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電大

刑事訴訟法電大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05:58

A. 中央廣播電大刑事訴訟法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刑事訴訟法學作業1
一、名詞解釋
1.暫予監外執行:指法院對具有某種法定原因(如患有嚴重疾病,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嬰兒)的犯人暫不羈押,而交付一定機關監管。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公安司 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 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由被 告人的犯罪行為對被害人或國家、集體造成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3.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 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 公安機關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
4.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 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 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 施。 過程中,遇到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導致 審判不應當或者不需要繼續進行時 候終結案件的訴訟活動。
5.死刑復核程序:是指對經過普通 程序一審、二審審結後判處死刑的案 件,包括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和 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進行 審查核準的一種特別程序。
二、簡答題
1.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迴避的理由有哪些?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案件的
5、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有哪些?
(1)原告人必須是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即法律中所說的被害人,所謂被害人是指其實體權利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經營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人,有賠償的具體請求和事實理由。被告人是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主要包括下面幾種情形:刑事被告人及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加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審結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的繼承人;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其他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或個人。
(3)被害人的損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即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3.試述刑事審判的主要特徵。
1、審判程序的被動性。這主要表現在審判程序的發生必須基於國家公訴機關或者公民個人合法有效的起訴,刑事審判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無告訴即無法官。這是司法權與行政權力運作的重要區別,也有別於偵查、檢察部門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正如國外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從性質上來所,司法權自身不是主動的。要想使它行動,就得推動它。向它告發一個犯罪案件,它就懲罰犯罪的人;請它糾正一個非法行為,它就加以糾正;讓它審查一項法案,它就予以解釋。」 審判程序的被動性,還表現在上級法院要對下級法院初審案件進行復審,必須基於被告或控訴一方的申請;法庭在審理過程中要對某項程序問題作出裁定,通常也須根據訴訟各方提出的申請進行。
2、審判人員的中立性。參照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法官中立是現代審判的基本要求,其含義包括:(1)與案件有牽連的人不得成為該案的法官,也就是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的法官;(2)法官不得與案件結果或爭議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關系;(3)法官不應存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訴訟參與者的偏見,應當平等對待當事人。這是實現公正審判的基礎。
3、裁判的終局性和權威性。「終局性」表現在刑事案件一旦被提交法院審判,法院必須對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問題作出裁判,而且法院對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裁判具有最終的效力。判決一旦生效,控辯雙方不得就同一案件再向法院提出重新審判的請求,任何其他機關也不得再受理此案件。「權威性」表現在法院的裁判對訴訟當事人乃至整個社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控辯雙方對生效的裁判都必須遵守和服從,並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實施。所謂「司法最終解決」,是現代法治的重要原則,對於防止出現訴訟拖延的現象意義重大。
4、訴訟的民主性和公開性。審判是對刑事案件從實體上作出最終處理的關鍵階段。為了保證裁判正確和程序公正,反映現代訴訟民主的各項原則或制度在審判階段得到集中體現。控辯雙方共同參與法庭審理,就本方指控主張或辯解理由進行充分論證和辯論,首次有機會真正在訴訟過程中形成對抗。審判公開地直接以言詞的方式進行。陪審、辯護、迴避等各項制度都在審判階段得到充分貫徹,被告人獲得一切辯護上所需的幫助,從而為正確處理案件、實現訴訟民主提供了保障。

三、案例分析
1.(1)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此案是錯誤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1 5 2條規定, 14歲以上不滿 1 6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 審理。 1 6歲以上不滿 1 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秦某犯罪時 1 5歲,屬於法律規定的一律不公開審理范圍。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此案,違反了公開審理的法律規定,是錯誤的。(2) 區 人 民 法 院 以 故 意 傷 害 罪 判 處 秦某 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是不正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 0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區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只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元權以故意傷害罪判處秦某元期徒 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如果被告人秦某必須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本案就應該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1.張某父親向法院提起自訴.人民法院的自訴案件包括三種:(1)告訴才處理,(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一般會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檢察院已經做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 因此,在這里張某父親不應向法院自訴.2.王某的胞姐作為其翻譯翻譯人員不能為當事人的近親屬,違背了刑事訴訟法有關迴避的規定3.法院中止此案的審理辯護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對於下次開庭期明確的,應為延期審理,而非中止審理.

