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德國的行政法院是專門法院

德國的行政法院是專門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9-13 04:28:28

『壹』 求法國,德國的司法機關,他們各自與議會是什麼關系

德國。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
法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C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貳』 什麼是」WTO司法審查制度的內容」啊

WTO與司法審查司法審查是WTO各項規則(協議)得以實施的最重要保障之一,沒有司法審查允,WTO的很多規定將是空中樓閣。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江必新認為,WTO的宗旨是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消除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壁壘,WTO規則的絕大部分內容是針對政府行為的,是以政府的管理活動為對象的
http://www.emagister.cn/cursos-%22wto%E4%B8%8E%E5%8F%B8%E6%B3%95%E6%9C%BA%E6%9E%84%22%E6%AF%94%E8%BE%83%E7%A0%94%E7%A9%B6%E5%9B%BD%E9%99%85%E7%A0%94%E8%AE%A8%E4%BC%9A%E7%BB%BC%E8%BF%B0-simcour-1456221.htm

WTO反傾銷協議與法院的司法審查權
傾銷(Dumping)是國際貿易中一種經濟行為,WTO《關於履行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將其界定為,「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低於出口國旨在本國消費的同類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於其正常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而反傾銷(Anti-mping)則是一種政府行為,主要是指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或者本國生產企業的利益,採取增加關稅等措施對進口國的傾銷行為進行限制……
從目前國際貿易的情況看,歐美國家對中國眾多出口產品和企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徵收反傾銷稅,從各類生活用品到各式各樣小商品等等,而這些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產品」。但在中國,反傾銷案件卻寥寥無幾,由於行政部門採取或者不採取反傾銷措施而引起司法審查的案件還未出現。我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將急劇增加,如何遵循WTO反傾銷協議,確立司法審查的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國際貿易自由方面的作用,是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筆者將在文中著重論述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問題。
WTO反傾銷協議第十三條(司法審查)規定:「各成員, 其國內立法包括有關反傾銷措施的規定,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的內容規定,對最終裁決和復審決定的行政行為可特別要求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者通過訴訟程序,迅速進行審議,該法庭或訴訟程序應完全獨立於負責作出該裁決或復審決定的當局。」WTO 除了在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還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二十三條、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六條、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第三十二條、 裝船前檢驗協議第四條中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是源於關貿總協定(GATT)的規定。GATT第十條第3 款(乙)項規定「為了能夠特別對於有關海關事項的行政行為迅速進行檢查和糾正,締約各國應維持或盡快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這種法庭或程序應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之外,而它們的決定,除進口商於規定上訴期間向上級法院或法庭提出申訴之外,應由這些機構予以執行,並作為今後實施的准則;但是,如果這些機構的中央主管機關有充分理由認為它們的決定與法律的既定原則有抵觸或與事實不符,它可以採取步驟使這個問題經由另一程序加以檢查」。從字面上看,WTO 規定了三個司法審查的主體:司法的、仲裁的、行政的法庭。由於WTO 反傾銷協議對司法審查的主體及其司法審查權的規定不是十分明確,有的學者認為,在我國,不應當由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而由其他行政機關對反傾銷行為進行最終審議或者由作出反傾銷行為的行政機關進行最終審議。
筆者認為,這些觀點與WTO的司法審查的原則不相符。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在我國應當明確法院對反傾銷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的司法審查權。
WTO反傾銷協議沒有排斥法院擁有最終司法審查權的原則
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法院都擁有對行政行為的最終司法審查權。著名的布萊克法律辭典(Black"s Law Dictionary)是這樣解釋司法審查的概念的:「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政府的另一部門或另一級政府決定的權力。從行政機構向法院提起的上訴,以審查事實認定或法律,或審查兩者。也指上訴法院審查初審法院或中級上訴法院的裁決。」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代表了英美法學的普遍認識。王名揚先生認為,「在美國,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國會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以及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及法律而言」。在英國,司法審查通常是指,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機關侵害,請求高等法院根據其對下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具有的傳統的監督權,對後兩者的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當然,司法審查並不專門指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在美國,反傾銷司法審查案件由國際貿易法院管轄,上訴法院是聯邦上訴法院,後者為普通法院),也包括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如德國、法國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便是如此。在德國,普通法院不享有任何行政法事務的管轄權(jurisdiction),行政法方面的事務由專門的法院即行政法院(the administrative court)管轄。因此,在德國,司法審查是指行政法院審查行政機關行使的行政權力。在法國,行政法院同樣具有司法審查的權力。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看來,行政法院是嚴格意義上的司法機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們與其它法院共同地行使國家的司法權。行政法院像普通法院那樣,與行政機關是相互獨立的。
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法院對行政行為都擁有司法審查權。那麼,為什麼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產生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三個並列的主體呢?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一是在有些WTO成員國的憲政體制中, 法院對行政行為不具有司法審查權。對於這些國家的司法審查問題,GATT第十條第3 款(丙)項作了補充的規定,「如於本協議簽訂之日在締約國領土內實施的事實上能夠對行政行為提供客觀公正的檢查,即使這個程序不是全部或正式地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以外,本款(乙)項的規定,並不要求取消它或替換它。實施這種程序的締約國如被請求,應向締約國全體提供有關這種程序的詳盡資料,以便締約國全體決定這種程序是否符合本項規定的要求」。根據該項規定,能夠對行政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的機構,即使不是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司法機構,或者在形式上不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機構,也不必然是不合格的主體。這種審查主體和程序是否符合第十條第3款(乙)項的規定,由締約國全體決定。 這種規定主要是基於締約國的司法、行政和仲裁體系的不統一。允許在有的國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或者仲裁機構過渡性地替代法院作出最終的裁決,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的國家,可以排除法院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二是基於WTO 規范的行政行為涉及的行政專業性很強,WTO規定了獨立的行政機構的審查程序, 體現了很多國家行政法上行政救濟窮盡的原則。WTO 中規定的獨立的「行政的法庭」,可以理解為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還可以被理解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the administrative tribunal)。 普通法中的行政裁判所盡管被認為是政府行政部門的組成部分,但享有自己的法律地位。美國行政機關依正式聽證程序裁決行政爭議時,實質上是一個行政法庭。它們的裁決仍然受普通法院的監督。在這方面美國和英國相同,和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不同。從形式上看,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從法律關繫上看,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決定的機構,並且要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家們對於WTO有關司法審查規定的主體不作並列的理解, 而是分層次的理解,即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尋求行政法庭的救濟,對行政法庭的裁決不服,可以再尋求法院的司法救濟。兩者的區別是,行政法庭可以審查行政決定的合理性問題,而法院只能審查合法性的問題;行政法庭的審查是初步的,而法院的審查結論具有最終裁決性質。
在我國法律框架下,應當明確法院對WTO 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
