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民事訴訟法的學者
㈠ 依據新民事訴訟法,某外企是否可以委託其工作人員甲(普通美國公民)作代理人參加訴訟
只要不是以律師身份,外國人可以作為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㈡ 英國人史密斯和中國人李某在美國發生合同糾紛,雙方約定在中國法院進行民事訴訟,怎麼樣適用民事訴訟法
合同糾紛解決的是實體問題,實體問題應該適用的為准據法,依我國訴訟法規定合同糾紛首先看當事人約定的法律,沒有約定的依照最密切原則適用實體法,若以上均無法查明則適用中國法。
㈢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嗎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各個國家的訴訟和解制度 有所區別:
(一)美國的積極和解
在美國,大約90%以上的民事案件在審前程序中以和解解決,真正進入到審判程序的不到10%。但是,如此高的和解率長期以來並非法官積極介入的結果,而是當事人的律師之間協商的產物。1938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制定之時,美國法官在和解程序中扮演的是「消極」仲裁人的形象。為了克服發現程序的濫用等導致的訴訟延遲、費用過高等弊端,1983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16條第1款第5項規定:「審理前會議的目的之一是促進案件的和解,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出席審理前會議或者通過電話達成協議,以便使爭議可能以和解的方式解決。」[1]這條的修改使法官在訴訟和解中的作用予以重新定位,它標志著美國由司法消極主義向司法積極主義的轉化。法官不僅要為當事人提供一種機會或者對話渠道,更有可能成為調解人主動進行調解。實務中很多法官也認為在審前會議中由法官主導,積極促進和解才是對付案件數量增加和訴訟遲延的最好方法。
(二)英國的申請「合意判決」
英國的訴訟和解與美國有許多相通之處。英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並不當然具備強制執行力。要獲得此種效力,必須申請「合意判決」。申請「合意判決」方式有兩種:一是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申請法院將和解事項記錄在法院的裁決上,這種裁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二是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製作「Tomlin」裁定。[2]英美兩國訴訟上和解性質為私法行為,故和解協議如有瑕疵,可援用無效或可撤銷予以救濟。
(三)德國的勸告和解
訴訟和解制度是德國一項重要訴訟制度。1877年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起訴前的任意和解,1924年改為強制和解。現行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定,不管訴訟到何程度,法院應該注意使訴訟或者各個爭點得到和解解決。在訴訟中勸告和解成為德國法官的一項重要職責。法官勸試和解在審理程序中進行,屬「調審合一」模式。在德國,法官的和解勸告是在公開的法庭上於雙方當事人對席時進行的,這可以看作是對訴訟和解予以程序保障的表徵。從法院在訴訟和解的作用上看,德國的訴訟和解可謂是「法官主導型」。
(四)法國的勸試和解
法國的立法非常重視訴訟和解。1935年法國修改民事訴訟法時,首次將法官勸試和解規定其中。現行民事訴訟法典規定,對當事人勸試和解是法官的職責;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的任何時候均可自行和解或者在法官主導下和解;法官在認為有利的時間與地點均得試行和解等。總之,法國訴訟和解的理念與德國基本一致。但是法國的法官對訴訟和解則採取消極態度。
(五)日本的嘗試和解
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9條規定:「法院不管訴訟進行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嘗試和解或者使受命法官嘗試和解」。法官為實現和解積極地進行周旋工作。日本訴訟和解是訴訟程序的一部分,具有和訴訟程序判決相同的效力。在其成立程序上若存在和再審相同的瑕疵,可以依再審之訴要求撤銷。
從上述各國關於訴訟和解制度的立法來看,訴訟和解的發展經歷了由消極的法官介入到積極的法官介入。加強法官的職權作用成為訴訟和解制度的一大亮點。尤其是採取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美國也在不斷調整法官在訴訟中的職權。這說明了在兩大法系的不斷發展與融合中,都認識到了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絕對的當事人主義或絕對的職權主義對於解決民事糾紛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正確配置他們之間的權利。
㈣ 如果在美國已經提起公訴的話,不出庭的話,後果會怎麼樣
法院會進行缺席判決,也就是說,申請人申請什麼,然後證據只要被認可,法官就內支持什麼。容
具體參看如下:
《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但是被告必須到庭的,可以拘傳。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所說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
