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行政法官先進事跡材料
簡易程序,可以由一名法官獨任審判。
B. 行政法官判三年後能恢復原職嗎
行政法官判三年後能恢復原職嗎?那是肯定不能的,如果他要是法官犯罪了,他連工作都沒有了,他就不能當法官了。
C. 行政案件法官建議原告代理人追加為利害第三人
您好,法官來建議你作為源第三人參加訴訟,這說明你和這個案件有一定的關系。
追加第三人一般是為了查明案情,法官依職權追加或者當事人申請追加。
法官建議說明其還沒有決定依職權追加,這時會考慮你的意見。
具體情況建議帶著材料當面咨詢一下律師,然後根據案情再做決定。
D. 法院裡面的法官助理和行政人員有什麼區別
法官助理參加辦理案件,行政人員不參加案件處理,做一般性的服務、保障工作。
E. 省高院法官助理、書記員可以單獨審理行政上訴案嗎且帶有明顯偏袒行為,讓當事人非常不踏實
不能單獨審理上訴案件,就是獨任制,也是一個法官和一個書記員,這一般是一審,行政案件不適合獨認制審理
上訴案件必須組成合議庭
三個審判員、一個書記員
F. 法官有權力要求行政訴訟的原告必須將存在利害相關的企業列入到起訴狀中作為第三人嗎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回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答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行政訴訟中,第三人參加到訴訟中,一般是幾種途徑:原告在起訴時訴狀中列明第三人;立案後,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知道原告起訴後,主動申請參加訴訟。原告在起訴立案後追加第三人的情形不是絕對沒有,但並不多。
法官沒有權力要求行政訴訟的原告必須講第三人列入訴狀。他可以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
G. 當行政庭的法官,是不是必須要有很高的法律專業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九條擔任法官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版共和國國籍權;
(二)年滿二十三歲;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體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獲得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或者非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一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審判人員不具備前款第六項規定的條件的,應當接受培訓,具體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適用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學歷條件確有困難的地方,經最高人民法院審核確定,在一定期限內,可以將擔任法官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畢業。
第十條下列人員不得擔任法官: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的。
第十二條初任法官採用嚴格考核的辦法,按照德才兼備的標准,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並且具備法官條件的人員中擇優提出人選。
H. 行政訴訟一審判定法官有偏向怎麼辦
有時抄間要求,簡易程序四十襲五日內審結;普通程序六個月內審結。
判決書的送達也有要求,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三條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
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八十條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I. 行政法官與行政法法官的區別
這對概念應該是美國行政法的概念,英國行政法里似乎沒看到。
我們常說的美國行政法官,在建立這種制度時即在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被稱為聽證官(Hearing Examiners)後改稱為行政法法官(Administrative Law Judges,簡稱為ALJs)。由於聯邦行政程序法適用於聯邦行政機關,所以聯邦行政法法官是聯邦行政機構系統內的聽證官員。行政法法官的權力、職責都由聯邦行政程序法界定,但使用行政法法官的行政機關,其授權法和程序規則也可以對行政法法官的權力、職責做出專門規定。
在聯邦機構中還有另外一種聽證官,稱為行政法官(Administrative Judges,簡稱為AJs〕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法律地位上有較大差別:第一,行政法法官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聯邦行政程序法所確立的「功績選任」制度的保護。具體說來,行政法法官由美國人事管理署負責考試管理,僱用他們的行政機關如果對其工作不滿意,只能向功績制度保護委員會提交相關建議:免職、停職、降級、降薪或30天之內的強制性休假,以及相關事實;功績制度保護委員會在本委員會的行政法法官舉行正式聽證後,按記錄做出決定。而且行政法法官的工資是由人事管理署決定的,而不是由僱用他們的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法官就不同了,由於行政法官不是行政程序法規定的,在法律上,他們從屬於僱用他們的行政機關,其獨立性不如行政法法官。第二,行政法法官所主持的是行政程序法所規定的正式聽證;行政法官則由於處於聯邦行政程序法規定之外,所以主持的聽證程序都在聯邦行政程序法規定之外,數量更大,且主持的聽證從類似於行政程序法規定的正式聽證到沒有上訴權的非正式聽證,形式多樣。雖然行政法法官與行政法官有區別,但從職能上說兩者又是相似的:他們都是主持聽證的聽證官,在聽證後做出初步裁決,再由行政機關首長做出本機關的最終決定。如果在行政機關的預訂期限內,該初步裁決沒有被復審或上訴,該裁決就成為該行政機關的最終裁決。
到底什麼樣的標准決定使用行政法法官還是行政法官呢?國會在制定單行法律時會考慮兩者的區別、案件的性質等特定因素決定,例如在社會救濟部門,補助案件是由行政法法官聽證,而在退伍軍人事務部,則由行政法官主持聽證和做出初步裁決。目前在聯邦機關中有32個機關共僱用著1200名行政法法官,這一數字是聯邦法官的兩倍;行政法官的數量則是行政法法官的兩倍,大約有2400多名。
在聯邦機關中,社會救濟部門是僱用行政法法官的大戶,其他部門還有勞工部、國家勞動關系委員會、聯邦能源規則委員會、職業安全健康復審委員會、聯邦礦山安全健康復審委員會、內務部和美國海岸衛隊,等。
在聯邦行政機關中作行政裁決聽證工作,卻又沒有冠以行政法官之名的還有審查員(Claim Examiners〕、聽證官(Hearing Examiners)。但在聯邦行政裁決系統中占據主要位置的仍然是行政法法官和行政法官。
擔任行政法法官一般要求要有七年律師經驗,並要求此間以某種資格參加過涉及行政法、行政訴訟的正式聽證;其工資起點為年薪49401美元,最高可達到89265美元;而且對行政法法官無工作年齡限制,現在美國的行政法法官平均年齡是58歲,許多行政法法官工作到80歲;另外不管是什麼法律院校畢業,考試是一樣的,加之任職後的保障,所以行政法法官也是競爭很激烈的法律行當之一。
擔任行政法法官的程序,簡單地說包括:考試-通過後列入《登記》(登記是按考試成績高低排列)-行政機關需要行政法法官時,到人事管理署-人事管理署以「三人原則」送選登記中名列前三名的人-行政機關在三人名單中選擇。行政法官是另一個系統,行政機關或者自己招聘,或者到一個由兩個部門組織的名單中去挑選。
J. 法官律師行政人員責任的不同
在法律人之中,法官和律師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法官是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進行裁判定奪案件,維護法律的尊嚴,捍衛國家的政權,保持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他的職責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兩者的身份地位、權利義務是不相同的,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著各自的效用,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關繫到司法審判的權威性,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司法公信力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所以我們應慎之又慎,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之發揮最大的司法效用。
