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訴辯交易
⑴ 認罪認罰就是承認有罪嗎
是。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全面實施以來,整體運行順暢,但還存在制度適用不平衡、標准把握不統一,辦案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銜接配合需要進一步加強等情況。為此筆者就自己關注到的幾個有關方面設計了若干問題,以供參考。
問:認罪認罰制度是不是等同於訴辯交易?
答:不是。
認罪認罰: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該法第八十一條、第一百二十五條及第一百七十三條等條文,具體規定了認罪認罰對是否批准逮捕的影響、偵查機關的告知義務及其它具體操作程序。概括來說,我國的認罪認罰作為一種訴訟程序,強調當事人內心的懺悔過程,通過供述全部犯罪事實,認可偵查、公訴機關的有罪指控,並在律師的專業幫助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以換取較輕刑期。
訴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源於美國,是指司法審查的前提下,被告人與檢察官所達成的一種協議。通過認罪協商機制,使被告人有機會選擇,讓其最後被起訴的罪名比原先所受的指控更輕,即「控訴協商」;或者以相同的罪名起訴,但是被告人得以減輕刑期,即「量刑協商」;又或者減少起訴的罪名數量,即「罪數協商」。
認罪認罰制度吸取和借鑒了訴辯交易制度,但兩者有很大區別。
與訴辯交易制度相比,認罪認罰制度是單向的,是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根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表現依法從寬處理,具有準法定性質。認罪認罰不允許對罪名進行協商,其從寬裁量權不得濫用。而訴辯交易是雙向的,是控方與辯方達成的協議,有「意思自治」的成分,且若一方違反協議,另外一方可以同時撤銷承諾。
⑵ 刑事案件和解與調解有區別嗎
一、適用范圍不同:刑事和解和刑事調解只適用於刑事自訴案件。其中,所有的自訴案件都可以進行和解,而刑事調解只適用於除公訴轉自訴外的其他刑事自訴案件。
新刑訴法第5編第2章第277至279條對刑事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進行了專門規定:
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侵犯財產犯罪,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納入公訴案件適用和解程序的范圍。
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這一程序。
二、處理人不同:刑事和解是刑事自訴案件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是自訴人向法院申請撤訴的一種是由。刑事調解是刑事自訴案件雙方當事人在法院主持的調解下,達成調解協議,並由法院製作調解書的活動。
三、性質不同:刑事和解屬於雙方主動。刑事調解是法院結案的一種方式,雙方屬於被動。
四、判定結果不同:對於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刑事調解的情況則不能輕判。
和解過程中,被害人與加害人可充分闡述犯罪給他們的影響及對刑事責任的意見等方面內容,選擇雙方認同的方案來彌補犯罪所造成的損害;在刑事責任處置過程中,加害人能獲得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⑶ 刑事訴訟中的「控辯交易」相關內容
進入刑事處罰與認罪交易程序,可由當事人主動申請,也可以由偵查機關或起訴機關主動提議,然後雙方協商。兩種方法都可以啟動這一程序,應堅持自願原則,反對任何威脅利誘行為,否則應依法查處。
3.協議程序。這是刑事處罰與認罪交易制度中的核心程序。經過申請和提出協議建議以後,當事人或其律師與司法機關可以進行具體協商,簽訂具體協議。進入起訴階段後所簽的協議,應徵得被害人同意,並不得過多損害被害人權益。協議簽訂後,立即生效。
4.自白程序。在達成協議以後即啟動自白程序,自白人應保證其自白的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否則影響協議的效力,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後果。
5、審查程序。對被告人自白的內容,對業已收取的證據進行審查,並展開調查核實工作,經查證其自白可信,與案件事實沒有出入,則該協議應當生效。
6.執行或移送法院審查裁判。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執行方式,在偵查階段,只需取得起訴機關批准即可執行。在起訴階段應將其協議移送法院審查,然後作出裁判,依法執行。
7.監督程序。對於公訴機關不批准協議的行為,對法院作出駁回協議的行為,嫌疑人、被告人有權上訴,起訴機關可以抗訴。對同意協議的裁定,被害人有意見而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訴, 上級司法機關可以協調處理。
必須澄清的是,這種控辯參與的刑事處罰與認罪交易制度賦予了控辯雙方對刑事公訴案件的一定處分權,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自訴案件的調解或和解,易產生刑事公訴案件也適用調解或和解的誤解。筆者認為,這種類似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並不能掩蓋它們本質上的差異,而這種本質上的差異則是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首先,訴訟調解、和解的結果一般不給被告人定罪,是一種將某些輕微刑事案件作民事化、非犯罪化處理的方式。而控辯協議則以犯罪嫌疑人認罪為前提。另外,由於自訴案件中訴訟調解、和解制度設計的主旨在於將一些輕微刑事案件看成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私事,因而,完全依據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處理。對於調解,在法官主持下只要求在形式上遵循自願合法原則,對調解協議並無實質內容上的要求。對於和解,法院在形式上和實質內容上都不作審查。而在刑事處罰與認罪交易制度中,雖然法官不參與協議過程,但對於協議法官不但要審查形式上是否自願、合法,更要對定罪量刑的事實依據進行嚴格的審查,以體現法官對控辯雙方處分權行使正當性的制約與對案件處理結果的最終決定權。
刑事訴訟過程中控辯參與的刑事處罰與認罪交易制度的本質是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用對犯罪分子作某些量刑上的讓步,來換取犯罪分子自認,使刑事案件獲得對雙方有利的迅速解決,從而解決運用證據方面的難題。它的內核在於促使被告人認罪和悔悟,更好地貫徹效益原則,而在根本上不違背刑法、刑事訴訟法目的的實現,有利於化解矛盾的對抗程度,在法律和政策感召下促使矛盾轉化,從而讓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較為寬大的處理,而又不失刑罰的懲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