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見《民訴意見》112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
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㈤ 幫忙翻譯一下美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款吧~
你這個是1332關於diversity jurisdiction下公司州籍的確定條款吧
首先你需要搞清楚是干什麼的。美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聯邦法院具有「有限」的司法管轄權,不歸在有限管轄權下的一切訴訟均由州法院管轄。聯邦法院有管轄權需要滿足三個條件,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對事管轄權),personal jurisdiction(對人管轄權)和proper venue(合適的訴訟地)。
第一個對事管轄權,主要來源由兩種。第一種叫diversity jurisdiction,也就是訴訟雙方是不同州公民,並且訴訟額超過一定限額(75000美元好像);第二種叫federal question jurisdiction,也就是涉及聯邦法律的解釋(訴訟「arise out of」 聯邦法)。1332規定的也就是第一種,diversity訴訟下怎麼界定雙方的州籍,而你引用的這個是如何定義公司的州籍。
具體到你的那個保險那塊,它提到「joined as a party-defendant"這一個joint party,也就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的意思很直接,簡單來說就是比如A和B毆打C,C可以把A和B列為共同被告。
解釋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1332的一般規定(也就是第一個括弧前的那句):公司的州籍由其設立地和主要業務所在地決定。簡單來說,我一個公司如果在特拉華州成立,在紐約州有主要業務,那麼在決定diversity jurisdiction的時候,該公司就是特拉華和紐約州的州民。如果原告是紐約州州民,那麼diversity的條件就不滿足了,因為原被告是同州州民。
說完這些,你就可以知道1332規定了一種例外,下面一步步解釋這種情況的具體條件:
(1) 三個可能訴訟方
第一,承保人,「insurer」,法條規定他是否是保險公司,還是個人,都適用
第二,被保人,即」insured「
第三,原告,可以是任何人
(2)具體需要滿足的情況:
原告發起訴訟
訴訟類型為直訴承保人,也就是承保人是該訴訟的被告
被保人 不是 共同被告
(3)滿足情況後的結果:
該案的被告,也就是承保人的州籍,不單單受1332一般原則(成立地和主要業務地)決定,而是1332一般規定+被保人州籍共同決定。繼續上面的例子,假設被保人是新澤西州,假如一切條件滿足,承保人在特拉華州成立,紐約有主要業務,那麼這個被直訴的承保人在決定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這個問題時候,這個承保人的州籍就有三個:特拉華,紐約,新澤西。如果原告是這三州任意一州的州民,聯邦法院就沒有管轄權了。
美國法沒有專業訓練的話,單單把一條拿出來,你沒有前後左右的知識做鋪墊,肯定是搞不懂的。。。
㈥ 小額訴訟有沒有當事人的救濟
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比較研究
——兼評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有關小額訴訟一審終審制的規定
關鍵詞: 小額訴訟,救濟機制,裁判異議,立法完善
內容提要: 2012年8月31日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對小額訴訟規定了一審終審制,比較世界各國有關小額訴訟的立法規定,這一規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值得研究的。在有關小額訴訟程序的立法設置中,基於權利救濟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救濟思想與立法目的,某些國家和地區設置了諸如「動議」、「特殊上訴」、「裁判異議」等多種救濟方式。這些不盡相同的救濟方式,不僅類型各異,而且從救濟機制的角度上看也存在較大差異。我國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機制的設置,從縮短訴訟時間、減少訴訟環節以及方便當事人訴訟等角度考慮,應當採用類似於「裁判異議」的立法規定形式與救濟方式。
在民事案件數量不斷上升,以及司法審判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小額訴訟程序的設置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民事訴訟程序立法的一種趨勢,在這種現實背景條件下,我國的民事訴訟程序立法也不例外。不過,應當看到的是,雖然小額訴訟程序是一種簡便、快捷、高效的糾紛解決程序,然而,相對於普通訴訟程序而言,小額訴訟程序又是一種廉價的、低成本的以及程序保障不甚完備的程序制度。換言之,這種通過限制、削減當事人一部分程序保障權利的方式,來提升訴訟效率以及降低司法成本的程序制度,是具有內在缺陷的。