B. 誰有2011電大《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證據學》作業1答案
一、問答題
證據學研究對象和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證據法及其證明規則。作為證據學研究對象的證據規則分為兩大類:訴訟證據規則和非訴訟證據規則。證據規則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確規定,我國證據規則的內容散見於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檢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中。
(2)證據及其證據力和證明能力。證據和證據力、證明力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概念。證據是有關案件有關的一切事實。所謂證據力,是指證據材料進入訴訟,作為定案根據的資格和條件。所謂證明力,是指證據所具有的內在事實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價值和證明作用。,亦即人們通常說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研究證據學,其核心就是要緊緊抓住證據的證據力和證明力這兩個關鍵內容,學懂弄通後,案件的事實就迎刃而解了。
(3)證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關系。證據的內容是證據本身內在具有的證明能力,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和關聯性;證據的形式是證據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現方式和正當的獲取手段。兩者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4)證據制度及其傳統文化背景。證據學理論是於證據有關的司法和執法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人類司法證明和「准司法證明」的智慧結晶。人類的文化傳統背景對證據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也是證據學的研究對象。
(5)證據制度和經濟制度、訴訟制度的關系。證據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個相應的經濟基礎之上,經濟的發達程度,決定證據的獲得能力、偵查水平和社會進步程度;訴訟制度和證據制度都是屬於一定歷史范疇的東西,是歷史的產物。它們隨著歷史的演變而進化,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證據制度又是訴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訴訟制度相適應的。
(6)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經驗及證據理論。古今中外的司法、執法人員在證明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證據法學應當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這些證明活動的規律,並用研究成果來指導司法和執法等活動中的證明實踐。證據理論對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僅是證據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還是發展證據學的基本動力。
2、如何正確評價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答:要對自由心證證據制度作出正確的公正的評價,就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它進行全面的分析。自由心證制度取代封建時期的法定證據制度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自由心證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訴訟結構的變革,否定了法定證據制度的形而上學的形式主義,拋棄了法定證據制度中的封建特權,廢除了刑訊逼供的證明方法,確定了舉證責任由控訴方擔任的原則,使被告人獲導了辯護權。自由心證制度還實行雙方當事人對等辯護的原則,能使法官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舉證辯論,形成其內心確信,然後對案件作出裁判。這是歷史上構進步,對訴訟制度是一個重大的革新,它推動了訴訟制度的民主化進程。自由心證制度的建立,使法官擺脫了法定證據制度那些繁瑣規則的束縛,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良心對證據和證據的證明力進行自由判斷,從而為查明案情和正確處理案件提供了可能性。它推動了證據科學的發展和證據理論的進步,自由心證制度是確認有審判權者即有真理的原則,它為法官利用司法活動靈活地為政治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這是自由心證制度能夠產生並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在評價證據價值上及其價值的選擇上,給法官和陪審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理論上,對法官依良心、理性「自由」地判斷證據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8條規定:「證據的證明力由審判官自由判斷。」但緊接著第319條又規定,當被告人的自白成為對他不利的唯一證據時,法官不得將其作為有罪的根據。上述這些法律上或理論上對法官自由判斷權的限制,都體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實際經驗,從而使自由心證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物證證明力的特點是什麼?
答:物證同其他證據種類相比,更直觀,更容易把握;同言詞證據相比,它更客觀、真實性更大。言詞證據的運用一般要靠實物證據來檢驗,言詞證據同實物證據相結合,才能發揮其證明作用,物證則可以不依賴於言詞證據而存在。
物證的證明力按照物證的不同形態,可分為兩種情況說明:一種情況是,凡有一定固定形狀的證物,是以其外部特徵,同案件事實產生的關聯性,而發揮證明作用的。所謂外部特徵,是指本證物的外部形態、規格、大小、結構。商標、圖案。出廠日期等特殊的標志。另一種情況是,凡沒有一定的固定形狀的證物,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質材料的特殊屬性同案件事實產生的關聯性而發揮證明作用,例如:各種毒殺案件中所使用的毒品、毒氣,就是通過技術鑒定所作的鑒定結論,而確定的屬性的同一性,來認定案件事實。
4、收集證言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對證人的詢問應由指定的辦案人員進行。為了保證證言的客觀性,詢問證人時不能少於兩名辦案人員。
(2)詢問證人前應作好充分的准備工作,擬訂詢問提綱,認真分析案件,尤其是對詢問的重點要明確,還要對證人與本案和本案當事人的關系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
(3)詢問證人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最好到證人所在的單位或在本人住所進行。詢問時必須出示詢問的證明文件;必要時,可通知證人到指定地點接受詢問。
(4)詢問證人必須個別進行,不許採用討論會、座談會的形式啟發誘導進行詢問。
(5)詢問時,應當告知證人如實提供證據,實事求是作證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如果有意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
(6)詢問時,還要查明證人的身份及基本情況,以及證人與本案的關系,不得啟發、誘導、指名問證,要讓其全面、客觀地敘述他所了解的案件情況,然後,再根據詢問提綱要解決的問題,向證人提問。
(7)詢問證人要製作詢問筆錄,並交給證人核對或向他宣讀,允許補充、修正。在承認無誤後,由證人在筆錄上簽名或捺手印。
(8)詢問未成年證人時,要有他父母或監護人在場,要選擇他們習慣的場所。詢問的方式也要適應未成年人的特點,盡量消除他們不必要的顧慮。詢問聾、啞的證人,應當有懂得聾啞手勢的翻譯,並且將這種情況記入筆錄。
5、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概念和運用規則各是什麼?
答:直接證據,是指能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間接證據,是指不能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
直接證據的運用規則:
(1)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
(2)必須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的詢問、質證,並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3)孤證不能定案。即只有一個直接證據,而沒有間接證據印證的情況下,不能據以認定案件事實。
(4)直接證據必須得到間接證據的印證,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間接證據的運用規則:
(1)必須審查每個間接證據是否真實可靠。
(2)必須審查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有無客觀的內在聯系,防止把那些與案件毫無關系的材料,當作間接證據加以收集和使用。
(3)必須審查各間接證據之間是否互相銜接,互相協調一致,互相印證,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
(4)所有的間接證據結合起來,對案件只能作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這種結論必須具有肯定性和真實性,並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6、如何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查、判斷?
證人證言的證明力反映在真與假的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辦案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審查、判斷。(1)按照證人證言形成的三個階段即感受、記憶、陳述三個階段,判斷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即使一個如實提供證言的人,其陳述的內容也有不符合客觀真實的可能,這主要是因為,證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感知、記憶和陳述的過程。(2)審查、判斷證人證言同案件事實的關聯性。如果證人證言與案件事實本身無關聯,即使在內容上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也無證據價值。(3)審查、判斷證人與案件當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關系,以確定其傾向性,判斷其真實程度。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低於其他證人證言。(4)審查認定證人的品格、操行對其證言是否產生影響。總體而言,凡是品格、操行一貫優良的證人,其證言則具有更大的真實、可靠性;反之,其證言的真實、可靠性較弱,即證明力不強。(5)審查、判斷證人的作證能力。證人的作證能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基本是相適應的。(6)綜合對比,實物驗證。任何一份證言必須要經得起實物驗證,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案件的質量得以保證。
二、選擇題
ABCD
B
ABD
ACD
ABC
ABCD
A