從嚴格意義上講,司法審查是一個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的概念。在很多國家,司法審查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對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進行審查,這通常被稱為違憲審查;二是法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 WTO反傾銷協議中的司法審查主要是指後者。司法審查是現代民主政治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一國法院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進行審查,救濟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我國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基本原則,系統的、完整的司法審查制度隨著行政訴訟法的頒布而建立。司法審查制度的運作狀況,是一個國家民主制度和人權保障制度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同時,行政訴訟法還規定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以及其他提起訴訟的條件。我們在判斷反傾銷行為是否應當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的司法審查法典即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一)反傾銷行為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根據WTO 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一國的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接到國內產業的申請後,應當對外國進口產品進行調查,確定國內產業的損害程度,並決定是否對外國產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的調查程序包括申訴、立案、調查、裁決等。主管行政機關的三種行為可能受到司法審查。一是不發起調查的決定。反傾銷調查的發起一般是基於國內聲稱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產業提出反傾銷申請。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反傾銷申請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的產量不足國內產業同類產品全部生產量的25%的,則調查不應發起」。二是中止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開始後, 一旦確認沒有充分的傾銷或者損害證據以證明有理由繼續對案件進行調查的,應當駁回申請,並盡速終止調查。三是作出初步行政裁決和最終行政裁決。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的基礎上可以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有關傾銷或者損害的初步行政裁決。在初步裁決的基礎上,主管行政機關可以採取臨時措施和價格承諾措施。最終行政裁決則是指主管行政機關最終確認進口產品傾銷並造成損害而作出徵收反傾銷稅的裁決。這三種行為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都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基本特徵。
(二)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具備訴訟主體資格。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的反傾銷行為一般涉及兩個主體,一是提出反傾銷申請的國內產業或者其代表;二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在特定條件下,訴訟主體還可能是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第三國企業。通常請求司法審查的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WTO 反傾銷協議規定當事人可以尋求司法審查,對於保障當事人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的當事人的利益,防止反傾銷行政當局濫用權力十分重要,這是國際反傾銷立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在我國,允許進口國產業擁有訴訟主體資格,也符合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由於WTO反傾銷協議屬於國際條約,有關司法審查的規定, 主要適用於出口國尋求司法救濟的程序。國內產業對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不調查、中止調查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不服,則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尋求司法救濟。
當然,反傾銷行為還可能涉及其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這些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WTO 反傾銷協議第六條第11款規定,「本協議所稱『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應包括:(a)受調查的出口商或外國生產者或產品的進口商,或其大多數成員是該產品的生產者、出口商或進口商的商會或同業公會。(b )出口國成員政府。(c)進口成員的同類產品的生產商, 或者其成員的大多數是進口成員地域內生產同類產品的商會和同業公會。除上述列舉的名單之外,這個名單並不排除將國內或國外的當事人包括在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之列。」WTO反傾銷協議規定的反傾銷行為的利害關系人, 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的「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基本一致,只是出口國成員政府是否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排斥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國內政府或者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地方政府和行政機關作為原告參加訴訟是常有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出口國成員政府」,在反傾銷司法審查的案件中,代表的是出口國產業的經濟利益,因此,也可以作為訴訟代表人而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請求進口國法院司法審查。
(三)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不存在立法上的障礙。WTO 規則和國內立法的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有關WTO 反傾銷協議與國內立法關繫上,存在同樣的沖突與選擇的問題。國內立法排除法院行使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往往被有的學者作為支持其主張的一個重要理由。我國國務院1997年曾經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規定,我國有關主管行政機關可以初步裁定傾銷成立和最終裁定傾銷成立,「最終裁定傾銷存在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按照規定程序徵收反傾銷稅,並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予以公告。徵收反傾銷稅,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出建議,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由海關執行」。例如,2000年8 月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作出的《關於對原產於韓國的進口聚酯薄膜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用的就是「最終裁定」的概念。但我們不能據此得出「最終裁定」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WTO反傾銷協議用英文final determination(直譯為最終的決定)表述最終行政裁決,但這只是行政程序中的最終裁決, WTO反傾銷協議還規定了利害關系人對反傾銷行為可以請求司法審查。
《條例》與WTO反傾銷協議不同的是, 沒有規定利害關系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對於反傾銷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有人據此認為,《條例》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法律依據。理由有二。第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對八項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盡管反傾銷行為不包括在第(一)項至第(七)項內,但該款第(八)項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因此,不能因為行政訴訟法有關受案范圍的規定中沒有列舉反傾銷行為而否定這類行為的可訴性。第二,即使《條例》規定的「最終裁定」不是指行政程序的最終裁定,也不能排除司法審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是法律規定的。而這里的「法律」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僅指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也作過明確規定。最高法院的這一解釋是符合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排除司法審查只能由立法機關通過立法來決定,若允許行政機關(國務院也是一個行政機關)通過制定行政法規或者行政規章排除司法審查,則不符合權力制約原則和法治的精神。
(四)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在討論司法審查的主體的時候,應當明確,WTO反傾銷協議規定行政的、 仲裁的機構可以作為司法審查的主體的前提是,某個特定國家的法院不具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目前仍有觀點認為,在中國也應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來進行司法審查。這種觀點的存在,與我國法院司法審查的權威性和信任度的低下有一定的關聯。但是,與法治程度相當的法院的尊嚴不是通過放棄權力而可以取得的。這是我國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個重要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在中國是否存在一個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是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如果我們排除法院的司法審查,但為了遵循WTO 的規定,應當由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對反傾銷的最終裁決進行審查。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的法制工作部門都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機構。其一,國務院是作出反傾銷最終裁定的上級行政機關而不是與之相獨立的機構。其二,國務院的實際審查機構是國務院法制工作部門,而這些機構只能通過復議程序進行審查。而我國的復議程序,很顯然不是WTO 所稱的司法審查的程序。第三個理由是,法院有充分的能力進行司法審查。盡管反傾銷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但這不能成為排除法院司法審查的理由。因為,任何行政行為對於法院來說,都具有行政專業性,但都是可以審查的。這關鍵不在於法院的法官具有很強的相關行政專業知識,而是在於司法程序的中立性和法官的法律判斷能力。法院的司法審查權不能因為行政的專業性而被放棄。我國新的專利法賦予法院對專利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權,正是法院的司法審查的價值重新得到承認的重要標志。