鑒於小額訴訟程序所具有的這種內在缺陷,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關小額訴訟立法規定的情況來看,不僅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小額訴訟程序採用絕對的一審終審制,而且在充分發揮其便利、迅速、高效優勢的同時,根據小額訴訟的基本特徵設置必要的救濟機制,可以說是這種程序制度設置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我國2012年8月31日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小額訴訟卻作了一審終審的規定,筆者認為,這種規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值得研究的,在最大限度地發揮小額訴訟程序優勢的同時,充分注意對其程序內在缺陷的補救,也是立法應當給予充分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擬在對域外一些國家、地區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方式、機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有關小額訴訟一審終審規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及其救濟方式與機制的立法設置提出思考與建議。
一、小額訴訟的救濟方式
所謂小額訴訟的救濟方式,指的是針對小額訴訟中程序違法與適用法律錯誤等情形的訴訟救濟形式。一般而言,小額訴訟由於涉及的金額不大,糾紛的法律關系相對簡單,因而裁判錯誤的幾率較小。但是,由於小額糾紛涉及面廣,以及小額訴訟過程中裁判者同樣受到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出現程序違法以及適用法律錯誤的現象與情況不僅不可避免,事實上也是客觀存在的。「有錯誤就應當有救濟」作為民事司法的一項基本規則,也是各國家和地區在民事程序立法中無不遵循的一項公理性的基本准則。為此,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事訴訟程序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於小額訴訟設置了以下一些相應的救濟方式:
(一)動議
動議是英美法系國家小額訴訟程序立法規定的一種訴訟救濟方式,這種救濟方式不僅在類型上是英美法系國家有關小額訴訟救濟的立法規定,在性質上也是法律賦予小額訴訟當事人獲得訴訟救濟的一種權利。
《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第八章「判決後的訴訟程序」中的Ⅱ.[§8.2]「向小額索賠法院提交的撤銷原判決之動議」規定:「對於原告來說,小額索賠判決是終局性的,只有一種例外,即在原告未能出庭,而判決又對原告不利時,原告可以提出撤銷原判決的動議;沒有出庭的被告,在其上訴前,須在原作出判決的小額索賠法院,提交一項取消缺席判決的動議;動議費是20美元。」 A.[§8.3]「動議提交時間」規定:「原告沒有出庭,判決對其又不利的,原告可在書記員用一類郵件寄送判決登錄通知書之後30天以內提交撤銷判決的動議」;「如果被告沒有出庭,那麼被告可以在書記員用一類郵件寄送判決登錄通知書之後30天以內提交撤銷原判決的動議」;「為了保護因未送達而未能出庭之被告人的利益,該被告人可以在其『發現或應該發現』判決對其不利之後180天之內提交撤銷判決的動議。」{1}4.[§ 8.8]「准予或否決動議的程序」規定:「依據《民事訴訟法》§116.720的規定,在出示良好緣由時,法院可准予原告撤銷原判的動議;並且如果所有當事人在場且取得他們的同意時,法院可直接審理該案件而不需要重新安排日程表。假如被告不在場,法官必須在其在場時審理該動議。如果原告的動議被通過,而原告不在場,則法官和書記員必須重新安排這個問題,並且依據《民事訴訟法》§ 116. 330的規定,發布通知。同樣,假如被告動議通過,而被告又不在場時,必須依據《民事訴訟法》§116. 330的規定,發布通知並重新安排。」{1}224-225
《英國民事訴訟規則》第27章「小額索賠審理制」第27.11條「撤銷判決和重新舉行審理程序」的第1款規定:「存在如下情形的一方當事人:(a)在對訴訟舉行審理程序時既未出庭亦沒有訴訟代理人的;(b)未根據本規則第27.9條第1款向法院送達通知書的,可根據本章之規定,申請法院作出撤銷判決或者對訴訟重新舉行審理程序之命令」。第2款規定:「根據本條規定申請法院作出撤銷判決命令的當事人,須在判決通知書送達之日起14日內提出申請」。第3款規定:「申請人惟有符合如下條件,法院方得認可當事人的申請:(a)在審理程序時不出庭或無訴訟代理人代理有充分理由的,或者未根據第27.9條第1款向法院送達通知書有充分理由的;(b)在舉行審理程序時有合理勝訴機會的」。第4款規定:「如撤銷判決的,則:(a)法院須確定對該訴訟舉行重新審理程序的日期;(b)可在對撤銷判決申請的審理之後立即重新舉行審理程序,且可以由撤銷有關判決的法官主持審理。」{2}
(二)特殊上訴
所謂特殊上訴,指的是當事人對於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存在錯誤的小額訴訟裁判,有權申請與要求另行審理的救濟方式。這種救濟方式雖然就基本特徵而言,是授權當事人通過提起另行審理的方式來改變錯誤裁判的救濟方式,然而由於這種救濟方式無論在規定的內容、提起的形式以及條件要求上,與普通程序中的上訴都有所不同,因而學理上把這類僅僅局限於小額訴訟的救濟方式,稱之為特殊類型的上訴。這種上訴從有關國家與地區的規定來看,在內容與形式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1.美國加州有關小額訴訟上訴的規定
《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第九章在「上訴的性質」中規定:「針對小額訴訟案件提起的上訴,將由不同於之前審理該案的法官進行審理。除了雙方當事人可由其律師代理外,審理活動並不正式,不允許進行《民事訴訟法》§ 2019. 010規定的審前查明(discovery)程序,訴訟方無權擁有陪審團審判,無需做出預先裁決(tentative decision)或裁決說明。法院就上訴做出的判決是終局性的,不得再上訴。」{1}223