A
BCD
A
三、案例分析(題目見作業冊,答案只提供答題思路,具體內容自行發揮)
三、1、(1)、被告人詹國平的辯解為直接證據;而物證(如收繳的贓款、現場遺留的桶、鞋以及屍體等)、證人證言(如姜曉霞、李青等人證言)、現場勘查筆錄、視聽資料(如電信局的通話記錄)都是間接證據。
1、答:(1)本案中全是間接證據,沒有直接證據。因為所有的證據都是間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
(2)答案要點:要答出起碼2個要點a 孤證不能定案,但如果案件都是間接證據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符合一定的適用規則,同樣可以定案。(答出完全靠間接證據定案的規則) b 賦予被告人沉默權,不會必然導致漏罪。(注意展開分析)。
2、答:在本案中,主罪中作案工具的照片和次罪中現場照片及用於作案的氧氣瓶的照片是傳來證據,因為它們不是直接來源於案件事實或原始出處,是經過了中間環節形成的證據是對無法直接取得物證的固定,所以屬於傳來證據;其他為原始證據,因為它們都是來源於案件的第一手的材料,都是直接來源於案件事實的證據。
主罪中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和被告人的口供和次罪中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為言詞證據,不論記載方式如何,它們都是以人的陳述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所以是言詞證據;其他為實物證據,因為它們都是以實物形態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
主罪中被告人的口供和次罪中被告人的口供為直接證據,因為它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因此是直接證據;其他皆為間接證據,因為它們都是無法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可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屬於間接證據。