論我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
一 反傾銷司法審查在我國缺乏具體法律規范
自從1997年12月10日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決定對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的新聞紙正式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我國有關主管當局就不斷收到關於反傾銷案件司法審查問題的質詢。傾銷是指進口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其正常價格,當傾銷給進口國的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時,進口國可以決定對該進口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以達到保護本國工業及國內市場的目的。反傾銷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各國採用的保護本……
在1997年5月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二次中國工作組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裁決將允許司法審查。我國現行的反傾銷法規《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沒有對司法審查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司法審查程序,實際上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由於行政機關就反傾銷案件做出的行政決定涉及當事人的財產權,所以當事人有權提起相應的行政訴訟;而且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由人民法院進行,符合1994年反傾銷法典關於進行司法審查的機構要獨立於進行反傾銷調查機構的規定。不過當事人對哪些具體的反傾銷行政決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哪些人可以提起訴訟,具體由哪個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還是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法院予以受理,則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同時也是各方存在爭議的問題。
二 世貿組織及歐美對反傾銷司法審查的規范
世貿組織1994年反傾銷法典第13條規定:為了能夠迅速對最終裁決和本協議第11條規定的有關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每個在國內立法中規定了反傾銷措施的成員國,都應當設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機構或者程序。該機構或者程序應當獨立於對有爭議的裁決或者復議負責的主管機構。這一司法審查的規定對保障當事人的利益,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當事人的利益是有利的,是國際反傾銷立法上的一次有意義的突破。同時該規定也是強制性的,隨著關貿總協定為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均必須在其反傾銷立法中貫徹該條規定的內容。
相形於反傾銷法典的原則規定,美國的相關法規更加具體。現在各國負責反傾銷調查及決定反傾銷稅徵收的一般都是行政機關,只不過有的實行雙軌制,有的則實行單軌制。美國選擇的是前者,主管反傾銷事務的行政機構分別是商務部(確定傾銷是否發生)和國際貿易委員會(確定損害的存在)。美國認為反傾銷裁決本質上是一種行政裁決,屬於行政行為而非司法行為,按照美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行為原則上都應受司法審查,以防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在1974年美國《貿易法》修訂前,只有美國進口商對於財政部(當時由財政部認定傾銷)裁定認為傾銷的案件,有權請求海關法院(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前身)審查,至於財政部裁定駁回的傾銷案件,不得請求司法審查。經過1974年法律修改後,美國國內製造商和批發商在接到財政部否定的裁定通知後30天內,也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1979年頒布的《貿易協定法》特立司法審查專篇,於第1001條修正關稅法第五篇,增訂第516A條,反傾銷案件的司法審查自此實行新程序規定,更加正規化。
司法審查的機關。根據美國的反傾銷法,國際貿易法院(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註:國際貿易法院的前身是海關法院,據美國1980年海關法易為現名。它由9名法官組成,法官由總統經參議院建議和同意後任命,首席法官由總統委任。一般案件由首席法官委派獨任法官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國際貿易法院設於紐約市,按規定可以在美國任何法院或全國任何聯邦法院開庭審判,不過一般是在美國一個主要口岸進行。國際貿易法院實行陪審團審理,其擁有地區法院所享有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上的一切權力,包括賠償損害令和禁止侵害令。其管轄權包括進口業務產生的一切民事訴訟以及由美國政府提起的各種民事訴訟。——摘自龔柏華編著《美中經貿法律糾紛案例評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07頁。)對反傾銷案件享有專屬管轄權。如果當事人不服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還可向聯邦巡迴法院(其前身為美國海關與專利上訴法院)上訴,甚至可通過調卷令由美國最高法院審理。(註:參考Yi Dong,Huijun Xu and Fang Liu著《Anti-mping and the WTo:Implications for China》第25、26頁,載於《JOURNAL OF WORLD TRADE》NO.1,98.)涉及加拿大產品的裁決可以提交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專家組審查。
司法審查的內容。可以接受司法審查的反傾銷決定分為兩類,每類各有不同的審查標准。依美國關稅法第516A(a)(1)條,下述中間決定受司法審查:
(一)商務部不開始進行調查的決定。
(二)商務部認為案件特別復雜的決定。
(三)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依關稅法第751(b)條規定,拒絕審查有關停止調查的協議,或拒絕審查依情事變更所作的決定的,這些駁回的決定。
(四)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否定損害決定。
(五)商務部初步否定傾銷決定。
以上案件的審查標准,是由法院判斷行政機關的決定是否武斷、反覆無常、濫用裁量權、或違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廢棄原決定,發回有關機關重新決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駁回原告之訴。
至於第二類決定,依關稅法第516條A(a)(2)條,包括下列幾項:
(一)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最後肯定裁決。
(二)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最後否定裁決。
(三)依第751條所為的行政審查決定,但上述第一類中的第(三)小項不在此限。
(四)商務部根據出口商所作的協議而停止調查的決定。
(五)國際貿易委員會關於協議是否已完全消除損害性的決定。
以上決定的審查標準是,該決定是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或有違法情形。國際貿易法院對案件的司法審查只審查法律依據,不對事實進行重新調查。(註:參考黃慶源著《美國貿易法——如何因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1981年1月初版,第91~96頁。)
司法審查的提起人。凡不滿反傾銷裁決的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可起訴,對主管當局的裁決提起司法審查。所謂利害關系人主要包括:
1.外國製造商、生產者、出口商、美國進口商或工商業同業公會,其中大部分會員是被調查產品的進口商;
2.生產或製造該產品所在國家的政府;
3.美國同類產品的製造商、生產者或批發商;
4.合法成立的工會或工人團體,其在產銷同類產品的美國產業中具有代表性;
5.工商業同業公會而其多數會員是同類產品的製造商、生產者或批發商。
一般來說,凡具有上述合法資格的當事人都可以加入他人提起的訴訟,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應通知所有的利害關系人。
司法審查的過程。當事人如果對上述裁決提起訴訟,必須在該項裁決在聯邦公報上發布後30天內提出。在訴訟過程中,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發布禁令,禁止進口產品通關。法院在決定是否發布禁令時,主要考慮如下因素:
1.原告可能勝訴;
2.如果不發布禁令,原告人將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害;
3.發布禁令符合公共政策的要求;
4.發布禁令利大於弊,即不禁止通關所造成的損害將大於禁止所造成的損害。
如果法院經過司法審查判決原告勝訴,案件將發回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重新調查並作出新的裁決。國際貿易法院在其判決10天內在聯邦公報上公布。(註:參考王承斌主編《西方國家反傾銷法與實務》,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司法審查程序常常要用好幾年的時間,國際貿易法院審查一個案件往往就需要20個月,半數案件經審查後退回商務部或委員會重審,這也需要6、7個月的時間。商務部和委員會認為,法院的司法審查並不會很大地改變他們的結論。
歐盟的司法審查。(註:這部分參考了Dr.J.F.Beseler and A.N.Williams 《Anti-mping andAnti-subsidy Law:The European Communities》第241-258頁,1986年SWEET§MAXWELL LTD.出版。)歐盟最新的反傾銷規則是1994年12月頒布的《歐共體理事會關於抵制非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傾銷進口的規則》,不過該規則沒有專門規定司法審查的條款,司法審查的法律依據在於歐共體條約的有關條文。根據歐共體條約第177條規定,歐洲法院有權對共同體機構的法律的有效性和解釋進行初步裁定。任何成員國的法院或仲裁庭審理案件時,如果當事人對共同體機

