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由誰制定
① 憲法,經濟法律法規,行政法規,政策,地方性法規分別由誰制定根據什麼制定製定程序是什麼作用是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②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由誰制定的
基本法起草過程
負責起草《基本法》的委員會,成員包括了香港和內地人士。而在1985 年成立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員則全屬香港人士,他們負責在香港徵求公眾對基本法草案的意見。
1988 年4 月,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公布首份草案,基本法諮詢委員會隨即進行為期五個月的諮詢公眾工作。第二份草案在1989 年2 月公布,諮詢工作則在1989 年10 月結束。《基本法》連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圖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90 年4 月4 日正式頒布。
背景
在1984 年12 月19 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下稱《聯合聲明》),當中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香港特別行政區不會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五十年不變。根據《聯合聲明》,這些基本方針政策將會規定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下稱《基本法》)在1990 年4 月4 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已於1997 年7 月1 日生效。
有關文件
《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它以法律的形式,訂明"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等重要理念,亦訂明了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各項制度。
《基本法》包括以下章節-
(a) 《基本法》正文,包括九個章節,160 條條文;
(b) 附件一,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c) 附件二,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及
(d) 附件三,列明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藍圖
《基本法》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勾劃了發展藍圖。下文載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方針政策的主要條文。
總則
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參考《基本法》第2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香港永久性居民組成。(參考《基本法》第3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參考《基本法》第5 條)
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同《基本法》相抵觸或經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參考《基本法》第8 條)
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和外交事務。(參考《基本法》第13 至14 條)
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參考《基本法》第13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維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治安。(參考《基本法》第14 條)
全國性法律除列於《基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任何列於附件三的法律,限於有關國防、外交和其他不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的法律。凡列於附件三的法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當地公布或立法實施。(參考《基本法》第18 條)
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參考《基本法》第22 條)
保障權利和自由
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參考《基本法》第6 條)
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考《基本法》第25 至26 條)
香港居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參考《基本法》第28 條)
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通訊、遷徙、信仰、宗教和婚姻自由,以及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參考《基本法》第27 至38 條)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和國際勞工公約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繼續有效,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予以實施。(參考《基本法》第39 條)
政治體制
行政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由年滿四十周歲,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二十年並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參考《基本法》第44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參考《基本法》第45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遵守法律,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負責:執行立法會通過並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答覆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徵稅和公共開支須經立法會批准。(參考《基本法》第64 條)
立法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由選舉產生。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參考《基本法》第68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職權主要包括:
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
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
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
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
就任何有關公共利益問題進行辯論;
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參考《基本法》第73 條)
司法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終審法院可根據需要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法官參加審判。(參考《基本法》第82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參考《基本法》第85 條)
原在香港實行的陪審制度的原則予以保留。任何人在被合法拘捕後,享有盡早接受司法機關公正審判的權利,未經司法機關判罪之前均假定無罪。(參考《基本法》第86 至87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系和相互提供協助。在中央人民政府協助或授權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與外國就司法互助關系作出適當安排。(參考《基本法》第95 至96 條)
經濟
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自由港、單獨的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和維持資金流動自由。(參考《基本法》第109/112/114/116 條)
港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繼續流通。港幣的發行權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參考《基本法》第111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無形財產和資本的流動自由。(參考《基本法》第115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經中央人民政府授權繼續進行船舶登記,並以" 中國香港" 的名義頒發有關證件。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私營航運及與航運有關的企業,可繼續自由經營。(參考《基本法》第125/127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實行原在香港實行的民用航空管理制度,並設置自己的飛機登記冊。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授權下,可與外國或地區談判簽訂民用航空運輸協定。(參考《基本法》第129 至134 條)
教育、科學、文化、體育、宗教、勞工和社會服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有關發展和改進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社會福利和勞工的政策。(參考《基本法》第136 至147 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專業、醫療衛生、勞工、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可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的有關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各該團體和組織可根據需要冠用" 中國香港" 的名義,參與有關活動。(參考《基本法》第149 條)
對外事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 中國香港" 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參考《基本法》第151 條)
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同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適當領域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派遣代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成員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關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允許的身份參加,並以" 中國香港" 的名義發表意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 中國香港" 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參考《基本法》第152 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的國際協議,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情況和需要,在徵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決定是否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參加但已適用於香港的國際協議仍可繼續適用。中央人民政府根據需要授權或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作出適當安排,使其他有關國際協議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參考《基本法》第153 條)
基本法的解釋和修改
《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其他條款也可解釋。但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需要對《基本法》關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系的條款進行解釋,而該條款的解釋又影響到案件的判決,在對該案件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局判決前,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有關條款作出解釋。(參考《基本法》第158 條)
《基本法》的修改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基本法》的任何修改,均不得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既定的基本方針政策相抵觸。(參考《基本法》第159 條)
③ 行政法部門就是由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構成的對嗎
行政法部門是調整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
④ 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是由哪些部門制定的啊
廣義的法復律包括法律、行制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規定是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范疇,效力低於法律。
2、條例是法律的名稱,不是法律的種類。
法律效力等級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我國法律遵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法律覆蓋層面上,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⑤ 地方性法規由誰制定
地方性法規由復省、自治區、制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
《憲法》第100條規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⑥ 由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稱為()A行政法規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行政規章: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的區別。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同屬於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但是:
①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行政規章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
②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我國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或是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規章。
③行政法規可以直接依據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行政法律),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對於各種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罰,可以在符合憲法、法律的前提下,作出帶有創制性的規定;並且可以在不違背憲法、法律的情況下,對某些尚未受到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作出行政法調整。行政規章中,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所作的規定,則不僅要符合憲法法律的精神原則,同時,還必須以某個具體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直接依據,或者有其通過條文內容的明確授權。而對於有關罰則條款的規定,則只能嚴格囿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規定的種類、方式、幅度。不可以作出創設性規定。
④依照全國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作出的,有關授權國務院的《決定》等,行政法規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問題上,可以體現某些立法上的「超前性」「實驗性」,行政規章則不可以具有 「超前性」「實驗性」。
⑤依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進行行政審判的重要依據,這肯定了行政法規對於行政審判活動的絕對約束力。行政規章對於行政審判活動則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只是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一種參照。
進入本世紀以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十分頻繁。與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相比,由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規章顯得內容龐雜。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行政機關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和執行行政規章。在我國,行政規章發揮作用的領域甚廣且效能頗強。但是,有關行政規章問題的理論研究卻顯得薄弱,實踐中對制定程序等方面必要的法律規制更為缺乏。在此擬就我國行政規章的性質特徵及其制定程序等作初步探討。
在我國,行政規章有法律所規定的明確內容。根據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規定,行政規章主要指: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從這個范圍看,我國的行政規章,應指由法律所授權的一定行政機關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⑦ 經濟特區的法律由誰制定
經濟特區抄的法規由全國人大授權,襲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及其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和法律的原則,根據經濟特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7)行政法由誰制定擴展閱讀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
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⑧ 行政法是國務院還是國務院各部委制定
《立法法》
第九條規定: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及其常務版委員會有權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
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
、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
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⑨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由哪個部門組織起草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起草。
立法法第六十七條規定行版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權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
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9)行政法由誰制定擴展閱讀:
立法法第六十八條規定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立法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立法法第七十條規定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⑩ 行政法規是由誰制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回法律,制定答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也就是說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