《證據學》作業2答案
問答題
1、簡要論述三大訴訟證明的異同?
答:三大訴訟證明的共同特徵:
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域的綜合概念。因為,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徵。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採用邏輯椎理。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
三大訴訟證明的差異:
第一,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
第二,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是三大訴訟共同的證據種類。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需指出,刑事訴訟法將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分解為「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兩項。
第三,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對證明標准,我國三大訴訟法採取的術語不同。《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事實清楚」,與刑事訴訟法相比,少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是「證據確鑿」,與刑事訴訟法相比,不僅沒有「事實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沒有「證據充分」的要求。
第四,證明對象不同。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
第五,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由於證明程序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訴訟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訴訟程序的不同決定了相應的證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如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是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收集證據等。
2、我國關於證明責任問題有哪些立法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均沒有提到證明責任或舉證責任這一詞彙,只有在《行政訴訟法》第32條明確提到了「舉證責任」的概念,但是該條文並沒有揭示舉證責任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不過,我國三大訴訟法實際上也建立了證明責任制度,表現在立法上,有如下法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的規定:「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去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民事訴訟法》第64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行政訴訟法》第32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3、推定與證明責任有什麼關系?
答:推定與證明責任的關聯表現在:
A.在特定情況下,推定決定證明責任的分配,證明責任之所以是這樣分配而不是那樣分配,其原因主要在於推定的客觀存在。
B.推定能夠改變證明責任的證明對象。當事人之所以可對此事實而不是彼事實負證明責任,關鍵的原因在於在此事實與彼事實之間有推定關系存在。
C.推定決定證明責任的轉移和變化。在訴訟過程中,證明責任之所以能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轉移,其原因就在於推定發揮了作用。
4、證據制度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什麼?
答:訴訟是司法機關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和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生產關系,對各種糾紛和犯罪現象進行揭示、證實、處理(懲罰)的一種司法活動。訴訟法就是對這些訴訟活動的制度化、條文化和法律化。那麼,什麼是訴訟制度呢了法律對於訴訟活動的任務、原則、程序、原告、被告的權利和義務,司法機關的職能和任務,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規定,這種規定的總稱就是訴訟制度,也就是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總和。證據制度是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之一,它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從屬關系,即有什麼樣的訴訟制度就有什麼樣的證據制度。它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從屬關系,即有什麼樣的訴訟制度就有什麼樣的證據制度,訴訟制度決定證據制度。當然證據制度並不是完全被動和消極的,它可以影響並反作用於訴訟制度。總之,二者密切聯系,不能截然分開。
5、在證明中如何體現訴訟證明的真理性和正當性?
答:只有對案件事實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導致對法律規范的正確適用,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決結果。但是,受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等客觀因素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證明的案件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就證明結果的真理性來說,只能達到一種相對的真實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的認識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主觀的認識結果必須完全符合客觀情況,認識才具有絕對的真理性。但是,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我們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主觀和客觀的兩極對立永遠無法消除。因此,作為主觀的人的認識,與客觀世界或者客觀發生的事情,只能達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在訴訟證明領域,證明結果也只能達到一種相對性。
第二,訴訟證明制度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結果的相對性。在訴訟領域,案件事實必須通過證據來證明,但是,證據本身仍然要通過其他證據來證明,而其他證據的真實性要其他證據證明,因此訴訟證明從邏輯上說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人類的理性會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上讓無限推演的證明活動停下來。這是因為人們具有共同的知識框架或背景,是不用證明即可接受的經驗規則。而經驗規則並不是絕對的,所以訴訟證明的結論,也只能是相對的。
第三,法律價值的沖突和協調也造成了證明的相對性。一種訴訟程序不僅要追求對案件事實的真理性的認識,而且還要在正義、秩序、效率等價值之間做出適當協調,如果以犧牲這些法律價值為代價,則會造成物極必反的效果。
第四,司法活動與科學研究不同。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司法活動的證明對象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事物,還包括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科學研究揭示的規律具有普遍性,因而可以輕易地進行檢驗,司法活動證明的對象具有不可回復性,一旦發生,根本無法將其復原;科學研究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司法活動在此之外,還要協調各種價值;科學研究可以採取人類所能承受的各種手段,甚至不計成本,而司法活動則必須使用法律允許的手段,而且有嚴格的期間、甚至人員限制。
司法活動不僅要靠國家的強制力來維護,還要靠它的理性來維護。這種理性,一方面,存在於訴訟證明的相對性之中,因為相對性蘊含著絕對性,絕對性通過相對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則是靠訴訟證明過程的正當性實現的。所謂正當性,就是在倫理上具有道德性。正當性有時又稱為合法性。具體來說,訴訟證明的正當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證據要合法,也就是說證據要具有證據能力或者可采性。證據合法,包括兩個方面:來源合法與表現形式合法。
其二,證明的程序必須正當、合法。由於證明的程序就是訴訟程序,所以,訴訟程序必須體現一定的法律價值,遵守一定的原則,而且,依據這些原則建立的訴訟程序必須在實際的證明過程中被遵守。就嚴格的法律調查和事實認定過程來說,舉證、質證、辯論以及評議等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
實際上證明結果僅具有相對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正當性,才能最終具有合理的可接受性。
6、我國證明標准有哪些特點?
答:從三大訴訟法對證明標準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三大訴訟法的證明標準是統一的,即都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是我國證明標準的最大特點,即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准,這與國外實行的不同訴訟有不同證明標準的多元化標准有鮮明區別。
我國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准,說明對訴訟中案件事實的證明程度的要求不但是一致的,而且都是很高、很嚴格的。將所有案件的結論都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無疑是好的。但是,盡管設定這種統一化的證明標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設定的是否科學、合理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一些從事民事訴訟法學和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學者,已經開始對這種一元化的標准提出了質疑。我們認為,否定一元化的證明標准,實行多元化的證明標准,是符合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的,也是符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要求的。
我們認為,在刑事訴訟中,可以繼續實行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但是,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則有必要降低證明標准。民事訴訟證明標准可以參考國外通行的「優勢證據」標准確定,而行政訴訟證明標准則應介於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或者接近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
二、選擇題
C
AD
C
D
ABD
B
C
A
C
A
三、案例分析(題目見作業冊,答案只提供答題思路,具體內容自行發揮)
1、答:(1)本案的法定證據種類有:a物證(包括查獲的部分走私集成電路、繳獲的全部賄賂物品等贓物)它們以物質的存在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屬於犯罪行為侵犯的客體物。
b書證(偽造的發票、審計部門的查證報告),以其所記載的內容反映案件的真實情況,即走私的數額。c 證人證言 d 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述,即對走私和受賄事實的供述。
(2)上述證據中,直接證據主要有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它能夠直接證明主要犯罪事實。
間接證據包括物證、書證(偽造的發票、審計部門的查證報告)、證人證言以及鑒定結論。這三類證據都是間接地證明案件的事實,其中物證和書證只能證明案件的結果。
2、答:(1)本案中的縣工商局應承擔舉證責任。因為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說明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應該由被告承擔。從理論上講,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來說,被告是處在主張者的地位上的:行政機關有舉證能力;由行政機關承擔舉證責任能有效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些也都說明應該由工商局承擔舉證責任。
(2)本案中應當證明的事實包括:a 縣工商局行政處罰的主體資格和許可權的事實,即應當證明它有無對非法變更經營范圍以及不申領特種經營許可證而進行營業的行為進行處罰的許可權,還應當提供所依據的有關的規范性文件;b 劉某是否實施了被處罰的行為,即劉某是否實施了縣工商局加以處罰的非法變更經營范圍以及不申領特種經營許可證而進行營業的行為;c 縣工商局的行政處罰符合法定程序;d 縣工商局的處罰目的正當;e 該處罰行為與劉某的違法行為的情節、性質相適應,無顯失公正的情形。
3、答:本案中原始證據是(1)證人證言(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因為它們都是來源於案件的第一手的材料其中(1)和(3)直接來源於案件事實,(2)是來源於原始出處;傳來證據是(4)法院調查和庭審筆錄,它是對案件事實的部分證據的固定,不是第一手的材料,因此是傳來證據。
本案中言詞證據是(1)證人證言,它是以人的陳述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所以是言詞證據;實物證據是(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4)法院的調查和庭審筆錄, (2)和(3)是書證,其中(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這種證據由於證人證言的主體應該是自然人,所以單位不能作為證人,(3)也就不是證人證言而是書證。(4)是物證,它們都是以實物形態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所以是實物證據。
本案中的直接證據只有(4)法院調查和庭審筆錄,是對整個案件證據的固定,它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因此是直接證據;間接證據是(1)證人證言(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因為它們都是無法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可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屬於間接證據。
4、問題一:本案中,公安機關收集的法定證據包括:(1)物證(作案工具麵包車、聯絡工具手機、贓物珍稀動物的皮革250張),它們以物質的存在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屬於犯罪行為侵犯的客體物、犯罪行為實施的方法和手段。
(2)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張某和王某的供述),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述,即對販賣珍惜動物皮革事實的供述。
(3)證人證言(馬某的陳述),馬某因為非本案犯罪嫌疑人,因此其所作的陳述不能作為口供而作為證人證言對待。