『叄』 德國政治制度的行政制度

德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權和行政權交給議會,議會又把其中的行政權交給以聯邦總理為首的內閣政府。而行政權主要由聯邦政府、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來擔負。
聯邦政府的存在以聯邦與聯邦議院的信任為條件,對聯邦總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聯邦議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德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全部法律都已成文法或制定法為主,不僅有體系完備的各種法典,也有大量的單行法規,涉及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從而形成十分完備的司法體系。
德國聯邦法包括1900多項法律和3000多項法規,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公法、私法和社會法
公法是調整國家機關相互之間關系、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行政法、財政法、刑法和訴訟法。
私法是調整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兩大部分。
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中間領域,它是以社會保險為中心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方面的法律,德國的社會法主要包括勞動法經濟法。 法院: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德國設立6種法院,即憲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種專門法院(勞動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
除憲法法院外,其他5種法院則由各個法院各自獨立的進行司法審判,這樣往往會出現對同一個案件因認識不一樣而導致量刑不同。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協調彼此工作,保證判決的統一性,於是由5
種法院的聯邦法院共同組成一個聯合審判委員會,從組織上保證各個聯邦法院的溝通與協調。 德國社聯邦檢察院、州高等檢察院和州檢察院,州檢察院自成一體,上下級是命令與領導的關系,州高等檢察院檢察長統一領導州的檢察工作,但聯邦檢察院和州檢察系統沒有垂直的的領導關系,各自獨立。

『肆』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伍』 求現行的德國,巴基斯坦,俄羅斯,古巴憲法

德 國 憲 法

第一節 憲法的產生於發展

亞洲各國均向其借鑒,戰後憲政成功典範

一、歷史概要

35.7萬平方公里,8100萬人口,1871年統一,公布了第一部欽定帝國憲法,一戰後成共和國,1919年制定著名的《魏瑪憲法》,政權落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二戰後為四大國佔領,美國要求德國民主化、非納粹化、非軍國主義化、非壟斷化、非集權化,使德國不再為威脅和平之源。1949年5月西部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0月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二、聯邦德國基本法的制定

德國地方民主自19世紀就形成傳統,整體上卻處於專制狀態,西方三國首先恢復德國地方自治的民主制度,通過戰爭法庭確認了人的生命和尊嚴不可侵犯原則,文官中立,為社會服務而非為國家服務。1948年7月西方三國委託西部各州總結魏瑪憲法教訓(最自由的憲法卻產生了摧毀自身的獨裁力量),制定一部憲法。

1948年8月西部德國舉行憲法大會,確立聯邦制、自由民主秩序、設立憲法法院等憲法原則,以「基本法」名稱制定憲制文件。1949年5月各州議會派代表65人組成的制憲會議以三分之二多數三讀通過了基本法,成立聯邦德國。

基本法以魏瑪憲法為藍本,並作如下補救:1、總統由議會兩院選舉,無實權,成虛位國家元首,聯邦議院即下院為實際主權機關。2、保持政府穩定,,聯邦議院只能以「建設性不信任投票」推翻。3、全民公決限於處理各州關系的范圍。4、聯邦憲法法院審查政黨的合法性。5、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選舉制度,抑制小黨林立。

德國基本法是德國人的主權者行為,具有完全合法性。

三、基本法的發展和德國的統一

基本法經議會兩院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即可修改,剛性不強,50多年來已修改48次。

基本法修改有三項限制:1、不改變聯邦制;2、不改變各州參與聯邦立法原則;3、不影響憲法基本原則: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原則,聯邦制原則,社會民主和社會福利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分權原則和人民抵抗權原則。憲法基本原則只可增加,不得取消。