「Ⅲ.誰可以上訴」有關「A.原告」的「1.[§9.3]一般規則」規定:「小訴訟案件的判決對原告具有終局性,原告無權就不利判決提出上訴。然而,原告可就被告的不利判決提出上訴。上訴需要重新審理案件。假如原告未能出庭而判決對原告不利。原告可提出撤銷原判決的動議。原告不能就拒絕撤銷原判決的動議提出上訴。」{1}223
「3.[§ 9.5]被告就判決提起的上訴」規定:「如果被告向原告提出請求(關聯訴訟)以獲得小額索賠法院的積極補救,則該請求就構成一個獨立且同時進行的訴訟,其中被告是原告,原來的原告則成為被告。原來的原告有權上訴,其依據就是基於被告的請求而做出對原告不利的判決,原告可上訴至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 {1}224
「 B.被告1.[§ 9.6]一般規則」規定:「被告可就小額索賠法院對原告請求作出的判決向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提出上訴。根據司法理事會(Judi-cial Council)制定的規則,該上訴由高等法院受理。如果判決賠償金超過2500美元,而且被告所投保的保險公司認定其保險單涵蓋了被告應交付的損害賠償金,保險公司可就小額索賠法院對原告請求所做的判決向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提出上訴。」{1}234
「2.[§9.7]被告就判決提起的上訴」規定:「在小額訴訟中,被告基於積極的補救(affirmativerelief)而起訴原告的,被告無權對不利判決提出上訴。然而,如果被告對原告的主張提出上訴,各方的主張都必需重新審理,包括在小額索賠法院受理的被告的主張。」{1}235
「 V.上訴程序」的「A.[§9.9]上訴通知書」規定:「不服小額訴訟判決而提起的上訴,可在小額索賠法院的書記員送達或郵寄判決書之後的30天內,向書記員提交上訴通知書。因此,當判決通知書是在法院審判後直接給雙方當事人而不是郵寄給當事人時,提交上訴通知書的時間就開始計算。雖然提交上訴的新的期限又會在送達修改的判決書後重新開始,但是上訴時間並不會因為申請糾正錯誤而延長。假如上述通知書是過了30天的期限後才提交的,它將無效。律師可幫助訴訟人提交上訴通知書。」 {1}236
2.《英國民事訴訟規則》有關小額索賠訴訟上訴的規定
《英國民事訴訟規則》第27章「小額索賠審理制」第27.12條,在「基於本規則第27章的上訴權」的第1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方當事人方可對根據本章作出的命令提起上訴:(a)存在影響訴訟程序的嚴重違法;(b)法院適用法律錯誤的」。第2款規定:「就上訴而言,法院可作出其認為適當的任何命令」。第3款規定:「法院可無需經審理程序,而逕行駁回上訴」。第4款規定:「本規則不限制基於任何法律而產生的有關上訴權利」。第27.13條「提起上訴的程序」的第1款規定:「擬上訴的一方當事人,須在有關命令的通知書送達之日起14日內,提交上訴通知書」。第2款規定:「上述通知書:(a)須向作出命令的法院提交;(b)須列明上訴理由,即存在嚴重程序違法或所適用法律不當。」{2}139
3.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有關小額訴訟上訴的規定
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在「小額程序裁判之上訴」中規定:「(1)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得上訴或抗告於管轄之地方法院,其審判以合議行之。(2)對於前項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第436條之25,在「上訴之程式」中規定:「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標明下列各款事項:1.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2.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第436條之26在「誤用程序之處置」中規定:「(1)應適用通常訴訟程序或簡易訴訟程序事件,而第一審法院行小額程序者,第二審法院得廢棄原判決,將該事件發回原法院,但第436條第8款第4項之事件,當事人已表示無異議或知其違背或可得而知其違背,並無異議而為本案辯論者,不在此限。(2)前項情形,應予當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如兩造同意由第二審法院繼續適用小額程序者,應自為裁判。(3)第一項之判決,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3}
(三)裁判異議
裁判異議是日本民事訴訟程序立法中有關小額訴訟救濟的規定。它是指小額訴訟中如果當事人對於裁判不服,可以採用向作出判決的法院提出異議來獲得救濟的方式。
《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378條規定:「第1款:對於小額訴訟的終局判決,從受到判決書或本法第254條第2款(包括准用於第374條第2款的情況)的筆錄送達之日起在兩周不變期日之內,可以向作出該判決的法院提出異議申請。但是,不妨礙在該期間前申請異議的效力。第2款:本法第358條至第360條的規定,准用於本條前款的異議」。第379條規定:「第1款:異議合法時,訴訟將恢復到口頭辯論終結前的程度。在此種情況下,依照通常程序進行審理及裁判。第2款:本法第362條、第363條、第369條、第372條第2款以及第375條的規定,准用本條前款的審理及裁判」。
