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被告的權力
❶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享有最後稱述的權利對還是錯理由是什麼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享有最後陳述的權利。
最後陳述權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審中所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其理論基礎主要在於立法對刑事被告人弱勢地位的特別關注以及對言詞原則的體現。
最後陳述程序的設置,有助於法官更好地發現案件真實,同時還凸顯了對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對旁聽民眾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質上最後陳述權主要是辯護權,此外還體現為一種情感宣洩權。
(1)刑事訴訟法被告的權力擴展閱讀
被告最後陳述權
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訴訟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控方與辯方在力量對比上的相對均衡,在中國刑事訴訟機制轉型的今天尤應如此。
因為,力量相對平衡是形成對抗的前提所在。不過,為大家所達成共識的是,代表國家參與訴訟的檢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參與訴訟的能力上存在著先天的嚴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將刑事訴訟描述成是檢察官代表強大的國家向弱小的被告人發動的一場戰爭。
控方掌握著國家強制力,可以實施各種強制措施,而被告人似乎僅是被強制的對象。因此,各國不得不在立法上紛紛採取方略以平衡控辯雙方的訴訟地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略便是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權,以使其在參與能力和訴訟地位方面逐步接近或趕上他的檢察官「對手」,使控辯雙方能夠形成對抗之勢。
被告人被賦予的特權可以分為兩類——實體上的權利和程序上的權利,前者譬如對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原則的規定,後者譬如一些國家對被告人沉默權的規定。
可以認為,被告人在庭審中被賦予最後陳述權也是這種特權在程序上的一個體現。這一點在與民事訴訟的對比中也可得到驗證:民事訴訟中兩造的天生平等註定了民事被告人不能享有特殊的最後陳述權。
❷ 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的權力有提出修改法庭筆錄嗎
如果庭審筆錄與當時說的有出入,可以申請更改,如果不同意,可以申請調取錄像還原當時被告人的說法。
❸ 刑事訴訟法中辯護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內。」憲法第125條規容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因此辯護原則不僅是一項刑事訴訟原則,而且還是一條憲法原則。
一)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
我國法律規定被告人享有辯護權,是不附有任何先決條件的,沒有「但書」規定的限制。這就表明:
❹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 被告人的權利有哪些
自行辯護權利,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權利,在符合法律的條件下獲得免費法律援助版的權利,對司法人員侵權犯自己權利的行為提出申訴、控告的權利,對審理自己案件的司法人員要求迴避的權利,對判決提出上訴、申訴的權利以及不受非法拘留、逮捕和超期羈押的權利等。
這些權利是分不同被告,在不同時期的。要具體到哪個階段!
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有哪些權利
我國法律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權利主要包括:
(1)自行辯護的權利回;答
(2)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權利;
(3)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獲得免費法律援助的權利;
(4)對司法人員侵犯自己權利的行為提出申訴、控告的權利;
(5)對審理自己案件的司法人員要求迴避的權利;
(6)對判決提出上訴、申訴的權利;
(7)不受非法拘留、逮捕和超期羈押的權利。
(5)刑事訴訟法被告的權力擴展閱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的義務
(1)對於公安、司法機關依法採用的強制措施,以及檢查、搜查、扣押等站差措施,應予合作;
(2)對於偵查人員在訊問中所提與本案有關的問題應當如實回答;
(3)對於偵查人員的訊問筆錄經核對並承認沒有錯誤應當簽名或蓋章;
(4)承受檢察機關的起訴,依法出席並接受法庭審判;
(5)對於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義務執行或協助執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❻ 刑事訴訟法中,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這一權利正確嗎
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❼ 刑事訴訟法中的公訴案件和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可隨時委託辯護人
刑事訴訟法中的公訴案件和自訴案件,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可隨時委託辯版護人。
《刑事訴訟法》第三權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❽ 刑事訴訟法有利於被告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您好!有以下基本原則: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地行使辯護權。
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在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當然,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同樣適用,這兩個機關也都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
二、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在刑事訴訟中,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利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在刑事訴訟中,審判權依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審判權包括定罪權與量刑權。人民法院是惟一有權確定某人有罪和判處刑罰的機關。在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移送起訴和提起公訴,但它們對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認定,只會帶來訴訟程序意義上的效果,而不是終局的有罪判定。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決,才是國家對被告人有罪結論的權威宣告。
2、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依法作出。在刑事訴訟中要確定被告人有罪,人民法院必須按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經過開庭審理查明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有罪的判決,並且將其公開宣告。未經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人民法院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
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廢除了人民檢察院原來曾長期擁有的以免予起訴為名義的定罪權,使定罪權由法院專門行使;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而從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之後,則改稱為「被告人」;檢察機關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有權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合議庭經過開庭審理,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刑事訴訟法有利於被告的基本原則使得被告在法院判決之前是無罪的,也就是說在法院的審理過程中,如果案件中現有的證據還不足以證明被告有犯罪行為,法院應判決被告無罪。這使得被告的權利得以保障,同時,被告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有權為自己辯護,法院也應保證被告的辯護權。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❾ 被告人享有最後陳述的權力
被告來人最後陳述權指的是法院開庭源審判時,被告人在調查事實和辯論階段享有的最後發言的權利。被告人訴訟權利之一。是保障被告人辯護權的一種重要手段。在中國,審判長宣布辯論終結後,被告人有權作最後陳述。審判長應當告知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被告人最後陳述的時間不受限制,直到把話講完為止。但如果陳述的內容與本案無關或重復,或涉及國家機密等,審判長有權也應當制止。
(9)刑事訴訟法被告的權力擴展閱讀:
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訴訟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控方與辯方在力量對比上的相對均衡,在中國刑事訴訟機制轉型的今天尤應如此。因為,力量相對平衡是形成對抗的前提所在。不過,為大家所達成共識的是,代表國家參與訴訟的檢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參與訴訟的能力上存在著先天的嚴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將刑事訴訟描述成是檢察官代表強大的國家向弱小的被告人發動的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