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推倒,1990年5月原佔領軍四國和兩德擬定「四加二協議」,確立兩德統一步驟。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整體」加入聯邦德國。經聯邦議會兩院研究,基本法不作全面修改,以保持憲政的連續性。

第二節 聯 邦 議 會

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又是一個議會內閣制國家,立法權居於首,聯邦議會居於權力結構中央地位,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

一、聯邦議院

(一)組成與任期:民選656名議員組成,18歲居住三個月以上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則要獲得德國國籍一年以上。採取雙選票雙計票方式選舉,每一選民兩票,一票按相對多數代表制原則確定單個候選人當選,另一票按比例代表制原則確定政黨候選人當選名額。「5%條款」:政黨獲得第二票少於總有效票的5%或獲得第一票的議席數少於3席,該政黨則失去按比例代表制原則分配議席的資格,其以第一票當選的議員只能以個人名義參加議會活動,由此限制了小黨林立和紛爭。

(二)構成和組織

1、議員:是自由的「人民代表」和「全體人民」的代表,實行一般代表原則,據良心和人民福利表達意志,但實際上往往受議會黨團的指令。為保議員獨立性,基本法賦予議員生活保障權、不與追究和豁免權、拒絕作證權。

2、議長:一名議長,從力量最強的議會黨團中提名,四名副議長。

3、長老委員會:協商、協調機構,25名,由主席團成員和各議會黨團幹事長組成。任何立法和議事活動須經其建議方能舉行。

4、專門委員會:24個,屬常設委員會,多與政府各部門對口,便於監督政府,每個議員至少參加一個,由議會黨團調配。

5、臨時的特別委員會:討論某一重要法案,處理特定問題。

6、議會黨團:獲得5%以上席位的政黨在議院中的組織機構,議會的各項工作均須議會黨團的參與和協調,政黨聯盟也可共同組織一個議會黨團。設立議會集團制度,人數不符5%條款的政黨議員可以參加議會集團,權利與議會黨團幾乎一樣。

7、輔助機構:不參與決策,提供服務,如圖書館、檔案室、警衛室、行政處等。

(三)職責

處於中心地位,其他聯邦機關的創設機關。

1、組成聯邦政府的權力:議院換屆、總理辭職或逝世,總統與多數黨、執政聯盟或各政黨磋商確定總理候選人,提交聯邦議院選舉,未能當選,聯邦議院自己推選進行第二輪投票,仍未過法定多數,總統則解散議院以解決政府危機。總理當選後,提名部長人選由總統任命,宣誓就職。

為保持政府穩定,設立「建設性不信任投票」制度,聯邦議院不能象英國一樣進行一般的不信任投票,只有通過多數票選舉一為新總理後,不信任案才算通過。

2、立法權:與聯邦參議院共同立法。

3、監督權:有效控制行政權和行政機關,保護公民基本權利

1)預算權:預算案的制定和執行須得聯邦議院批准和認可,通過後成為預演算法案。

2)決議權:作出決議,要求政府採取某一行動,表達願望,督促政府積極行政。

3)質詢權:分議會黨團的大質詢和小質詢,反對黨攻擊政府的工具,還有議員個人質詢,為本地謀福利和提高個人知名度。

4)調查權:應四分之一議員要求,成立調查委員會,准備立法和監督特定事項。

5)專門委員會的監督:與政府各部對口設置,監督政府各部,有權傳喚證人收集證據。

4、其他職權:參與選舉聯邦總統、聯邦法官、一半聯邦憲法法院法官;對緊急狀態和防禦狀態作出決議。

二、聯邦參議院

各州參與聯邦立法和管理的機構。

(一)組成:由16個州的州長和部長組成,各州派出3到6人,現有68名議員,沒有屆數,隨各州自己更換,隨聯邦議院而確定會期。

(二)組織:1、議長:聯邦總統不能行使職權時,代理總統職務。2、委員會:17個,各州在各委員會有一個席位。3、全體會議:對委員會的決議和報告進行審查,各州利益高於一切,沒有議會黨團。

(三)職責

涉及各州的法律、基本法修改、聯邦與各州的關系、非常狀態的開始和終結,只有各州組成的聯邦參議院的參與和配合,才能通過。

1、立法權:自己可以提出涉及各州權利的法律案。2、審查權:審議和批准聯邦政府的行政法規和行政法令。3、參與歐盟事務的權力。4、代表權:各州權利的代言人。

三、聯邦立法

憲法將大部分重要的立法權賦予了聯邦即聯邦議會,將絕大多數行政權和司法權賦予了各州。聯邦議會的立法權分為專有立法權、並行立法權和原則立法權。

公民、團體、政黨均可創議立法,但只有聯邦政府、聯邦議院議員和聯邦參議院可以提出法律案,聯邦參議院提出的法律案首先交到政府附上意見後轉送聯邦議院。

聯邦議院經三讀程序通過法律案,再經聯邦參議院第二輪審議,沒有通過則須交由兩院各派16名議員組成的調解委員會處理,調解委員會建議取消和修改的,如果聯邦議院再次多數通過,法案就算通過,但涉及各州權益和修憲的法案必須再次由聯邦參議院復決通過才行。

由兩院一致通過的法案由總理、部長附署,經總統審查公布後生效。

第三節 聯邦行政機構

由聯邦政府和聯邦管理機構組成,作為議會內閣制國家,聯邦政府由聯邦議院產生並對其負責,但聯邦管理機構屬中立文官系統,不負政治責任。

一、聯邦政府

(一)政府組成與職責:由聯邦總理與各部部長組成,集體對內閣政策向聯邦議院負連帶責任,擔負兩大職能:1、引導議會中多數意志轉變為法律;2、將議會多數意志付與實施變為現實,即執行。

(二)聯邦總理的職權:1、組成聯邦政府。2、確定政治方針。3、機構設置。4、領導政府,主持內閣會議。5、進入防禦狀態時,取代國防部長擔任軍隊統帥,享有全部指揮權。