按照上述規定,在日本的小額訴訟中,當事人自收到判決書之日起兩周內,可以向作出判決的法院提出裁判異議的申請,如果法院審查當事人提出的異議合法,則訴訟恢復到口頭辯論終結之前的狀態,並依照通常程序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
二、不同救濟方式的基本特徵及其救濟機制的特點
上述規定,雖然性質上都是有關小額訴訟救濟的規定,但是從救濟方式的基本特徵及其救濟機制的角度上看,是存在差異的。
(一)不同救濟方式的基本特徵
1.動議的基本特徵
動議作為美國、英國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方式的規定,從其規定來看具有以下幾個十分明顯的特徵:
(1)適用對象上,動議僅限於小額訴訟中沒有出庭,也沒有訴訟代理人的原告、被告。換言之,這種救濟方式適用的對象,以及可以提起動議的主體,並不是小額訴訟中的任何原告或者被告,僅僅是小額訴訟中沒有出庭且沒有訴訟代理人的原告或者被告。非缺席審判或者有訴訟代理人的原告、被告不能成為提起動議的主體,也不能提起撤銷原判決的動議。
(2)適用條件上,有權提起動議的主體,不僅是未能出庭或者沒有訴訟代理人的原告或者被告,而且,就有權提起動議的原告而言,還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未出庭具有合理以及充分的理由;第二,判決對其不利或者其具有勝訴的可能性。換言之,有權提起動議的原告,不僅必須具有能讓法官充分信服的理由,而且是不利裁判的承受者,具有訴之利益以及具有勝訴的可能性。原告僅僅是因故未出庭而沒有合理與充分的理由,或者並非判決對其不利以及其不具備勝訴的可能,提起的動議也不會被法院採納。
(3)適用期限上,原告與被告提交撤銷原判決的動議必須在法定的期限以內,超過法定期限提交的動議則不被法院接受。
(4)審理程式上,在當事人都在場,且取得所有當事人同意的條件下,法院可以直接重新審理動議撤銷原判決的案件,而無須另行安排審理日期與審理日程;如果原告或者被告不在場,法官必須發布通知,另行安排審理期日與審理日程。
(5)管轄法院上,動議及其對於訴訟的重新審理,均由原審法院管轄。
2.特殊上訴的基本特徵
特殊上訴作為美國加州、英國與我國台灣地區有關小額訴訟救濟的規定,雖然都稱之為特殊上訴,但是不同特殊上訴的基本特徵也有所不同:
(1)適用對象上,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特殊上訴的主體原則上僅限於被告,即僅被告可以就法院對原告小額索賠請求作出的裁判向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上訴。一般而言,原告無權就不利判決提出上訴,也無權就法院拒絕撤銷原判決的動議提出上訴。換言之,對於原告而言,原則上禁止上訴。只有在被告向原告提出反訴,反訴與本訴具有關聯性,且法院基於被告的反訴而作出對原告不利判決的條件下,原告才可以上訴。同時,作為訴訟中第三人的保險公司,可以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向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上訴。而《英國民事訴訟規則》與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對於特殊上訴的適用主體,卻沒有嚴格限制。換言之,在英國小額索賠訴訟與我國台灣地區小額訴訟中,原告與被告都享有上訴權。
(2)適用條件上,《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與《英國民事訴訟規則》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都作了嚴格限制,即有關小額訴訟的特殊上訴在適用條件上,都必須以原審嚴重違反程序或者裁判適用法律錯誤為必要條件。換言之,非違背法定程序規定或者裁判適用法律錯誤,諸如事實認定等問題,不得提起上訴。
(3)適用期限上,對於特殊上訴無論是《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英國民事訴訟規則》,還是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都作了嚴格限定,即有關小額訴訟的特殊上訴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提出,否則當事人將喪失上訴權。
(4)適用程序上,美國加州對於特殊上訴的審理,除雙方當事人應當由其律師代理外,在審理程序上基本援用非正式審理的模式,即不進行證據開示、不採用陪審團的審理方式、法官無需作出預先裁決以及進行裁決說明。同時,上訴法院就上訴作出的判決是終局判決,當事人不得再行上訴。而《英國民事訴訟規則》與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則規定,特殊上訴應當按照與小額訴訟程序不同的通常程序,即正式審理的程序進行審理。
(5)案件管轄上,《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與《英國民事訴訟規則》規定的特殊上訴的管轄法院,為案件管轄地的高等法院,而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殊上訴的管轄法院為地方法院。即在有關特殊上訴的管轄上,前者提高了管轄的審級,特殊上訴由原審的上級法院管轄與審理,後者卻沒有提高案件管轄的審級,特殊上訴仍然是由與小額訴訟處於同一審級的地方法院管轄與審理。
3.裁判異議的基本特徵
裁判異議作為日本《民事訴訟法》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方式的規定,從其規定上看,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適用對象上,日本《民事訴訟法》對於小額訴訟提出主體的規定與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一樣,沒有進行嚴格限制。換言之,按照日本《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在日本的小額訴訟中,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有權提出裁判異議。