C. 刑事訴訟法電大考試 簡述何為補充偵查

1、因事實不清發回重審的刑事案件,需要補充證據,這個證據還是原來的辦案內人員補充偵查,所以容不可能讓他們迴避,這樣可以便於調查,當然為了提高辦案立度,也可以領導掛帥,參與偵查工作。
2、刑事訴訟法也沒有要求辦案人員迴避的規定。
3、辦案檢察院的公訴人也不會迴避的。
4、法院審判人員應當迴避,應當另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D. 電大刑事訴訟法簡述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有哪些

1.附帶民事訴訟必須以刑事訴訟的成立為前提。2.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必須具有權版利能力和行為能權力。 3.附帶民事訴訟必須有明確的被告人和具體的訴訟請求。 4.附帶民事訴訟的訴因是刑事被告人的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物質損失。

E. 電大法學專科 刑事訴訟法 案例分析題 希望高人解答一下,不勝感激。。。。。。

  1. 偵查人員應首先問其有沒有此犯罪行為,如果嫌疑人承認有,就讓其供述版,如果其說沒有,才能說他有此權行為,並說出證據事實等

  2. 偵查階段就可能找律師為其辯護,訊問人員說不能找也是錯誤的

  3. 訊問人員的第二句和最後一句也是違法的,新刑訴法,明確規定了保障人權,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此違反了這一點