二、聯邦行政機構

(一)組成:包括聯邦各部、聯邦下屬機構、公法人團體及聯邦審計署。

(二)性質和職能:屬中立的文官系統,不捲入政治斗爭,是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真正政府。其責任一為政府提供服務,將政治家們確立的政策和法律付諸實施,二為公眾提供服務,管理社會事務。

第四節 聯邦司法體制

一、司法體系與司法責任

(一)司法體系:典型大陸法系國家,分公法和私法,設立檢察官,負責公訴和法律監督。

(二)司法原則

1、實行法官專職制,只有法官有權審判;2、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3、不得剝奪任何人接受法官裁判的權利;4、任何人有權在對他宣判前做出陳述;5、公正審理,保持程序正義;6、法律不溯及既往;7、不得非法限制、剝奪任何人的自由;8、被告有上訴權,公民有法律保護的權利。

二、司法機構與司法人員

(一)法院體系

一般由初級法院、州級法院和聯邦法院組成,聯邦法院只是作為上訴法院或某類案件的最高上訴法院。

德國法院類別上又有普通法院、勞工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五個部分,各自分為三級或四級;除此之外,德國還有聯邦專利法院和紀律法院系統。

(二)司法人員和法律職業

聯邦議院選出16名議員組成法官選舉委員會,由該委員會從取得法官職務資格的人中選舉產生法官,總統任命。法官獨立行使職權,終身任職,與政治相脫離,不得公開政治信仰和參加政黨活動。

德國從熟悉特定專業的公民中選擇若幹人擔任名譽法官,參與審訊和判決,也履行法官義務。名譽法官實際上就是陪審員。

檢察官是具有法官職務資格的國家公務員,屬於行政序列,受制於司法行政部門,獨立於法院系統。

第五節 聯邦憲法法院

一、聯邦憲法法院的性質和地位

性質上既是一個政治機構,又是一個司法機構。

聯邦憲法法院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監督國家機關:1、對法院裁判進行監督。應公民請求可對任何法院的判決審查,監督是否損害了公民的憲法基本權利。2、監督行政機關。3、監督立法機關。應公民或其他當事方的請求,審查法律是否違憲。4、處理許可權糾紛。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政府、議員、政黨等任意兩者之間發生憲法許可權爭議,聯邦與州之間、各州之間發生權力糾紛,由聯邦憲法法院做出裁決,起到維護憲法權威和三權分立體制及聯邦制原則的作用。5、其他作用。審理彈劾總統案,宣布政黨非法,接受選舉訴訟案,保障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聯邦憲法法院是聯邦范圍內最高司法機構,證明和維護基本法是「直接和有效的法律」,訴訟程序不同一般,有權宣布其他法院判決無效。通過時適用基本法,其所作的憲法解釋和判例構成德國憲法性法律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決對全聯邦的憲法機構、國會、法院和公共權力均有約束力。成為基本法的最高解釋機關,維護公民憲法基本權利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二、聯邦憲法法院的審判方式

1、具體的原則審查:普通法院審理具體案件時一方認為某項法律違憲,則裁定中止訴訟由法院將案件的憲法問題提交憲法法院裁定,憲法判決做出後,繼續普通訴訟。

2、抽象的原則審查:聯邦政府、州政府、滿三分之一的聯邦議院議員對已公布的法律可提請憲法法院審查是否違憲,不必與具體法律糾紛有關。

3、許可權爭議的評判:各憲政機關之間就基本法授予的權力范圍發生糾紛可提請憲法法院裁決。

4、受理憲法控訴:任何公民或法人認為某一法律或國家機關的行為違憲可提請憲法法院作合憲性審查,不管侵害是否已經發生或是否與自己有關。

5、民主和法治保障的審查:1)審查某一政黨是否違憲;2)審查某一公民是否濫用了表達自由;3)審理聯邦議院通過的總統彈劾案;4)審理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官彈劾案。

6、選舉審查與法律爭議:接受有關議員資格審查結論的申訴,審查兩個州在解釋基本法時發生的爭議,確定基本法條文的含義。

審理案件不公開,判決秘密做出、不收訴訟費。

三、組成和任期

16名法官,任期12年,不得連任,聯邦眾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選出一半。聯邦議院按比例選舉方式從各政黨中選出12名議員組成選舉委員會,該委員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選舉法官。聯邦參議院也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選舉法官。從產生方式上看,聯邦憲法法院也是一個政治機構,法官也不諱言其政治態度和政黨歸屬。

聯邦憲法法院設正副院長各一人,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交替選舉產生,分別擔任國家法庭和基本權利庭的主席,兩庭各8名法官,均須有法官資格。

第六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概述

1、以人權為基礎的權利觀

以人權道德為法治基礎,「非法之法」不是法,基本法第一條就規定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基本權利是聯邦德國的立國基礎,人權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國際公法的效力高於德國法律,構成德國居民的權利和義務。憲政制度從保護人的尊嚴開始,人權成為判斷一切政治行為的標准。

2、基本權利的法律意義

實行專門法院司法審查制,確保基本權利規范「直接有法律效力,約束立法、行政和司法」。人的尊嚴、人權保護和基本權利對國家機構的約束作用這三方面原則不得修改。

3、基本權利的性質

德國憲法基本權利包括公民權與人權,公民權是只有德國公民才享有的基本權利,人權是每一居住在德國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權利。大部分基本權利都屬於人權,並非所有人權都在基本權利中。人權的范圍要比公民權和基本權利廣。

二、基本權利

1、個性發展權:屬「首要自由權」、「原始基本權」,實現自我價值的自由。三個界限是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有害善良風俗、危害國家安全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2、人身自由權

1)生存和身體不可侵犯權:生命權、身體權或健康權等。

2)被拘禁者的權利:不得非法剝奪人身自由,要求迅速審判。

3)公平審判權。4)住宅不受侵犯權。

5)遷徙自由。6)通信自由。

3、平等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上的平等對待,沒有特權,沒有歧視,國家不得資助任何宗教或政治觀點。