一、兩者的權利、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可知,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的職責是依據法律和事實,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但法官的義務是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礎上,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違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可知,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職責是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行使代理權、辯護權、以及調查取證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授權范圍內,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律師的義務是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代理許可權和辯護許可權,維護自己代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由上可知,法官與律師在職責、義務方面是有區別的,法官是直接依據憲法、法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處於居中裁判者的地位,維護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律師是依據當事人的委託授權,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協助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維護自己所代表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與正義。
二、 二者的關系。
法官與律師是維系司法公正和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的重要角色,兩者的關系不是隔絕、緊張、對立、防範,而是互相協作,理解和包容、相互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為此,應在完善制度、倡導誠信、加強溝通、互相監督等方面作出細致努力。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法官與律師的關系不可太密,否則就難免有不公正的嫌疑。但兩者的關系不是隔閡,而是理解;不是緊張,而是交涉;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不是防範,而是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
完善制度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律師的執業保障制度、司法獨立制度,這是理順法官和律師之間的關系的前提。首先要從司法體制上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保障律師意見的充分表達與被聽取。其次要切實依法保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改革法院目前的財政撥款體制,取消法院行政級別,防止司法行政化,等等。
倡導誠信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法官和律師不是天生的親家,也不是天生的冤家,而是同為法律人的本家。管子曰:誠信,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所有人的紐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緊緊依靠學術界和律師界攜手建設司法,因為如果建設司法不靠學術界和律師界的貢獻,律師和法院對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加強溝通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建議藉助法官協會與律師協會,積極搭建平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相互協助開展法官、律師評議活動,相互通報違法違紀查處情況,開發利用法學教育資源,互派專家開展培訓、研討活動,探討研究共同關心的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提高法官和律師的業務能力,舉辦有關聯誼活動,以此不斷增進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工作互聯、資源共享、載體互融。
互相監督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保證。隨著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未來司法體系中,律師不僅是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和游戲規則的議定者,還是司法主體的人才和智慧來源,更是司法公信力的職業監督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發的《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律師對於法官有違反本規定行為的,可以自行或者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向有關人民法院反映情況,或者署名舉報,提出追究違紀法官黨紀、政紀或者法律責任的意見。反之,法官同樣可以將發現律師的問題反映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進一步完善這一規定,使之更具體、便捷、可操作,力求把拓寬監督渠道、加強制約的力度落到實處。
三、法官和律師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信息傳遞的重要平台,法官與律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炒作的對象,特別是法官的言行舉止,代表了法院的形象,我們的使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百姓對我們的期盼是很高的,正如最高院院長周強同志在全國法官紀律作風電視會議上所講的:我們要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我們在辦案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在辦案當中給當事人合理懷疑的空間,我們與律師距離太近,或者過度接近的,就會給當事人懷疑的空間,即使我們之間是正常的工作需求,我們與律師之間的合作應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群眾的眼睛的考驗,司法公信力需要我們法官與律師共同維護,要擺正各自在工作中的位置,共同維護法律的實施,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公平與正義。
總之,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依法治國,沒有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是不行的,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法制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推動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和諧,為著我們偉大中國的復興之夢,各自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社會之福,也是人類之福,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