F. 我急需一篇電大關於《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的實踐報告

論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
摘要:與被告人權利保護相比,犯罪被害人的權利卻逐漸萎縮,在訴訟法上受到的保護較少。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並對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加以合理適當的平衡,成為各國刑事訴訟法的普遍發展趨勢。本文首先對被害人進行了界定,並分析了其特徵,接著分析了國外刑事被害人權利配置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的配置狀況及存在的不足,最後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措施,以此希望能加強對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保護。
關鍵詞: 刑事被害人 權利配置 問題 保障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accused, the victims of the crime has the right to decline, in the proceral law on the protection les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accused a proper balance to be reasonable, become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re.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victims and to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analyzes the allocation of the rights of foreign criminal status of victims, on this basis, analysi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ral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lack of problems in the final combined proposed 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in order to want to strengthen our protection of 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Keywords: Crime victim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configuration issues
引 言
由於法制觀念的演進和人權思想的發展,原來在刑事訴訟中居於客體地位的被告人一躍成為刑事司法的中心,對被告人的權利保護日益完備,這是刑事訴訟科學文明的表現。但是與此相反,犯罪被害人的權利卻逐漸萎縮,在訴訟法上受到的保護較少。在有些時候,被害人只有告訴人的地位,甚至在訴訟程序中被以證人的身份傳喚,並要接受案件被告人及辯護人的質問,這就存在使被害人再度受害的可能。如何保護被害人和重視被害人的權利問題,產生了重新探討的必要。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並對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加以合理適當的平衡,成為各國刑事訴訟法的普遍發展趨勢。
根據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工作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作為國家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在依法治國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必須以加強訴訟民主、強化人權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而在具體修改議題即改革熱點的關註上,則要秉持一定的「問題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重解決現行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突出存在的問題。為此,本文就有關刑事訴訟中犯罪被害人的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作一番探討,以此希望能加強對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保護。
一、刑事被害人界定及其訴訟地位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直接侵害的對象,在歷史上曾經是刑罰的發起者和實施者,直至後來成為犯罪的起訴者。被害人的態度直接決定著犯罪人的命運。
(一)刑事被害人界定
刑事被害人,亦稱為刑事受害者或受害人,是與加害人相對應的稱呼。被害人的概念,從不同的視角,學界有不同的定義。
我國著名學者康樹華認為,被害人即是指因犯罪行為而使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的人,是相對於犯罪人而言的 。
而學者湯嘯天則認為,被害人是指正當權益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國家 。
綜上所述,被害人,是指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正確理解被害人這一概念的內涵,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必須是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認定一個人是否刑事被害人,應當首先看其被侵犯的權益是否合法權益,也即其權利和利益是否受到法律的保護;(2)必須是直接遭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直接,則將受犯罪行為間接侵害的人排除在外,如被害人的近親屬,其因為犯罪行為心靈上也受到了創傷和打擊,同時可能伴隨著被害人的醫葯費等物質損失,但是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被害人;(3)必須是受到犯罪行為侵害。因一般民事侵權行為、自然災害等造成損失的人,並不是刑事意義上的被害人。
從范圍來看,刑事被害人不僅包括自然人被害人,還包括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法人、其他組織,即單位被害人。
(二)刑事被害人訴訟地位
縱觀世界各國,對被害人保護的思想和制度發展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私力救助階段-公力救助階段—公力救助與私力救助相結合階段。
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訴案件的當事人,另一種是公訴案件的當事人。首先從國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平衡角度講,當公訴無力或不能時,被害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實現其追究犯罪的願望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要求。其次,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講,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利於讓被害人通過親眼目睹審判的公正,緩解被害人過激的報復心理,消解犯罪這一矛盾源所帶來的沖突主體間的心理對抗及其對法制和司法過程的不信任感。最後,從被害人實質權利保護的角度講,刑事司法的目的是要盡可能地恢復被害人受損的權益,只有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地位,被害人才能透過刑事程序的運作維護自己合法權利,有效避免當事人在偵查、起訴、審判和最後執行過程中再次受到傷害。這是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應有之意。
在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中,被害人只屬於一般訴訟參與人,法律沒有賦予其當事人的地位。1996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明確將被害人界定為「當事人」,同時賦予被害人多項訴訟權利,從而確立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我國人權保障刑事改革的重大進步。刑事被害人擁有當事人地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被害人作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對犯罪所造成的損害有最深刻的感受,在解決其利益遭受侵害的刑事犯罪沖突中,他是當然的權益可能受到刑事裁判直接影響的主體,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他不僅具有獲得經濟賠償或補償的慾望,而且更有著使對其實施侵害的犯罪人受到法律懲罰的要求。
二、國外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立法狀況
西方流傳著一句法諺: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濟。但是,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和救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期以來,刑事法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從被告人的角度著手而很少關注到已經受到傷害的被害人,被害人不僅受到犯罪行為的一次被害,在訴訟過程中乃至之後還可能受到二次被害或者更多。
隨著刑事被害人學研究的深入以及人權保障的發展,刑事被害人的權利逐漸受到重視。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是各國刑事訴訟立法乃至國際公約發展的一大趨勢,是一個國家民主、法制化進程的表現,也是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關於保護犯罪被害人權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呈現出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建立對被害人金錢資助的制度。第二階段是加強對犯罪被害人間接和直接的幫助,具體表現為非營利性組織如英國的被害人支助、美國的被害人支援的全國組織等開始向被害人提供間接和直接的援助。第三階段,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一些國家紛紛制定或改進法律確立被害人的權利。目前,隨著國際范圍內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加強,世界各國在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問題上已形成諸多共識。