4、表達自由

1)信仰自由。2)言論和出版自由。3)教科文自由。4)集會權和示威權。5)結社自由。6)請願權。

5、勞動權:屬經濟權利,自由選擇職業、工作地點及職業訓練所。

6、社會權利

1)婚姻和家庭保護。2)公民權。:國籍權、不受引渡權、外國人的政治避難權。3)財產權。4)土地權。

7、抵抗權:保護自由民主秩序,捍衛現行憲法體制,保衛國家不受侵犯。

三、基本權利的界限

公民與國家行使權力的共同基礎是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即憲法秩序。「凡以攻擊自由民主之基本秩序為目的而濫用自由表達的權利,特別是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通信、郵政、電訊秘密權、財產權和避難權者,即喪失上述各種基本權利。聯邦憲法法院將宣布褫奪此類權利。」限制基本權利的措施不得危及基本權利的實質,不能借限制之名剝奪或取消基本權利。憲法法院是權利的捍衛者和人權保護的促進者。

『陸』 名詞解釋 德國聯邦法院 英國令狀制度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普通法中的令狀制度
李紅海
普通法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制度是令狀制度。所謂令狀,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條子」,起初它由國王或教皇基於臣下的申請而針對某一特定主體(主要是權貴)發出。在12世紀初期以前,無論從內容還是用語方面,令狀都反映了統治者的權威及命令式的口吻,如「你必須將某物返還給某人」。但自亨利二世起,這些令狀不再直接命令相對人如何做,而是要求他們到王室法官面前解決爭訟,由法官而不是國王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分配。從此,令狀由直接分配權利義務的「命令書」演變成了啟動訴訟的司法文書——這便是在普通法法庭上開始訴訟的起始令狀。我們把令狀的這一發展過程稱之為行政令狀的司法化。此時,起始令狀成為在王室法庭開始訴訟的一個必備的條件,國王通過自己的文秘署簽發令狀,當事人需出錢購買,因此它成為王室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但其意義卻並不限於或不主要限於財政方面,而主要在爭奪案件的司法管轄權方面。
王室通過頒發令狀使普通法法庭的管轄權不斷擴大,同時事實上也是在剝奪其他法庭的管轄權。我們通常所能想像得到的方式是,文秘署不斷地基於各種案由為各種案件簽發不同的起始令狀,允許它們在王室法庭審理;又因為王室法庭與其他法庭相比有很大優勢,如採用更理性的陪審方式來裁斷事實問題,王室更能保證判決的最終執行等。因此人們不管遇到什麼糾紛都紛至沓來,而原本依據「習慣」或「法律」對這些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卻「吃不飽」了。這就是起始令狀對於王室法庭司法管轄權的直接擴大,也是最常規的方式。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通過一些技巧達到此目的的間接方式。通過令狀來獲取司法管轄權的措施主要有:1.「無須應訴」。即被告在未見到王室令狀時,無須出席在封建法庭開始的針對他的自由保有地的訴訟,這為封建法庭審理原來「當然」屬於它的案件設置了前提條件,即需要王室令狀開始訴訟。2.被告的選擇權。在庄園法庭開始的地產權利訴訟中,被告可在傳統的決斗裁斷和王室法庭的陪審裁決之間進行選擇。鑒於決斗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在王室法庭進行訴訟,這在實質上限制或剝奪了庄園法庭在這一問題上的管轄權。3.移卷令和錯判令。這是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將案件移至王室法庭進行審理或改判的令狀。4.在某些訴訟上設立前置訴訟令。如在涉及可能是教會地產的糾紛中創設地產性質令狀,遇此糾紛時首先由12名鄰人組成陪審團在王室法官面前決定該爭議地產的性質。若為世俗保有性質,則歸王室法庭審理,否則歸教會法院。5.還有些令狀通過轉換問題的重點來獲取管轄權。由此可以看出,令狀在國王手裡是一種便捷的文書工具,他可以直接規定,也可以採取各種間接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
起初令狀是針對個案簽發的,因此差異很大。但後來類似案由多次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令狀的格式化及隨之而來的格式訴訟。每一類案由及相應的訴訟都採用相同的程式,這便是普通法中著名的格式訴訟。而格式訴訟發展的一個極端的後果是,只有符合了既有令狀的格式才可能獲得普通法的救濟,而如果得不到普通法的救濟,即使你說自己有再多的權利,也只能是虛權利而已。因此,後來在普通法中出現了如下的觀念和公式:沒有令狀就沒有救濟,有了令狀才有救濟,有了救濟才有權利,最後的等式就是有令狀才有權利。反觀大陸法的觀念通常認為,人的權利或者來源於立法的規定,或者來源於某些先驗的觀念,它不因是否存在司法救濟而受影響,這體現了一種立法至上的立場,而與普通法的司法中心主義形成了對比。
王室法庭為擴展自己的司法管轄權而不斷簽發新令狀的做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害了貴族領地法庭的管轄權,使其收入減少。這激起了貴族們的不滿,1258年的《牛津條例》宣布停止簽發新的令狀;若必須簽發,要經貴族組成的大諮議會同意方可。新令狀的停止簽發意味著新的不法侵害無法得到救濟。於是負責簽發令狀的文秘署官員就套用以前類似案件的令狀格式,簽發令狀以開始訴訟,這類訴訟被稱為類案訴訟或例案訴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從有身體接觸的侵權之訴中發展出對無身體接觸的侵權行為的救濟。衡平法是新令狀停止簽發後的另一個新生事物,雖然這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聯系,但後者無疑是導致前者產生的重要因素。
令狀制經過漫長的發展,這一主宰中世紀普通法訴訟方式的制度,最終在1875年英國司法改革時被廢除。這次改革規定,今後所有的訴訟都採用統一的方式進行,即各種訴訟在起訴條件、傳喚方式、訴答方式等方面,都採取和我們今天類似的方式,這樣也就在體制上實現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統一。不過誠如梅特蘭所言:「我們雖然埋葬了令狀制度,但它卻仍從墳墓里統治著我們。」由令狀制度所導致的對權利的分類、對不同法律原則的適用,都對今天英國法律的發展產生著影響。

『柒』 德國司法權誰掌握

司法組織 (die Organisation der Rechtspflege)