(2)適用條件上,按照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裁判異議也必須以原審違反法律規定為必要條件,否則不能提起裁判異議。這里的違反法律規定,也限定在原審程序違法與裁判適用法律錯誤兩個方面。
(3)適用期限上,小額訴訟裁判異議的提出期限,限定在當事人接到判決送達之日或者筆錄送達之日起兩周不變期日以內。超過這個不變期限,提出的裁判異議將不被法院接受。
(4)適用程序上,對於異議合法的案件,將訴訟恢復到口頭辯論終結前的狀態,採用通常程序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5)案件管轄上,裁判異議案件的管轄與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一樣,沒有提高審級,仍然由原審法院管轄與審理。
(二)不同救濟機制的特點
由上述不同的救濟方式之基本特徵可見,雖然都是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方式的規定,但是不同的救濟方式所體現出的救濟機制卻有所不同。
1.動議救濟機制的特點
動議作為針對特定對象,且必須具備特定條件,以及限定在原審級以內,採用相同審理程序為基本特徵的救濟方式,其救濟機制上最為突出的特點在於,這是小額訴訟救濟中限定在原審法院以內,以重新審理為基本特徵的一種訴訟救濟。
2.特殊上訴救濟機制的特點
從《美國加州小額訴訟程序指南》與《英國民事訴訟規則》有關特殊上訴基本特徵規定的角度上看,由於這種救濟在適用條件上,以小額訴訟嚴重違反程序或者裁判適用法律錯誤為必要條件,且上訴案件由高等法院管轄與審理,因而其救濟機制上最為突出的特點在於,這是一種從審判權力制約視角,即審級權力監督角度設置的一種訴訟救濟。
而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特殊上訴,作為局限在原審級內,即仍然由同一審級的地方法院管轄的一種救濟方式,由於其不僅適用條件與通常上訴的啟動條件、審判組織形式相同,而且採用的是與小額訴訟程序不同的普通程序進行審理,因而,實質上這也是從審判權力制約的視角,以及根據審判監督理論設置的一種具有審判監督性質的救濟,只不過這種救濟或者糾錯機制在管轄與審判級別的設置上與一般上訴有所不同,即不是由上級法院進行監督與救濟,而是限定在原審級以內,通過採用較小額訴訟更為完備的普通審理程序,以及更為慎重的合議審判組織形式重新進行審理的一種救濟。
3.裁判異議救濟機制的特點
裁判異議作為日本《民事訴訟法》有關小額訴訟救濟方式的規定,雖然稱謂上與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殊上訴不同,然而就其基本特徵而言可以說幾乎完全相同,因而從救濟機制基本特徵的角度上看,它實質上也是將訴訟救濟限定在原審級以內,採用對於當事人保護更為周全的審理程序,以及較獨任制更為慎重的合議制審判組織形式,且以重新審理為基本特徵的一種訴訟救濟。
由上述小額訴訟救濟機制各自的基本特徵上看,雖然各國家和地區有關小額訴訟救濟規定的形式與內容有所不同,但是總體上就這些救濟方式所體現出的救濟機制而言,無非三種類型:第一,在原審級以內,採用同樣的審理程序,即小額訴訟程序以及獨任制的審判組織形式,對案件重新進行審理的訴訟救濟機制;第二,在原來的審級之上,由更高級法院從審判權力制約以及審判監督角度對案件進行審理的救濟機制;第三,在原審級以內,採用較小額訴訟更為完備的普通程序,以及更為慎重的合議制審判組織形式,對案件重新進行審理的救濟機制。
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的問題及其救濟機制的立法完善
小額訴訟程序作為修改與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重大舉措,就增設這一制度而言,應當說幾乎沒有爭議,然而對於是否應當就小額訴訟的救濟作出必要規定,卻存在較大爭議。2012年8月31日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在有關小額訴訟的規定中,採用了否定設置程序救濟的觀點,即對小額訴訟作了一審終審的規定。但筆者認為,這種立法規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值得研究的,因為「理想的小額程序應該是在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價值目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兼顧判決結果的准確與公正。」{4}換言之,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程序立法的角度上看,這種完全不考慮以及設置救濟機制的立法思想與制度設置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其基本理由如下:
第一,從訴訟程序基本特徵的角度上看,由於小額訴訟程序的設置較為簡要,在追求訴訟效率以及降低訴訟成本思想的主導下,相對於普通訴訟程序而言,對於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是不夠周全和存在先天缺陷的。
第二,從司法裁判的角度上看,任何類型訴訟的裁判在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都無法避免裁判錯誤的情況。換言之,從客觀上看小額訴訟裁判產生錯誤的情況是無法避免也是客觀存在的。有錯誤就必須有救濟是民事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是我們應當給予充分注意的。