從權利保護來看,被害人的權利主要是:(1)控訴權。無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在英美法系國家,被害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啟動公訴程序。(2)訴訟參加權。為使司法程序滿足被害人的需要,應當讓被害人在涉及其利益的適當訴訟階段出庭陳述其觀點和有關事項以供考慮。各國立法中對被害人的訴訟參加權都有不同的規定。(3)知悉權。從上世紀60年代起,英美澳及歐洲各國紛紛制定了有關保護被害人的法律,規定了被害人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享有知悉權。(4)援助權。聯合國《為罪行與濫用權力行為的受害者取得公理基本原則宣言》從法律援助的時間、途徑、內容和對特殊被害人的適當照顧幾個方面詳細確立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英美法系國家在傳統上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有所忽視,但是在當代被害人學運動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紛紛改變了做法。(5)隱私權。在刑事訴訟中加強對被害人隱私的保護,其旨意是能有效避免刑事訴訟中的「第二次被害人化」。各國刑事訴訟立法以及有關被害人保護的特別立法之中,都體現了保護被害人隱私權的內容。(6)處分選擇權。在國外,在以被害人為中心的刑事自訴領域,由於沒有國家公訴機關的干涉,被害人可以享有相對完備的實體處分權利,比如與被告人達成調解、和解協議或放棄部分權利。(7)賠償和國家補償權。對被害人給予不同形式的經濟賠償或補償,各國對此已經形成了普遍的立法潮流。
總體說來,國外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加強是當前刑事訴訟立法的一個重要趨勢。從理論上來說,刑事法律關系應當是由國家、犯罪人、被害人這三個主體構成的「三元結構模式」,而非只定位於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二元結構體系」,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應當具有真正獨立的法律地位,應對強化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也是加強刑事法律中的人權保障,實現刑事司法全面正義的需要。
三、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現狀及其制約因素
長期以來,維護刑事被告人的權利一直是刑事司法活動的主要方向,被告人的地位問題始終處於許多國家刑事司法領域的核心。
隨著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研究意義的認識深入,順應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發展趨勢,我國刑事立法在這個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配置現狀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的權利作了規定,具體概括為以下幾種權利。(1)報案、控告權。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報案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是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接受;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控告人的安全。報案、控告權及偵查、檢察、審判機關負有保護被害人安全責任的規定,有利於保護被害人人身、財產不受侵犯,也有利於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2)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由於原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被害人的此項權利,實踐中是否允許被害人委託代理人做法是不一的。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第32條、第40條規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被委託的代理人可以是律師、被害人的監護人、親友及人民團體或者被害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刑事訴訟法的這一明確規定,為被害人委託代理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3)申請迴避權。被害人對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審查人員及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認為具有符合法定的迴避的理由時,有權申請其迴避。這一訴訟權利,是被害人地位被立法承認後增加的訴訟權利,對案件的公正處理有重要意義。(4)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5)參加法庭審理權。被害人有權在法庭審理中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可以向有關的證人、鑒定人發問;可以對法庭上出示的物證、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發表意見;可以申請通過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可以申請重新鑒定勘驗;可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有權與被告人互相辯論。(6)異議或申訴權。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向法院提出申訴。
此外根據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強奸案被害人可以選擇是否出庭;被害人報案不願意公開自己的姓名的,偵查、檢察、審判機關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配置存在問題
通觀我國立法關於被害人訴訟權利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在訴訟領域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其中有些措施也是很有力度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行刑事訴訟對被害人權利保護也存在明顯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公訴案件被害人的概念和范圍,沒有予以界定現行刑事訴訟賦予了被害人當事人地位,而正是由於被害人地位獲得,確立被害人的概念和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2)對被害人的訴許可權制太多,保障不足。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公訴權制約私訴權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對私訴權制約公訴權重視不夠。(3)沒有建立國家補償制度。目前,我國尚無有關對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的立法,在司法實務中,對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無法得到賠償而造成生活極為困難的被害人,有的由地方政府給予適當補償,有的由被害人單位給予救濟,有的由某種援助團體予以資助。(4)對被害人的賠償范圍過窄。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的賠償僅僅是一種「填平式的賠償」 。對加害人而言,沒有懲罰性賠償,對受害人而言,沒有撫慰性賠償。此外,未賦予精神損害賠償權最高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明確,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被害人在刑事案件審結後,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5)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過於空泛。在法律援助的具體規定和要求中,沒有對被害人如何進行法律援助的內容,以至於講到刑事訴訟中的法律援助,人們只知道對被告人有法律援助。(6)民事賠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根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定,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訴訟只能在刑事訴訟啟動後才能一並審判,而不能提前進行,只有為了防止刑事審判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6)國家補償缺位。目前,我國對犯罪被害人的補償制度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盡管各地都有對被害人實施國家補償的做法,但由於法律沒有關於如何對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的明確規定,也沒有將被害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導致實踐中各地的做法不一,標准混亂。
四、完善訴訟權利配置,強化我國刑事被害人人權保障的對策
被害人及訴訟參與人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廣泛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在立法上和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熟的經驗。他們的做法對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結合我國的刑事立法現狀,為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為保障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完整性和實現司法公正,針對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必要重新構建並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被害人援助
許多被害人由於其特殊的訴訟地位或者某些特殊原因而不能有效行使訴訟權利,甚至還可能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強化我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主要是:(1)對法律援助權予以明確規定。從憲法高度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給予明確,同時在刑事訴訟立法上規定被害人享有和被告人相對應的法律援助權,比如對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而自己參與訴訟能力較差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訴訟代理;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被害人應當緩、減、免訴訟費、鑒定費等。(2)司法實踐要細化援助的規定。司法實踐中應當將被害人法律援助納入法律援助制度的總體框架中考慮,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和律師應當為被害人參與刑事程序提供相應的物質便利和法律上的幫助,如提供免費法律咨詢、設立被害人誤工補償制度、對被害人的人身保護制度、被害人出庭期間的休假制度、為出庭被害人提供與他人隔離的休息室或者設立專門的被害人室等。(3)建立對被害人的社會救濟制度。主要是建立被害人服務機構,建立經濟援助的體系,充分尊重被害人的人格。所以,我國有必要設立被害人人權問題研究機構和被害人保護機構。有些國家,例如美國等國家早已成立了「國家犯罪受害者調查」機構。若要在財力還不夠強的我國普遍建立這種機構是有許多困難的,但我國被害人的人權卻急需加強保護。因此我們不能再等待,國家各級司法機關、立法機關以及監察機關設置的信訪機構,可以增設窗口,承擔對被害人的免費法律咨詢援助。
