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偽造假勞動合同
㈠ 提供假信息簽訂的勞動合同有效嗎
使用虛假身份證或者虛假勞動者謊報學歷,簽訂的勞動合同都屬於無效。
提供假信息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情形,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用人單位可以據此解除勞動合同。在判定勞動者的行為構成欺詐時應當遵循最高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的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因此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勞動合同無效怎麼辦?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根據無效的勞動合同要求另一方履行或承擔違約責任。由於勞動者用以交換的勞動力的特殊性,對於無效勞動合同,不可能採用返還及追繳等辦法處理,所以,根據無效勞動合同的特點可以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包括撤銷合同、重新訂立合同、修改合同和賠償損失三種。
1、撤銷無效的勞動合同。
撤銷合同的處理方式,適用於被確認全部無效的勞動合同。全部無效的勞動合同是國家不予以承認和保護的,應通過撤銷合同來消滅依據該合同而產生的勞動關系,即勞動合同整體被確認無效。如正在履行的合同,要停止履行。對於已履行的部分,對勞動者付出了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到相應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支付,參照本單位相同或相似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確定。勞動合同全部無效而用人單位對此有過錯的,如果當事人雙方都具備主體資格,勞動者要求訂立勞動合同的,在撤銷無效的勞動合同的同時,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依法訂立勞動合同。
2、修改無效的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修改合同的處理,適用於被確認部分無效的勞動合同及程序不合法而無效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中的某項條款被確認無效,該項條款不得執行;應依法予以修改。
3、賠償相應的損失。
無效勞動合同所引起的賠償責任主體是用人單位,不是勞動者。這一點在《勞動法》第九十七條有規定:「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㈡ [勞動法]員工入職後被發現證書作假能辭退嗎
[前程無憂特約勞動法顧問苗其巍律師答復:] 這個員工的說法純屬狡辯,你們不必縱容他這樣不誠信的行為。 我國的勞動法在制訂的過程中考慮到,用人單位在簽訂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占據一定強勢,因此條款適當向勞動者作了傾斜性保護。但這並不代表用人單位的正當權利也會被侵蝕。誠信是勞動合同建立的一大原則。無論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前的相互了解還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後的履行過程,用工雙方都必須做到誠信。 為了避免出現不誠信的行為,《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員工使用偽造的學歷證書,謊稱自己具有一定的學歷,這是欺詐行為。用人單位在誤以為該員工確實具備該學歷的認識下,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思與其簽訂了勞動合同,這樣的合同是無效的。 勞動合同無效怎麼處理?《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認為勞動者確實以欺詐手段使單位違背真實意思簽訂了勞動合同的,可以立即解除雙方的勞動合同。結合《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有關經濟補償金的規定可以發現,因為勞動者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效而解除勞動合同的,單位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 現在這個員工對於勞動合同無效有不同看法,認為勞動合同簽訂就是默認其偽造的證書,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所以,他如果對勞動合同無效有爭議,完全可以去勞動仲裁或人民法院來做確認。現在這樣盯著你們單位索要賠償,很可能是其抱著想多騙一點是一點的心態和你們糾纏而已。(完)
㈢ 簽了假的勞動合同可以仲裁嗎
感覺是你理解錯了,其實勞動合同不需要必須去勞動局購買,就是說不是必須是版勞動局的原件,只要符合《勞動合權同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的,無論是格式文本,還是自擬文本,都具有法律效力。
另外你公司也給你買社會保險,沒有什麼問題呀,除非發生其他違法行為才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㈣ 向法院遞交了一份剛補簽的勞動合同算偽造嗎
補簽的勞動合同,只要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一致認可,不算偽造。《勞動法》是允許補簽的。
附:《勞動法實施細則》
23、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應當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從第2個月到第12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從第十二個月開始,視為與勞動者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不再支付二倍的工資。勞動合同到期後未續簽勞動合同,勞動者繼續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的,按照上述規定執行。
24、勞動者方面的原因致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一個月內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提出終止勞動關系,且無須支付經濟補償金;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致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一個月內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可以提出終止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用工超過一個月後雙方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即使每用支付了二倍工資,也不能隨意終止勞動關系,應按照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如用人單位違法解除、終止勞動關系的,則須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第八十七條的規定辦理。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終止勞動關系,用人單位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未在用工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補簽勞動合同時,勞動合同期限應自用工之日起計算。
㈤ 勞動法關於試用假的規定
《勞動合來同法》第十九條自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㈥ 勞動仲裁審理時,被申請人提供偽造勞動合同,這該如何處理
應該舉證說明當事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勞動者加入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事業組織、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成為該單位的一員,承擔一定的工種、崗位或職務工作,並遵守所在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及時安排被錄用的勞動者工作,按照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並且根據勞動法律、法規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享有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福利等權利和待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七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下列實施勞動合同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用人單位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及其執行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遵守勞務派遣有關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國家關於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監察事項。
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㈦ 偽造解除勞動合同是什麼罪
偽造抄解除勞動合同,一般襲不構成犯罪,由《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調整,根據具體情節,承擔相關民事或行政責任。
一、偽造的勞動合同是無效的,勞動者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其雙倍工資以及對筆跡鑒定所發生的費用。
二、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以後,用人單位都需要向勞動者出具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
㈧ 勞動仲裁結束後要追究提供假的勞動合同法
1、購買、使用假文憑者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獲取就業機會或利益,其實質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及締約告知義務,是一種欺詐行為。按照勞動法相關規定,以欺詐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屬於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2、如果勞動者使用假學歷而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而不需支付任何經濟補償。同時,還可以要求使用假學歷勞動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具體法規如下:】
一、《勞動合同法》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由此可知,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過程中,均負有締約告知義務。締約告知義務,是指勞動合同訂立過程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法承擔相互如實告知必要信息的義務。
二、《勞動合同法》第26條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三、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對勞動合同中的欺詐作了如下定義:「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當事人虛假的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的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
根據本案例情況來看,用人單位在人為應聘者確實有該文憑的情況下,才作出了錄用決定。應聘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使單位作出了違背其意願的錯誤表示。所以,勞動者在應聘過程中的做法是欺詐行為。
四、購買、使用假文憑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一旦被認定為無效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得不到任何經濟補償、社會福利,不得向有損失的用人單位索要賠償。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五項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五)因本法第26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勞動合同法》第86條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被確認無效而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綜上,如果勞動者使用假學歷而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而不需支付任何經濟補償。同時,還可以要求使用假學歷勞動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五、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2條第二款規定:「對買賣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高等學校學歷的行為,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因此,視購買、使用假文憑者情節輕重,還會追究其相應的行政責任。
㈨ 勞動法簡歷造假,單位可以開除我嗎
勞動者簡歷造假,用人單位可以以勞動者欺詐為由,認定勞動合同無效。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