第三,從設置小額訴訟的基本目的及其價值追求的角度上看,雖然我國設置小額訴訟程序的立法初衷是為了降低訴訟成本以及提高訴訟效率,從而解決司法實踐中案件數量過大與司法審判資源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但是立法設置在充分發揮小額訴訟程序優勢的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就訴訟效益、訴訟成本與裁判公正三種價值而言,裁判公正始終是民事訴訟最為核心的價值。換言之,鑒於裁判公正在整個民事訴訟中的重要性,我國在小額訴訟程序的設置中,不能為了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就忽視裁判公正,這種本末倒置的價值追求方式是不正確的。如果在立法規定上對於裁判錯誤的案件不能提供必要的救濟,訴訟效率與訴訟成本的追求不僅失去了合理的基礎,而且在忽視裁判公正的條件下,越是強調訴訟效率與訴訟成本,訴訟將越是背離立法的初衷及其根本的價值追求,從而致使小額訴訟的立法步入誤區。
第四,從程序設置技術性的角度上看,各國家和地區之所以對小額訴訟程序都設置了相應的救濟方式,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保證裁判公正,以及給當事人提供一個救濟機會,從糾紛解決的技術性角度上看,還具有利用這種救濟方式來化解當事人不滿,以及提高社會公眾對於司法裁判信賴度的立法目的。如果對於小額訴訟不設置必要的救濟機制,在目前我國司法裁判權威不高以及人民群眾對於司法裁判承認度、認可度還有待提高的現實條件下,不僅難免在較大程度上削減或者降低人們對於小額訴訟程序的預期與期盼,而且從訴訟實踐的角度上看,也會在較大程度上抑制當事人選擇小額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意願與慾望。
第五,從域外有關小額訴訟的立法規定來看,筆者認為,各國家和地區立法之所以都在小額訴訟程序的設置中規定必要的救濟方式,不僅是因為這種立法設置模式已為各國家和地區立法所普遍認可,作為有關小額訴訟程序立法的一種傾向與趨勢,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普適性與規則性,而且作為先於我國小額訴訟程序設置的一種立法經驗,是我國有關小額訴訟程序立法應當參考、借鑒乃至於遵循的。
基於上述理由,筆者以為,在我國小額訴訟程序的立法規定中,設置與這種程序制度功能相適應的訴訟救濟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說在我國小額訴訟程序中,設置與其程序功能相適應的救濟方式的觀點還有一定道理的話,
㈦ 民事訴訟法會影響美國簽證
:有法院未了解的民事責任判決,當事人在出國申請簽證時一旦被使館所掌握,就會影響到簽證的取得。
㈧ 美國民事訴訟程序包括哪些環節和內容,和中國有什麼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開庭審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庭審准備 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之前,為保證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庭審准備的內容包括 一.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將傳票送達當事人,將出庭通知書送達其他訴訟參與人,傳票和通知書應當寫明案由、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參加庭審做好准備。 二.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巡迴審理的可以在案發地或其他相關的地點張貼。其目的是加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了解和監督,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益。 三.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中國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四.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核對的順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對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業和住所。當事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核對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對於訴訟中國人應當查明其中國資格和中國許可權。核對完畢由審判長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二)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審查和核實各種證據,為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奠定基礎。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出示證據和質證。 一.