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

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

發布時間: 2020-12-29 14:28:29

⑴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怎麼區分

一、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的區分:

1.簡單說,行政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國家國務院及其下屬部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行政違法要受處罰或罰金,一般體現的是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具有公權性質。

2.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民法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商法,民法,姻婚法,繼承法,經濟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民事違法責任有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這里一般體現的是個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私法性質。

二、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定義:

判斷一個違法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還是刑事違法行為,主要的是看違法行為的主體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還是違反民事法律規定的或者是觸犯刑法行為的。 簡單來說,違法行為嚴重觸犯刑法,可能受到刑事制裁的,就屬於刑事違法行為;輕微違法行為,尚達不到刑事處罰標準的,可以進行行政處罰(治安處罰),就屬於行政違法行為。

所謂的民事違法行為,只能說違法法律規定,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需要進行賠償或承擔其他責任的行為。 例如:在網上傳某人緋聞或者隱私,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是民事違法行為,應當賠償對方損失;如果在網上轉播危害公共安全的謠言,造成公眾恐慌的,但沒有嚴重後果的,就是行政違法,會受到治安處罰;在網上傳播企圖顛覆政府國家的謠言,危害國家安全的,就構成刑事違法,要受到刑事制裁。

資料擴展

一、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規的違法行為。包括兩種情況:

(1)職務過錯,即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這類失職行為使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但還沒達到瀆職罪的程度。

(2)行政過錯,即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如司機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有的學者認為行政違法在許多情況下,專指行政過錯,主張把職務過錯稱為紀律違法。

二、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法律規范和侵犯民事權利的行為。民事法律事實的一種。違反法律規范是行為違法性的形式;違反民事義務和侵犯民事權利是違法性的內容。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的規定,民事違法行為的內容括三類:

一是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

二是侵犯國家的、集體的財產;

三是侵犯他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

根據當事人所負的義務不同,違法行為有違法的作為和違法的不作為兩種。違法的作為指實施法律禁止做的行為;違法的不作為指不實施法律要求做的行為。行為的違法性,是承擔民事責任的要件之一。違法行為,如對他人造成損害,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該違法行為系民事行為,則應歸於無效。

⑵ 收集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和刑事違法案例各三個(急)

民事違法主要是違反了民事法律法規主要責任是和財產有很大關系的,可以說是公版民的日常生活中的糾紛都權是這方面的。

行政違法主要是指違反了國家的行政法規的規定,比如說飯店的衛生和防火措施不符合標准就是行政違法。

刑事違法是三個懲罰措施最嚴厲的主要是針對對他人造成生理心理上傷害給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主要方式是使用暴力承擔責任的方式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還有一些附加刑,主要是限制人的自由。

⑶ 行政違法行為有哪些

對於行政違法,不同類型的行政違法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則。

(一)根據違法的程度,行政違法可以分為實質性行政違法和形式性行政違法。

前者是指不具備行政行為實質要件的行政違法,如主體不合格、內容不合法、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等;後者則是不具備行政行為形式要件的行政違法,如行為的作出不符合法定程序、行為的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等。

區分實質行政違法與形式行政違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首先,從法律效力看,實質違法一般屬無效行為,從該行為發生之時即沒有法律效力,而形式違法一般屬可撤銷行為,它經有效補救可轉化為有效行為;其次,從法律後果看,實質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懲罰性行政責任(如行政處罰、行政處分),而形式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補救性行政責任(如撤銷違法)。

(二)根據違法的范圍,行政違法可以分為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

前者是指內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越級指揮;後者則指外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公安機關非法拘留公民。

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在救濟手段上是有區別的:內部違法僅限於行政救濟,不受司法審查;而外部違法不僅可藉助於行政救濟,還可藉助於司法救濟。

(三)根據違法的形式,行政違法可以分為作為行政違法與不作為行政違法。

前者表現為積極地作出行政法律規范所禁止的行為,如稅務機關違法徵收稅款;後者則表現為拒不作出行政法規范所要求的行為,如工商機關對企業申請營業執照不予答復。

作為違法與不作為違法均是行政法律的規范對象。就行政訴訟而言,作為違法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不作為違法同樣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

(3)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擴展閱讀: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

1,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與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不同,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2.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首先,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它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3.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⑷ 行政法律是怎樣的法律怎樣算行政違法行為