(二)確立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制度
賦予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附帶民事訴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同源不同質,其在保護被害人民事權益方面有先天的不足。民事侵權之訴中尚且存在精神損害賠償,為何較之社會危害性嚴重許多的刑事案件,如強奸、猥褻、侮辱等行為,被害人只能就直接物質損失獲得賠償,這一制度顯然不合理,而確立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制度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三)賦予被害人提起國家補償的權利
所謂國家補償,是指被害人受犯罪行為侵害後,不能從被告人處獲得實際賠償,國家在法定情形下加以補償的制度。從社會的角度講,在犯罪分子無法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時,由國家對被害人進行適當的補償,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避免被害人過激行為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從國際上看,紐西蘭、英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建立了國家補償制度,確保被害人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也是值得借鑒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制定了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保障被害人人權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還沒有制定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鑒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可以規定:無法從犯罪人或是其他來源獲得物質保障的、因故意犯罪受重傷的被害人及因故意犯罪死亡的被害人的遺屬,有權利獲得國家補償。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根本職能是為人民服務,它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實現。國家應盡最大力量實現犯罪人對刑事損害的賠償,如果犯罪人本人沒有任何賠償能力,國家應當盡可能使有賠償能力的與犯罪人有某種關系的人,合理地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對於不具有前述兩類賠償能力的犯罪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費用可取自國家司法機關對犯罪人判處的罰金和變賣罰沒物品所得的錢款,亦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來自海關、行政機關、工商管理機關收取的罰款、沒收的非法錢款和變賣沒收的非法物品所得的錢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在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時機已基本成熟。
(四)完善被害人賠償制度
在刑事訴訟中解決好對被害人的賠償問題,可以有效地使被害人從被害後果中獲得恢復,平復被害人的心理,消除和緩解被害人和被告人之間的沖突,提高被害人及其他公民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進而有於實現訴訟目的,維護社會安全。
借鑒國外立法與司法經驗,完善被害人的賠償制度主要是:(1)將犯罪人賠償損失可以從輕處罰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在考慮賠償與刑事責任的關系時,不但要考慮賠償損失的數額,而且也要考慮犯罪人對賠償損失的態度和所做的努力。(2)將賠償損失與緩刑、減刑和假釋結合起來。(3)進一步完善民事賠償優先原則。對某些沒收的犯罪工具,可以用來優先賠償被害人的損失,而不僅僅拘泥於犯罪人的沒收財產,以此來最大限度地保證犯罪人的經濟賠償能力。(4)加大對犯罪人逃避賠償責任的懲罰力度。 (5)將精神損害賠償列入法定賠償范圍。
(五)尊重被害人人格,避免其再度受害
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有利於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也有利於保證刑訴的公正,能切實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要求,促進刑事訴訟立法的日趨完善。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受害者,由於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其財產已經蒙受損失,身心也已遭受巨大的痛苦,尊重被害人的人格,避免對被害人的人身和人格造成進一步的損害,不僅是保證刑事司法順利進行和正確處理案件的前提,也是緩解被害人的痛苦,防止其產生對社會的敵對心理的必要條件。在被害人中,有一部分人尤其容易因訴訟程序本身再次受到傷害,比如性犯罪中的女性被害人、未成年的被害人等。日本在2000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規定:當證人(包括)被害人有可能看到「顯著的不安或緊張時」,可以允許陪同人陪伴作證;可以在證人與被告人之間設置屏風等物以使相互看不到對方;可以讓證人待在法庭以外的其他房間,通過連接設置在該房間和法庭的錄像裝置進行作證。因此,我國的刑事司法要在這方面給予改進,從法律層面賦予刑事被害人足夠的尊重和尊嚴。比如,對受害者不應抱有輕蔑指責的態度,對涉及被害人隱私的案情應避免傳播、限制公開報道;對性犯罪被害人在偵查、調查時應由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進行詢問,詢問中應進行適當的安撫,並對其隱私進行保密。另外,我國可借鑒日本的規定,在審判程序中加強對易受傷害被害人的保護,防止其再度受到傷害。促進被害人人格尊嚴的恢復,使其重歸社會。
結 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應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發展趨勢,我國刑事立法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1996年刑訴法明確了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並對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作了規定,但是現行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加強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勢在必行。
如何對待被害人,是反映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立並完善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進步的標志。筆者相信,隨著中國刑事立法和司法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各項制度必將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許永強著:《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事局編:《中國與歐盟刑事司法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3]徐靜村主持:《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二修正案)學者擬制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宋英輝、孫長永、劉新魁等著:《外國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陳光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肖建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在沖突與協調》,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8]王文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缺陷與完善》,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51期。
[9]蔡國芹:《論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載《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0]周建華:《論我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載《華東政法學員學報》,2004年第4期。
[11]劉振會:《論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缺失之救濟》,載《山東審判》,2005年第3期。
[12]孫長春、陳淑智:《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載《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報》,2006年第1期。

G. 電大法學專科 刑事訴訟法 案例分析題 希望高人解答一下,不勝感激。 新手

修改前的刑事訴抄訟法第二百條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級人民法院不同意判處死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級人民法院不同意判處死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所以省高院(不是中院啊)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是正確的。

熱點內容
司法信息員 發布:2025-05-14 16:43:17 瀏覽:218
道德和犯法 發布:2025-05-14 16:40:58 瀏覽:307
韓友誼刑法音頻2014 發布:2025-05-14 16:35:53 瀏覽:522
合同法第八十七條 發布:2025-05-14 16:35:20 瀏覽:566
疫情期間的法治事件 發布:2025-05-14 16:28:19 瀏覽:345
北京市幼兒園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6:15:33 瀏覽:384
勞動法裁員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4 16:03:54 瀏覽:589
法律碩士上課模式 發布:2025-05-14 16:02:30 瀏覽:208
違反知情權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16:00:44 瀏覽:49
仙游微法院 發布:2025-05-14 15:49:56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