當事人陳述 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後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被告提出反訴的,應陳述反訴的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訴訟第三人的,先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陳述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再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針對原、被告的陳述提出承認或者否認的答辯意見。當事人有訴訟中國人的,可以由訴訟中國人陳述或答辯,也可以在當事人陳述或答辯完後,再由訴訟中國人補充。審判人員有權就案件事實進行詢問,歸納本案爭議焦點或者法庭調查重點,並徵求當事人的意見。 二.出示證據和質證 當事人陳述結束後,必須將案件的有關證據在法庭上展示,並由當事人進行質證。但是,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不必在法庭上質證。 質證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民事訴訟開庭審理階段的重要環節。它是指在法庭審理活動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組織下,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力有無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的活動。《民事訴訟法》第陸陸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四漆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案件有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的,當事人可以逐個出示證據進行質證。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根據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5一條的規定,當事人質證的順序是: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㈨ 美國人如何委託中國律師參加訴訟
在國內如果是沒有住所的,委託律師的授權委託書,不管在美國寄交的或者委託給中國律師,都是要經過美國的公證機關公證來證明授權委託書的真實性,然後經過中國駐美國使領館的驗證後才是有效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五百二十三條外國人參加訴訟,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護照等用以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
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參加訴訟,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身份證明文件,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公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代表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參加訴訟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其有權作為代表人參加訴訟的證明,該證明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公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本條所稱的「所在國」,是指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設立登記地國,也可以是辦理了營業登記手續的第三國。
第五百二十四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四條以及本解釋第五百二十三條規定,需要辦理公證、認證手續,而外國當事人所在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可以經該國公證機關公證,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認證。
第五百二十五條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代表人在人民法院法官的見證下簽署授權委託書,委託代理人進行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認可。
第五百二十六條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代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簽署授權委託書,委託代理人進行民事訴訟,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機構公證的,人民法院應予認可。
(9)美國研究民事訴訟法的學者擴展閱讀 :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授權委託書,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