行政法是指由國務院、國務院各部門以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規范,一般專多以「條例、規定、辦法」等屬字樣作為其名字。
行政違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行政違法僅指行政主體的違法,廣義的行政違法還包括行政相對人違法。
行政違法,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特徵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
(3)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
(4)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⑸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怎麼處理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則應該不適用該行內政容法規,而應直接適用法律。
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所實施的、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尚未構成犯罪的有過錯的行政行為。行政違法是一種違法行為,其主要特徵有:
一、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的行為。行政違法不是一種違紀行為,而是一種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
二、行政違法是一種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較之犯罪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輕微。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犯罪違反的是刑事法律規范,依法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
三、行政違法是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行為。

⑹ 行政違法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違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行政違法僅指行政主體的違法,廣內義的行政違法還包容括行政相對人違法。狹義說,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未構成犯罪而依法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違法的三大特徵: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
1,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與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不同,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2.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首先,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它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3.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⑺ 哪些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

行政違法行為如下:

1、實質性行政違法。又稱實體上的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的行為在內容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的實質性要件。

2、形式性行政違法。又稱程序上的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的行為在形式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的形式性要件。

3、內部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在對其內部機構、人員及內部事務的管理中所發生的行政違法行為,包括內部實體違法和內部程序違法、行政編制和機構設置違法,

4、外部行政違法。是指 行政主體行使 行政職權,對外部事務進行管理時發生的違法行為,如 稅務機關違法征稅,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違法吊銷 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等。

5、作為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不履行行政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作為義務,如濫用職權。作為行政違法和不作為行政違法。

6、不作為行政違法。不作為行政行為是指以消極不作為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或行政確認的不準許。

(7)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擴展閱讀:

所謂行政違法構成是指構成行政違法必須具備的一切主觀和客觀條件的總和,它是確認行政違法行為從而追究其行政責任的根據。行政違法的構成除了主體要件外,還包括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

1、行政違法的主觀要件是指行政違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凡故意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都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

2、行政違法的客觀要件是指構成行政違法的客觀事實情況。包括行為及其後果等。行為是行政違法客觀要件最重要的內容。行為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作為行政違法客觀要件的行為必須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

⑻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違法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未構成犯罪而依法須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權為。

民事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民事法律規定,損害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

一、違反的規范不同,前者是行政法律法規,後者是民事法律法規。

二、違法表現不同,行政違法行為表面兩方面:一是違犯了是國家通過法律法規直接確定的責任義務(比如:違犯計劃生育的行政法規、無行政許可進行經營等),二是對客體(他人)產生的輕微侵害侵權和防礙社會管理而受到行政處罰的行為(違反治安處罰法的全部行為);民事違法主要是體現在違約行為、侵權行為與不履行法定義務行為,比如——不給付約定債務和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三、違法結果不同:違反行政法的結果是接受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而違反民事法律的後果是承擔民事責任(給付、履行、賠償)。

⑼ 行政處罰行為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行政處罰行為構成要件:

1、違法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行為人具備行政主體資格是行政違法的前提。只有行政主體的行為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非行政主體的行為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為人負有相關的法定義務。行政主體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權力,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某一行政主體負有的法定義務,並不一定適用其它行政主體。因此要確定行政主體的行為是否構成行政違法,必須首先確定其是否負有相關的法定義務。

3、行為人具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如果行政主體負有法定義務,那麼沒有履行或者承擔這項義務的時候,才能構成行政違法。也就是說,必須存在行政主體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必須是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侵害了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行為時所持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統稱為「過錯」。

⑽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有什麼區別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的區別是: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1、違反的法律法規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的是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交通管理條例、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等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屬於行政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規,這些民事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著作權法、繼承法、專利法等。

2、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行政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指依照國家的行政法規或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規章制度,對違反行政法規的人進行的制裁。行政制裁可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也叫紀律處分,它的種類一般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降級、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八種。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般有: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整頓、行政拘留及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等。

民事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章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公民和法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的產生 發布:2025-10-11 06:05:56 瀏覽:733
羅江司法局 發布:2025-10-11 06:00:42 瀏覽:300
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發布:2025-10-11 05:57:52 瀏覽:325
共同承擔債務承諾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1 05:54:01 瀏覽:203
馬尾法律援助中心在線咨詢 發布:2025-10-11 05:43:47 瀏覽:535
新聞報道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1 05:42:30 瀏覽:655
2014萬國系統強化班刑法分則 發布:2025-10-11 05:36:17 瀏覽:410
醫保詐騙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10-11 05:27:39 瀏覽:394
法治思維推動人大工作 發布:2025-10-11 05:20:59 瀏覽:39
行政法律關系的例子 發布:2025-10-11 05:15:42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