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訴訟法
『壹』 我國環境訴訟法律對主體資格是如何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專壞生態屬,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分析:首先是社會組織(主體的性質);其次應當是依法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部門登記過的社會組織(登記的要求);再者應當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此為專門性、時間要求、合法記錄等要求)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貳』 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專,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屬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叄』 環境保護法與行政訴訟法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有什麼區別
《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版從當事人知道權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關於環境問題的行政訴訟時效,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兩種:
①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訴訟時效為15天;②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訴訟時效為3個月。
《環境保護法》規定,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訴訟時效為15天。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規定了30天的訴訟時效。您所說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不同的法律適用問題,如果你提起的是侵權訴訟,向污染環境的個人或者法人索賠那麼適用《環保法》關於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如果你提起的是行政訴訟,是基於對行政決議不服,那麼適用行政訴訟法,希望能幫到你。
『肆』 環境侵權案件如何分配舉證責任
環境侵權訴訟中,應適用嚴格責任。污染者的加害行為應當排除「違法性」的適用,但在環境保護單行法有特別規定時,從其規定。《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66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但部分單行環境保護法並不沒有在污染構成要件上與這兩個法律規定保護一致。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也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而《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中,卻未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因此,違法性是否為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在具體案情中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來判斷。 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被告承擔具有法定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但不因此免除原告就被告加害行為與其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從規定的本意,應當降低原告舉證責任的證明標准,原告只要能夠證明因果關系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即完成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由污染者承擔,並不免除受害人就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受害人仍需就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舉證責任。基於環境污染責任在因果關系認定上的特殊性,通過舉證責任倒置和因果關系推定的方式降低受害人的證明責任。即與一般侵權案件中,受害人需要對因果關系提供充分成立的證明不同,受害人只需要對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證明責任。所謂「初步的因果關系「是指原告的證明標准較低,即只要原告能夠證明被告污染行為具有導致其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原告即完成了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在污染者不能完成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下,推定污染者的污染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伍』 環境民事訴訟法與一般民事訴訟的區別
民事復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制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 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等的活動, 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民事訴訟的任務是通過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 解決民事爭議, 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制裁民事違法行為, 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解決的是私權利之間的糾紛。
而環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
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這種訴訟本質上屬於私益訴訟。把這種規定適用於環境民事案件是不合適的。因為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環境問題往往不是與某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在環境訴訟中對起訴人的資格作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對於污染和破壞范圍較大、受害人數較多的環境案件是適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起訴人的范圍,但其本質仍然屬於私益訴訟。
『陸』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依法內在設區的市級容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6)環境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柒』 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有哪些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公益訴訟】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解釋》第284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解釋》第285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解釋》第286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解釋》第287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解釋》第288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解釋》第289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解釋》第290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解釋》第291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捌』 急求環保相關法律法規! 環境責任和程序法等越詳細越好。
環境法的范圍復很廣,不知需要哪方制面的,我將范圍列出,若有需要可自行下載或者聯系我,並同時是推薦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環境法案例教程一書。首先必定是《環境保護法》
環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危險化學品、農葯污染防治法》
自然資源法——《水法》、《土地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資源法》
生態保護與建設法——《城鄉規劃建設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法》、《自然、人文遺跡保護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沙治沙法》
環境責任則有環境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處罰法》、《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
程序上的有《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和《環境行政復議與行政應訴辦法》等
民事責任散見於我國《民法通則》之中(106條第二款、124條)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80條污染環境罪
《刑法》第三來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自罪】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拾』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法律有哪些規定
環境公益訴訟即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訴訟,是指由於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專違法行為或不作為,屬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將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環境公益訴訟利益歸屬於社會,訴訟成本應當由社會承擔,因此,原告起訴時可緩繳訴訟費,若判決原告敗訴,則應免交訴訟費,若判決被告敗訴,則應判決由被告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