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人范圍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人范圍

發布時間: 2021-01-01 09:37:57

① 被害人可以做證人么

司法實踐中,對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是否屬於證人存在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刑事案件的證人應包括被害人在內。這是基於《刑事訴訟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由此可見,證人是指一切知道案件情況的人。被害人作為被侵害的對象,了解案件的經過,從這一點來看,被害人在廣義上屬於證人范圍。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方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暴力取證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以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的行為。」從而把被害人的陳述納入了證人證言的范疇。第二種觀點認為刑事案件中的證人與被害人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是:從證人和被害人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來看,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證人是指除當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況並向司法機關陳述自己知道的案件情況的訴訟參與人,且只能是自然人。從《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來看,證人和被害人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二者不存在種屬包含關系。也就是說,證人不可能包括作為當事人之一的被害人。即使對證人作證作廣義的理解,也不能將被害人列入證人范疇。被害人屬於當事人范疇,證人則屬於其他訴訟參與人。證人和被害人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參加到刑事訴訟中。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即證人通過聽到、看到了什麼提出證言,被害人則通過遭受犯罪分子哪些侵害的陳述來發揮各自的訴訟功能,因而決定了證人和被害人的訴訟權利、義務方面存在差異,兩者的證明作用、證明手段、證明效力均不同,因而不能等同看待。《刑事訴訟法》所列舉的七類證據中分別列舉了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方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暴力取證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以暴力逼取證人證言和被害人陳述的行為。」上述規定將證人證言與被害人陳述區別開來,可見,二者不存在包含關系,被害人不屬於證人。

② 證人出庭作證在刑事訴訟法中是怎麼規定的

證人出庭作證在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六十一條
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二條
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採取保護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六十三條
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③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證人保護制度是如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四條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採取保護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六十五條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3)刑事訴訟法關於證人范圍擴展閱讀:

實施案例:

西夏法院建成銀川市 首個「隱身」證人作證室

2018年11月28日,記者從銀川市西夏區法院獲悉,該院積極探索證人出庭作證保護機制,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成銀川市首家「隱身」證人作證室,有效保護刑事案件庭審證人、鑒定人、偵察人員出庭作證時的身份信息安全,打消了出庭作證人員的疑惑和顧慮,有效促進和激勵了證人出庭作證。

證人作證室位於刑事法庭南側,與法庭一牆之隔,將證人與法庭在物理空間上完全隔開,證人可以通過作證室內的庭審現場視頻清晰地看到庭審全過程,並與審判人員、公訴人、辯護人及被告人進行「隔空對話」。

庭審現場除法官之外的其他人面前呈現的是經過馬賽克處理的證人圖像,經過人聲變音系統處理過的聲音。此舉使得證人在自身得到保護的同時,進一步還原案件真相,真正做到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

除此之外,西夏法院通過細化規則提高證人出庭的可操作性,合理確定並逐步擴大應當出庭作證的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范圍,要求關鍵證人「應出盡出」。在送達出庭通知書時耐心細致的進行解釋和說明,並根據規定給予人身保護,打消證人出庭的思想顧慮,緩解其緊張情緒。

今後,西夏法院將進一步完善證人出庭保護機制,促進證人保護機制的人性化、常態化運行,逐步提高證人出庭作證率,將庭審實質化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華興時報-西夏法院建成銀川市 首個「隱身」證人作證室

④ 唯一證人,在隸屬刑訴法所規定的法定迴避范圍之內的,是否適用迴避制度

回復避的適用對象不制包括證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⑤ 有沒有條規定《刑事訴訟法》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了,未成年法定代理人到場,也未通知其他合適范圍人到場,

1、還沒有相關明確規定,但對於沒有法定代理人或成年家屬在場的詢問、訊問取得證據,人民法院審查證據時會予以重點對待。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 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適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四條 對證人證言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證言的內容是否為證人直接感知;
(二)證人作證時的年齡,認知、記憶和表達能力,生理和精神狀態是否影響作證;
(三)證人與案件當事人、案件處理結果有無利害關系;
(四)詢問證人是否個別進行;
(五)詢問筆錄的製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關規定,是否註明詢問的起止時間和地點,首次詢問時是否告知證人有關作證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證人對詢問筆錄是否核對確認;
(六)詢問未成年證人時,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關人員到場,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關人員是否到場;
第八十條 對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訊問的時間、地點,訊問人的身份、人數以及訊問方式等是否符合法律、有關規定;
(二)訊問筆錄的製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關規定,是否註明訊問的具體起止時間和地點,首次訊問時是否告知被告人相關權利和法律規定,被告人是否核對確認;
(三)訊問未成年被告人時,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關人員到場,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關人員是否到場;

⑥ 證人和見證人的定義和區別。最好能引用相關法律條文。

證人和見證人的定義和區別

刑事訴訟中的證人是指在訴訟外知道案件情況的當事人以外的人。見證人是指司法機關根據辦案需要邀請到場觀察監督某項訴訟行為的實施,必要時可以作證的與本案無利害關系的人。