聯邦憲法法院(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內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容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
此外設有聯邦法院die ordentlichen Gerichte(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
聯邦行政法院die Verwaltungsgerichte(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
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
聯邦財政法院die Finazgerichte(負責財政案件)、
聯邦勞工法院die Arbeitsgerichte(審理勞工案件)、
聯邦社會法院die Sozialgerichte(審理社會福利糾紛)
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捌』 德意志政治體制演變的意義

在由聯邦總理制定的政治方針范圍內,聯邦各部部長可獨立地負責領導各自主管的部門。聯邦各部部長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不是由聯邦總理一人說的算,而是要由聯邦政府裁決。這就是聯邦政府決策的三原則:總理原則、部門原則和集體原則。

德國實行的是多黨制,由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多個政黨單獨或者聯合執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國歷屆政府均為聯合政府。綠黨和民社黨的崛起使聯邦議員出現五黨並存的局面,盡管聯盟黨和社民黨兩大黨的地位沒有改變,但是他們與第三黨結盟的選擇范圍由此擴大了。

(8)德國的行政法院是專門法院擴展閱讀

德國設立6種法院,即憲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種專門法院(勞動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

除憲法法院外,其他5種法院則由各個法院各自獨立的進行司法審判,這樣往往會出現對同一個案件因認識不一樣而導致量刑不同。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協調彼此工作,保證判決的統一性,於是由5種法院的聯邦法院共同組成一個聯合審判委員會,從組織上保證各個聯邦法院的溝通與協調。

『玖』 近代德意志問題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是德國的根本大法,它確立了議會共和制、聯邦制和多黨制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德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聯邦總統是國家「虛位元首」,沒有獨立行使權力的職能;聯邦行政權力集中於以聯邦總理為首的聯邦政府;聯邦總理是行政首腦,聯邦政府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聯邦議會是德國的最高立法機構,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的職權主要是制定和通過法律,並監督政府,聯邦參議院是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參議機構,負責在聯邦立法創制和審議中,特別是涉及州的有關權益方面的立法時維護州的利益。聯邦司法權由聯邦憲法法院及其他聯邦高級法院行使。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由聯盟黨或社民黨組成執政聯盟輪流執政。

聯邦總統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德國政府體制是議會內閣制,總統是「虛位元首」,是國家權力象徵性的代表。
德國聯邦總統的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總統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總統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但以一次為限。
聯邦總統的職權實際上不過是對法律、法令、委任和各種文件進行例行公事的簽署和頒布,以及代表國家進行主持禮儀、禮節等國事活動。
聯邦總統作為「統而不治」的人物,其權力完全是形式上的,但他的政治作用卻是非常重要的。

德國聯邦議院是整個聯邦政府體制中唯一由民選產生的機構。聯邦議院議員的選舉制度被稱為「多數代表與比例代表混合制」。

聯邦議會是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構,聯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的法定議員人數為656人,每次選舉後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增減。每屆聯邦議院任期4年,屆滿全部改選。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聯邦參議機構,其議員不是由普選產生,而是由16個州的州政府任命其政府成員作為代表組成的。參議院現有席位共計68席。

德國聯邦參議院設置的目的在於使聯邦各州得以參與聯邦立法和行政事務,因此它被賦予了相應的職權,這主要表現在它可以積極參與聯邦立法和聯邦行政,主動協調聯邦與州的關系等方面。

德國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各部部長組成,聯邦總理是聯邦德國政府首腦,是國家行政機構的最高領導人。聯邦德國實行議會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聯邦議院多數黨領袖,或占優勢的政黨聯盟中主要政黨的領袖擔任。內閣總理組織政府,政府對聯邦議院負責,聯邦議院可以對政府提出「建設性不信任案」迫使內閣總理辭職,政府也可以提請總統批准解散聯邦議院重新大選,再由新產生的聯邦議院選出新的內閣總理重新組織政府。
聯邦總理人選形式上由聯邦總統同聯邦議院中各議會黨團會商提名,然後由聯邦議院全體大會不經過辯論即投票選舉,凡得法定過半數票者即當選。聯邦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是聯邦德國國家機構中最有權力、最有影響的關鍵人物。聯邦總理是內閣向聯邦議院負責的唯一代表。
聯邦德國中央政府機構的設置包括內閣機構、聯邦總理辦事機構和聯邦政府各部三種類型。聯邦行政系統設置的最高職能機構是內閣,內閣作為聯邦行政系統的最高機構,權力很大,職權范圍也很廣泛,但內閣並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

德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極為廣泛,它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有權管轄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事務,並作出決策和行使執行權。聯邦政府還擁有立法創議權和立法最後審核權。

德國聯邦法院系統由三類法院構成,即:普通法院、專門法院和聯邦憲法法院。
普通法院共分四個層次,地方法院、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聯邦法院。地方法院是法院系統的基層單位,地區法院是地方法院的上訴法院,負責審理不服地方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也對某些較大案件進行初審。地區法院以上是州上訴法院,它們除受理叛逃案件和反對憲法的案件外,一般只接受上訴案件,分設民事、刑事兩庭。普通法院的最高審級法院是聯邦上訴法院,主要是審理上訴案件。
德國各專門法院是根據聯邦立法逐步建立的,現設有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工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等專門法院。

熱點內容
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 發布:2025-05-17 17:39:01 瀏覽:488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的區別 發布:2025-05-17 17:38:52 瀏覽:437
學校法律知識進校園活動發言稿 發布:2025-05-17 17:38:15 瀏覽:378
上海法檢歧視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7 17:33:10 瀏覽:397
飯店裡面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7 17:32:54 瀏覽:617
司法李永健 發布:2025-05-17 17:19:10 瀏覽:92
公司規章制度及政策 發布:2025-05-17 17:19:02 瀏覽:628
公司現場場地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7 17:09:56 瀏覽:949
工會通過企業規章制度的流程圖 發布:2025-05-17 17:09:08 瀏覽:422
法人變更後前期的法律責任怎麼處理 發布:2025-05-17 16:59:23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