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原則
『壹』 不告不理原則屬於民事訴訟的哪些原則
不告復不理應屬於法院中立性的范制疇,指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不能長臂管轄未經當事人提及到法院的案件,是對當事人訴權的尊重。而處分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爭點和證據的審理要以當事人提起為准,不能對未經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和事實進行審理。所以,不告不理是基於訴前程序;而處分原則是適用於訴中程序。
ps:我國民訴法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處分原則。但是,不告不理卻是指導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貳』 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指的是什麼
是指民事糾紛的雙方或多方其一不親自或委託他人到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第三方提起民事訴訟或由國家機關發現民事糾紛存在的,法院均不受理。
『叄』 什麼叫民不告,官不究啊
民不告官不究指的是訴訟原則中的不告不理原則,有時候也作為一種暗諷,指有的執法者或執政者懶政不作為,對老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
不告不理指對未經起訴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即刑事訴訟必須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或自訴人進行自訴,民事訴訟必須有原告人提出訴訟請求,法院才得受理;在審理中受原告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范圍的約束,不審理訴訟請求范圍以外的問題。
但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原則,在審判中可以發揮積極主動作用,不消極地受起訴范圍的限制,以便使案件能夠得到正確、合法、及時的解決。
(3)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原則擴展閱讀:
不告不理的歷史發展
不告不理早在奴隸制羅馬訴訟中就已出現,當時採取控告式訴訟形式(見刑事訴訟法),每個公民(奴隸主和自由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許可後,即可作為告訴人提起控訴,法院則根據其控訴在指定的日期進行審理,如果告訴人不到,則撤銷控訴。
近代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訴訟的過程中,繼承了古代羅馬的不告不理原則並加以發展。在刑事方面,提出了對任何人未經法定程序起訴,不得判刑。
在民事方面,須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要求時,才予受理。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國相繼確認了這個原則。英國雖無系統的成文法,但在習慣法中,採用了不告不理原則:如果沒有個人、團體和政權機關直接的、罪名肯定的並附有誓言的控訴書,法院不能進行審理。
法國1791年憲法第5章第9條規定:「在刑事方面,倘非根據陪審員所收到的控告,或根據立法議會在其有權提起控訴的情況下提出公訴令,任何公民均不得受到審判。」1808年和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要求法官對案件的審理必須根據檢察機關的起訴。
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1條則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外,唯有當事人可以起訴。在訴訟因取得審判結果或者根據法律規定而終止之前,當事人有停止訴訟的自由」(見處分原則)。日本1890年《刑事訴訟法》第 184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31條;現行《刑事訴訟法》第249、378條和《民事訴訟法》第176條,都規定了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
『肆』 「不告不理」的原則的法律依據
在中國的訴訟法中,並沒有明確不告不理的原則。這是因為不告不理原則是一種民間說法,但是,不告不理也是訴訟原則中處分原則的一部分體現。民事訴訟中公民或法人不去起訴,則是對訴權的一種處分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對這種處分方式予以尊重,所以人民法院不能主動受理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以起訴作為審判的前提。刑事案件必須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或自訴人進行自訴(見自訴案件),民事案件必須有原告人提出訴訟請求,法院才能開始進行審判活動。
但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原則,在審判中可以發揮積極主動作用,不消極地受起訴范圍的限制,以便使案件能夠得到正確、合法、及時的解決。
(4)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原則擴展閱讀:
不告不理早在奴隸制羅馬訴訟中就已出現,當時採取控告式訴訟形式,每個公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許可後,即可作為告訴人提起控訴,法院則根據其控訴在指定的日期進行審理,如果告訴人不到,則撤銷控訴。
近代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訴訟的過程中,繼承了古代羅馬的不告不理原則並加以發展。在刑事方面,提出了對任何人未經法定程序起訴,不得判刑。在民事方面,須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要求時,才予受理。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國相繼確認了這個原則。英國雖無系統的成文法,但在習慣法中,採用了不告不理原則:如果沒有個人、團體和政權機關直接的、罪名肯定的並附有誓言的控訴書,法院不能進行審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不告不理
『伍』 民事訴訟法的"不告不理"原則體現了司法的什麼
因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平等性,法律充分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事人處分個人權利的意願,只要其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公共道德,不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就應當予以尊重。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要求在民事訴訟活動中,人民法院要遵循「不告不理」原則。
『陸』 刑事訴訟法中 不告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1、適用不告不理原則的案件是自訴案件,依據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訴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2、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具體具體包括:
(1)侮辱、誹謗案;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虐待案;
(4)侵佔案。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包括:
(1)刑法第234條第1款規定的故意傷害案。通常這類案件被稱為輕傷案。
(2)刑法第245條規定的非法侵入住宅案。
(3)刑法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案。
(4)刑法第258條規定的重婚案。
(5)刑法第261條規定的遺棄案。
(6)刑法分則第3章第1節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7)刑法分則第3章第7節規定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除外。
(8)屬於刑法分則第4章、第5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
(6)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原則擴展閱讀:
1、刑事訴訟中不告不理的案件即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輕微刑事案件,也就是刑事自訴案件。
2、不告不理原則是法院審理的基本原則之一,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表現為法院審理民事糾紛的范圍(訴訟內容與標的)由當事人確定,法院無權變更、撤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柒』 民事訴訟哪些條文體現了不告不理原則
民事和行政官司都是本著當事人未經起訴法院不得主動作為原則,即「不告不理」原則。
法院審理案件就是基於當事人提起的訴訟,當事人不主動到法院起訴立案,法院當然不會主動來審理案件,況且法院也不知道誰有官司需要處理。所以不告不理賠原則一想就清楚了。刑法里也有不告不理原則,遺棄罪,虐待罪,重婚罪,侵佔罪,被害人不告,公檢法是不管的「不告不理」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包含兩層含義,即程序上的「不告不理」和實體上的「不告不理」。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對當事人的處分權利規定為:「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不告不理原則則是此處分原則的具體體現。在處分權利的權利賦予之下,當事人可以放棄自身的訴訟權利,不向法院起訴,也可以起訴後申請撤訴。因此可以說當事人的處分行為直接關繫到民事訴訟程序能否啟動:1、當事人起訴引起第一審程序。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條件為有合法的原告,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只有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才能提起訴訟,引起第一審程序,而第一審程序能否正常的進行還要看原告是否在此期間撤回起訴。2、當事人上訴引起第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能否進行要以當事人是否提出上訴為前提,只有當事人提出上訴的,第二審法院才能進行審理。3、在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生效後,執行程序的發生也同樣取決於權利主體是否提出執行申請。4、審判監督程序的發生同樣也離不開當事人的申請,在這一個訴訟程序里,「不告不理」的原則體現得更加明顯。因此可以說,訴訟程序的啟動由當事人決定。
『捌』 不告不理原則出自哪一法條
依《中華人民共復和國刑事制訴訟法》的規定,這幾類犯罪,
只有被害人和其法定代理人告訴的,刑法才予處理,
他們沒有告訴或者告訴後又撤回告訴的,
司法機關不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已經追訴的,應當撤銷案件。
但是,因侮辱、誹謗他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國家利益,
或者因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引起被害人死亡或者虐待家庭成員造成重傷、死亡的,
不屬告訴才處理的范圍,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同時,因被害人人身受到限制、精神受到控制而不能告訴,致犯罪人逍遙法外,
為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被害人的近親屬、人民檢察院也可以告訴,
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另外,對於民事案件,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