保,至於視頻你找一下很多的,具體內容不贅述
⑨ 求有關勞動法的案例,及其分析
你上勞動爭議網站吧.那裡面有很多的勞動爭議案例,但是分析可能就沒有了.
⑩ 關於勞動法的案例
保險不是廠子里自行進行的保險公司的保險.社會保險應當是單位直接繳納給國家指定的經授權的保險經營機構.
工傷認定,其中一條是"上下班途中,遭遇機動車傷害的",所以你的朋友屬於工傷,並且應當享受到工傷保險.
這不是單位可以決定的,而是由法律規定的.
補充:
助動車的確不是機動車. 你朋友不能享受工傷. 只能向助動車肇事人要求賠償,協商不成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