證人和見證人的區別

一、證人具有特定性,而見證人具有可選擇性

《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一款規定:「凡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證人必須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因此具有特定性,那不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證人的。而見證人一般是偵查人員在進行訴訟活動的現場臨時選擇和邀請的,並不要求他了解案件情況,也就是說偵查人員選擇和邀請公民作為見證人時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可選擇性,幾乎現場的任何旁觀者都有可能被邀請作為見證人。公民被邀請成為見證人後,他就成為了了解有關訴訟活動的特定人,這與證人又有著相似之處。但見證人所了解的只是偵查人員進行訴訟活動的情況,而非案件本身的情況。

二、二者訴訟地位不同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是訴訟參與人,具有重要的訴訟地《刑事訴訟法》和《規定》以及其它相關的司法解釋中對證人資格、證人的權利及義務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見證人雖然是刑事訴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並不是訴訟參與人,因此也就不具備相應的訴訟地位。

三、二者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證人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因此,證人向法庭陳述的是與案件情況有關的內容,證明的是案件事實。而見證人並不知道案件情況,只是在一種非常偶然的狀態下被偵查人員邀請「見證」相關刑事訴訟活動進行的全部過程,他在法庭上不可能憑借自己的記憶將自己在現場的所見所聞全部陳述出來,而只可能是向法庭陳述當時的所見所聞與偵查人員所做的筆錄內容一致,以此證明偵查人員在進行這些特定的刑事訴訟活動時激請了見證人,而且見證人觀察並監督了全部刑事訴訟活動,亦即證明偵查人員進行這些特定的刑事訴訟活動的程序是合法的。

四、證人不能同時擔任見證人

1、證人與見證人履行不同的法律義務,身份重疊於法無據。現行刑事訴訟法雖未明確將見證人納入訴訟參與人范圍,但見證人通常參與刑事訴訟活動,通過到場見證來監督取證程序是否合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其實質是「訴訟行為的證人」,地位和作用不亞於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訴訟參與人,域外立法對見證人的訴訟參與人地位也普遍認可。「案件事實的證人」與「訴訟行為的證人」以不同的身份參加訴訟活動,履行不同的法律義務,如果發生身份重疊,同一個人在訴訟活動中既承擔「作證」義務又承擔「監督」義務,無疑存在價值沖突,且於法無據。雖然公訴人在法庭上同時履行指控犯罪與法律監督職責,但其屬於刑事訴訟法明確授權,於法有據。

2、證人不是「與案件無關」的人,不符合見證人的主體資格。《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210條規定「勘查現場時,應當邀請與案件無關的公民作為見證人」,《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211條規定「勘驗時,人民檢察院應當邀請二名與案件無關的見證人在場」。可見,與案件無關是擔任見證人的必備條件。證人是指了解案件部分或全部情況,並在庭審或訴訟過程中向司法機關提供證言的人,屬於訴訟參與人的范疇。證人在某種程度上了解案件的相關情況,主觀上自然形成對案件的直觀判斷,這種直觀判斷會導致認識上的「好惡」與「傾向性」,進而影響見證人的「客觀中立原則」,可能造成訴訟監督、人權保障流於形式。因此,證人作為重要的訴訟參與人,依法參與訴訟活動,不是與案件無關的人,不能同時擔任見證人。

3、刑事訴訟活動是公權力依法運行的過程,應嚴格遵守「法無授權即禁止」原則。有觀點認為,目前沒有刑事見證的專門立法,現行法律規范也並未禁止證人同時擔任見證人,因此二者可以存在身份重疊。證人與見證人都是刑事訴訟活動的參與者,刑事訴訟活動是國家公權力運行的過程,通過偵查、起訴、審判活動依法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關繫到公民的重大權利,應當嚴格遵守公權力「法無授權即禁止」原則,不能隨意突破、擴張。在刑事訴訟立法沒有授權證人可以同時擔任見證人的情況下,司法實踐中不能依據私權利「法無禁止即自由」原則,理解為法律允許二者身份重疊。由於證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證人與見證人身份發生沖突,證人應當依法履行其作證的義務,偵查機關另行邀請與案件無關的人擔任見證人。如果作證之前已經作為見證人見證了相關訴訟活動,那麼也不應再作為證人作證。

熱點內容
拜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08 21:18:18 瀏覽:784
法院改革司機 發布:2025-10-08 18:14:51 瀏覽:847
第二章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10-08 17:59:22 瀏覽:293
在職法律碩士加工資信箱 發布:2025-10-08 17:56:17 瀏覽:271
我國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有 發布:2025-10-08 17:37:38 瀏覽:784
上海司法腐敗 發布:2025-10-08 17:25:41 瀏覽:113
司法局部門 發布:2025-10-08 17:21:32 瀏覽:767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